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1-30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文化中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荀子认为,像水与火这样的自然界事物,虽然也具有“气”,但是却找不到丝毫生命的迹象,而草木欣欣向荣虽然能够明显地看到生命的迹象,但是却严重缺乏感知身心与外界事物的能力,人与他们相比较则大不相同,人既有气又有生命,同时兼具知的能力。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天地灵物,人在自然之间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种,它是浩瀚、和谐宇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礼记》认为,具有至诚本性的圣贤之人,能够充分发掘本性中所蕴含的智慧,并通过他的教化和影响,让天地间具有灵性的万物也能够各居其所,各守其位,秩序井然而不杂乱,让他们也能够在其间发挥本有之天地灵性,并且以此帮助天地生化无穷的万物。

儒家的人文思想中更加强调的是天地人的三材思想,天地人同时共生于浩瀚的宇宙之中,本互相生而不相抵触,人和宇宙构成了一个极其完备的整体系统。宋代儒学家认为,人本来就源于自然,人和万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同根同源的,因此,人与万物在本质上本无根本的差别,人与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曾经提出“不见窗前草”的主张,认为仁爱之心应该是一个广域的范围,既包括对于人的仁爱也应该包括对于动植物、砖石、瓦砾等一切事物的仁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去个人主义的人文精神,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要因为一己私利而走向外在事物的反面,成为一个自我主义的对立派,傲慢、占有、唯我独尊是违反天地本性的。它更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不相危害。不仅如此,人应该要以大仁、大爱的精神去包容万物,“以水利物而不争”的精神去成就万物,帮助万物,这样的做法符合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

儒家文化不仅不排斥自然科学,相反,在其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中,早已囊括了科学的元素。以宋代人文学家朱熹为例,从他的“格物致知”中可以看出,他所说的“物”不仅仅包含了伦理之事,同时也包含了自然之物。他强调“格物致知”中所指的物不仅包括人伦之物,同时也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万物,既重视穷极天地宇宙大道之理,又重视微观自然事物的本有规律,并主张要善于探察宏观与微观之理。他肯定科学所具有的价值,并身体力行研究科学,应该说他在天文、地质、农学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非常深的造诣。同样,众多的儒生大家对于科学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灿烂的古代科学技术中可以知道,儒家文化并未排斥科学,反而对科学有着促进作用。

(摘编自赵俊卿《全球化时代儒家文化的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有气和生命,又兼具知的能力,这一特点使人在自然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至高的领导权。
B.有至诚本性的圣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万物有序发挥本有的天地灵性,帮助天地生化无穷的万物。
C.宋代儒学家认为人和万物是同根同源的无差别的统一整体,这种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D.“格物致知”思想重视穷极天地宇宙大道之理和微观自然事物的本有规律,是最早体现科学精神的人文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荀子的观点和《礼记》中的观点,证明了儒家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B.第二段指出天地人互相生而不相抵触,并用宋代儒学家的观点来证明这一儒家思想。
C.第三段提出儒家文化有科学元素的观点,指出历代儒生都身体力行研究科学的事实。
D.作者每一段都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写作,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荀子和《礼记》一书都肯定了人“知”的一面,所以人才能具备顺应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
B.以仁爱的精神包容、成就万物的做法符合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也是儒家天地人思想的体现。
C.宋代的儒学家提出的“不见窗前草”的主张,反对人以自我为中心,提倡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存。
D.作者认为儒家文化不排斥科学,反而对科学有促进作用,中国灿烂的古代科学技术可以证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全民阅读时代,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需求和习惯。且不论专业阅读,就拿有声阅读来说,这一形式悄然兴起于几年前,时至今日依然兴盛不衰。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习惯,那么,阅读方式的变化仅仅只是阅读习惯的变化,阅读的本质和效果,尤其是对心灵的涤荡和精神的塑造并无大碍。通过音频、视频进行阅读,效果不亚于传统方式,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可进行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音视频时代,有音视频时代的阅读,只要是不影响阅读效果的阅读都是有意义的阅读。因此,我们仍可视之为全民阅读中重要的一部分。

(摘编自阎岩《有声阅读悄然兴起全民阅读实现多样化》)

材料二:

2013年,用手机听书还是一件新鲜事儿,短短几年时间,听书正在成为一种国民阅读习惯,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从尝试到接受,听书渐成新的阅读习惯,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新增长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与此同时,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量继续较快增长,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0.3%,较2018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17岁及以下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较2018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

移动听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13年前后,蜻蜓FM、喜马拉雅M等平台开始登上数字阅读舞台;2015年开始,我国互联网上掀起一股知识付费热潮;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又一个节点,全球有声阅读市场在原有良性发展态势基础上,获得新一轮发展,中国的有声阅读行业则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摘编自陈雪《听书:唤醒被遗忘的阅读方式》)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2020年,有31.6%的成年国民形成了听书习惯,较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20年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较上一年增长5.5%。图书出版与有声读物同步策划、制作、分发已成为常态;长音频领域成为行业竞争的新热点——2020年中国长音频市场规模272.4亿元,增速54.9%。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如今的有声书,人们阅读的介质在发生变化,日益丰富多元,这对整个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有了有声读物,理论上讲,国人的阅读率会有相应提高。这是有声书带来的阅读红利。

当然,有声书也有它的局限。从有声书受欢迎的品类来看,主要是一些小说、励志、人物传记、历史科普等书籍,这些类型的书籍,通俗易懂,不需要大脑深度思考,主要是一些浅阅读的内容。人们在听这些书的时候,其实主要在听故事。但是,如果要去阅读一本学术著作,或者比较专业的书籍,有声书就不是合适的选择了。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纸质书与有声书完全可以并存。它们各自满足了不同阅读需求的人群。对于有声书的流行,我们实不必忧心忡忡,担忧其挤压纸质图书市场,人们阅读质量下降。在整个庞大的阅读版图中,纸质书仍然是主流,千年的传统,不会那么容易改变。正如前些年电子书的流行,依然没能撼动纸质书的绝对优势地位一样。不论是哪种读书介质出现,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宽容欢迎的态度。

就眼下的有声读书市场来看,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一些书籍仅仅是通过机器阅读,节奏不够自然,也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情绪与文字所隐藏的意蕴。而有些有声读物,制作粗糙,背景嘈杂,甚至随意乱播广告,极大破坏听书体验。这个新兴的读书行业能不能走下去,最终就要看市场检验了。

(摘编自王言虎《听有声书算阅读吗》)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纸质阅读和有声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都是有意义的阅读,都属于全民阅读的一部分。
B.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的有声阅读量增长较快,但整体阅读量均有所下降。
C.2020年上半年全球有声阅读市场又迎来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与新冠疫情的影响有关。
D.由于国民阅读水平提高,国民阅读率得以相应提高,国民阅读介质也自然发生变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声阅读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重要增长点,2020年我国有声阅读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表现良好。
B.2020年,中国有三成多成年国民形成了听书习惯,他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比上一年增长5.5%。
C.当下,纸质书仍然是阅读版图中的主流,没有必要担忧有声书挤压纸质图书市场,使人们阅读质量下降。
D.我们对电子书、有声书应保持宽容欢迎的态度,当然有声书这个新兴的“读书行业”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6.当前有声阅读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树(节选)

马金莲

打袼褙子算是老手艺了,窝窝梁的妇女没有不会的。把破旧衣裳拆洗整理成大小不一的布片晒干,再熬一马勺油渣糊糊,晾温,就可以打袼褙子了。木匠奶奶把小木桌儿搬到窗边,到一口箱子里找纸。打袼褙子最理想的纸是幅张较大的报纸,但山里人生活简朴,加上窝窝梁这地方僻远,庄里都是土里刨食的老农民,十个里头九个半是文盲,没人舍得花钱订阅报纸,所以他们的生活里一般很难见到报纸。

箱子里压了满满一箱书。有小学一到五年级的小本书,有初中和高中的大书,有厚的,也有薄的,有崭新的几乎没有翻阅过的,也有翻得卷边发毛破旧不堪的。木匠奶奶不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从1到10十个洋码号数字。这些书上的字儿她自然是一个都不会认,但是她爱书。这一箱子书是儿子马向虎念过的。从他念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一学期,每一年,所有的书,只要儿子不弄丢,带回家里来了,她都捋平压展,一本不少地收藏起来。儿子小学留过一次级,高中出来没考上,又补习了一年,前后加起来,他一共念了十三年书。十三年里用过的书,沉甸甸压了一大箱子。

那十三年,娃没少吃苦。窝窝梁这庄子太偏了,默默藏在群山最深处,八岁那年小虎子就背上了花书包,每天爬上弯弯曲曲的山路到梁后的小学去念书。初中更难,要到乡中学住校。娃岁数小,背个铺盖卷儿,步行十五里路才能到乡上。高中在县上的回民中学住校,路途就更遥远了。儿是娘的心头肉,她心里疼娃,但又实在帮不上忙,只能给娃多做几双鞋,鞋底纳得厚厚的,让娃走山路舒坦点,给娃烙干粮时,多多地放清油和苦豆粉,用尽了心思,只为儿子啃这些干粮的时候能够觉得香一点,好吃一点。

复读了一年又没考上大学,马向虎带回一个落榜的消息,接着就进了他自己住的偏房,倒头大睡,好像又一次高考落榜,让他攒了几座山的瞌睡,怎么都睡不醒。

“拿我们的血汗钱白糟蹋哩,十三年呐,光他背的馍疙瘩就有几口袋了,他对得起我们吗?”老汉跳着脚,给老婆子抱怨。

木匠奶奶不敢接老汉的茬,心里火烧一样难受,儿子不吃不喝一口气睡了两天两夜,她当娘的心疼呐。娃从小性子闷,有话爱装在心里头,高考连着两年没考上,这打击有多大,她当娘的能不知道吗?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呀。

她去厨房打一碗荷包蛋,她一边打一边落了泪。眼泪落进碗,散开在油花里,她看见那油花沉下去又浮上来,像一朵一朵泛着亮光的花儿在盛开,她擦干泪,端起碗走向偏房。

“做啥去?”老汉蹿过来拦住她,“你给他端吃的?还是荷包蛋!”

木匠奶奶发现老汉的眼仁子都是红的,额头的老筋硬绷绷跳起一层,一条条像暴露在泥土外面的老树根。

“娃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你就是再心狠,还能不叫娃吃饭了?”木匠奶奶一边后退,一边小心护着碗。

“吃!你还有心给他吃好的?他还有脸吃?老子我敲打了几十年木头,我图个啥?盼个啥?就是他考上啊——考个大学,端一碗国家饭,给咱老马家长个脸,也给他自己争口气!可他……我……”他越说越气,气冲上脸,蹿上头,脸红成一片布,头发丛里的锯末子灰尘一样唰啦啦往下掉。老汉的怒火噌噌往上冒,边骂,边甩出一根刚刚锯下的木头板子。

“啪——”木板子砸到了碗上。

碗应声落地。

蛋汤横飞,四枚白玉一样的荷包蛋在碎裂的瓷片间乱滚。

木匠奶奶忙忙弯下腰拾鸡蛋,黑狗早就蹿过来,叼一颗,滚烫,吐出来,赶紧去叼另一颗,它贪婪地一口气叼遍了四颗,才发现不能一口全吞下去,就飞快地吃掉一颗,呜咽着再抢另一颗。木匠奶奶气得抹眼泪。四颗鸡蛋呢,就这样悄没声地没了,她心疼呐。

“死老汉!”她一边捡碎瓷,一边抹泪。

一直关闭的偏房门开了,门里走出马向虎来。他明显痩了,嘴皮上起了一层白痂,本来就痩,站在门口风一吹,单薄得更像个纸剪的人儿。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匠奶奶是个文盲,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她对书的喜爱,因此她总是将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带回来的书都小心地整理好,存放起来。
B.虽然马向虎的求学道路非常艰难,但木匠奶奶总是尽力帮助儿子。纳厚鞋底和多放清油、苦豆粉等细节体现了她的爱子心切。
C.因为学习压力大,在学校睡眠严重不足,所以高考再次落榜后的马向虎回家之后也不理会父母,不吃不喝一口气睡了两天两夜。
D.为了缓解儿子高考失利后的痛苦,熟悉儿子脾气性格的木匠奶奶,并没有像丈夫那样大发脾气,而是去给儿子做了好吃的饭食。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窝窝梁打袼褙子这门老手艺的介绍,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表明了窝窝梁百姓生活非常贫穷的状态,同时引出了相关人物。
B.小说运用了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手段,将木匠老汉看到妻子给儿子做了荷包蛋后越来越生气的情态、心理变化,展现得细腻生动。
C.题目“孤独树”内蕴丰富,既象征着窝窝梁地处偏僻,和外面的世界缺乏正常沟通交流,又暗示了马向虎高考落榜后无处倾诉苦楚。
D.小说写四枚荷包蛋被黑狗吞吃这一细节,特意将黑狗叼吃鸡蛋的画面放大,和木匠老汉咒骂的画面形成对比,增强了悲剧意味。
9.节选部分木匠奶奶、木匠老汉对待马向虎的态度有怎样的异同?
10.结尾段是怎样刻画马向虎这一人物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脩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崭州安置/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钦宗是庙号称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号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