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0 题号:143884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D.“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B.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C.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D.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选文三则材料在论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江南文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美学对象,在人们的感觉和心理体验上,主要是引发一种愉快的、自由的心理和精神体验。这种感觉和感受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只要稍微读过几首古代关于江南的诗词,或者你到山清水秀的江南走上一遭,你就真实地获得了某种东西,假如你以后远离了江南,还可能产生一种或浓或淡的惆怅和乡愁。而这就是纯粹的审美体验和自由境界。

②那么,什么才是我们提出的承载着美学功能和使命的江南文化?

③从美学和审美精神的角度,我今天在这里主要选择两个关键文本来谈:一个是南朝民歌,一个是《世说新语》。

④南朝民歌山温水软,柔肠百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我把《西洲曲》看作中国最好的抒情诗,也就是说,既不同于北方草原文化的劳者歌其事,也不同于古代中原文化的赋诗言志,南朝民歌是中华民族最美的感觉、情感、心灵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同时也把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体验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

⑤在与《西洲曲》大体相同的时代和社会土壤上,另一部最能代表中国古典美学和审美生活方式的巨著也应运而生,这就是历来最受士大夫阶层青睐的《世说新语》。我个人觉得,可以把宗白华先生的著名论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作为认识和把握江南文化审美精神的入门读物。在这篇文章中,宗白华先生梳理了魏晋南朝的八种美,指出: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

⑥江南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江南美学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如果说,它们的存在已确定无疑,那么在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把这种美好的东西找回来?

⑦首先,要真正知道它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其次,要把江南文化的真实精神解读好和阐释好。再次,在还原江南文化的审美精神之后,要在今天的消费文明中保存它和发扬它。如何才能重新懂得古典江南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懂得江南的心。对此没有别的好办法,一个解决的思路是:真正地了解真正的江南文化的美学精神,消解人们心中杂乱的审美知识和价值判断,以便为重回江南提供一种审美机能和主体条件。

(摘编自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学对象,本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可以给人们带来纯粹的愉悦的审美体验。
B.不同于北方草原文化和古代中原文化的南朝民歌是中华民族最美的感觉、情感、心灵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C.宗白华先生的论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可作我们认识和把握江南文化审美精神的入门读物。
D.承载着美学功能和使命的江南文化是诗性的,今天我们要把江南文化的真实精神解读好和阐释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述江南文化的美学意义和审美功能,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并与文章的标题相为呼应。
B.文章按照层进式的论述结构,引领读者粗略认知江南文化及其审美精神,呼吁人们重视江南诗性文化。
C.文章中间采用总分式结构,运用引证法阐述了解真正的江南文化的两个捷径,使抽象的审美话题具体化。
D.文章最后在高度评价江南文化审美价值之后,就如何重新懂得古典江南和江南文化的意义提出中肯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读过关于江南的诗词,或到秀丽的江南走走,你就会喜欢上江南文化,并产生或浓或淡的乡愁。
B.如果说江南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那么江南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
C.只有消解人们心中杂乱的审美知识和价值判断,才能真正了解江南文化的美学精神,从而保存和发扬它。
D.了解、研究和弘扬江南文化,解读和阐释其审美精神,明确其价值和时代意义,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2021-12-10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下列对本段文字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字的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区别。
B.字的直指的意义比联想的意义更有用。
C.字的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有用。
D.字的难处在联想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
B.烟花三月下扬州
C.依依墟里烟
D.烟笼寒水月笼沙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科学的文字还是文学的文字,都必须做到让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完美结合起来。
B.直指的意义固定、明显、确实,它更适宜于科学的文字,因为它可以使科学的文字更精确。
C.联想的意义难用,但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它,因为它可以使诗文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地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2016-11-18更新 | 1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直觉和体验的艺术型模式,西方的文化是重逻辑和理性的科学型模式,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发展路线。在人类物质匮乏的时代,科学型发展模式占了上风,但当人类进入了一个物质丰裕、生态匮乏的时代,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建,不是科学可以彻底解决的,而需要文化和心态来解决,这是决定未来人类从什么路线上去发展的重大问题。

文化就是一种心态,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正如布罗代尔所说:在每个时期,都有一种确定的世界观,都有一种集体心态支配着社会的全体大众。强加给社会一种态度,引导社会的选择。这种集体的心态有时候就是一种基因的遗传因子,基因的遗传因子有时候会有健康和非健康的两个方面,如中国的遗产基因里既有开放包容也有保守封闭的一面。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总结,就是试图进行文化的自我认识。

在古代中国的技术条件下,中国文化维持了一个庞大国家(实际上差不多一直是当时世界最大、最繁杂的政治经济实体)和人口长期的统一和稳定,并以相对很少、很节约的人力物力,实现了复杂的社会治理。这种智慧也许是我们今天非常需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资源,但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后,却把老祖宗的这一套丢弃了、忘记了。我们今天研究它也是为了激活其中的记忆,有关中国文化基因中心态和心态结构及秩序的研究是一种更深层的记忆的发掘。通过这样的发掘,我们可以增强未来自我发展的判断力。

如果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城邦国家的基因将人类推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革命,那如果我们激活中国所具有的乡村国家的文化基因,是否能发展出更接近生态和人文的新的文明,即一个集高科技、高人文和高生态环境的未来文明?这就是我提出来的生态中国的雏形。

中国的基因是乡村国家,因此,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之时,我们是否能用高科技以及新的艺术手段给予传统乡村以新的生命力?当下高科技的发展让人类正在进入一个高科技和高人文同时发展的新的文明时代,网络化的虚拟空间的建立、新能源的出现、工业4.0等智能化系统的逐步建立等,可能带领我们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后碳时代,甚至可以促进手工业生产的回归,传统的技术加艺术的高人文化的生活模式将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中得到回归,这是一种更环保、更具人文性的生产及生活模式,其通向的将是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社会模式。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

材料二: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实现这一伟大变革,要求超越西方工业文明,拓展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和文化发展空间,寻求生态文明范式下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丢掉文化这个根本。那些在人们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不拔除,绿色发展的政策就难以落地。因为在影响生态的所有因素中,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基因中,发展当代的绿色文化,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社会人心,融入时代血脉,成为生活时尚。在物质财富相对丰沛的当今,应该认识到,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健康绿色低碳的追求是一致的。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历史责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对人与自然关系负责的人文修养和行为自觉。

当前,在人口红利式微的情况下,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释放的红利,不仅要顺应自然,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边界约束,摒弃违背自然规律的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回归自然容量的范围;还要积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与社会和谐共荣。

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和实践证明,我们的经验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转变为话语体系,以便被更多国家和地区认知,中国智库应认真思考。

(摘编自潘家华、张胜《善用文化力量让绿色成为生活时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路线不同,在经济落后时期,文化需要科学型发展模式,而在经济发达阶段,就需要发展艺术。
B.古代中国治理社会的智慧,在今天可能仍然有重要的价值。这需要我们对被我们丢弃或忘记的这种智慧进行深入发掘。
C.乡村国家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可见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农业,有可能发展出包含高科技、高人文和高生态环境的未来文明。
D.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的发展与繁荣是可持续的。西方工业文明具有绿的国子色、循环等特点,我们必须超越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要指望仅靠科学来解决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建问题,还应依靠文化和心态。这关乎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
B.中国遗产基因里开放包容的一面和保守封闭的一面分别对应着集体心态遗传因子中可能有的健康和非健康的两个方面。
C.当下高科技的发展让人类正在进入一个高科技和高人文同时发展的新的文明时代,而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后碳时代”。
D.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追求目标是相同的。中国共不产党人也主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下列诗句的内涵,与两则材料内容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B.鸟下绿芜秦苑,蝉鸣黄叶汉宫秋。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D.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绿色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2022-04-15更新 | 2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