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 题号:132459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不是把文物锁在库房里面,死看硬守,而是应该把这些文物藏品细心地进行修复保养,让它们保持健康的状态,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文物的魅力,才会精心地呵护这些文物,这些文物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物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都有尊严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之后,文化遗产才能惠及更多民众,让更多民众感受到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人们才能共同保护文化遗产。

一座好的博物馆不是盖高大的馆舍,而是要不断深挖馆内藏品的内涵,凝聚力量,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展览,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人们休闲的时候才愿意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人们流连忘返,不愿回去;回去之后,人们还能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

中国对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的尊重和保护,良好地和城市发展融合的做法,感动了世界。不断在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在文化领域,这是大事件。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真正在中国普及,始于2004年在中国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我们和国际组织有了更密切的沟通,也把过去的“文物保护”推进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比如这些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像澳门历史城区、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山西五台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元上都遗址等,开拓了我们保护的眼界。过去的文物保护,往往保护的是那些有文化要素的文物,比如泰山的摩崖石刻等,而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文化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过去的文物保护,我们注意保护那些宫殿建筑、考古遗址、纪念性建筑,但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强调还要保护人们正生活在其中的古村落、正在使用的工业遗产。过去的文物保护,保护的是点、面,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一些文化线路,保护大运河、丝绸之路。这些提高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认识。

真正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理念有两条,第一条是世代传承性,第二条是公众参与性。世代传承性,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代人都有他的责任,任何一代人都不能用现实的优势来随意处置遗产,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保护、享受文化遗产的权利。过去我们经常争论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今天看来保护不是最重要的,利用也不是最重要的,传承最重要,把今天的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给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公众参与性,表明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政府的专利,不是一个系统、部门的行业工作,它是全民的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也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要更多地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等赋予一般民众,这样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尤其是宏阔的文化遗产,比如丝绸之路,它串联起那么多的遗址,仅靠政府力量还不够,必须要通过教育、展示,使人们热爱文化遗产,它才能得到真正的、更好的保护。

(摘编自单霁翔《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保持健康状态的文物藏品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
B.泰山的摩崖石刻、山西五台山属于文物保护,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元上都遗址属于文化遗产保护。
C.文化遗产保护虽然不是政府的专利,但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全民的共同参与也不可少。
D.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都不重要,把它真实地、完整地传给下一代才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了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的问题,开拓了我们保护的眼界。
B.文章深入浅出,呼吁让文物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尊重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
C.文章先提及中国不断申遗成功的事实,再过渡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
D.文章末段在论证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点核心理念时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不断更新理念,要和国际组织密切沟通,提高认识。
B.文化遗产有尊严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后才能惠及更多民众,民众感受到其现实意义才能共同保护它。
C.既讲究外部构建更重视内在品质的博物馆才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D.我国已经走上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道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2020·全国·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夜幕降临,荔波县瑶山古寨广场上鼓声咚咚,村民们踩着鼓点为游客表演瑶族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深受欢迎,是古寨的热门演出。”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博说,“富有瑶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丰富了白天山水游,带活了夜间文化游。”

走进位于贵阳市的“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体验场馆,感知湘江战役的浴血奋战、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爬雪山过草地的万般艰险。因宜人气候而闻名的避暑之地贵阳,由此增添了一处厚重的文化标识。

以文塑旅,把文化注入旅游产品、景区景点。贵州深入挖掘各地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标志性景区,丰富荔波小七孔、黄果树瀑布、梵净山、万峰林等自然景区的人文内涵,推出9条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相融合的精品线路、30条非遗研学旅行线路、“村BA”“村超”等村味旅游线路。今年,贵州还评选了30个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提名示范项目,培育壮大研学游、非遗游、体旅游等业态,努力让好山好水讲出好故事。

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苗绣车间里,绣娘飞针走线、指尖生花,绣出一幅幅花鸟鱼虫彩色图案,制成匾额、挎包、灯罩等各类产品。借力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化屋村的苗绣走出大山。“我们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设计,让苗绣图案更加时尚,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从开办苗绣车间、组建设计团队到传承手工技艺,村民杨文丽看到了旅游业赋予苗绣新的生机。

以旅彰文,依托旅游市场激活拓展文化资源。贵州深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强化对苗绣、苗族蜡染、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实施苗绣保护传承、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园区建设等“六大工程”,开发设计一批高质量文创产品,今年9月,贵州苗绣精品服饰亮相意大利米兰时装周,在国际秀场绽放风采,当前,贵州旅游产业化正处于优势转化提升期,将持续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个宝贝”,精开资源,广拓客源,升级服务,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摘编自马跃峰等《贵州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材料二:

沉浸式文旅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在于其满足了人们不断升级的文旅消费新需求。相比于看山看水看风景、一知半解听宣讲、走马观花拍照片的“观光式”“被动式”出游,人们愈发青睐体验游,注重体验感。这种体验感,可以是丰富的感官体验,也可以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参与沉浸式文旅,有人说“像是做了一场梦”,有人说“它不再只是一个游戏,而是成了一次真实的经历”。无论是还原跨越时空的场景,还是勾勒超越现实的梦境,借助数字孪生、体感互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虚拟情境与真实世界实现交互,给人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享受。

与此同时,消费者从传统游览方式下的观者,变为了沉浸式剧本中的参与者。当自然景观、文物古迹、艺术创作的展示展演从以展品、舞台为中心,转变为以参与者为中心,人们也更容易让真情实感代入,完全沉浸于故事、角色和情境之中,或兴奋、或陶醉、或感动,收获忘我的临场体验,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虽说“万物皆可沉浸”,但这沉浸感究竟能打几分,却很难一概而论。当前,我国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原创IP影响力不够、上座率和复购率低等问题,也不乏“体验越来越雷同”“一味追求炫酷效果”“是场技术秀”等吐槽。个别地方在推进沉浸式文旅项目时,过分依赖技术外衣,盲目追求感官刺激,忽视了内容逻辑和文化内核。当丰富的视听感受简化为多彩刺激的镭射灯光、刻意制造的轰鸣响动,独特的文化表达由千篇一律的布景、刻板俗套的剧本演绎,优质的沉浸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了,

发展沉浸式文旅,如何避免陷入“技术秀”、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一方面,应在文化与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技术手段的生搬硬套或喧宾夺主。比如,若是古建筑被过于复杂的灯光音效包装,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就很可能会被削弱甚至隐匿。要通过充分挖掘在地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内容再生产,让技术服务于吸引人的好故事、打动人的新表达。另一方面,应坚持以参与者的体验和互动为中心,拓展多感官交互,丰富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的形式,打造不可复制的沉浸体验。

其实,无论是“速战速决”的特种兵式旅游,“重新发现日常”的Citywalk,还是能“超越时空”的沉浸式文旅,人们总在不断探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那些美妙的休闲时光。万变中始终不变的,是对美好体验的向往和追求。期待沉浸式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诗和远方”更加触手可及,让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断释放、茁壮生长。

(摘编自郭玥《“沉浸式”为何让人着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州积极推出多条文旅融合旅游线路,不断培育壮大研学游、非遗游、体旅游等业态,努力让好山好水讲出好故事。
B.贵州借助旅游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强化对本土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大力开发设计一批高质量文创产品。
C.能给人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沉浸式文旅,在受到大众普遍欢迎的同时,还满足了人们不断升级的文旅消费新需求。
D.发展沉浸式文旅要围绕参与者的体验和互动来拓展多感官交互,丰富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的形式,打造独特的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阳、遵义、镇远凭借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以文塑旅,打造出青岩古镇、遵义红军街、镇远古镇等贵州文旅品牌。
B.安顺屯堡景区展演大型花灯歌舞剧《屯堡·家国600年》,将安顺屯堡文化的传承发展娓娓道来,以旅彰文,提升了品质。
C.沉浸式文旅把参与者而非展品、舞台作为中心,让人更能代入真情实感,完全沉浸其中,从而抒写自己的“独家记忆”。
D.沉浸式文旅只要借助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在灯光和轰鸣中实现虚拟情境与真实世界的交互,就能给人以优质的沉浸体验。
3.优质的文旅项目既要体现开发者的设计理念,又要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2-16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却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为避萌动的邪气,人们在端午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等。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作品中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而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对传统节日吟咏和描写的诗词歌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的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
B.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
C.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因此具有审美的作用,可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这一点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传统节日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C.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或许可以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新的文学作品。
2019-12-20更新 | 1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非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有效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武术、榫卯、龙舞、皮影戏……打开一些海外社交媒体网站,在中国文化专题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视频产品热度居高不下。2022年6月,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非遗相关内容在海外短视频平台的播放总量已逾308亿,春节、中医针灸、京剧等位于关注榜前列。

将米粒大的陶泥精雕细琢成花瓶的样子,轻执毛笔上色后,再在花瓶中插上一朵小花,一个微型陶艺作品随即完成。高超的技艺让江西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走红海外,相关视频的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希望陶艺能够引起国外受众对非遗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中国文化。王文化说。

戴上醒狮VR头套,就可以沉浸式体验舞狮。在数字技术支持下,赵家狮在海外举办多场演出。5GVRAR等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让数字科技与古老技艺相互碰撞,赋予非遗更多元、时尚的表达方式,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非遗正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1年,德国设计师克里斯被余杭纸伞吸引,来到当地一家作坊学习油纸伞制作工艺。用创新设计点亮中国传统非遗,这个共同的梦想让克里斯与余杭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刘伟学走到了一起。在他们的密切合作下,一件件具有现代设计感的中国非遗作品亮相米兰设计周展览、雅典博物馆展览等国际展,让国际设计界看到中国非遗产品的神奇工艺。

如今,以中国非遗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商贸活动日益增多:在米兰设计周可以欣赏到非遗香云纱;去巴黎米其林餐厅能够品尝地道的茉莉花茶……时尚、多样的非遗产品正在走进海外千家万户。不久前,新加坡戏曲学院主办的2023年戏曲大舞台拉开帷幕,戏曲爱好者可以再度欣赏到专业的表演。新加坡戏曲学院艺术总监张莉告诉本报记者,新加坡戏曲学院和中国艺术同行们通过联合举办文化艺术交流、联合导演剧目等活动,让两国人民在戏曲声中相互理解,相近相亲。

中国非遗见证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京剧、剪纸等非遗亮相孔子学院课堂;中外博物馆联合举办非遗展览……世界文明的百花园里,灿烂的中国非遗魅力绽放,促进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彼此欣赏。

(摘编自《中国非遗走向海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材料二:

马面裙是汉服的一款代表性服饰,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2023年5月广州海珠区公布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马面裙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的项目类别新增入选。

在广州某服饰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马面裙与岭南的渊源。此项非遗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选料、设计制版、刺绣、车缝等工序。裙门上的精美刺绣,是广府地区马面裙的一大特色。此品牌创始人兼总设计师收藏马面裙已有8年的时间,在她看来,她珍藏的近100条马面裙是中国服饰文化的沉淀,也是岭南的时代记忆。作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她还致力赋予传统马面裙新生命,她表示,“更好的传承,就是使用”。如果人们都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穿着它、感受它,又何谈真正地传承它?

事实上,传统文化正逐步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开始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某购物平台服饰数据显示,2023年5月以来,马面裙等汉服及国风汉元素服饰搜索量大幅提升,汉服类目成交额同比增长300%。其中,以宋制汉服为基础的改良日常汉服、马面裙等品类最受消费者欢迎。

广州市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表示,年轻人有更强的文化自信,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以马面裙为例,他认为,谁能将传统的马面裙通过现代工艺技术进行创新改良,通过视觉审美的创新在年轻人心目中成功构建传统文化的美学体系,谁就能铸就国潮品牌的新内核。

(摘编自《行走的马面裙,非遗炫起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非遗走向世界,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走向深入,也起到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B.克里斯到中国学习油纸伞制作工艺,合作推广具有现代特色的作品,创新发展了这项非遗文化。
C.中国和新加坡联合举办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感情。
D.某购物平台在售的宋制汉服由于加入流行元素而广受欢迎,2023年5月以来的成交额同比增长300%。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海外媒体上中国非遗热度居高不下,这对中国海外商贸与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B.中国非遗的传承,需要像王文化等这样既掌握了技艺又能够积极地传播非遗文化的人。
C.非遗的发扬离不开世界这个广阔的舞台,如果缺乏其他文明的欣赏,非遗就不能传承。
D.马面裙如今深受欢迎,这跟其自身的艺术美感有关,也反映了社会整体对非遗的重视。
3.香云纱是一种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被誉为“软黄金”,明代永乐年间就已经出口海外。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请依据材料,简要谈谈如何让这一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2024-03-24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