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新疆 高二 期中 2023-09-13 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印度诗哲泰戈尔曾说过这几句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泰戈尔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考察。

先谈“中国人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我们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汉书•律万志》,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而感到内部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

中国古代哲人是“本能地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表现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的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我们在新石器时代,从我们的日用器皿制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我们在铜器时代也把我们的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等,制造精美,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后来我们发展了瓷器。瓷器就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我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发明着火药,用来创造奇巧美丽的烟火和鞭炮,使我一般民众在一年劳苦休息的时候,新年及春节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

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地位和方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当的自然环境,“居之安而资之深”。

漆器也是我们极早的发明,使我们的日用器皿生光辉,有情韵。最近,沈福文君引用古代各时期图案花纹到他设计的漆器里,使我们再能有美丽的器皿点缀我们的生活,这是值得兴奋的事。但是要能有大量的价廉的生产,使一般人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趣味高超、形制优美的物质环境,这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的尺度。

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因而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利。这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变得盲动而无秩序;丧尽了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

近代西洋人把握科学权力的秘密(最近如原子能的秘密)征服了自然,征服了科学落后的民族,但不肯体会人类全体共同生活的旋律美,不肯“参天地,赞化育”,携全世界的生命,演奏壮丽的交响乐,感谢造化宣示给我们的创化机密,而以厮杀之声暴露人性的丑恶,西洋精神又要往哪里去?这都是引起我们惆怅、深思的问题。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材料二:

中国人认为维护自我和支配他人是罪恶的,这对于我们西方人与中国人打交道带一种确实的好处。中国人几乎没有西方白种人那种对其他民族的人民实行集权统治的欲望。

虽然中国一直战火连年,可是中国人本质上十分爱好和平。中国人也无意于强迫我们改信儒教。

在我看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即使他是一个可怜而贫穷的人,也要比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快活。之所以中国人更快活,因为中国是建立在比我们西方人更加人道、更加文明的观念基础上的。不安定和侵略好战不仅会导致明显的罪恶,而且会使我们生活中充满不满情绪,剥夺我们生活的美好享受,并使我们几乎丧失善于沉思的美德。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将使双方都能获益。中国人可以从我们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最高实际效率的品质,而我们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节选自伯特兰•罗素《中西文明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戈尔赞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因为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又“不陷于现实”。
B.泰戈尔所谓“事物的旋律的秘密”,即宗白华所言“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
C.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古人的现实生活,一方面表现在礼与乐里,一方面装饰到形下之器上。
D.两大发明只用于制作烟花鞭炮和勘定风水,不能更多的造福民生,作者为其不能物尽其用而遗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瓷器玉器,还是烹饪的鼎、饮酒的爵,其优美的形式和图案说明,日用器皿不仅是实用的,还是审美的。
B.文章引入沈福文制作漆器一事,其目的是证明漆器和玉器、瓷器一样,能使我们的日常“有情韵”。
C.作者之所以说我们“没有了国魂”,其依据就是“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生活中没有歌声与乐曲。
D.罗素认为,中国人觉得支配他人是罪恶的,中国人没有对其他民族实行集权统治的欲望,也无意强迫西方人改信儒教。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古代哲人以“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节奏”的例证是(     
A.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
B.庄子主张动静与阴阳“同德”“同波”。
C.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
D.荀子一贯坚持万物应顺应宇宙律动。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罗素曾说,“中国人能给予我们巨大的善于沉思的恬静心境”。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罗素所说“恬静心境”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烧马棚

【美】威廉·福克纳

爸爸转过身,孩子跟着走去。他听见有个声音在悄悄地骂:

烧马棚的贼!

他猛地对准那张脸儿扑去,爸爸一把把他拉了回来:到车上去。

大车停在对面。他们已经搬过十多次家了,只剩下这些——旧炉子,破床破椅,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妈妈正在淌眼泪。

孩子爬过后挡板。大车往前拐了个弯,一切全瞧不见了。孩子心想:永远看不见了,爸爸该满意了吧。

第二天下午,车停在一所没有上过漆的小屋前。爸爸不大灵便地从车头爬了下来:跟我来。

阿伯纳!妈妈喊爸爸。

爸爸花白的浓眉下,笔直地射出严厉的光。人家就要做我八个月的主子了,我总得找他说句话。

他们沿着一道攀满忍冬和野蔷薇的篱笆走去,他看见车道尽头就是那座宅第。大得真像个官府呢——他心里顿时安定起来:爸爸不敢惹他们了。说不定,我们可以过一段安定的日子了。爸爸的身影却并没有矮上三分。孩子看着,爸爸只朝一个方向走去,脚下绝不肯半点偏离。车道上拴过马,有一堆新鲜马粪,他看见那只不灵便的脚不偏不斜踩在粪堆里。

他们穿过门廊,他听见爸爸一下一下蹬在地板上。门开得快极了,那是个黑老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一件亚麻布茄克,他把门堵住:白人,把脚擦一擦。

滚开,黑鬼。爸爸把那黑人连人带门一推。孩子看见浅色的羊毛地毯上出现了个个脚印。那黑人狂喊:萝拉小姐!孩子看见这光洁优雅的铺毯回梯、熠熠耀眼的枝形吊灯、描金画框的柔和光彩,早已被一股暖流淹没了,眼里闪烁着惊异与歆羨。他看见了这位小姐。她直盯着地毯上的一串足迹。

请你出去好不好?贵妇人的声音都发抖了,德·斯班少校不在家。请你出去好不好?

爸爸对那贵妇人连一眼都没有看,转过身来,在地毯上又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污迹。

爸爸就着台阶把靴子擦干净:雪白的,很漂亮,是不是?那是黑鬼的汗水。他还浇点白人的汗水呢。

两小时以后,孩子正劈着柴,忽然听见马蹄声,马上的年轻黑人抛下一卷地毯。

爸爸大声喊起姐姐:去抬起来。烧水。

妈妈说:让我去弄吧。

你回去。爸爸说。

孩子闻到锅里刺鼻的土碱味儿。妈妈的神情绝望了。他看见爸爸拾起一块扁扁的碎石片儿,仔细看了看,又回到锅边。妈妈哭道:阿伯纳,请别这么干。求求你。

借着星光,他们又来到宅第。爸爸把地毯推下去,地毯在墙角弹落,声音大得像打了个响雷。天边刚刚吐出火红的霞光,他们已经在给骡子套犁了。年轻黑人来到地里。地毯叫你弄坏了!他浑身震个不停,这张地毯值一百块钱!我要在你的收成里扣二十蒲式耳玉米。

爸爸一言不发。

孩子心想:说不定这一下可以彻底解决了。赔上二十蒲式耳,虽然很难受,可是他从此改掉老脾气,说不定还划得来呢。

孩子跟着爸爸来到治安所。治安官说:你认为二十蒲式耳玉米,数目太大了点?

我把脚印洗掉了,给他送了回去。

可你送回去的已经不是原样。

爸爸一言不发。

你拒绝回答吗,斯诺普斯先生?爸爸一声不吭。我裁定,少校的地毯是你损坏的。地毯是过去买的,九十五块钱他自己承担,你承担五块钱。每蒲式耳玉米五毛钱,到收获季节,你赔偿十蒲式耳。

夜幕完全罩上了。他正在听夜鹰的啼叫和蛙鼓,忽然听见妈妈的声音:阿伯纳!干不得!干不得!天哪!天哪!他急忙站起来,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这时,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

他愤怒地嚷着:

你又要去烧马棚!你又要去做烧马棚的贼!

爸爸忽然冲他一闪,早已抓住他的后襟。揪住他!爸爸说。妈妈紧紧抓住孩子的手腕。抓牢!他要上那边去!爸爸的脚踩得很重,不紧不慢,好一阵才消失。

孩子挣扎起来。他知道,妈妈总是弄不过他的。

突然他挣脱了。孩子一下子冲出了里间,冲出了屋门,跑到了那洒满星光、蒙着松软的尘土、密密层层攀满忍冬的大路上。他一路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大宅子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门奔去。他一头闯了进去。

德·斯班!他气喘吁吁地喊道,马棚!

什么?那白人说,马棚?

对!马棚!

逮住他!

可是他已经跑开了。他根本就没有停下脚来。

他听见背后喊叫:备马!快备马!

他一会儿就到了大路上,夜空像是突然泼上一摊墨污——那是冲天而起的浓烟,惊心动魄,却又阒寂无声。孩子跳了起来,来不及了。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奔,听见枪响也还是往前奔。又是两声枪响。他一路气喘吁吁、抽抽噎噎地喊:爸爸呀!爸爸呀!

天就要亮了,他决定再往前走,山下黑沉沉的林子里到处是夜鹰的啼鸣,拉着调子,此起彼伏,让位给晨鸟的时刻越来越近了。太阳就要出来了。他向山下走去,向那一片黑沉沉的林子里走去,林子里不绝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银铃般的夜鹰的啼叫——暮春之夜的这颗响亮的迫切的心,正在那里急促地紧张地搏动。他连头也不回地去了。

文本二:

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在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任何东西都没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做不到这样,将是白费气力。写出的爱情不是爱情而是情欲,写出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的东西的失败,写出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的是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写出的悲伤不是为了世上生灵,所以留下不深刻的痕迹。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威廉·福克纳《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因腿脚“不灵便”踩粪后弄脏了德·斯班少校的珍贵地毯,但并不因此轻易屈服,在申诉失败后用纵火的方式宣泄不平。
B.小说中孩子感受到大房子所散发出来的安宁体面的气息,他希望能和父亲过上这种他们从未体验过的幸福体面的富贵生活。
C.在阻止父亲烧少校家的马棚这件事情上,孩子愤怒地当面指责爸爸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同时内心经受艰难痛苦的挣扎。
D.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贫与富、白人与黑人的双重对立,白人权贵的凶狠,“穷白人”的自尊,黑人奴仆的傲慢,形象鲜明。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以“烧马棚”为题,却是围绕着被踩脏的地毯展开,主要塑造了父亲虽坚定、不屈不挠却又暴戾、偏执的穷白人形象。
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例如“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没有上过漆的小屋”等,写出斯诺普斯家生活极度艰难之况。
C.小说摹写孩子“挣脱”妈妈之后的一路奔跑,“天就要亮”时“向山下走去”的春夜场景,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语言的繁缛风格。
D.小说结尾没有介绍爸爸的结局、马棚的结局,只交代了孩子走向黑沉沉的树林子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
8.小说兼用孩子的叙述视角与全知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9.有评论者认为,福克纳的小说表现了“人类内心的古老真理”。请结合小说中孩子选择“上那边去”,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真言骥未裴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骐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家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潮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薄,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卒,赐祭葬如礼,谁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日“可”。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B.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C.更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D.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政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文献集,汇集了 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直到明清,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方技等。
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主管礼乐祭祀、财政、学校等事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骥受到推荐,升任高官。由于师逵的推荐,他被升迁为太常博士;从前有人做了九年御史才得任此职,皇帝以这个职位不会轻易给人来勉励他。
B.魏骥熟悉礼制,坚持原则。他在吏部时,曾有一个进土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业绩,想做官,同僚打算答应他,而魏骥则因之不合礼制而坚决反对。
C.魏骥天性好善,造福家乡。他有仁爱之心,所以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倡议修筑螺山、石岩等塘堰,拦江潮,兴水利,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D.魏骧朴素平易,宽以待人。他十分朴素,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他有时会戴着签行于田间,曾有个主簿的仆隶呵斥他,但他并未对这个主簿进行追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
(2)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
14.从魏骥对陈循的批评和评论中,可以看出魏骥在从政方面有怎样的思想?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大庾岭

叶燮

千里连峰匝,纡回出万寻。

险分南服界,雄见越王心。

鸿雁谋何苦,熊罴气转深。

高松阴夹路,风过助长吟。


【注】①南服,南方。古代称离京都遥远的地区为“服”。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夸张的手法,突出大庾岭连峰叠嶂、绵延不断的高远气势。
B.第四句别出心裁,用越王的雄心壮志表现山势之雄伟,耐人寻味。
C.诗人借“鸿雁”意象,深切表达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D.尾联紧扣题中“度”字,以经大庾岭所见之景语作结,神韵悠远。
16.鉴赏尾联“高松阴夹路”中“夹”字的表达效果。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做人、写文章,既不可过于直白,也不可过于造作,否则用《论语·雍也》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就不缺英雄的民族,巍峨的喀喇昆仑见证了祁发宝等英雄誓死保家卫国,勇往直前的英雄壮举,充分印证了《论语·子罕》的“______”。他们的思想境界用《礼记·大学之道》来说就是“________”。
(3)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