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代文化常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5 题号:1446028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昭俭,字仲宝,京兆长安人。曾祖嗣复,唐门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书。祖授,唐刑部尚书。父景,梁左谏议大夫。昭俭少敏俊,后唐长兴中,登进士第。解褐成德军节度推官。历镇、魏掌书记,拜左拾遗、直史馆,与中书舍人张昭远等同修《明宗实录》。书成,迁殿中侍御史。天福初,改礼部员外郎。晋祖命宰相冯道为契丹册礼使,以昭俭为介,授职方员外郎,旋加虞部郎中,俄以本官知制诰。不逾月三拜命,时人荣之。又为荆南高从诲生辰国信使,赐金紫。使回,拜中书舍人,又为翰林学士。时骄将张彦泽镇泾原,暴杀从事张式,朝廷不加罪。昭俭与刑部郎中李涛、谏议大夫郑受益抗疏论列,请置之法,疏奏不报。会有诏令朝臣转对,或上封奏,亦许以不时条奏。昭俭复上疏曰: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御史台纪纲之府,弹纠之司,衔冤者固当昭雪,为蠹者难免放流。陛下临御以来,宽仁太甚,徒置两司,殆如虚器。遂令节使慢侮朝章,屠害幕吏,始诉冤于丹阙,反执送于本藩。苟安跋扈之心,莫恤冤抑之苦。愿回睿断,诛彦泽以谢军吏。由是权臣忌之。会请告洛阳,不赴晋祖丧,为有司所纠,停官。未几,起为河南少尹,改秘书少监,寻复中书舍人。时河决数郡,大发丁夫,以本部帅董其役,既而塞之。晋少主喜,诏立碑记其事。昭俭表谏曰:陛下刻石纪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搞翰颂美,不若颁罪己之文。言甚切至,少主嗟赏之,卒罢其事。周世宗爱其才,复召入翰林为学士。后改御史中丞,多振举台宪故事。未几,以鞫狱之失,出为行军司马。开宝二年,入为太子詹事,以眼疾求退。六年,以工部尚书致仕。太宗即位,加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年,卒,年七十六。昭俭美风仪,善谈名理,事晋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节选自《宋史·杨昭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B.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C.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D.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掌管天下的法律刑狱。六部各部以尚书为正职,刑部尚书的权利位六部尚书之首。
B.解褐:解去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易上官服,担任官职。喻指入仕为官,也称“释褐”。
C.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后用作官名,宋代为清要之职。
D.转对:宋制,臣僚每隔数日轮流入内殿见皇帝,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也叫“轮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昭俭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官运亨通,曾经一月之内三拜命,当时人人以他为荣。
B.杨昭俭作为诤臣,敢于直言,无论是张彦泽案,还是晋少主立碑记,他都直陈不讳。
C.杨昭俭因为张彦泽案,权臣都非常忌惮他,也正因为得罪了权贵,所以最终被停官。
D.杨昭俭为官几起几落,始终心系朝廷,选文既肯定了他正直的官名,也指出了他的缺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改御史中丞,多振举台宪故事。未几,以鞫狱之失,出为行军司马。
(2)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注]。参劾其借官麹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注】流内铨:宋代官署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B.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C.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D.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等官员充任或兼任。
C.加,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藉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
D.舍人,可指古代权贵门客,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溱忠直敢谏,不畏权贵。侬智高进犯岭南,皇帝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通报这一消息,他直言诘问;他曾上疏直斥宰相陈执中,称其为奸邪之人。
B.吕溱放纵轻忽,受劾降职。他放纵不羁,怠慢事务;因和都转运使李参不睦,他被诬陷擅借官麹作酒、违规接受馈赆,交由大理寺论罪,被贬为和州知州。
C.吕溱仕途波折,政绩卓著。他历任要职,又屡遭贬谪;知开封府时,他一改前任失职无为的积弊,明察决断诉讼之事,震慑权豪奸恶之辈,颇有政绩。
D.吕溱明敏善议,持重自守。他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很受当时名流推崇;然而他能自我持重,任职杭州时,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2)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
2020-11-17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B.烛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有。D.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20-11-04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杨言,字惟仁、鄞人。正德十六年进士。授行人。嘉靖四年擢礼科给事中。奸人何渊请建世室。言与廷臣争,不听。言复抗章曰: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献帝虽有盛德,非若周文、武创王业也,欲袭世室名,舛矣。如以献帝为自出之帝,是前无祖宗;以献帝为祢而宗之,是后无孝、武二帝。陛下前既罪医士刘惠之言,今乃纳渊之说。前既俞礼卿席书之议,今乃佛书之言。臣不知其何谓也。”杨一清召人内阁,言请留之三边。特旨拜张璁兵部侍郎。言以璁贪佞险躁,且新进,未更国家事,请罢璁,并劾吏部尚书廖纪引匪人。同官解一贯等亦谏。皆不纳。有投匿名书御道者,言请即烧之,报可。

六年,锦衣百户王邦奇借哈密事请诛杨廷和、彭泽等,下部议,未覆,而邦奇复诬大学士费宏、石瑶阴庇廷和,词连廷和子主事惇等,将兴大狱。言抗疏曰:“先常晏驾,江彬手握边军四万,图为不轨。廷和密谋行诛,俄顷事定,迎立圣主,此社稷之勋也。纵使有罪,犹当十世宥之。今既以奸人言罢其官、戍其长子矣,乃又听邦奇之诬而尽逮其乡里、亲戚,诬为蜀党,何意圣明之朝,忽有此事?至宏、瑶乃天子师保之官,百僚之表也。邦奇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荧惑圣听。若穷治不已,株连益多,臣窃为国家大体惜也。”书奏,帝震怒,并收系言,亲鞫于午门。群臣悉集。言备极五毒,折其一指,卒无挠词。既罢,下五府九卿议。镇远侯顾仕隆等覆奏邦奇言皆虚妄,帝责仕隆等徇情。然狱亦因是解,谪言宿州判官。御史程启充请还言旧任,不听。

稍迁溧阳知县,历南京吏部郎中。坐事再谪知夷陵。言为吏,多著声绩。溧阳、夷陵皆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杨言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
B.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
C.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
D.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科给事中,官名,分掌稽核典礼事务,注销礼部、宗人府、理藩院等衙门之文卷。
B.锦衣,即锦衣卫,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警卫机构,主要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晏驾,即“驾崩” ,指帝王之死。(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
D.五毒,指五毒之刑,为中国古代惩罚罪犯所用笞、杖、徒、流、死五种酷刑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言尊奉正统,反对何渊建议。他认为献皇帝虽然有崇高的品德,但不是像周文王、武王那样创立王业的,想承袭宗庙的名分,就会造成错乱。
B.杨言忠心耿耿,经常犯颜直谏。他说皇帝特别降旨拜封的兵部侍郎张璁贪财巧佞、轻薄浮躁,而且是新升的官,没有经历国家大事,请求罢去张璁。
C.杨言铁骨铮铮,虽受刑而不屈。他因杨廷和一案惹怒了皇帝,受到锦衣卫百户王邦奇的审讯,杨言受完五毒之刑,并被折断一指,始终没有屈服。
D.杨言做地方官,有显著声望。他曾先后担任溧阳和夷陵知县,虽为贬职,但他忠于职守,政绩突出,因此,溧阳和夷陵都立祠纪念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穷治不已,株连益多,臣窃为国家大体惜也。
(2)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归去来兮辞》
2020-11-22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