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139405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生活世界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由信息组成的技术形态中,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内容推荐等智能应用带来的无限连接、快速查询、精准定制,而另一方面,在技术打造的算法流水线上,你看什么、听什么、怎么工作、和谁交往、去哪儿消费、聊什么话题等,都逐渐交由算法决策。我们成为平台的数字劳工,困在自己的算法里,被隔离在信息的过滤泡中。

毋庸置疑,智能化的过滤模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它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经济模式,用户体验相当愉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信息、人三者之间的匹配问题,避免个体因面对海量信息陷入注意力崩溃。在这样的智能过滤机制中,也潜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封闭性——用户被孤立和隔绝,个性化的过滤泡里只有你一个人;隐蔽性——你置身于过滤泡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强制性——算法的决策权在过滤程序手里,你无法选择,也无处可躲。在智能时代,当这样的信息过滤机制成为常态,我们该如何生活其中?

首先,要分清技术趋势技术事实。技术发展是一个多种矛盾相互激发的过程,存在着一个大的趋势,同时还蕴藏着多样的可能。技术趋势是贯穿各种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力量,不可避免,可被预见;而技术事实则需要同实践相结合,可被修改,可以优化,潜藏着不同的可能路径。在未来,过滤器将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技术趋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要求掌握过滤技术的实践主体考虑公共利益、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给出更加优化的过滤方案。

其次,在自动化时代要保有健康的怀疑精神。在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这里的知识,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体验。我们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感官体验中,也在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种健康的怀疑的精神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再次,要敢于反视结构,能够反思自身。信息理论家维纳有句名言:自然世界由无数可能与信息有关的人组成。这句话阐明了两层关系:在一个信息和控制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由与信息相关与否的关系来定义的;而这样的关系形态,最终被建构成了自然世界,取得了合法且坚固的优势地位。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直视这样的世界,我们即便意识到这个建构出来的世界存在着各种歧视、偏见和结构性的问题,但我们依旧不敢面对;而这样的状态又会反作用于我们自身,让我们躲在这样一个庸常的合理中得过且过。而想要戳破过滤泡的第一步,就在于敢于凝视这样的社会机制,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方式。

最后,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关注个人应有权利。算法是一组数学程序,也是一套技术系统。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存在着技术门槛和社会边界,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生产。在过滤泡的运行过程中,不仅是科技公司、程序员,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对算法进行了集体建设。虽然目前阅读和开箱算法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但算法时代的每个个体,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关注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保持对这种技术形式的了解、监督和评估,这也是成为数字公民的应有之义。

(摘自方师师的《如何在算法过滤的世界里生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化的过滤模式是一种成功的经济模式,它解决了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
B.智能过滤中潜藏着封闭性、隐蔽性和强制性问题,所以应该限制这种技术。
C.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让我们失去了批判思考的能力。
D.过滤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但可以要求掌握其实践主体给出优化方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智能过滤”,文章先做解释,再指出其带来的问题,最后给出应对策略。
B.文章指出,当信息过滤机制成为常态,我们要思考与之相处的方式才不至受困。
C.文章在论述时能辩证分析,既看到智能过滤的优势,也洞察其存在的隐性问题。
D.文章从技术、怀疑、反思、更新知识关注权利四方面论述该如何在算法过滤世界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滤器将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生活将逐渐交由算法决策,智能时代人的智能反而有被弱化的危险。
B.我们要敢于反视这个“自然世界”的结构,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反思自身的存在方式。
C.怀疑精神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有了怀疑精神,在智能时代我们就不会丧失生命知识和批判思考能力。
D.算法是集体生产和集体建设而成的,需要每个个体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关注法律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目前的中国不需要庄子精神

借助《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中国犬儒主义的创始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了犬儒精神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

《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象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犬儒主义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更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象,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则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象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现实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犬儒式的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 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之。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

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轴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表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意识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生活中的无奈。

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或许能够培育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1.文中“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所指的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A.自由精神//现实主义策略
B.大骂世俗//和世界好好相处
C.不为物役//与物周游
D.玄空的神游//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
2.下列关于“犬儒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犬儒主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参与的态度。
B.“犬儒主义”对待现实世界的立场是矛盾的,既强烈不满,又积极认同。
C.“犬儒主义”怀疑一切,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时期。
D.“犬儒主义”有可能使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或者装疯卖傻、装神弄鬼。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在中国沉寂了很长时间,《百家讲坛》使他的人生哲学变得风光且得以流行。
B.《庄子》中有许多体现“鸵鸟智慧”“乌龟哲学”的言论,在今天的中国不合时宜。
C.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使得庄子成为了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
D.“庄子”的流行只能导致中国社会的犬儒主义,不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
2016-11-18更新 | 4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说过:“每隔五十年,就是人类合上历史教科书准备遗忘的时候。”从这个角度讲,《长津湖》的出现正逢其时。我们观看这部电影,谈论这部电影,经由这部电影所构造的集体感知路径,来回溯那段被尘封的历史,理性沉思,观照现实。

《长津湖》拍出了新主流大片特别是革命历史战争片的新境界。中国电影有自己的战争片谱系和美学传统,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诞生过“三战”和《上甘岭》《英雄儿女》《大决战》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当然,一度也有这样的声音:中国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战争片,没有好莱坞式的“反思战争”的战争电影;中国的战争片只分“敌我”,不站在更高的“人类”的立场上去“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与荒诞性”。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长津湖》肯定不是“好莱坞式”的战争电影,影片的反战是站在正义的立场,站在祖国的立场,站在和平的立场之上,是以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为基础的。影片试图传递出“以战止战”的和平愿景,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这场仗,我们这一代人打了,下一代人就不用打了!”,以及毛泽东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与伍连长说的“有的枪要开,有的枪可以不开”形成了不同层间的呼应,战争和敌我的辩证关系也具有说服力。这既是延续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诸如残酷性、荒诞感、生死等。不被“有敌我,无战争”这种认为国产战争片缺乏所谓现代元素这样的观念带着走,我们拍出了《长津湖》这样的“在有敌我的前提下,有战争”的优秀的中国式战争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英雄的塑造不是“战狼”式的,而是相对严格地按照英雄叙事的标准模式进行,能激发起观众巨大的共情。

接受使命呼唤:伍千里背着哥哥伍佰里的骨灰回家,可刚到家,就收到了部队的命令出征。伍万里偷偷跟踪伍千里上了前线,被征兵入伍。伍千里深知战争的残酷与痛苦,最小的弟弟也要从军,他的内心是挣扎的。但“英雄”的定义,就是注定要去承担必须承担的使命。因此,伍千里带上了弟弟。

英雄经受磨炼:有观众会觉得火车上的一段略微冗长,但在英雄叙事之中,这一段又必不可少——这是英雄初出茅庐接受训练的时刻。想想《黑客帝国》中尼奥被唤醒,跟随墨菲斯接受训练的一段戏,就可以理解伍万里在火车上与老兵的冲突、成长和融入。

英雄需要精神导师:在伍万里作为英雄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哥哥,还有两位精神导师,一位是段奕宏饰演的打不死的英雄,当伍万里向他致敬时,段奕宏却呵斥他:“哪里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士兵的荣誉!”第二位是胡军饰演的雷公,除去战士的身份,雷公也只是一个向往战后回乡养老的普通人,这让他的牺牲显得更加震撼。

然而,影片注定没有属于胜利者的高潮。张涵予饰演的宋时轮。状态一直都像那个百年难遇的寒冬一样沉郁:他心爱的士兵还没有面对敌人,就因寒冷而被冻死。从这个角度讲,“冰雕连”的出现。是影片真正的高潮:那一瞬间,战争的残酷、牺牲的壮烈、反思的力度。在凝固的画面、沉郁的调性、深沉的痛苦中得到了呈现。

(摘编自田卉群《<长津湖>:以战止战的英雄叙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津湖》上映之时正是人们已经遗忘这场战争之时,它的出现让人们能追溯和回顾历史,理性沉思、观照现实。
B.与“好莱坞式”的战争电影不同,《长津湖》是“中国式”的战争片,在反思战争时有敌我、祖国、正义、和平。
C.在英雄叙事的标准模式里,英雄注定要接受使命的呼唤,所以伍千里即使挣扎,也注定会带上伍万里参与战争。
D.“冰雕连”的出现,让人们在凝固的画面、沉郁的调性、深沉的痛苦中深刻地反思战争的残酷、牺牲的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斯皮尔伯格的话,旨在就如何对待历史向人们提出警示,并以此引出对战争主题电影《长津湖》的讨论。
B.文章阐述伍万里在火车上与老兵冲突、成长和融入的情节时,引入《黑客帝国》中尼奥被唤醒的例子,属于对比论证。
C.文章直接引用影片中人物的台词,既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又能通过人物表达对战争本身的思考。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围绕着电影《长津湖》论述了中国式战争片的新境界以及英雄叙事的标准模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津湖》这部战争片不但没有被“有敌我,无战争”这样的观念带着走,而且试图传递出“以战止战”的和平愿景。
B.《长津湖》在人物塑造上“去战狼化”的手法,让观众看到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以及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担当、奉献和牺牲,更易产生共情。
C.《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诞生,说明中国战争片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D.在新主流大片常态化的背景下,历史题材的战争片要考虑如何处理我们自身的战争片传统与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之间的关系。
2022-06-17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家所欲完成的自然是造化世界,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中国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是“师法造化”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全然不同,造化并非一山一水,亦非万物之集合。造化是大衍运行、生成化育,是创造和变化。造化有道却无定法,师法造化就是得万物生成变化之机枢,所以中国文人画家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不是模仿,而是起兴。起兴是在时机之中由一物一景引发的感怀兴致,世界与人的共在关系由此情激荡而出。所以此时所说的世界,既非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亦非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当是时,万物皆备于我而有我在焉。山水者,本是天地之假名,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承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用古人的话说——自有沟通天地之工。这是一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思想上说,文人所表述的山水世界已经被彻底扰乱以至于粉碎了。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因而它也就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在这种境遇中,山水画早已经被抛掷到一种不及物状态,深深地陷入其表述与本体的危机。

山水画是一种回忆,作画是回忆,观画也是回忆,一种使回忆可视化,另外一种则令回忆现实化;前者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却沿着图画回返造化。古人观画,画卷是追想山水之中介,后人观画,则是以真山水之经验为中介以求对画意之了然。而今日艺术家,则无时不以艺术创作自律,动辄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诩,距山水之道远矣。

山水,是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它能够发显造化之秘,皆因其终极原则是“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法,“法”就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也超出了法令、制度之范畴。“法”之为法,通达于自然。“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山水画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此“造化”绝非一山一水,而是生成变化;此“心源”也绝非主体的精神,是天地之心。天地不仁,天地本无心,画者欲取造化之无尽藏,继而为“天地立心”。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之“不二心法”。明清以来,画者自囚于书斋之内,流连于古人之法,此自然心法寥落已久,此不惟画者之疾,亦为思者之憾。

近世之“山水危机”绝不只是山水画的危机。在百年后看来,山水之危机实是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也意味着历史观的破碎。在二十世纪的山水画面上所呈现的是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是一个符号与意象的乱世。

山水经验与我们的感受力虽然已日渐衰微,却并非不可挽回。要在当下重新点亮山水之世界经验,并非于滔滔逝水中寻找记忆的刻度,我们得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在与现成经验的斗争中重新发现。

                                                                           (摘编自高士明《山水的危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要“师法造化”,但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完全不同,这里的造化指的是创造和变化,而不是一山一水和万物之集合。
B.中国文人画家在创作中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是起兴,因为造化有道却没有定法,师法造化就是求得万物生成变化的关键。
C.中国文人画家眼中的世界不是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也不是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
D.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是沟通天地的技艺,承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是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山水画和观山水画都是一种回忆。前者使回忆可视化,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令回忆现实化,沿着图画回返造化。
B.古人观画,中介是画卷和真山水的经验;今日艺术家则以艺术创作自律,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夸,远离山水之道。
C.“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中国山水画家所想完成的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而是造化世界。
D.山水遵循的终极原则“道法自然”中的“法”,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和法令、制度的范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山水画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因而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
B.取造化的宝藏为“天地立心”是中国山水画唯一法则,而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家,自闭于书斋,流连于古人之法,这是画家的大忌。
C.要挽救山水危机,重新使山水的经验闪光,不是从传统中去挖掘经验,而是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重新发现。
D.近世之“山水危机”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和历史观的破碎,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呈现出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就是例证。
2017-03-14更新 | 1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