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刘心武(194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5 题号:133997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喊雁阵

刘心武

①她左手手背上长出两个瘊子。起初比较小,颜色也淡,工作忙,就没太在意。这些天瘊子忽然变大了。忙到网上查相关资料,越看心里越堵。去医院就诊,大夫说的跟网上查到的相符,开的药有化学成分,是取回来用,还是按网上查到的太平偏方来治,煮薏米粥,吃醋泡蛋,用香蕉皮擦……

②老公为一个项目出长差,儿子期中考试,自己在公司的那份工作,下了班还得在电脑上继续一阵,老板可不算你加班,煮出的冻饺子惨不忍睹,只好再叫一贯讥为“垃圾食品”的外卖,儿子倒还吃得津津有味,吃完还主动来给她按摩肩膀,虽然闹不清穴位,享受着已过十五周岁的小男子汉的呵护,也就觉得轻松许多……

③那晚儿子去看电影,起初她不放行,你这次期中考试总成绩从全班第七名降到了第九名啊,见儿子垂眼帘咬嘴唇模样,才一挥手:“去吧去吧!”自己想听音乐,许久没用过的留声机,搁上当成宝贝的旧黑胶唱片,却放不出音来,给老公打去电话,却“现在无法接通”,固执地连拨数遍,依然是那无情的声音,好烦!莫非老公他……自己终究是信得过,但公司里有闲言碎语飘进她的耳朵,总还是如同心尖上粘了柳絮……

④于是给闺蜜荣荣打电话,荣荣说:“也正要给你拨呢!”“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是?将烦恼倾巢泼出,最后提到手背上的瘊子:“据说大的是公,小的是母,弄不好它们还要自动繁殖,甚至传染他人!烦透!自己按偏方治了半个月了,一点不见效!哪敢用西药,人家说明书上就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给你挑明了……”

⑤荣荣就跟她说:“我有偏方!小时候,在农村,我脸上长了瘊子,你猜我妈怎么给我治的?她教我拍着巴掌喊:‘大雁飞,瘊子追!大雁落,瘊子掉!’注意,‘大雁落’要喊成‘大雁涝’的音,土话才押韵嘛。我妈说,她年轻的时候,脸上就长过瘊子,姥姥就是那么教她的,她见着天上的雁阵,就跑着喊,后来,也没吃药也没搽药,瘊子自己就瘪了掉了,脸上光光生生大美女,所以我爸那大帅哥娶了她嘛……不消说,后来我如法炮制,瘊子也没影了!”

⑥她听了忍不住乐:“这偏方!叫‘喊雁阵’吧?好搞怪!我倒真想试试,不过,如今城里头,动不动雾霾罩顶,就是有那雁阵飞过,哪儿见得着?想必大雁也都躲着飞,我到哪儿喊‘大雁飞,瘊子追!大雁落,瘊子掉’……”

⑦跟荣荣煲电话粥,不知不觉间儿子已从电影院回来了,儿子是说着电话进门的,到她跟前就喊她:“妈!爸给你打电话总不通,惊惊乍乍的,搞得我也以为惊悚片演在了咱们家!”她这才跟荣荣“拜拜”,铃声立即爆响,是老公,她不由得先狠甩一句:“干什么惊惊乍乍的?”几分钟后,才平心静气,道出手背上的麻烦,还有荣荣推荐的“喊雁阵”偏方,老公笑了:“现在这个季节,就是蓝天白云,也没有大雁迁徙啊。不过,我出差的这地方不远,有个湿地公园,听说有几十种禽类呢,你们母子俩不如飞这儿来度周末,说不定这儿有小雁阵,够你喊一气的!”她就心疼花钱,又说:“怕你们也感染上,生出一群瘊子来!”老公说:“咱们小康胜大富,不当守财奴,你在网上想必也查出来了,瘊子这类东西,归根结底跟心情有关,‘喊雁阵’恐怕就是一种化解焦虑的心理疗法,心情舒畅,经脉大通,免疫功能必然提升,治什么病也得先从这个入手!至于传染,咱们之间是互相免疫的呀,那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⑧那个周末,他们一家出现在湿地公园,正观赏,荣荣发来彩信,她一看就明白:“闲言碎语——风过耳”“排名跌位——不在一时”“唱机失声——心音未泯”……闺蜜将她倾诉过的烦恼一一点化,正如翩飞的雁阵,身边有亲人,关怀有好友,她不禁开怀高喊:“大雁飞,瘊子追!大雁落,瘊子掉!”老公和儿子也跟她一起快活地喊……

⑨信不信由你,再一周,她手背上的瘊子果然先瘪后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手背上长出的瘊子,“她”上网查资料,去医院就诊,买药备用,还用煮意米粥、吃醋泡蛋等偏方来治,写出了她有病乱投医的焦躁状态。
B.“她”一直没把关于她老公的闲言碎语放在心上,可当给在外地出差的老公打电话连拨数遍依然无法接通时,“她”开始怀疑老公。
C.小说用“好烦”“烦透”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她”的心情,真实地表现出部分当代都市女性缺乏耐心、抗挫折能力差的现状。
D.“老公”虽为次要人物,但在文中不中不可成缺,他的出现,让棘手的问题得以以解决,并对主要人物“她”起到衬托作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结尾“她”手背上的瘊子果然掉了,暗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
B.小说语言清新典雅,极具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如“他不由得先狠甩一句:‘干什么惊惊乍乍的? ’”表现出“她”矛盾复杂的心理。
C.小说围绕着治“瘊子”展开情节,她上网查偏方治“瘊子”,闺蜜提供偏方,一家人在湿地公园喊雁阵治“瘊子”,最后“瘊子”消失。
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塑造了懂事的儿子、贴心的闺蜜、开朗的老公等鲜活的形象。
3.小说中的“她”具有哪些品性特征?请简要概括。
4.小说为什么以“喊雁陈”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刘心武(1942-)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碰头食

刘心武

①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②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③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羊倌是个40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们拉家常。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他说羊爱吃碰头食,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

④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夕阳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都发表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

⑤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圈食”,虽然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代脉搏生活气息。好多年里好多人都说他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前几年他溘然仙逝,仍与该奖无缘,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样的爱吃“碰头食”即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的作家,虽争议很大,倒能“蟾宫折桂”。当然奖项也并非评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从读者角度衡量,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我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创作,还主要是吃“碰头食”那种路数的产物。

⑥老杜却说哎呀快别提“碰头食”,在位的时候,整天吃“碰头食”,这顿是宴请别人,那顿是别人宴请,该到哪儿吃饭,全听秘书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机送拢、秘书引进才知道订在了什么地方,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直到离休以后,这才知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鲜、法式大餐都更可口,那因为连连吃“碰头食”而形成的滚圆“将军肚”,现在凭借“圈食”加步行采集植物标本,才算平复到可以拍侧面照的形态。

⑦汪哥儿听完我们的话呵呵笑,说二位老伯你们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他说对他来说,把握事业的关键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于吃“碰头食”。搞经济,无“圈”就成了“皮包公司”,无“圈粮”就只能是整天想着“空手套白狼”,不仅难获成功,还容易酿成大祸。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粮”那是吃不成“壮汉”的,必须还要善于吃“碰头食”,就是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带露折花,常保鲜活。他说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吃“碰头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假,但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羊是天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有毒绝不能沾,搞经济的人吃“碰头食”可没那个“本能”,所以,要在实践中磨练,在岁月中成熟。

⑧一顿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

⑨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灯下检视自己的水彩写生,画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觅食的羊群,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

(选自《心灵体操》,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耐人寻味,结尾“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碰头食”,旨在表现“我”对碰头食的喜爱之情。
B.“我”喜欢写生,“老杜”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喜欢享受“过堂风”,三人喜好不同,对“碰头食”的理解也不同。
C.羊倌自动透明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与“我、老杜、汪哥儿交谈时的留有余地”形成对比,突出了羊倌的淳朴。
D.我、老杜、汪哥儿由“碰头食漫谈开来,抒发了各自对生活的感慨,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3.三人为什么对“碰头食”有不同的见解?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受。
2018-02-07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后面题目。
窗的随想
刘心武
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杜甫除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外,还有若干“望窗外如赏画”的吟诵,如他在成都草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奢”,于是窗框就框出了美景:“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如果窗外望不到自然风景,那么,就人造景观,比如竖起太湖石,栽种芭蕉、梧桐、竹丛、鸡爪红枫……所面对的墙壁会让爬山虎点缀,甚至放养一只仙鹤。
②窗的基本功能,是进光、透气。当然在更古的时候,窗洞也是烟囱。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掉透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透光、透气的功能,比如他们很早就有落地窗,窗户的下部直接与地板衔接,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有的。德国古典小说《茵梦湖》里写到蝴蝶窗,这种窗户体型大,上部呈圆弧形,窗扇可充分推开以至与外墙面紧贴,这样从外面望过去,窗扇就如蝴蝶的两只翅膀。西方从古典窗始,就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但中国古典窗不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对于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不但不反感,而是倍觉欣慰。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有四句诗,“散发乘夕凉”,从外面回到家里,就把头发散开乘凉,“开轩卧闲敞”,把建筑物的窗户全都打开,躺到凉榻上,于是,他眼、耳、鼻、舌、身、心,全方位地享受窗户给予他的生命快乐:窗框如画框,窗外是图画,视觉享受自不消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有嗅觉、听觉享受,在那样一个暑日的傍晚,闻着荷花香,听到竹丛那些竹叶叶尖上凝聚的露滴不断地落到地面或荷池中,肯定满口生津,舌享受也有了,而卧在榻上的肢体肯定也就更加惬意,进一步,他就想弹琴,想知音,想跟朋友分享这美好的一切,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③中国窗的私密性差。以往的窗,木质窗棂上糊的是高丽纸,北京有俗语“捅破那层窗户纸”(意味着让真相大白),更有“听窗根”“隔窗有耳”之说,那种窗户纸不但用手指头很容易捅破,用舌尖的唾液也能将其舔破。《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宁国府的女主子尤氏,带着丫头银蝶,从荣国府回到宁国府,去到其丈夫和一群狐朋狗友聚赌胡闹的屋子窗外,又偷听,又偷看,情节的合理性,就在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即使是贵族府第,窗棂上多半还是糊着高丽纸,既难隔音,也难隔影。
④西方的窗,则很早就重视维护隐私的功能。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辅以铁皮,来制作窗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场景是朱丽叶的卧室,两个恋人在那里幽会,但是时间匆匆流逝,很快到了天亮时分,朱丽叶母亲随时会来到这个地方,没办法,罗密欧必须离开,这时候就有一句台词由朱丽叶道出:“那么窗啊,让白昼进来,让生命出去!”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道闸门,将隐私空间与公众共享空间严格地划分开,但是白昼来临,罗密欧必须通过窗户、阳台逃走,因此朱丽叶对窗充满哀怨——它竟不能让他们永享私密的爱情。
⑤东西方传统窗文化的差异,并无对错优劣高低妍媸之分,人们到处生活,各处的人们纷纷创造出既有人类共通性又具民族特殊性的窗。现在值得讨论的,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在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窗建筑,特别是摩天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透明墙面,外望或许有窗的意味,但是没有了可以开启关合的窗扇,也就不能称窗。以北京为例,国家大剧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以及号称全球最大单体建筑的天竺机场T3航站楼,都无窗,这种趋势也已经推衍到某些高档公寓楼,据说是“智能建筑”,已经根本用不着窗户来提供照明、换气等功能,通过其本身的能源系统,能全天候地保持光亮、通风以及恒温、恒湿。人类的建筑,是否正在走向“窗灭绝”?
⑥今年年初,国际上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他的那些作品,还大量地有窗,既有中国古典窗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窗的元素,更从中国乡村农舍窗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一些可资研究的新型窗。
⑦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选自2012年8月20日《文汇报》,有删节)
1.你对文中画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1)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2)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
2.东西方的窗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或中外小说、戏剧作品,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从文中可以看出,窗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窗子却濒临灭绝的境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2016-11-18更新 | 8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D.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些生活道理?
2020-11-18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