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3 题号:115198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梓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现在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跋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而且,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迪马大叔听从唐•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
B.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
C.“有许多魔鬼”既表现了唐•罗洛难抑的愤怒,也写出了农民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D.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审美意象,贯穿小说全文。
B.迪马大叔被困坛中,前文有伏笔铺垫,如坛子“肚子”很挺,他干活时“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等。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唐·罗洛对坛子改“踢”为“提”的行为,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
D.小说在塑造唐•罗洛和迪马大叔形象的同时,还描绘了农民群体,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小说内容。
3.迪马大叔说“您看多好的胶水”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4.小说结尾设计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妙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遇就是缘分

秦嗣林

几年前的春节前夕,一位客户开着奔驰车上门典当,自称姓张。我评估车况良好,只是车厢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不好多问,我开好当票,把现金交给张老板。他忙不迭地走了,没过一会儿又折回来,说是车厢里的货品忘了拿。打开后备厢,鱼腥味扑鼻而来,满满的全是渔获。他笑着说,自己在基隆经营渔业公司,为了凑足员工的年终奖金,才来当车。

此后,他不时来典当,见面次数一多,彼此愈来愈熟。他说,渔业公司是祖传的家业,自己当过二十多年的船长,旗下有八艘远洋渔船。每次渔船进港,都需要除锈、上漆之类的整补作业,一艘船至少要花两三百万,整补资金就靠当奔驰车来周转。

某一年岁末,他打电话给我:“秦老板,今年的年终奖金不够,又要麻烦你。我实在太忙,能不能请你带一百万元过来,再把车开到你的店里,我请你吃尾牙。”

我只好背着装满现金的包包,搭上基隆客运,晃晃悠悠地出发。

到了基隆,发现尾牙场地设在船坞里,员工有三分之一是本地人,还有三分之一是外籍船工。最有意思的是,大家不分彼此,敬酒的敬酒、唱歌的唱歌,比开派对还欢乐,吃尾牙能吃得这么开心,实在很少见。张老板穿梭其间,笑眯眯地招呼每一个人。

我说:“你们的工作真有趣,忙的时候还不忘唱歌。"

他说:“你想想,我们跑一趟南美洲得花一年,茫茫大海之中无处可去,要是生活枯燥乏味,没人待的下去所以,遇上再难过的事情都要唱唱跳跳,大家互相取乐,才能安然度过航海的日子。”

时间往后再推一两年,张老板再度来当车,同行的是一位面有菜色的越南人。

我忍不住问:“张老板,这个人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对,我等一下要带他到医院开刀。”

“怎么不请别人带?”

“轮机长已经带他看过两次,每次都说没事,我愈看愈觉得不对劲,一定要自己带他走一趟。今天来当车,也想请你帮忙开车载我们去医院,再把车子开回店里。”

到了医院,张老板先去挂号,我和越南人坐在一旁,我问越南人:"老板对你好不好?”

他一个劲儿地点头说:“老板对我很好。我家里要盖房子,老板还借给我三万元。”

后来,越南人进诊室检查,我由衷地说:“张老板,你对这些船员真好。”

他正色道:“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平常闷不吭声,只要几个人讲好,当天晚上就会动手干掉船长。我们当船长的,最怕这种人,所以在陆上要对他们特别好,出海才不会有事。”他又说,“外籍船工到异乡打拼不容易,对他们好一点是应该的。在海上,我们都是生死与共的兄弟。有一次出海,我站在满舱的渔获里处理事情,一个新来的外籍船工焦急地指着我的脚,喊着我听不懂的语言,我赶紧把脚从深及膝盖的渔获中抽起来。下一秒,地上成圈的钢索就倏地拉直。原来外头正在下渔笼,要是他晚一点提醒我,我的腿就被钢索绞断了。”

又过了五六年,张老板打电话给我,表明不但要当车,还要当船,希望我可以帮忙。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我的船被阿根廷政府没收,还有二十多个船员被扣押,对方要求付一百万美元,收到钱才肯放人。“ 我一听事态严重,金额太高,于是帮他介绍了一个专做租赁生意的人,三人约好时间碰面京 谈,张老板顺利借到一千万台币。

临走前,我问他:“一百万美元不是小数目,你的公司撑得下去吗?”

他沉默几秒,说:“没办法,公司可能要倒闭。 "

“那你还想办法筹钱救人?”

“如果船员回不了家,他们的家庭就要完蛋,所以我—定要救人。日后南美洲的渔区,我再也去不了了。”

过了一段时间,张老板典当的奔驰车已经到期,原来留的电话无人接听,我亲自跑到他的公司一看,没想到公司招牌已换,人也不见踪影。我询问左邻右舍,才知道原先的渔业公司已经转卖,张老板住在基隆老家。 到了他家,我心里凉了半截,昔日意气风发的张老板瘦得只剩三十多公斤。他脸色焦黄,仿佛一推就倒。

我紧张地问:“发生了什么事?”

他的家人搭腔:“上次的事情太严重,他整个人都被拖垮了。医生说,他的肝有问题,时间 ……时间不多了。"

我愣了半晌,不知该说什么,他主动开口说:“船的事情已经解决,当给你的奔驰车请你帮忙处理。不好意思,我知道会亏钱。放心,以后有钱,我一定补偿你。”我伤心地说:“钱不是重点,像你这么好的人,怎么会这样。”“虽然日子不多,可是我心里很高兴,至少把人救了回来,帮助二十多个家庭团聚。”

他请我留下来喝茶,我心中难过,坐不住,赶紧找个借口告辞。

走出门后,遇到好几个船工,其中一个正是上次去看病的越南人。

我同他打招呼:“最近身体好不好?”

“没问题,现在换了一个老板。”

“你今天来看旧老板?”

“大家轮流,只要在码头的人,每个早上,一个人来送饭,一个人带他散步、打扫。”

“有薪水吗?”

他摇摇手说:“没有钱,大家自发的,因为老板是个好人。”

没多久,我就接到张老板去世的消息。

人跟人的相遇都是缘分,老板与员工也是,真诚地待人,他人一定可以感受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两人结识的缘起,写春节前夕,张老板开着奔驰车上门典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展开情节。
B.文章写我与越南人的两次对话,既侧面表现了张老板的“好”,也正面写出了员工对老板真诚付出的感受与回报,突出了主题。
C.“脸色焦黄,仿佛一推就倒”,运用外貌描写、比喻等手法,写出张老板身心受到的打击之重,凸显了张老板尽心竭力为员工的美好心灵。
D.“人跟人的相遇都是缘分”,不仅写了老板与员工相识相助的缘分,也写了“我”与张老板 相遇相知的缘分,文末照应题目,点明主旨,引人思考。
2.看病的越南人说“老板是个好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张老板“好”在哪里。
3.小说在叙述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07-31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鲁

汪曾祺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吱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来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有删改)

1.小说中的老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文,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2018-09-13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紫灯记

李佟文

到了府中车站往外走时,站台上响起了《秋樱》的调子,我的心里还是震颤了片刻。十五年前,我曾经每日在这车站进出。我要去的地方,是分梅町。我去那里,是要找一盏灯。

那盏灯,悬挂在一座狭小神社的门口,因为是用紫色的油纸包裹。到了晚上。它便通宵散发着紫色的光芒,每逢下雨的晚上,光影在雨雾里散开,弥散了半条街。紫灯照耀之处,有一间电话亭,几乎每隔两三天,我都要去那里给国内打电话。那应该是在圣诞节前后吧?其时,东京的雨水终日不休,下了整整半个月,那天晚上,我从打工的地方回到府中时,快要到凌晨时分了,终于没能忍住去电话亭里打个电话,电话却坏了。我只好推门而出,颓然离开,却被一个人扑面拦住了。

对方说的是中文,径直告诉我,天气实在太冷了,如果我有钱的话,他想找我讨一点,好去买酒喝。见我不知所以,他接着说,他知道我是中国人,因为他听见我一直在电话里呼喊着“喂喂喂”。

当时,我已近穷途末路,终于下定了回国的决心,只是一直没有凑齐回国的路费。这一晚也不知道怎么了,我竟然毫不心疼自己口袋里一点所剩无几的钱,痛快地答应了找我讨钱买酒的人。

他显然没有想到。这时候,透过那盏紫灯散出的光晕,我这才看见,他的双眼其实是坏掉的。我倒是没有多想,只想着赶紧来一场放纵。

说起来,还是青春好,手起刀落,不管不顾。

酒买回来,雨也下大了,我们端坐在紫灯之下,一人一瓶,身上也就热烘烘地暖和了起来,有时候,当我抬头望见头顶上的紫灯,竟然生出了今夕何夕之感,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在异国,而是在故乡的家门口。

原来,他是云南人,早我八年就到了东京,一直没能混好,只好四处给人打工。两年前,他在一家垃圾处理公司打工的时候,从吊车上坠进了一处山丘般的玻璃堆,当即,两只眼睛都被玻璃碴刺瞎了。近两年,他一直在忙着和那家垃圾处理公司打官司,但时至今日,他还没有收到一分钱的赔偿款。

听完了这些,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能跟他继续干杯。又迟疑了一会,我问他。还想不想回国,他却让我去看头顶上的灯,然后说,这里原来一共有三盏灯,一大两小。后来只剩下了最大的一盏还在这里。他的情形跟这盏灯差不了多少:国内的妻子带着孩子早就消失了,不管写了多少信也不回,所以,他也就不回去了。

好吧,往事不要再提,且让你我再干一杯。

突然间,他似乎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如梦初醒般热切地说,他其实还有几瓶从云南带来的酒,地底下埋过十年以上,是他这辈子喝过最好的酒,他一直舍不得喝,这两年,因为打官司,居无定所,他把这几瓶酒存在一个朋友处,莫不如,就在最近,找个时间,他和我二人将那两瓶好酒喝掉,也算了却了一桩念想。

我当然说好,他便愈加兴奋,不断搓着手。临走前,我留了电话给他。我还记得,当我走到巷子口,回头去看他,紫灯下,他静止端坐,就像一个入定的僧人。

自从那晚相逢之后,我的朋友每隔两三天就要约我一回,说是那两瓶酒早就被他从朋友处取回了。现在,只等着我去跟他一饮而尽。可是,我却没有心思,回国的路费已经使我几近癫狂,四处找零工……

忽有一天,我终于订下了一张便宜机票。也是凑巧,正在买机票的时候,那个紫灯下的朋友又打来了电话,只是这一回,他的邀约都还未再次说出口,我便径直告诉了他,我要走了,归期就在两天之后,这样,我的朋友便不再邀约,转而还劝我少喝些酒,多省点钱,以备回国路上的不时之需。

而我已经根本无心在东京多停留一天,以至于在归期的前一天晚上,我就朝着成田机场出发了,我打算去机场里过夜。不过,我未曾想到的是,电车快要进入东京市区的时候,我朋友的电话又来了,他说,为了不麻烦我,原本他是想带上酒直接去机场找我喝掉的。可是,他的眼睛实在不好,转了一下午也没有转出府中地区,所以,如果时间来得及,他想还是请我去到那盏紫灯之下,再将那两瓶好酒喝完,就当给我送了行。

真的是好酒。他在电话里接连说了好几遍:真的是好酒。

一时之间,某种悲痛竟然在瞬时之间将我席卷了。电车到了下一站之后。我下了车,再重新上了回府中的旅客铁道,是啊,无论如何,也要陪他把酒喝完。

实际上,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晚上,半瓶还未喝完,我的身体里便生出了酩酊之感。再看头顶那盏紫灯,只见它随风飘摇,忽近忽远,然而,天上却并没有起风。

我说起了醉话,告诉他,如果我再来东京,一定带上正在喝的这种酒,到时候,可别忘了不醉不归,他听了只是笑,笑着笑着,又剧烈地咳嗽起来,这才跟我说,他没来得及告诉我,他的肺上长了东西,只怕等不到我再来找他喝酒的那一天了。

像一盆冷水浇淋,我的醉意醒了一半,迟疑了半天,还是问他,何不就此回国,哪怕死在家乡,总比死在这里好,他却还是一笑,像上回一样,他让我去看头顶上的灯,再对我说,这里原来一共有三盏灯……

他也醉了!他一边说着话,一边仰起头去,就像是在认真地凝视着头顶上的那盏灯,当然,他什么也看不见。

“走了!”突然间,他站起身来,径直朝前走,又对我说:“好好活!”

十五年了。今天,此刻,在被樱花们篡改的街巷里兜兜转转了小半个夜晚之后,偶然的一瞥,我竟然如遭电击——是啊,我终于看见了那盏紫灯。它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街对面的樱花被风吹拂过来,落了满身的花瓣。

亲爱的朋友,我来了,你在哪里呢?紫灯作证,我没有失言,不仅带来了你我曾经喝过的酒,而且,这酒也在地底下深埋过十年以上,不多不少,一共两瓶,一瓶给你,一瓶给我,我也不管你是死是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以一盏紫灯为线索,以两瓶好酒串联了一波三折的凄美故事,普通人令人揪心的遭遇给读者带来震撼与感动。
B.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我的朋友”,描写细腻、深沉,其中他连说了好几遍“真的是好酒”,体现了他的真诚,对“我”的不舍。
C.小说多处写到紫灯,如雨中的紫灯、醉酒时看到的紫灯、15年后再看到的紫灯,对紫灯的描写,虚实相生,渲染了感伤、悲悯的氛围。
D.小说的语言有温度有筋骨,有节奏感,以“我”的介入诉说尘世间的沉重,叙事简洁流畅、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淳朴的情感和动人的情怀。
2.小说中两处画线语句“不知道怎么了”和“某种悲痛”,分别指“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2021-11-08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