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5 题号:145865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印度诗哲泰戈尔曾说过这几句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泰戈尔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考察。

先谈“中国人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我们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汉书•律万志》,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而感到内部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

中国古代哲人是“本能地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表现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的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我们在新石器时代,从我们的日用器皿制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我们在铜器时代也把我们的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等,制造精美,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后来我们发展了瓷器。瓷器就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我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发明着火药,用来创造奇巧美丽的烟火和鞭炮,使我一般民众在一年劳苦休息的时候,新年及春节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

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地位和方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当的自然环境,“居之安而资之深”。

漆器也是我们极早的发明,使我们的日用器皿生光辉,有情韵。最近,沈福文君引用古代各时期图案花纹到他设计的漆器里,使我们再能有美丽的器皿点缀我们的生活,这是值得兴奋的事。但是要能有大量的价廉的生产,使一般人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趣味高超、形制优美的物质环境,这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的尺度。

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因而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利。这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变得盲动而无秩序;丧尽了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

近代西洋人把握科学权力的秘密(最近如原子能的秘密)征服了自然,征服了科学落后的民族,但不肯体会人类全体共同生活的旋律美,不肯“参天地,赞化育”,携全世界的生命,演奏壮丽的交响乐,感谢造化宣示给我们的创化机密,而以厮杀之声暴露人性的丑恶,西洋精神又要往哪里去?这都是引起我们惆怅、深思的问题。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材料二:

中国人认为维护自我和支配他人是罪恶的,这对于我们西方人与中国人打交道带一种确实的好处。中国人几乎没有西方白种人那种对其他民族的人民实行集权统治的欲望。

虽然中国一直战火连年,可是中国人本质上十分爱好和平。中国人也无意于强迫我们改信儒教。

在我看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即使他是一个可怜而贫穷的人,也要比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快活。之所以中国人更快活,因为中国是建立在比我们西方人更加人道、更加文明的观念基础上的。不安定和侵略好战不仅会导致明显的罪恶,而且会使我们生活中充满不满情绪,剥夺我们生活的美好享受,并使我们几乎丧失善于沉思的美德。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将使双方都能获益。中国人可以从我们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最高实际效率的品质,而我们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节选自伯特兰•罗素《中西文明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戈尔赞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因为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又“不陷于现实”。
B.泰戈尔所谓“事物的旋律的秘密”,即宗白华所言“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
C.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古人的现实生活,一方面表现在礼与乐里,一方面装饰到形下之器上。
D.两大发明只用于制作烟花鞭炮和勘定风水,不能更多的造福民生,作者为其不能物尽其用而遗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瓷器玉器,还是烹饪的鼎、饮酒的爵,其优美的形式和图案说明,日用器皿不仅是实用的,还是审美的。
B.文章引入沈福文制作漆器一事,其目的是证明漆器和玉器、瓷器一样,能使我们的日常“有情韵”。
C.作者之所以说我们“没有了国魂”,其依据就是“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生活中没有歌声与乐曲。
D.罗素认为,中国人觉得支配他人是罪恶的,中国人没有对其他民族实行集权统治的欲望,也无意强迫西方人改信儒教。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古代哲人以“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节奏”的例证是(     
A.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
B.庄子主张动静与阴阳“同德”“同波”。
C.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
D.荀子一贯坚持万物应顺应宇宙律动。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罗素曾说,“中国人能给予我们巨大的善于沉思的恬静心境”。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罗素所说“恬静心境”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因为修辞是一种话语技术,修辞必然与文学产生密切的联系。作家的创造欲望与文学话语的相对自由提供了巨大的修辞实验空间。文学常常废弃常规语法和标准语汇,通过修辞寻找崭新的话语可能。对于文学来说,修辞是在文类的辖制之下活动。许多诗的修辞无法移到小说之中,戏曲的修辞也不适用于电影。修辞是文类属下的次一级话语层面,并且在这个层面上强烈地显示出文学之为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许多理论家已经察觉到修辞的巨大力量。这导致许多理论家对修辞反感乃至恐惧。概括地说,这种反感源于一个担忧,担忧修辞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种种虚伪和骗局,这即是所谓的“巧言乱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论断无疑是一个代表性的观点。许多理论家都表示了重质轻文的倾向。的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以辞害意”这个词自古以来就是贬义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涉及话语主体的道德品格,这与亚里土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说服他人的三种重要依据是:理念、人品和情感。除了深刻的理念和强大的情感共鸣,演说者的人品同时决定了他的说辞是否可信。与此相似,中国古代的理论家也曾提出“修辞立其诚”。文辞修饰的意义是确切地表述自己的真实内心,不应该颠倒过来,虚假地为文造情。所以,孔子一方面认为,“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另一方面又声明“辞达而已矣”。这既是对于修辞意义的肯定,又是对于过分的文辞炫耀持有警觉的态度。事实上,这里提出了一种修辞的尺度——什么是理想的修辞。理想的修辞不是华丽夺目,而是真切自然。因此,苏轼评论孔子这个观点时感叹地说,“辞达而已”是一个相当高的修辞境界。

但是,正面对待“修辞立其诚”这个观点时,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对话语主体进行考察。每一个作家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到相应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人们必须考察话语主体的构成,这样才可能解释种种修辞的特征——解释这种修辞为什么出现,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是什么,话语主体试图说服的对象是谁。这时,话语主体的身份与修辞的关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摘编自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第八章·修辞》)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认识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对外物有所损益,而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干扰,以认识外物本来面目。
B.今天我们强调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遵循着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这与汉代经师所尊崇的儒家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
C.修辞与文学关系密切,作家通过修辞这一话语技术,就能寻找到崭新的话语,进而将文学之为文学的特征显示出来。
D.修辞的巨大力量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虚伪和骗局,故中国古代哲人如老子、孔子都对修辞表现出重质轻文的倾向。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明确了“立其诚”的现实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B.材料二在强调“修辞立其诚”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对话语主体的审视,认为这样才可能解释修辞的特征。
C.材料一援引古代典籍文献,却并不让人感到艰涩难懂,是因为作者对所引用的典籍文献进行了解说,语言活泼,生动自然。
D.两则材料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引用自如,文气沛然,论证上采用的都是层进式结构,思路清晰缜密,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A.四海之广,不患无贤,而患在信用之不至尔。
B.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C.作文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4.古人曾说“为文要曲”,而《修辞立其诚》强调学说、言论、文章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二者在为文的要求方面是否矛盾?为什么?
5.“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这是《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时所说的一段话。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023-05-05更新 | 1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克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背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容。它的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以舞台艺术为例,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有可能拉近他们与民族戏曲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B.梨园戏被称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成为戏剧传统和时尚结合的成功例子。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的成功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戏曲艺术创新的一项是(     
A.京剧《曹操与杨修》充满古典的韵致
B.“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
C.“小百花”越剧团演绎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
D.抖音中的戏曲短视频被不断转发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
5.材料一的标题是“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你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2022-10-02更新 | 1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姑祖吴越王钱镠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镠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钱镠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从钱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该家族《埃山钱氏宗谱》中“治家”条也有云,“处家之道,当恩义兼至”“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等等。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尤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吾家门”,“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我国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精湛的器物文化、艺术创作技能依靠家庭的代代相传,学术研究及其思想理论成果在家族后代子孙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班彪与儿子班固、女儿班昭都是史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书法大家,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都是文学大家。钱氏世家亦然,其家学传承的成功是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宿。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全面梳理、汲取钱氏世家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促进家庭建设和家风培育。

(摘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犹如无处不在的空气,弥漫在家庭的每个角落;犹如绵绵细雨,滋润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家风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和家庭层面说,家风影响着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浸润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灵,对家庭中每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什么样的家风才算好家风?如果说100个家庭有100个家风,那么也可以说100个好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引领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好家风就是要“积善”并且要谨防“积不善”,这是判断好家风的标准。

好家风由家庭文化、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很多要素构成。向上向善的家庭具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良好美德与行为,向上向善的家庭会主动拒绝不良行为。有人认为家风是自家的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但家风也要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发展、家庭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因此,好家风还要处理好“虚”与“实”、“小家”与“大家”这两对关系,这才是好家风的模样。

行为是家风的外部呈现,当我们描述某个家庭的家风时,常常会说一些具体行为,如“他们家爱运动,一家人经常去跑步”“他们家很友善,见面总是主动打招呼”“他们家挺懒,家门口从不打扫”……这些呈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家风,家风的内核是价值观,家风的外显是行为,价值观通过行为呈现出来,固定为习惯并传承下来,最终成为家风。

建设良好家风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要先构建好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要重视沟通,还要形成好的学习氛围,要更重视规则和习惯。

(摘自孙宏艳《好家风要“有模有样”》)

1.下列对吴越钱氏人才辈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钱氏将民本意识和家国情怀融入家训,形成优良的家德文化,进而影响代代后人。
B.吴越钱氏注重家风的培育,以优良家风来约束、激励子弟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
C.吴越钱氏特别注重家学传承,优良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
D.始祖吴越王钱缪通过三篇家训总结了各大族的家教经验,并以此作为子孙行为的指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说明“家风”,材料一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材料二运用比喻的方法。
B.同为论证“家风”之重要性,材料一以引证为主,材料二以正反对比为主。
C.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家风”,都认为优良的家风于家于国都有重要作用。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关注到了“好家风”既要“积善”,又要谨防“积不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论述家庭:“‘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B.曹雪芹《红楼梦》:“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C.曾国藩留下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D.巴金《家》:“家隔开夜的恐惧,没有隔开夜。家隔开雨的寒冷,没有隔开雨。”
4.《礼记·大学之道》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的涵义加以分析。
5.作为家庭中的晚辈,你可以为建设良好家风做些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24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