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129797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时代都不会只有一种时尚、一种声音、一种思想,必然是诸色杂处、诸音争鸣。然而,经过时间的淘洗,总是有一种精神流传下来、一个声音在岁月中回荡,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代表。这便是主流的精神。而主流的文论总是在这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中,在创作实践中前行,总结经验教训,归纳为学理性的原则,又指导创作的前进。

我们多么希望当代文艺评论健康繁荣啊!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文艺评论实践离此尚远,评论的消沉与单调和“杂音”的喧嚣是当前文艺评论的主要病象。有人曾说:批评对象的缺失,造成批评队伍人才的流失和理论武库的贫血。这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文艺评论的消沉并不仅仅是创作的贫乏而引发的还应该看到文艺评论队伍本身的不足,以至于评论处于失语状态,于是乎杂音四起,一时间似乎成了正统,只要敢扯起哑嗓子喊几声,就成了不可一世的评论大师,竖起旗帜招摇过市。而一些正儿八经的文艺评论倒瑟缩起身子,摆出一副挨打的架势。

为什么此消彼长,正经文化的声音几乎被噪声淹没了呢?原因之一便是文艺评论缺乏坚如磐石的哲学理论基础。一些评论家对自己赖以剖析实际、总结经验、辨别真伪的理论武器都产生疑问,更遑论深刻钻研与精益求精。于是,将真理化为教条,将科学的方法论化为公式,对文艺创作实践的认识当然只能是表面肤浅甚至是言不及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一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评论却背道而驰,或者只将真理变作符号,或者由马克思主义文论粘贴起来的“文章”,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和捡拾西方文论的词语,排列成文,乔装评论文章一样,都是种吓唬人蒙事的行径。

文艺评论的单调、模式化,也是主流文艺评论消沉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对待什么作品,我们的评论都几乎从同一个模子里生发出来,而缺乏那种活泼生动的议论。比如,我们总是议论创作主体,而把接受美学扔在一边。我们似乎忘记了文艺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受众服务,让读者、观众明白创作者的心。于是,那些弄出许多云山雾罩只能证明创作者糊涂的文本的作者,可以毫无羞耻地叫出“霸权话语”,谁不明白他的玩意儿,谁就是低能儿。或者反其意而用之,“我是流氓”,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管你们喜欢不喜欢。好像只要无知就掌握了真理。

我们也极少从经济、从社会学的角度评断文本,好像我们的创作者都远离社会。其实,有些作品只要放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形态中加以考察,就辩得出它的虚妾,特别是那些以写新贵、“大款”与“白领丽人”、肉麻情爱故事的作品,异想天开之处、闭门造车之处,不可胜数。不懂经济,不懂政治,不明社会,几乎是我们当代作者、评论者中相当多数人的通病。

正经的正派的评论家大约还有一种过于宽宏的心态,以为杂音的评论也是评论之一,人家的权利不可剥夺,或者说,那些不正经的东西何惧之有,随它去吧。这是当今沉寂的文艺评论舞台上最为抢眼的“风景线”。抢眼的东西未必都是美丽的。它们的抢眼还在于应该抢眼的光芒正在暗淡。

然而历史总会消尽每个时代的杂音,只录下了那主流澎湃的涛声,今天也一样。别看主流文艺评论处于消沉状态,但它毕竟掌握着真理,那些歪论邪说的呐喊者不过虚张声势。主流的文艺评论与反映这时代精神的作品总会昂扬起来,流传下去。历史就是这样选择的。远的不说,清朝小说、笔记、抄本甚多,但是流传下来的是《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以及金圣叹和李渔等人的文论,当时曾名噪一时的许多文本都淹没在岁月的波涛中,今天有人爱在废纸堆中寻找当时的“杂音”,打扫尘土,再镀金色,也不过是过眼烟云。

让主流文艺评论发出最强音的信心是要有的,然而还要好自为之,努力学习,敢于搏斗,勇开道路。

(摘编自苏叔阳《让主流评论发出最强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文艺评论队伍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文艺评论杂音四起,病象环生。
B.文艺评论家如果缺乏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就会使评论肤浅或言不及义。
C.文艺评论的单调、模式化会让文艺评论家难以辨别出文学作品的虚妄。
D.正经正派的评论家过于宽宏的心态使文艺评论的舞台更丰富活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饱满的情感、形象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号召主流评论要敢于发声。
B.文章针对当前文艺评论不健康的状况重点分析了原因,并指出了危害。
C.文章从理论基础、评论方式、评判角度三个方面分析了主流评论声音较弱的原因,角度全面多样。
D.文章首尾圆合都站在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指出只有主流之声才会流传下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主流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共同的责任,文艺评论要指导文艺创作的发展。
B.文艺评论评价文艺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该作品能否让读者、观众理解和接受。
C.当今文艺作品如果写新贵、“大款”与“白领丽人”,就会创作出离现实社会较远的作品
D.当今主流文艺评论处于消沉的状态,但只要自知善学、敢于发声与创新,也可能发出最强音。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词新语是相对语言系统已有的词语而言。词语是社会的记录,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不断涌现,都需要产生新词来表示。

每个时代都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新词新语,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许多新词新语都是某个时代某一社会热点现象的反映。如蜗居一词,形容中国高学历、高智商但低收入的聚居群体;蒜你狠是源于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100倍,超过肉和鸡蛋的社会现实。这些新词新语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现象,并形象生动且准确地表达出这些事物或概念的内涵。

新颖性是新词新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有的是采用了一个新形式(如闪客、驴友),有的是具有了一个新意义(如下课、版本、抢手),有的是具有一种新用法(如挺、顶、八卦),有的是从局部使用走向全民通行。它们的出现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是新词新语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决定新词新语命运的关键因素。

幽默性是新词新语的又一特征。例如,粉丝是英语单词的音译,是指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简称钢丝是粉丝中的铁杆支持者。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再比如源自鲁迅作品中的三味书屋,现被用来指乱糟糟又有各种味道的男生宿舍。以及蒜你狠等等,这些词无不充满着幽默的情感色彩。

词语衍生的族群化特征,也是词缀化构词方式产生的结果,即以现有词汇的某个词语模式为基础,进行类推、更换部分语素而成族群地衍生新词新语。例如,从最早的黑客到后来的博客、红客、播客、闪客等。再如酒吧,本是汉语音译英语而引进来的借词,此后又用它创造了网吧、书吧、茶吧、氧吧、话吧等。由打工族构成了追星族、月光族、背包族、啃老族、地铁族、北漂族等。比比皆是。

新词新语能轻而易举并快速地被人们接受,其中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通俗性特点。一些被广泛运用的新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它们不像一些文绉绉的文言用语,也不像生硬的政治用语,需要去理解、探究。所以通俗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新词新语迅速发展的基础。其使用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而是从不同方面深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领域、国家政策、教育界、医药界等。像2014年的新词新语蛮拼的点赞甚至出现在了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原文如下: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新词新语的创造和运用一方面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但另一方面一些缺乏理据性的新词新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负担。但无论如何,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都会利用自身的协调机制,不断地利用新词新语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摘编自李燕《新词新语与社会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词新语的出现与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不断涌现有很大关系。
B.像“蒜你狠”这样的新词新语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充满幽默的情感色彩。
C.新词新语的通俗性是新词新语快速地被人们接受以及能扩大使用范围的基础。
D.新词新语的衍生性指一个新词语的出现带动产生了一个词族词群或一批词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新词新语的概念和产生缘由,然后重点论述新词新语的几个特点。
B.文中通过对比新词新语的几个特点,指出新颖性是决定新词新语命运的关键。
C.文中引用习主席的新年贺词,说明新词新语的通俗性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D.末段辩证看待新词新语,指出其丰富词汇的同时也造成了理解和运用的负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词新语都只能反映某个时代某一社会热点现象,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因此不能长期流行。
B.新词新语的新颖性体现在或采用新形式,或具有新意义、新用法,或使用从局部走向全民。
C.词语衍生的族群化特征产生了词缀化构词方式,这也使新词新语的产生出现批量化的态势。
D.新词新语的出现明显有社会、时代的因素,但主要源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自身的协调机制。
2022-02-25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今天你“切客”了吗?
①伴随着3G网络、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在通信业和互联网巨头的强力推进下,中国“切客”浪潮正在悄然兴起。
②“切客”一词源自英文check   in(签到),指的是一个团体,他们是热衷于用一种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LocaHon Based Services)]的手机移动互联网软件即时记录生活轨迹的都市潮人。他们通过软件发现并探索身边的城市,并与他人分享此地的精彩图片和攻略。对于他们来说,“切客”是标榜网络和现实“双重存在”的最有效方式。“签到”不仅能引起朋友关注,还能形成自己的圈子,认识志趣相近的“同好”。
③地理位置服务(LBS)有点抽象,但并不难懂,就像《哈利波特:凤凰密令》中,那个可以显示魔法学校每个人足迹的脚印地图。社交网站应用的核心是“我是谁,我和谁交流”,微博类应用的核心是“我关注什么话题”,LBS应用的核心则是“我在哪儿”。而“我在哪儿”这一核心信息,将会衍生出大量的服务及应用。对于网络游戏,LBS更具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一旦位置服务让虚拟和现实社会拥有共同坐标,那意味着网络游戏不仅仅是游戏平台,还是打通虚拟和现实的通道。
④专家分析,当LBS成功得到个人信息的行为轨迹、时间序列、地理的维度时,可以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关系链形成,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可以使生活更加便利。
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切客服务做很多事,走到任何一个地方,用你的智能手机在任何一个提供切客服务的平台上“签到”,你的足迹便会被互联网记录,在同一平台上搜索该地的网民便能看到你到达的时间与评价。这样,只要一个人常去的地方和另外一个人常去的地方相符,那他们就有共同点,就有沟通的基础。通过切客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人,从而改变你的社交圈子。同在一幢办公楼上班的人,喜欢同一家餐馆的人,甚至同在一个公园遛狗的人,都能通过LBS找到群体。陌生人可以因为共同的地域、喜好、习惯而成为朋友。例如,你在切客网络上标注一下你经常去的星巴克,那么其他也常去那里的“切客”就会知道你的信息,你们就可以建立起联系,可以相约一起去喝咖啡了。
⑥在国外,切客服务已经推出很多年,谷歌最早推出地图和谷歌地球业务,就可以算是早期的切客服务。而随着近年SNS、3G网络的崛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切客应用逐渐在全球走向社区化和手机化。
⑦现在,国内具有“签到”功能的网站也越来越多——街旁、新浪微博、即时客、游玩网……大众点评网还推出了手机版“签到”按钮。切客服务有使用便利、分享方便的特点,赢得了大量用户的欢迎,中国的“切客”用户越来越多。在当前的互联网模式下,切客应用有望为互联网时代带来新的契机。一家杂志这样评论“切客”:“数以百万的人行走在一个这样的移动设备上,它整合了互联网的数据,并能告诉用户附近的人或物……简单地说,位置改变一切!”
⑧当智能手机成为主流,“签到”将成为一种随时随地的网络社交行为。对于“切客”而言,LBS不仅能为他们即时获得所需的资讯,甚至还能改变他们的社交方式,与有相同经历的人结为好友,并将社交关系从虚拟发展成现实。
1.下列对文中“切客”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切客”是伴随着3G网络、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在通信业和互联网巨头的强力推进下悄然出现的一种人。
B.“切客”是喜欢发现并探索身边的城市,并与他人分享此地的精彩图片和攻略的团体。
C.“切客”是既生活在网络又生活在现实中具有“双重存在”的人们。
D.“切客”是热衷于用手机移动互联网软件记录生活轨迹的都市潮人。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外,切客应用逐渐在全球走向社区化和手机化。国内的“切客”用户也越来越多,他们为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的契机。
B.同在一幢办公楼上班的人,喜欢同一家餐馆的人,甚至同在一个公园遛狗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C.LBS不仅能为生活中的人们提供即时所需的资讯,甚至还能改变他们的社交方式,与有相同经历的人结为好友,并将社交关系从虚拟发展成现实。
D.那些利用LBS经常在某地“签到”的人们,拥有沟通的基础,通过切客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朋友,从而改变社交圈子。
3.3.下列不属于LBS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的一项(     
A.你在切客网络上标注一下你经常去的星巴克,那么其他也常去那里的“切客”就会知道你的信息,你们就可以建立起联系,可以相约一起去喝咖啡了。
B.通过切客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人,从而改变你的社交圈子。
C.对于网络游戏来说,一旦位置服务让虚拟和现实社会拥有共同坐标,那么网络游戏不仅仅是游戏平台,还是打通虚拟和现实的通道。
D.你用智能手机在任何一个提供切客服务的平台上“签到”,这样,你的足迹便会被互联网记录,在同一平台上搜索该地的网民便能看到你到达的时间与评价。
2016-11-18更新 | 8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较中西建筑艺术的不同,可概括为“稳定”和“变革”。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这种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而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中世纪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则表现出风格变革后的多样性。建筑文化的不同,使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色彩、图案和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具有长期稳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例如,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门窗用朱红色。宫殿、坛、庙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黄、绿或蓝色的琉璃瓦。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官为绿色,三至九品官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远没有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而是在变化的时代发展中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并结合时代特色巧妙地变换,以此为核心有效展现出西方国家的宗教主题及历史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建筑拥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各种动、植物图案装饰,如松、柏、桃、竹、龙、虎、凤、龟等,对建筑设施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寄寓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祝愿和追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动物图案应用较广,以龙为最多。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却始终处于变革状态。早期建筑多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叶编织纹样为装饰的主要图案,如草、芦苇、藤蔓等的装饰纹样。古罗马时期受“适用、坚固、美观”建筑观念的影响,装饰的运用也有所节制,图案相对较少。中世纪时期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教堂建筑装饰一改早期的简朴而雕绘缤纷,多以圣徒像或《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向人们昭显教义。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是为了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

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数情况下是以石雕为核心,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面或浅浮雕围案。需要明确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除了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石雕)之外,还有彩饰。雕饰由雕刻与雕塑两大部分构成,在西方建筑装饰领域中曾占据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根源于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石头质地坚硬,能经受风雨的剥蚀而不变形,适于雕琢成各种形状,且雕琢后仍宜于承重,这些特点也应和了西方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功能。相比而言,中国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传统在这两方面的功能要逊色得多,因而装饰围绕“土”“木”来做文章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建筑装饰是建筑的外衣,是建筑给人们最直观的展现。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也正是这份不同,充分展现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

(摘编自郭广宇《浅析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要纪念性建筑多以红黄为主色调,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
B.中国传统建筑多选龙作装饰图案,主要因为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
C.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材,与其在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纪念性功能方面的逊色有关。
D.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这是由双方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春秋》中的话,旨在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
B.第四段从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的不同入手,对中西方建筑装饰手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说明中西方建筑分别表现出的“稳定”和“变革”的特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以建筑文化的不同为前提,论证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装饰色彩看,中国传统建筑附着了社会政治内容,而西方传统建筑则展现出宗教及历史文化精髓。
B.不同于西方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中国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相结合的审美取向。
C.西方中世纪时期教堂建筑装饰雕绘缤纷,内容昭显教义,这与当时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有关。
D.建筑装饰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是西方建筑不同于中国建筑以线条美为主的装饰手法。
2023-10-16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