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33747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都是永恒的,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C.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C.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D.“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君权”为中心和以“神权”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自古以来,这则古训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那么,古人为何如此重视耕读?

关于,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耕,犁也。本义指用犁翻松田土,泛指耕种、农耕之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劳作是祖辈赖以生存的方式,他们在田地里从事农耕劳作非常辛勤劳苦,就与勤劳的品质联系起来。关于,《说文解字》释为:读,诵书也。本义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之义。

耕读并举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士人躬耕的记载。《论语》载樊迟请学稼,《说苑》载曾子衣敝衣以耕。农家学派的许行提倡士人耕读并举,他不仅自耕自食,还带领学生从事农耕劳动。及至西汉,扬雄提出,不仅是谋生的方式,从中也可以体悟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东汉袁闳把耕田与治学并举,(闳)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北宋时期,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促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这样一来,便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耕读相兼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形成重视耕读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学士对耕读生活十分推崇。一些士人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了诸如耕读轩”“耕读山房等名。诗词歌赋中,也常见关于耕读生活的描述,如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元代王冕《耕读轩》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明代徐勃《过荆屿访族兄文统逸人隐居》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

许多家庭都把耕读传家作为一则重要的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第一部正式将耕读传家列为家训的是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其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于劳动,读书明理。明末清初理学名儒张履祥认为应该耕读并举,他在《训子语》中说: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晚清名臣左宗棠把勤耕读作为传家之本,他曾写下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的楹联教育子侄后辈,要在力耕和勤学上下功夫。

在耕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也不只是为了读书应举。在辛勤劳作的同时,可以培养勤劳务实,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品质,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辛劳与不易,更有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而读书则不仅可以立志,更能修身、立德,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耕读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不断滋养个人道德品格,从而使得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正是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所在。

(摘编自吴宇轩《耕读文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耕”“读”本义在《说文解字》中已有明确解释,“耕”又因从事农耕劳作辛勤劳苦从而与勤劳的品质相联;“读”也引申为阅读,学习之义。
B.从文字记载可知,先秦时就有士人耕读并举,如樊迟“请学稼”,曾子“衣敝衣以耕”,许行不仅自耕自食,还带领学生参加农耕劳动。
C.宋仁宗在耕读文化传统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他颁布的劝耕劝读政策,密切了士人、农家子弟与土地的联系,使耕读相兼的观念深入人心。
D.自章仔钧正式把“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列为家训后,后代许多家庭也以此八字作为家规家训,劝勉后世子孙要勤劳耕作,读书上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许多家规家训,证明古人家训重视耕读教育与传承,同时告诉我们,耕与读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B.文章结尾在前文充分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耕读”的丰富内涵,并指出了“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
C.文章首先提出古人重视耕读的问题,然后采用并列结构从基本含义、生活方式,家训家规等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论证手法,如引证法,多次引用古籍资料;如例证法,大量列举古人与耕读有关的事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士人对耕读生活十分推崇,甚至有人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耕读轩”,而且还在创作的诗中描绘了自己的耕读生活。
B.通过耕读文化发展进程可知,古人耕读不仅是为了生活和应举,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优良品质,激发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C.在当今社会,开展耕读教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不失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D.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说:“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这句话应该是他学习祖上家训后的感悟。
2021-12-10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槐,《说文》曰:“木也,从木鬼声”。它作为一种常见的树木,材质细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因此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槐树的记载:“东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穆天子传》也有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而树之槐”。《管子》也有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槐”。槐树频频在这些古老的典籍里出现,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可见一斑。人们聚在一起休憩、游戏、议事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常常坐在槐树下面。

早在周代就有了“三槐九棘”的制度:左九棘,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为公侯伯子男之位;面三槐,为三公之位。因此世人就以“槐棘”来指三公九卿之位了。中国古代一般把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古人又把槐和鼎联系在一起,用“槐鼎”来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来泛指执政大臣。如《后汉书·方术传论》有“越登槐鼎之位”的说法;《宋书·王弘传》也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记载。由此可见,槐树已经逐渐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征。

槐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政治道德含义,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许多重要场所、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场所往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据说汉宫中即多种槐树,唐朝宫廷更是普遍。唐诗中有很多描述槐树种植地点的诗句。例如,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有“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之句;白居易《寄张十八》有“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之句;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有“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之句。从上述诗人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不仅是宫观旁的驰道才种槐树,似乎所有的官道两旁都是可能种植槐树的,而且李贺诗中的“官槐”一词,把“官”字与“槐”字直接并列,更能体现槐树与政治的关系。

由于“槐”与“怀”同音,槐树逐渐还具有了怀来人才的寓意。郑玄曰:“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人才是国君治国理政的助手,必须德才兼备,槐树作为招揽人才的象征,也体现着鲜明的政治道德蕴含。槐树能够“怀来人”同理也就能“怀来神”。《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槐树竟然还具备了评判神之有益无益的神奇功能,这可能是其招揽人才寓意的延伸。

正因为如此,槐树后来与科举文化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余为学士时目观此事。”当时的“学士”为了图吉利,争相入住“槐厅”,也是因为槐树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从举子的角度看是官运亨通,从君主的角度看就是得到了满意的人才。唐宋文学中对槐树的这一寓意也有不少描绘,如武元衡《酬谈校书》有“篷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记盛名”之句,杨万里《槐》有“阴作宫街绿,花开举子忙”之句,使用的正是槐树的这层寓意。

(摘编自黄金灿《槐树历史文化意蕴趣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槐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所以它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等。
B.随着历史发展,槐树逐渐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槐鼎”喻“三公之位”。
C.槐有崇高、庄重等政治道德含义,与政治相关的场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
D.中国古代君主在学士院第三厅种植巨槐,是为了招到满意的人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诗,意在论证槐树在宫廷里种植普遍。
B.本文引用《梦溪笔谈》中的故事,论证了槐树与科举文化的密切关系。
C.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述了槐树与政治、科举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D.本文引经据典,用大量丰富的论据,证明了槐树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槐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古代,人们休憩、游戏等很可能常在槐树下进行。
B.周代,槐有代表政治地位的象征意义,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说法。
C.槐有鉴别神的有益无益的功能,可能是其怀来人才寓意的延伸。
D.在中国古代,槐树与科举文化产生了密切联系,有“花开举子忙”的说法。
2019-06-14更新 | 2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 (晋代) 墓志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的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的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的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 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
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
C.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D.《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览”字写成“揽”,是为了避讳其曾祖父王览而为之,这也佐证了《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观点。
B.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驳议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
C.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
D.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
B.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
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
2020-01-15更新 | 3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