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1 题号:138737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印度诗哲泰戈尔曾说过这几句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泰戈尔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影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考察。

先谈“中国人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我们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着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夫子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古以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汉书律万志》,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而感到内部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

中国古代哲人是“本能地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表现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的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他所创造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将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我们在铜器时代也把我们的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等,制造精美,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使他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时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后来我们发展了瓷器。瓷器就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我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发明着火药,用来创造奇巧美丽的烟火和鞭炮,使我一般民众在一年劳苦休息的时候,新年及春节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

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地位和方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当的自然环境,“居之安而资之深”。

漆器也是我们极早的发明,使我们的日用器皿生光辉,有情韵。最近沈福文君引用古代各时期图案花纹到他设计的漆器里,使我们再能有美丽的器皿点缀我们的生活,这是值得兴奋的事。但是要能有大量的价廉的生产,使一般人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趣味高超、形制优美的物质环境,这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的尺度。

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因而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利。这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变得盲动而无秩序;丧尽了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

近代西洋人把握科学权力的秘密(最近如原子能的秘密),征服了自然,征服了科学落后的民族,但不肯体会人类全体共同生活的旋律美,不肯“参天地,赞化育”,携全世界的生命,而以撕杀之声暴露人性的丑恶,西洋精神又要往哪里去?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材料二:

中国人认为维护自我和支配他人是罪恶的,这对于我们西方人与中国人打交道带一种确实的好处。中国人几乎没有西方白种人那种对其他民族的人民实行集权统治的欲望。

虽然中国一直战火连年,可是电国人本质上十分爱好和平。中国人也无意于强迫我们改信儒教。

在我看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即使他是一个可怜而贫穷的人,也要比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快活。之所以中国人更快活,因为中国是建立在比我们西方人更加人道、更加文明的观念基础上的。不安定和侵略好战不仅会导致明显的罪恶,而且会使我们生活中充满不满情绪,剥夺我们生活的美好享受,并使我们几乎丧失善于沉思的美德。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将使双方都能获益。中国人可以从我们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最高实际效率的品质,而我们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节选自伯特兰罗素《中西文明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戈尔赞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因为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又“不陷于现实”。
B.泰戈尔所谓“事物的旋律的秘密”,即宗白华所言“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
C.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古人的现实生活,一方面表现在礼与乐里,一方面装饰到形下之器上。
D.两大发明只用于制作烟花鞭炮和勘定风水,不能更多的利用厚生,作者为其不能物尽其用而遗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瓷器玉器,还是烹饪的鼎饮酒的爵,其优美的形式和图案说明,日用器皿不仅是实用的,还是审美的。
B.文章引入沈福文制作漆器一事,其目的是证明漆器和玉器、瓷器一样,能使我们的日常“有情韵”。
C.作者之所以说我们“没有了国魂”,其依据就是“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生活中没有歌声与乐曲。
D.罗素认为,中国人觉得支配他人是罪恶的,中国人没有对其他民族实行集权统治的欲望,也无意强迫西方人改信儒教。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古代哲人以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节奏”的例证是(     
A.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
B.庄子主张动静与阴阳“同德”“同波”。
C.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
D.荀子一贯坚持万物应顺应宇宙律动。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罗素曾说,“中国人能给予我们巨大的善于沉思的恬静心境”。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罗素所说“恬静心境”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1·湖北恩施·一模 查看更多[5]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经学研究兴起,一时蔚为潮流。这一思潮的出现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所谓学术转向有关。在追求学术和知识的诸方向中,回归经学是主流之一。在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领域中,清代学术堪称显学。值得留意的是,国学热这个词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当然,经学研究的强劲复兴,还是新世纪到来以后的事情。经学视野浸染到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经学复兴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文明的自信力得到了恢复和提高,经学作为中国固有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其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商品化热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状况的滑坡,人们开始普遍地意识到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经学对于敦厚风俗的价值;其三,近代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局限和问题,试图在经学系统中探寻解决当代问题的答案,也成为回归经学的动力之一。泛滥西典,归本六经,是部分原本以治西学为专业的学者所取的路径,这一治学路径严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在当代经学思潮中,辐射范围最广的经典是《礼》《春秋》和《易》,而《诗》《书》这两部原本被视为文史学者共同基础的经典,反而在这一时期没有更突出的表现。礼学研究直指当代人伦面临的各种危机,试图在现代世界里延续或者激活儒家的礼乐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重建儒家的秩序。部分思想者更由此走向儒家宗教性的确立和安顿。《春秋》学,特别是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传统的兴起,强调《春秋》大义,试图以天下观重新构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的理解,有相对突出的政治指向。对《易经》和《易传》的研究,原本即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范围内,而且大《易》哲学穷本极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为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各种根源性哲学建构的底蕴。这些试图在当代中国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的努力,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

然而,在一个无论是经典自身的权威还是其中的价值体系、思想基础、人伦秩序制度构想、社会愿景都受到质疑的时代,新经学不可能单独承担起中国文化和思想在更高层面上复兴的责任。因此,以更直接的方式面对根源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向度。

新子学时代将是怀疑精神下中国哲学发展的一种局面。虽然在今天,它还只是一种可能,但我们仍然可以拟想其基本特征:首先,新子学时代的哲学建构在当代汉语的丰厚土壤中生长出来,必定是当代汉语思考能力的具体展现。时代语言既是哲学家的凭借和依托,又构成了哲学思考的限界。经过一百多年来各种不同层面的译介,当代的汉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可否认,当代汉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败坏。然而,腐烂是有可能产生肥料的,将腐烂转化为滋养,不正是强有力的思考的责任吗?其次,)(新子学时代的哲学不能回避对根本问题的新的尝试性的回答,或对此前哲学家的回答和论证的重构。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哲学思考总是从原点出发的重新思考。最后,作为当代名学的分析哲学,或与之类似的哲学倾向,虽然不能决定其他哲学思考的形态和品质,但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被涵摄在真正富有时代精神并且能够为未来奠定基础的哲学工作当中。

(摘编白杨立华《新子学时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新世纪到来后,经学研究开始强劲复兴,这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术转向”有关,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B.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商品能热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德状况的滑坡,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家经学的价值。
C.研究者试图通过对《礼》《春秋》《易》的研究,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以此来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并面对时代的课题。
D.分析哲学或与之类似的哲学倾向会被涵摄在真正富有时代精神且能够为未来奠定基础的百学工作当中。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关于经学研究复兴的观点的一项是(     
A.邓秉元《新经学》:“只有重新回到经典,才能在根本上疏通新的经济之学,这是新经学的应有之义。”
B.钱基博《经学通志》:“经学的要害,不过是‘五常之道,六艺之教’。”
C.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D.刘增光《文化纵横》:“当代学者研究经学,回应了时代需求,为国人寻找到新的精神浓托和价值奠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暴露出很多问题,研究者想利用经学来解决,这是经学复兴的原因之一。
B.面对当代人伦面临各种危机的现状,礼学研究试图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重建儒家的秩序。
C.由于新经学不可能承担起中国文化和思想复兴的责任,所以需要利用新子学来面对这一问题。
D.“新子学时代”的哲学应当重构此前哲学家的回答或者对根本问题做出新的尝试性的回答。
2023-02-16更新 | 1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毋不敬!”这句类似咒语的箴言,是《礼记》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敬的本义,不是对待别人的态度,而是对待自己的要求,是自己端正自己,让自己警醒起来。所以,“毋不敬”这句话的第一要义是不要不敬重自己。

一般认为,敬与不敬,是关涉孝与不孝、诚与不诚、君子与小人的问题。但古人之所以对敬这个问题特别重视,根本原因在于,敬与不敬,不只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而首先是关乎自身究竟是人还是畜生的问题,这才是古代人与现代人对待敬的最大不同。在《礼记》中,子路引用孔子的话说:“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如此强调敬在祭礼中的主导作用,其实具有某种警示世人的意味。人们不禁要反问:如果在参加祭礼的时候缺乏敬畏之心,乃至玩世不恭,那会怎么样呢?历史的教训是:不能敬者,败以取祸!这就不只是关乎是人还是畜生的道义问题,而且是关乎生死的生命问题!《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典故,讲的就是“失敬弃命”的生死故事。故事的主角成肃公在出征前依照常规参加例行祭祀,在社庙接受服肉的时候,漫不经心,态度举止失礼,不幸被在场的刘康公言中:“今成子情,弃其命矣,其不反乎!”成子这样失敬,无异于放弃自己的性命啊!他此去大概回不来了吧?果然,成肃公后来死在了战地。这个故事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对于古人来说,祭祀不敬的因果报应之事经常发生。这正如现代社会的交通事故,每天都会以惨不忍睹的画面提醒人们:小心上路,谨慎驾驶,注意安全。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又时常抱有侥幸。怎样避免成子失敬之祸,无论对于古人还是今人,都是一个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面对的人生课题。

怎样才能做到敬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修己”,孟子给出的答案是“存心”。这两位圣人都强调,要做到敬必须发自内心而自警。而《礼记》的回答却略有不同:“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初看起来,这个回答似乎有点偏题,但实际上说的正是敬的根本,敬,不是一时表演出来的礼貌,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礼乐常态。《礼记》针对恒敬的人生难题——要做到一时的敬易,要保持一贯的敬难——从礼和乐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有效的治难办法:一是致乐以治心,用音乐加强人的内在修养,让人安下心来;二是致礼以治躬,用礼来端正外貌,使之庄重恭敬起来。庄重恭敬,人就有威严。心里只要有一点点不平和,有一小会儿不愉悦,鄙俗狡诈之心就会乘虚而入,马上就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外表上只要有一点点不庄重,有一小会儿不恭敬,轻率怠慢之心就会随之而来。

一言以蔽之,做人要敬。用礼和乐来加强自我修养是一门人生的基本课程,君子和小人概莫能外,古人和今人一样道理。

(摘编自刘建华《从腹言“毋不敬”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的第一句话“毋不敬”的意思是对自己要敬重,而非对别人敬重。
B.古人认为,敬与不敬是衡量一个人孝或者不孝、诚或者不诚的最重要标准。
C.我们对待敬,应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做到敬,必须发自内心而自警。
D.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君子还是小人,在人生中都要用礼和乐加强自我修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毋不敬”的要义谈起,接着探讨敬与不敬的问题以及做到敬的方法。
B.文章以成子“失敬弃命”的生死故事为例,从反面论证了祭礼中敬的重要性。
C.文章不仅论证了敬在中国古代的内涵,同时关注了当代人对敬的认识和看法。
D.文章引用《礼记》中的“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旨在论证古代人为什么要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在祭祀中,心存敬意比祭礼形式更重要,并希望以此来警示世人:不能敬的人,可能会招来祸患。
B.与孔子、孟子注重一时之敬不同,《礼记》更重视一贯之敬并提出了治难的方法: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
C.心存敬意,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心怀不敬的人,则有可能沦为畜生,或者遭遇丧身之祸。
D.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神态是紧密关联的,心里的不愉快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外表的不恭敬也会影响内心。
2020-09-22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 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关于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认为:“如果秦没有统一全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可以推断,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楚文字书法艺术的“今文”趋势,不仅彰显了其笔理墨妙,更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对于隶变的探讨,离不开关于书法正体和俗体问题的研究。《说文解字·序》有“著于竹帛谓之书”。王国维指出:“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这些“掌文书者”均为诸侯国史官,而不像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诸侯国史官“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字中凝结着各自的人文特质,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所以,我认为“隶变” 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之一。

追寻隶变之踪,可以一窥中国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体味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选自孟鸿声《追寻隶书演变之踪》)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隶变是指汉字形态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过程,它是现代汉字的起点。
B.隶变是从秦国开始的,这是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C.隶书吸收了楚简的字体和笔法形态,是对楚简的融合、转化、演进。
D.隶变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汉字背后蕴含着自觉的人文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在介绍“隶变”相关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一般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领起全文。
B.文章主体部分之所以从楚简谈起,意在说明文字的形变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C.第三段的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都说明了楚简的特点,增强了论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D.第四段通过事实论证说明“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篆书线条圆转、依类象形,不容易辨识,其向隶书转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完全是俗体推动的结果。
B.秦王朝颁布“书同文”的政令,主要是统一了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却无法统一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
C.楚简文字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已经包含了篆、草、隶、楷、行等点画,这些点画成为书法艺术的母体。
D.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途径在于各诸侯国史官,正是他们各具人文特质的书写,导致了多种新形体出现。
2020-04-13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