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王愿坚(1929-1991)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0 题号:198127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有删改)

[注]①小说后续:老人赶到北京和“儿子”团聚,因其眼睛在战争中受重创,加上时隔二十六载,他并未识破事情真相,血缘亲情在“伪装”下得以延续,小说在大团圆中结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给老人写信时,写了扯,扯了写,直写到夜里一点多钟,可见思想斗争之激烈。
B.小说写牺牲的曾庆良、曾育才等人,暗示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父亲”痛失了亲子。
C.将军反复劝阻老人不要来北京,是担心老人来了之后会知晓自己冒充其儿子的事实。
D.回家时车速在“20”和“40”之间,将军还要老韩再开慢点,是因为他不想面对老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B.“书信”是将军和“父亲”情感的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超越血缘的阶级友爱的赞美。
C.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将军重情重义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有人评论:“王愿坚在历史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特别善于捕捉那些闪光的、高含量的细微处,一旦得到就精心放置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充分表现人物所闪耀出的精神光芒。”请结合文本,简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胜利大团圆”是十七年(1949年~1966年)革命战争小说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模式。有学者认为,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亲人》是以“替代”的手法来营造大团圆结局的。请结合文本,简析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手法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足迹

王愿坚

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雪帘雾障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

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路,越来越难走了。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

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他把手榴弹袋取下来挂在肩上,又挪向旁边一个年轻的司号员。可是,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

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

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小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

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碴,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这是一双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见过,曾昭良却想不起来了。

那人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

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

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上、头上的积雪,然后转身,向着山顶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

声音不高,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来,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肩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

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炊事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说:“走吧,您身体不好。”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

“是党员吗?”

“是。”曾昭良回答。

“累了吧?”

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

“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

“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思索着这话里的意思。

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概是想给我找一点御寒的东西。

但是警卫员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

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曾昭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他庄严地立正,问道:“这命令是……”那人微微一笑,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曾昭良看着这个所有红军战士都衷心敬爱的名字,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

“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产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同志!”周副主席点了点头,“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交给下十个同志。”

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那双智慧亲切的眼睛与下文战士们听到声音很受鼓舞相呼应。
B.“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体现了环境的艰苦,表明人物身体不适,也表现出了周副主席在困境中的坚强不屈的特点。
C.曾昭良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又坐下了,这让他左右为难,陷入焦急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引出了主要人物周副主席。
D.“不要停下”“千万不能停下啊”,小说写周副主席反复叮咛曾昭良,突出了曾昭良临危受命勇担当的革命精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大风雪的描写,如“遮得天昏地暗”“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等,用词准确生动,凸显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英雄形象。
B.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刻画周副主席的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表达出作者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C.小说以“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再次叮嘱曾昭良不要停下,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使周副主席的形象更加丰满。
D.“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命令的重要性,也暗示出周副主席对曾昭良的身体极其担心,怕他无法完成任务。
3.文章第三段为什么细致刻画曾昭良带着病号爬雪山时的痛苦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
4.曾昭良和周副主席两个主要人物,哪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021-08-31更新 | 1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注】

王愿坚

中午时分。

伤员指着西天上的一片乌云说:“天要变!”.

队伍正在草地里艰难地走着。

肖国成站在行军队列的旁边察看着。

他扶着曾立标跨过了一个草墩,小声问道:“伤口怎么样?”

“好多了,能跟上。”

“云南白药倒是灵。”

①是你的脊梁骨灵。”曾立标感激地说,“在你背上趴了五天,伤好了,也知道人该怎么活啦”。

肖国成笑笑说:“这么说,我的脊背能治病,还能上课?”

“本来嘛,这长征就是医院、学校。”常炽把话接过来,“就是学费高了点。”

好像为了证实他的话,大点的雨滴洒落下来。

常炽说:“看,这不是?老天爷要考考我们——更艰难的时候来啦。”

肖国成透过雨帘望着远方:“那些孩子们不知道过河了没有?”

拂晓。大雨继续瓢泼般下着。

红小鬼组成的先遣分队在冒雨行进。

一道闪电映出这队红色少年的身影:他们手拉着手,组成人的长链、人的雁行,一步又一步,在草海泥塘里走着。

黄长友扛着轻机枪走在最前面。

廖文已是疲惫不堪,又被瞌睡折磨着,脑袋在脖子上晃晃悠悠。他像喃喃自语又像梦呓:“老是走,老是走……歇会儿吧……就一会儿……”

许苓咬着牙,他一手抓紧背篓的背带,一手抓着军帽不停地揩着脸上的雨水。后边一个女战士赶上一步,扶着背篓,揭开上面的油布看看。萍萍睡得正香。

黑暗里,唰唰的雨声和杂乱的脚步声交织着。

突然,廖文“哎哟”一声摔倒了

汪坤连忙去扶:“怎么啦?”

廖文呻吟着:“被石头绊倒了。”

黄长友跨到队列旁边,问道:“什么事?”

汪坤回答:“没什么,小廖被石头绊倒了。”

“什么?石头?”黄长友跑过来,“在哪儿?”他用脚试探着。

一道闪电。看清了,果然是块石头。

黄长友一把抱住了廖文:“好小子,你这一跤摔得有名堂!”他大声地喊道,“同志们,有石头了,离草地边边不远啦!快走哇!”

年轻人的欢呼声压过了雨声。

天放亮的时候,在行进的前方出现了一块高地。高地棱线上,依稀有人影在活动。黄长友脱着枪衣,向身边的战士发出命令:“战斗准备!”

他拉过小秦:“吹号联络!”

清亮的号声响了。

稍停,高地上也传来了号声。

小秦惊喜地喊:“排长,自己人!”

黄长友拔腿飞奔而去。

当一群泥猴似的红小鬼登上高地,黄长友已经在和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亲热地交谈着。

那个干部:“……是贺总指挥亲自交代我们连在这里设兵站,收容和掩护掉队的同志们。七天啦,我们已经送走了好几批零散的同志。”

魏指导员向走来的红小鬼们招招手:“同志们都受苦啦!”

“我总算把他们交给你了。”黄长友把汪坤拉到身边,介绍道,“这是红二方面军后卫部队的魏指导员,兵站的负责人。”

汪坤敬礼,严肃地说:“收容队的肖连长要我把一件重要的东西交给您!”他用衣袖把竹棍擦擦,拔开塞子,拿出里边的文件递过去。

魏指导员接过来看看,感叹地说:“又有这么多同志牺牲了。”他把一叠党证放进图囊;又打开了另一张纸看着。他的手在微微发抖。

看完了,他捏着那张纸向前走一步,把纸片郑重地放到汪坤手里:“这,是给你们的!”

汪坤惊诧地问:“什么?给我们的?”

“对!”魏指导员点点头,“识字吗?念给你们小伙伴们听听。”

同志们围拢过来。

汪坤展开那张纸,大声读起来:

“亲爱的同志们,孩子们!当你们看到这封书信的时候,就知道了:②我们请你们交给党的重要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你们自己!……

汪坤停住了。

人群愣住了。

汪坤继续读下去:“我们还在奋斗、前进!我们非常想赶上前去和同志们一起战斗。只是环境万分恶劣,我们不知道能不能如愿。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要求你们:不要等待,不要停留,一直往前走,走到自己的队伍里去。你们每往前走一步,我们都高兴;你们每一步里,都有着我们的希望!”

汪坤哽咽着读不下去了。

队伍里响起了唏嘘声。

汪坤擦了擦眼泪,接着读信:“孩子们,我们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等待着你们。但是,我们相信,你们决不会忘记我们这段艰难的征途。只要你们记住草地,带着这种草地精神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献给革命,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就一定属于你们!”

“听我们的话,前进吧!”

信读完了。人群里一片寂静,③只有晨风掠过草丛,把草梢上的雨点抖落下来的声音

稍停,汪坤转身抱住了魏指导员,哭喊着:“指导员,快,快去救救他们吧!”小鬼们也拥上前来,流着泪要求着。

魏指导员和黄长友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抬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堆篝火:“你们先去烤烤火,再把锅里的东西消灭了,我们就出发!”

孩子们向篝火跑去。

篝火上吊着的行军锅里,混合着野菜的疙瘩汤正在翻滚,一个炊事员正把辣椒粉撒到锅里去。坐到了篝火旁边,人们才发现天放晴了,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长长的彩虹。

萍萍指着彩虹问许苓:“④叔叔妈妈,那是什么?”

许苓回答:“虹。”

萍萍望着这奇异的长虹,看呆了。

廖文凑近汪坤:“小文书,你有学问,听说虹是太阳的光变的,是真的?”

“嗯,”汪坤肯定地点点头,“可我说不明白:明明是白色的光,一遇到水,竟然有这么多颜色?”小秦说:“我奇怪的是:明明是七种颜色,合在一起,就是光,就能照得到处都发亮!”

(有删改)

【注】小说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讲述了一批小红军被安全护送到达根据地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中午时分到第二天天亮为时间线,穿插了草地由变天到大雨再到天晴的天气变化,组成了故事发展的时间、空间背景。
B.红小鬼们在闪电、大雨中手拉手行进,如长链、如雁行,既表现出小红军们在恶劣的天气下互相帮助,又凸显了他们的纪律严明。
C.“魏指导员和黄长友交换了一下眼色”的细节,暗示出两个人在会面并亲热地交谈后又有了安置红小鬼们的新计划。
D.“闪电映出这队红色少年的身影”“高地棱线上,依稀有人影在活动”两个剪影式镜头极具画面感,“红色”“高地”富有战争年代的气息。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脊梁骨”一词一语双关,这句话写出了肖国成的形象特征和对战士的影响力。
B.由句子②可以推知,小战士们从收容队战友那里领到“重大任务”后将获得更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C.句子③以动写静,用清晨雨后风动雨落的环境描写渲染现场沉默凝重的氛围,衬托了听完信后战士们的昂扬心情。
D.句子④中红小鬼萍萍喊女战士许苓“叔叔妈妈”,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称呼中,充分体现出萍萍对许苓的信任依赖与亲近温暖。
3.毛泽东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经历了长征洗礼的战士们身上都打上了“草地精神”的印记,请简要分析“草地精神”的内涵。
4.文本所节选的部分并未设置主角,而是刻画了群像,请结合小说的题目《虹》和结尾写“虹”的内容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2023-11-25更新 | 7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经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字说成了,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险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3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2022-06-09更新 | 103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