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庄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2 题号:131284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的“庖”指厨师,即此人的职业,“丁”指壮年男子。
B.“文惠君”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惠”是其谥号。
C.《桑林》和《经首》分别为传说中商汤时和尧时的乐曲名。
D.《庄子》现存33篇,作品形象论诵奇特,文风汪洋恣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承上启下,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和好奇,引出庖丁对解牛的见解,正面表现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B.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C.从“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再到“游刃有余”,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启示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实践,技艺就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D.庖丁解牛的过程象征主观精神与客观外物从对立到融合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应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下列对文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顾炎武《与友人书》
A.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B.久处一方则习染/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C.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D.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20-21高一下·浙江·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选文一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选文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庄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行李之往来   (2)欲其西封   (3)刀而藏之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021-08-25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二虫又何知!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
B.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     培:凭
C.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往
D.德合一君,而一国者        征:征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二虫又何知
B.举世誉之不加劝                 门虽设常关
C.远而无所至极邪                 北冥有鱼,名为鲲
D.去六月息者也                    谨拜表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野马也,尘埃也
D.辩乎荣辱之境
4.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中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类比,是为了表明万物皆“有所待”,它们都是不自由的。
B.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是为了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讽,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是“有所待”的,只不过“所待”有大小不同的区别罢了。
C.第二段中作者由对万物“有所待”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人的“无所待”论述,阐明了只有人类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D.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本文即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5.请把上面文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023-08-03更新 | 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足者存,吾是以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注】①兀者:断去脚趾的人。②蕲:通“祈”,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活用作状语,在里面
②自者也                                               贼:伤害
③足以四海                                        保:安定
④犹有足者存                                        尊:尊崇
⑤吾是以全之也。                                 务:致力于
⑥而况全德之人                                 全德之人: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人
A.②④⑥B.②③⑤C.②③⑥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人突然看到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中孟子一方面认为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同时也强调后天培养的作用,即“四端”需要“扩而充之”。
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受到孔子教诲,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不多了。
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5.文本二中孔子所说的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孟子所说的有“羞恶之心”的表现?为什么?
2022-10-24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