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考点 >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3 题号:13926938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但都含有悲凉的情味。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早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越、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②大宛(yuān):西城国名,产良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面四句正面写马,对马的形象作刻画,交代良马的产地和独特的外形,是实写。
B.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实结合手法,由咏物转入抒情,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
C.尾联总挽上文,既写马驰骋万里,也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志向抱负的写照。
D.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喜欢写崇高、壮美品质的事物,这种倾向从他青少年时就有。
2.杜甫曾写诗批评当时的画马名家韩干:“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说说杜甫笔下的马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
2020-09-26更新 | 17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本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底事:何事。③臧生,指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斥之为凭借防地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指宁武子,孔子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④燔柴:大火。照乘:明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地点明古往今来世界上朝真暮伪的事比较少,所以人们很难辨别出真实情况。
B.颔联,使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生式的假圣人,但不知道还有宁子这样高贤的人。
C.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尾联,紧承颈联比喻,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珠作对比,指出大火、明珠处境的悲哀。
E.诗歌通篇议论说理,五次使用反问语气,似疑实断,以问为答,气势逼人,有不可遏制的激情。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2020-08-06更新 | 30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选篇理由:《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都写了蜀地风光,并着力描绘了蜀道的惊险难行。通过对比阅读,评析者在体裁、艺术手法、内容、主旨等方面的异同点,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李白及其诗歌特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首联从蜀道之难写起,但与《蜀道难》强烈感叹的写法迥然不同,这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
B.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想象奇特,境界奇美,形象地表现出入蜀道路之险,隐含着对友人的关切担忧。
C.尾联含蓄蕴藉,语短情长,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着对自身浮沉难测的感慨。
D.整首诗风格清新俊逸,以叙述语气开篇,中间展开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体现主旨,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富有韵味。
2.颈联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021-03-04更新 | 3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