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王愿坚(1929-1991)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11 题号:14525130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看: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挥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伢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术,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伢讶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
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
D.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搞粮食太累,身体衰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B.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
D.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3.小说中两处划线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
4.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有删改)

[注]①小说后续:老人赶到北京和“儿子”团聚,因其眼睛在战争中受重创,加上时隔二十六载,他并未识破事情真相,血缘亲情在“伪装”下得以延续,小说在大团圆中结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给老人写信时,写了扯,扯了写,直写到夜里一点多钟,可见思想斗争之激烈。
B.小说写牺牲的曾庆良、曾育才等人,暗示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父亲”痛失了亲子。
C.将军反复劝阻老人不要来北京,是担心老人来了之后会知晓自己冒充其儿子的事实。
D.回家时车速在“20”和“40”之间,将军还要老韩再开慢点,是因为他不想面对老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B.“书信”是将军和“父亲”情感的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超越血缘的阶级友爱的赞美。
C.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将军重情重义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有人评论:“王愿坚在历史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特别善于捕捉那些闪光的、高含量的细微处,一旦得到就精心放置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充分表现人物所闪耀出的精神光芒。”请结合文本,简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胜利大团圆”是十七年(1949年~1966年)革命战争小说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模式。有学者认为,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亲人》是以“替代”的手法来营造大团圆结局的。请结合文本,简析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手法的。
2023-08-09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早晨

王愿坚

列车再过十五分钟就要进站了,耳边传来列车员的声音:各位旅客,前方停车站是……列车员报出的那个城市的名字,一下子冲进了我的耳朵,我眼前顿时浮起一张苍白的脸和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那是属于班长傅传广的。十年前,他就是用这双眼睛盯着我说: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该有多好啊!这个愿望,傅传广同志是不能实现了。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下车去看看。

天快亮了,城市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我抓起行李便下车了。

我在车站把行李存妥,便往市内走去。要从千万座大大小小的房子中找到那座并不显眼的房子,实在是难。幸好,那座古塔还在,它标明了一个大概的方位。

看,这不是那堵高墙吗?我们在这墙根隐蔽过。

看,街口那棵大刺槐还在。我在这里换过药。

就是这些标志,唤醒了我的记忆,引导我来到一条巷子里。

快七点钟了。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子从对面跑来,不知怎么摔倒了,哭了起来。

前面大门里一个人飞也似的来到孩子身边,把他扶起来。原来是一个长辫子姑娘。她搀起孩子,说:你忘了我给你们讲的那个故事了?那个解放军叔叔叫敌人打得浑身是血,人家连一滴眼泪也不掉!她看见了我,向我笑笑,又说,不信你问问这位叔叔!

孩子怔了一霎,看了看我,笑了。

姑娘领着孩子走进大门里去了。我向大门里瞥了一眼:里面有一座楼房,两个小孩在楼下齐声对那个姑娘叫老——师——好——

是在什么时候见过类似的情景?我跨进门内,对着楼房端详起来。

这是一座不大的两层楼,看样子是经过修葺的。但我还是认出它来了。不错,是它!我走着,看着,它把我引入深深的回忆里去了。

那也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班向这座楼突击了两次都没成功,最后我们决定采用爆破的方式消灭敌人。就在爆破员夹着炸药冲向楼门的一瞬间,楼里一阵骚乱,传来了敌人的咒骂声和孩子们的哭喊声。接着楼上几个窗子全打开了,五六个敌兵,每个人手里抓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把他们狠狠地按在窗台上。

就在这紧张时刻,班长咬着牙挥了挥手,大声喊道:停止爆破!上刺刀!

我和班长抬着梯子向楼房奔去。当敌人弄清了我们的行动,开始还击时,班长已经攀着窗口跳进楼里。我紧跟着他攀上窗口,他已把一个敌兵戳翻。另一个敌兵抓着一个孩子恶狠狠地向他砸过来。紧急关头,只见班长摊开双手,一把接住了孩子。可就在他转身放下孩子的工夫,敌人的刺刀戳进了他的身体……

事情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我还记得他牺牲时的情景,不过……那一切似乎不是发生在这座楼里。

楼前是一个空旷的院子,院子正中,那位女老师和十几个孩子,正围着一个花坛栽花。我向他们走去。她见了我,连忙搓掉手上的泥巴,热情地和我握手,说:这里曾有一座房子,房子去年才被拆掉。房子?听她这么说,我心里一动。她变得严肃起来:在这里栽上花、上课时透过窗户往外一望,就能望见。望见花,课会上得更好!

为什么?

因为,她更严肃了当年这里牺牲过一位解放军同志!

我一下子都想起来了。是这里,就是栽着红花的这个地方。那时候,这里有一座房子。班长紧闭着眼睛,躺在那座房子的地上,血,不停地从伤口涌出来。他接住的那个孩子趴在他的肩膀上。他对我说:老刘啊,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该有多好啊!

他伸手指了指他的口袋。我明白,他是想找点什么留给孩子。我翻遍他的口袋,只找到一个小笔记本。他慢慢地闭上眼睛,对孩子说:好孩子,记住!长大了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为了将来的,是为了人民的,就应该下劲儿去做,哪怕是一星半点……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他永远不能再对孩子说什么了。

我掏出钢笔,把这句话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再把笔记本交给孩子。

十年了,当年的房子已经被拆除,连我也对这地方记不真切了,莫非她……我忙问了句:你知道他的事?

她说:那位解放军同志就是为了救我而牺牲的!看到这地方,我就想起他对我说的一句话——‘长大了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为了将来的,是为了人民的,就应该下劲儿去做……'

我无比激动,一下子把话接过来:哪怕是一星半点’。

她抓住了我的手,激动地叫道:叔叔……

195999

(有删改)

文本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文坛掀起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热潮。王愿坚积极投身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他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首先,要将革命历史同当下社会联系起来。他重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将蕴藏在革命战争中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其次,要把握好的关系。王愿坚选择的是短篇小说文体。他知道,用这种文体创作革命史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把历史中的诗性转换成一个个短小的诗篇,使众多的诗篇汇成一部诗史,则是可能的。王愿坚所说的在形式上指短小的篇幅,在内容上指历史的内涵,包括美好的精神品质、发人深思的哲理等。其三,要将从革命历史、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闪光的细节表现出来。王愿坚善于描写细节,一些细节中的事物甚至成为小说的中心道具,如一筐咸菜、一条红领巾、七根火柴等。这些细节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

(摘编自段崇轩《用微雕艺术写战争诗史——王愿坚短篇小说论》)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是在什么时候见过类似的情景”,是因为小男孩摔跤后哭泣的情景唤起了“我”的记忆,但“我”一时没想起具体的往事。
B.“飞也似的来到孩子身边”表明那位女老师关爱孩子、尽职尽责;“变得严肃起来”“更严肃了”表明她对班长的牺牲深感悲痛、自责。
C.那位女老师铭记班长的临终嘱咐,选择做老师,给学生讲解放军的故事,在楼房的旧址上栽花,这些都是班长对她产生了影响的体现。
D.文本一标题意蕴丰富,既指今昔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晴朗的早晨,也喻指孩子,蕴含孩子就像早晨,充满了希望,需要给予呵护之意。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抓”“狠狠地按”“砸”等语表现敌兵对弱小的孩子们的态度,起到凸显战争的残酷性、衬托解放军战士的光辉形象等作用。
B.文本一中的一些人物语言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那位女老师说到已拆的房子和栽花之事,引起“我”的追问,进而引出相认的情节。
C.文本一将“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以第一人称叙事,这样便于直接叙写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本的真实性。
D.文本一采用明暗双线结构行文,叙写今昔故事,这样安排既节省了笔墨,扩大了文本的容量,又使文本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地突出主题。
3.“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该有多好啊!”这句话在文本一中出现了两次。这句话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根据对文本二的理解,结合文本一相关内容,分析文本一的特点。
2024-04-04更新 | 2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身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字说成了,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

夏天,陈毅还能一痛一拐地走路,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手。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没有发作。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侧重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