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 题号:130996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文化中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荀子认为,像水与火这样的自然界事物,虽然也具有“气”,但是却找不到丝毫生命的迹象,而草木欣欣向荣虽然能够明显地看到生命的迹象,但是却严重缺乏感知身心与外界事物的能力,人与他们相比较则大不相同,人既有气又有生命,同时兼具知的能力。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天地灵物,人在自然之间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种,它是浩瀚、和谐宇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礼记》认为,具有至诚本性的圣贤之人,能够充分发掘本性中所蕴含的智慧,并通过他的教化和影响,让天地间具有灵性的万物也能够各居其所,各守其位,秩序井然而不杂乱,让他们也能够在其间发挥本有之天地灵性,并且以此帮助天地生化无穷的万物。

儒家的人文思想中更加强调的是天地人的三材思想,天地人同时共生于浩瀚的宇宙之中,本互相生而不相抵触,人和宇宙构成了一个极其完备的整体系统。宋代儒学家认为,人本来就源于自然,人和万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同根同源的,因此,人与万物在本质上本无根本的差别,人与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曾经提出“不见窗前草”的主张,认为仁爱之心应该是一个广域的范围,既包括对于人的仁爱也应该包括对于动植物、砖石、瓦砾等一切事物的仁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去个人主义的人文精神,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要因为一己私利而走向外在事物的反面,成为一个自我主义的对立派,傲慢、占有、唯我独尊是违反天地本性的。它更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不相危害。不仅如此,人应该要以大仁、大爱的精神去包容万物,“以水利物而不争”的精神去成就万物,帮助万物,这样的做法符合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

儒家文化不仅不排斥自然科学,相反,在其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中,早已囊括了科学的元素。以宋代人文学家朱熹为例,从他的“格物致知”中可以看出,他所说的“物”不仅仅包含了伦理之事,同时也包含了自然之物。他强调“格物致知”中所指的物不仅包括人伦之物,同时也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万物,既重视穷极天地宇宙大道之理,又重视微观自然事物的本有规律,并主张要善于探察宏观与微观之理。他肯定科学所具有的价值,并身体力行研究科学,应该说他在天文、地质、农学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非常深的造诣。同样,众多的儒生大家对于科学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灿烂的古代科学技术中可以知道,儒家文化并未排斥科学,反而对科学有着促进作用。

(摘编自赵俊卿《全球化时代儒家文化的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有气和生命,又兼具知的能力,这一特点使人在自然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至高的领导权。
B.有至诚本性的圣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万物有序发挥本有的天地灵性,帮助天地生化无穷的万物。
C.宋代儒学家认为人和万物是同根同源的无差别的统一整体,这种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D.“格物致知”思想重视穷极天地宇宙大道之理和微观自然事物的本有规律,是最早体现科学精神的人文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荀子的观点和《礼记》中的观点,证明了儒家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B.第二段指出天地人互相生而不相抵触,并用宋代儒学家的观点来证明这一儒家思想。
C.第三段提出儒家文化有科学元素的观点,指出历代儒生都身体力行研究科学的事实。
D.作者每一段都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写作,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荀子和《礼记》一书都肯定了人“知”的一面,所以人才能具备顺应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
B.以仁爱的精神包容、成就万物的做法符合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也是儒家天地人思想的体现。
C.宋代的儒学家提出的“不见窗前草”的主张,反对人以自我为中心,提倡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存。
D.作者认为儒家文化不排斥科学,反而对科学有促进作用,中国灿烂的古代科学技术可以证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媼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篋,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缀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叉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樵》:“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櫜。”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不但不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促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人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诗经·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D.宋代农事诗中的苦与乐渗透着这一时期的时政民生,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时代的镜子,更是这一时期民族心理的映射。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C.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D.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4.请根据文本分析中国农民具有浓厚恋土情结的原因。
5.阅读《插秧歌》,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宋代农事诗的深层文化意蕴。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024-01-30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招聚才学之士编纂而成,有人将它视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有人说它是逸闻小品的典范。原共八卷,今存三卷,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书中所写人物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尤其是士人的精神面貌、风俗习尚和价值观念。

此书的上卷虽首列德行,但文人名士爱才远甚于敬德,他们毫不掩饰地夸耀自己的才华,在才名上当仁不让。曹操欣然领受乱世之英雄的品评,全不计较治世之奸贼的讥诮。魏晋门阀士族固然看重门第,但更倾倒一个人的才情,那些高傲的世族对那些才藻新奇、析理精湛的天才,他们无不愿意屈尊纡贵与其交往。《世说新语》还写了六朝士人精神生活的另一方面,他们既爱智也多情。嵇康与吕安交好,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士人们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一种任性称情的生活: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人们摆脱了礼法的束缚和矫饰,便自然地坦露出人性中纯真深挚的情怀。

《世说新语》通过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描绘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通过众多的形象来凸现一代名士的精神风貌。作者只是实录主人公的三言两语,便使所写人物神情毕肖: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简文帝的矜持虚伪,顾悦的乖巧逢迎,经这一问一答就跃然纸上。作者从不站出来发表议论,常用皮里春秋的手法月旦人物,表面上对各方都无所谓臧否,骨子里对每人都有所褒贬,如《管宁割席》、《庾公不卖凶马》、《谢安与诸人泛海》等,作者不偏不倚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表达了抑扬可否的态度,笔调含蓄而隽永。

由于书中记述的多是名士们的清谈,所以它的语言受清谈的影响很深。魏晋清谈逐渐由义理探寻转向审美品味。首先它要求以简约省净的语言曲传玄远的旨意,这样才能使名士们披襟解带和称叹不已;其次,清谈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但谈出来的话语又须清雅脱俗,这使得名士们要讲究声调的抑扬和修辞的技巧,义理上的拔新领异必须出之以语言的才藻新奇;清谈是一种或明或暗的才智较量,名士们为了在论辩中驳倒对手,不得不苦心磨练自己的言谈机锋,以敏捷的才思和机巧的语言取胜,因而《世说新语》的语言兼具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之美。

《世说新语》早已成为历代骚人雅士案头的清供或枕边的读物。傅雷先生反复嘱咐远在西方的儿子傅聪要认真阅读《世说新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世说新语》在床头与自己相伴一生。不过,由于该著行文既含蓄委婉,语言又简约冷隽,争辩中深藏机锋,清谈时更微妙玄远,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要想领略和品味它绝非易事。

(节选自戴建业《<世说新语>文本细读》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主持编纂而成,该书的主要内容是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B.魏晋名士看重自我才名,他们追求任性称情的生活,也倾倒于别人的才情,他们爱才多情甚于敬德。
C.《世说新语》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塑造人物,再通过“皮里春秋”手法凸现名士的精神风貌。
D.魏晋清谈使用简约省净的语言和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因而表现出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的语言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列举《管宁割席》《谢安与诸人泛海》等篇目,论述了《世说新语》对人物褒贬较为含蓄。
B.文末作者借傅雷先生和朱光潜先生对《世说新语》的态度,证明了该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C.文章多处引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原文,既比较直观地介绍了该书的特点,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文章分别从《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其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借助《世说新语》一书来研究六朝时期平民阶层的精神面貌和风俗习惯。
B.《世说新语》展现了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可见当时士人追求摆脱礼法束缚。
C.魏晋名士讲究声调抑扬和修辞技巧,是因为当时的口语俗语无法表达新奇的义理。
D.现代读者想更好品味该书中魏晋士人的风情气韵,需要把握魏晋清谈的语言特色。
2022-04-20更新 | 1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思想史上出现过大批魅力四射的哲学家,他们以精湛思想和超人智慧引领时代,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门学问像哲学这样,使众多思想精英沉醉其中。哲学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魅力?
首先在于“爱智”,是聪明和智慧之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俞吾金先生则认为哲学应该起源于惊奇的惊奇,它对具体科学的惊奇再表示惊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研究哲学首先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哲学还具有独特的本性和其他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它不以实证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它关注的是具体科学的价值基础。如果具体科学询问的是事实,那么哲学询问的则是价值。具体科学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从已知探求未知,可以用实验手段证实或证伪。具体科学的这种求实本性,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容易把人挡在门外。哲学的对象则至大无边,是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理论思考。它所提供的不是具体的部门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真善美的广阔境界。哲学不需要也不具备实验手段,它所凭借的是知识、理念、玄思及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这种先天特性使得任何对世界、历史和人生有所感悟的人都可以跨进哲学的门槛。人生在世,波折起伏,不仅要渡过实践的难关,还要反思自己的境遇。不论现实多么严酷,人都祈望有一个舒畅、和美的精神世界。哲学是文化的灵魂、思想的寓所,是人在精神上求得解脱的希望园地。哲学以其宽广无垠的胸怀,任凭思想驰骋。所以,哲学先天就对人有巨大亲和力,是大众的学问。当年德国制革工人约·狄慈根最早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范畴作为自己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赞扬。哲学的这种开放性和人文性是其魅力的根本所在。
哲学能够拓宽人的视野,开启探求事物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新境界。人们的日常经验认识面对的是具体问题,追求的是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经验认识的局限性还表现在经常囿于事物的现象而忽视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以现象进入人的视野,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认识规律。哲学在本质和现象的矛盾统一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人的认识插上新的翅膀、跃上新的高度。
哲学具有寻根探源的彻底精神和反思批判的本性。哲学发端于人类对事物本质永不停歇的探求和追问,既不满足于表象的感知,也不停留在经验层面,总是追问现象之后的本质、偶然之中的必然。无论什么事物,一经哲学思维的过滤,就呈现本质性和深刻性。所以,现在除了传统哲学,教育、法律、艺术、管理、经济等也纷纷从哲学层面进行研究思考,显示了哲学揭示本质、认识规律的巨大魅力。哲学魅力还表现在它的反思和批判功能上。哲学总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不断拷问事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总是包含否定理解,包含对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种反思和批判的本性让哲学披上了一件永不生锈的铠甲,哲学也因此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生机勃勃的魅力。
此外,哲学本身也充满了困惑,有认识论上的困惑,有方法论上的困惑,有语言表达本身的困惑。正因为困惑,它才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一门学问越是深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是能激起他的经久不衰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解决哲学中的困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态来追求真理,而任何浮躁、浮夸的风气都于事无补。
(摘自2015年03月19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来证明“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1781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奠定了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康德为写作此书沉寂了12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最终一击即中。
B.《资本论》为工人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部巨著从动笔到全书出版历经40年时间,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进行思考可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C.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心无旁骛,潜心治学,历经十多年的沉淀,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相联系的道理,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关中学派”的创始人。
D.家道中落的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出目录,分出章回,”写就《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询问的是事实,而哲学询问的是价值,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具体的惊奇。
B.哲学本身面临的困惑,使之充满了魅力和活力。事实上,越是深刻和难以把握的学问,就越能激起真正的思想者持续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C.众多的思想精英投身哲学,追问现象之后的本质、偶然之中的必然,超越功利,追求真理,成为时代的思想先锋。
D.所有的事物经过哲学的探求和追问,就显示出本质性和深刻性,突破了经验认识停留于事物表象的局限。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的务实的特点,使得没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的人难以进入到这个领域。
B.哲学着眼价值基础,反思批判,追究根源,包容开放,解救痛苦,这使得它成为了其他的得以存在的基础。
C.不能对外部世界的现象表示惊奇,不能对世界、历史和人生有所感悟,提出问题,就很难打开哲学的大门。
D.“存在就是合理”“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都是用哲学的眼光在看待问题。
2016-11-18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