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25 题号:1441837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烧马棚

【美】威廉·福克纳

爸爸转过身,孩子跟着走去。他听见有个声音在悄悄地骂:

烧马棚的贼!

他猛地对准那张脸儿扑去,爸爸一把把他拉了回来:到车上去。

大车停在对面。他们已经搬过十多次家了,只剩下这些——旧炉子,破床破椅,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妈妈正在淌眼泪。

孩子爬过后挡板。大车往前拐了个弯,一切全瞧不见了。孩子心想:永远看不见了,爸爸该满意了吧。

第二天下午,车停在一所没有上过漆的小屋前。爸爸不大灵便地从车头爬了下来:跟我来。

阿伯纳!妈妈喊爸爸。

爸爸花白的浓眉下,笔直地射出严厉的光。人家就要做我八个月的主子了,我总得找他说句话。

他们沿着一道攀满忍冬和野蔷薇的篱笆走去,他看见车道尽头就是那座宅第。大得真像个官府呢——他心里顿时安定起来:爸爸不敢惹他们了。说不定,我们可以过一段安定的日子了。爸爸的身影却并没有矮上三分。孩子看着,爸爸只朝一个方向走去,脚下绝不肯半点偏离。车道上拴过马,有一堆新鲜马粪,他看见那只不灵便的脚不偏不斜踩在粪堆里。

他们穿过门廊,他听见爸爸一下一下蹬在地板上。门开得快极了,那是个黑老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一件亚麻布茄克,他把门堵住:白人,把脚擦一擦。

滚开,黑鬼。爸爸把那黑人连人带门一推。孩子看见浅色的羊毛地毯上出现了个个脚印。那黑人狂喊:萝拉小姐!孩子看见这光洁优雅的铺毯回梯、熠熠耀眼的枝形吊灯、描金画框的柔和光彩,早已被一股暖流淹没了,眼里闪烁着惊异与歆羨。他看见了这位小姐。她直盯着地毯上的一串足迹。

请你出去好不好?贵妇人的声音都发抖了,德·斯班少校不在家。请你出去好不好?

爸爸对那贵妇人连一眼都没有看,转过身来,在地毯上又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污迹。

爸爸就着台阶把靴子擦干净:雪白的,很漂亮,是不是?那是黑鬼的汗水。他还浇点白人的汗水呢。

两小时以后,孩子正劈着柴,忽然听见马蹄声,马上的年轻黑人抛下一卷地毯。

爸爸大声喊起姐姐:去抬起来。烧水。

妈妈说:让我去弄吧。

你回去。爸爸说。

孩子闻到锅里刺鼻的土碱味儿。妈妈的神情绝望了。他看见爸爸拾起一块扁扁的碎石片儿,仔细看了看,又回到锅边。妈妈哭道:阿伯纳,请别这么干。求求你。

借着星光,他们又来到宅第。爸爸把地毯推下去,地毯在墙角弹落,声音大得像打了个响雷。天边刚刚吐出火红的霞光,他们已经在给骡子套犁了。年轻黑人来到地里。地毯叫你弄坏了!他浑身震个不停,这张地毯值一百块钱!我要在你的收成里扣二十蒲式耳玉米。

爸爸一言不发。

孩子心想:说不定这一下可以彻底解决了。赔上二十蒲式耳,虽然很难受,可是他从此改掉老脾气,说不定还划得来呢。

孩子跟着爸爸来到治安所。治安官说:你认为二十蒲式耳玉米,数目太大了点?

我把脚印洗掉了,给他送了回去。

可你送回去的已经不是原样。

爸爸一言不发。

你拒绝回答吗,斯诺普斯先生?爸爸一声不吭。我裁定,少校的地毯是你损坏的。地毯是过去买的,九十五块钱他自己承担,你承担五块钱。每蒲式耳玉米五毛钱,到收获季节,你赔偿十蒲式耳。

夜幕完全罩上了。他正在听夜鹰的啼叫和蛙鼓,忽然听见妈妈的声音:阿伯纳!干不得!干不得!天哪!天哪!他急忙站起来,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这时,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

他愤怒地嚷着:

你又要去烧马棚!你又要去做烧马棚的贼!

爸爸忽然冲他一闪,早已抓住他的后襟。揪住他!爸爸说。妈妈紧紧抓住孩子的手腕。抓牢!他要上那边去!爸爸的脚踩得很重,不紧不慢,好一阵才消失。

孩子挣扎起来。他知道,妈妈总是弄不过他的。

突然他挣脱了。孩子一下子冲出了里间,冲出了屋门,跑到了那洒满星光、蒙着松软的尘土、密密层层攀满忍冬的大路上。他一路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大宅子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门奔去。他一头闯了进去。

德·斯班!他气喘吁吁地喊道,马棚!

什么?那白人说,马棚?

对!马棚!

逮住他!

可是他已经跑开了。他根本就没有停下脚来。

他听见背后喊叫:备马!快备马!

他一会儿就到了大路上,夜空像是突然泼上一摊墨污——那是冲天而起的浓烟,惊心动魄,却又阒寂无声。孩子跳了起来,来不及了。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奔,听见枪响也还是往前奔。又是两声枪响。他一路气喘吁吁、抽抽噎噎地喊:爸爸呀!爸爸呀!

天就要亮了,他决定再往前走,山下黑沉沉的林子里到处是夜鹰的啼鸣,拉着调子,此起彼伏,让位给晨鸟的时刻越来越近了。太阳就要出来了。他向山下走去,向那一片黑沉沉的林子里走去,林子里不绝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银铃般的夜鹰的啼叫——暮春之夜的这颗响亮的迫切的心,正在那里急促地紧张地搏动。他连头也不回地去了。

文本二:

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在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任何东西都没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做不到这样,将是白费气力。写出的爱情不是爱情而是情欲,写出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的东西的失败,写出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的是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写出的悲伤不是为了世上生灵,所以留下不深刻的痕迹。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威廉·福克纳《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因腿脚“不灵便”踩粪后弄脏了德·斯班少校的珍贵地毯,但并不因此轻易屈服,在申诉失败后用纵火的方式宣泄不平。
B.小说中孩子感受到大房子所散发出来的安宁体面的气息,他希望能和父亲过上这种他们从未体验过的幸福体面的富贵生活。
C.在阻止父亲烧少校家的马棚这件事情上,孩子愤怒地当面指责爸爸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同时内心经受艰难痛苦的挣扎。
D.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贫与富、白人与黑人的双重对立,白人权贵的凶狠,“穷白人”的自尊,黑人奴仆的傲慢,形象鲜明。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以“烧马棚”为题,却是围绕着被踩脏的地毯展开,主要塑造了父亲虽坚定、不屈不挠却又暴戾、偏执的穷白人形象。
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例如“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没有上过漆的小屋”等,写出斯诺普斯家生活极度艰难之况。
C.小说摹写孩子“挣脱”妈妈之后的一路奔跑,“天就要亮”时“向山下走去”的春夜场景,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语言的繁缛风格。
D.小说结尾没有介绍爸爸的结局、马棚的结局,只交代了孩子走向黑沉沉的树林子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
3.小说兼用孩子的叙述视角与全知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4.有评论者认为,福克纳的小说表现了“人类内心的古老真理”。请结合小说中孩子选择“上那边去”,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文学类文本阅读
提 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2.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根据你的理解,结合文本,请说说“象征”的具体内涵。
2016-11-18更新 | 8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忠仆

[日本]池谷信三郎

嘉吉是山乡温泉旅馆的老板,富甲一方的财主,拥有广大的山林田地。山上有茂密的孟宗竹,也出产许多的蘑菇。一到季节,满载竹笋、竹材等山货的卡车在街道上扬起灰尘,往大约三十公里外的三岛市奔驰而去。嘉吉很年轻,刚过三十岁。他在父亲死后,辞了东京某私立大学的工作,回到了山村。

他并没有什么事要做,把老人们请来能下上一天的棋。闲得无聊时,也会捧起在东京一度风靡的托尔斯泰的书来读。有时信步走到不很远的神社去,从容观赏周遭的山峦田野。嘉吉很和气,人缘很好。雇工们为他干活儿都不吝惜力气,而因此每每又可以得到些奖赏,大家心里都在想,一定要做这个主人的忠诚的仆人。

只有久助担心主人的为人是否好过头了。久助年届五十,还是老主人时被雇下的。

老主人在世时几乎就断绝了来往的胞弟,也就是嘉吉的叔父,最近时常从沼津来访。那个男人来时,一定是用甜腻腻的声音开口“嘉吉呀……”,然后借了若干银钱回去。“这次呢,想办一场乡村马赛……赚头当然大了去了,不过在那之前需要些启动资金,能借点吗?怎样呵?”听他这么一说,嘉吉如同往常一样,善良的脸上展露出笑容:“这主意好像不错啊!”然后开出一张三岛银行的支票。

这天,嘉吉的叔父坐上了公交马车,一路呱嗒呱嗒又来到了这山间旅馆。

“在盘算开家锡铁皮罐头的印刷工厂呢,怎样?嘉吉呀……”声音从开着的二楼窗户中传了下来。

久助愤愤地咂着嘴,拿了杆钓鱼竿往河边走去。

这一带被低矮的山头环抱,底部是多石的山谷,清纯的溪水汇成一条河流淌在其间。久助一只手拿住挂了鱼钩的钓竿,一只手调整着透视眼镜,注视湍急的水流,跋涉在齐腰深的河水里。他这样钓上的香鱼成为每天客桌上的佳肴。他被称为这个村里最会钓香鱼的人。

久助坐在岩石上休息,用烟管吧嗒着烟。紫色的烟雾在秋天澄澈的空气中悄悄上升,红蜻蜓轻快地飞舞。他朝对岸望去,夕阳正冷清地照在竹林上。久助呆呆地想,有一个那么好说话的主人,对人没有一点防备,眼前的这片竹林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呢。他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时,他的头顶上方突然响起了声音,向上望去,一个女人苍白的脸上笑得很灿烂。久助认出来,那是吊桥边上酒馆里的陪酒女郎。久助对她一往情深,挣的钱全在那里喝酒喝没了。

久助想今晚一定得去喝上几杯。可是还没到开工资的日子。他把放了水的木箱里的香鱼数了一下,站了起来,阴沉着脸回到主人的家。

从开着的二楼窗户中可以听到,锡铁皮罐头印刷工厂的话题还在继续。酒好像已经喝了不少,听得见男人爽朗的笑声。久助咽了口唾沫。他回到自己住的房间,换了衣服就去洗澡,把冰凉的身体沉浸在温暖的澡池里。

他恍惚地回到了房里,恍惚地打开了伙伴的包裹,从放在包裹底部的荷包里抽出了一张五元的票子,恍惚地直接走上了夜路。

半夜,喝得烂醉回来的久助,在住处的后门口遭到伙伴一顿不由分说的猛揍。“你干吗?”这么一问,又是一顿揍。这时主人起来,跑过来劝住了伙伴。那个男人从主人手里接过五元钱,愤愤不平地咕哝着睡去了。久助蜷缩着身子醉卧在屋里一角。

次日清晨,久助被叫到了主人面前,他做出啥事都没发生过的样子。主人谆谆教导他,人的本性都是善的,谁都是一时冲动才干下了坏事,就拿你久助来说,不也是这样的吗?

正是这样,久助微微低下了头,眼里饱含着泪水。

是吧,是吧,我是信得过你的。你绝不是个会让我失望的男子汉,这点你是一定能证明给我看的——此刻主人想起了平日读过的托尔斯泰的小说《波里库什卡》[注]

他站了起来,不一会儿从账房拿来了钱包,从中数出三十张十元的钞票,把它们递给久助,说:“那么,我今天要托你办件大事。中午要发一车孟宗竹到三岛去,你也跟着去,竹子卖给老主顾丸久,然后把货款和这里的三百元一起存进三岛银行,能办到吗?”主人尽量用了柔和的语气说,然而这种亲切在久助的良心上无疑成了一种监视。

久助扑簌扑簌地流着泪,说:“久助遵命。”主人想,这就行了。这样一来他一定会成个真正的人。

收了货款的久助出了丸久商号以后,就那么经过银行而不入,径直往火车站走去。在那里他买了一张到东京的车票。

箱根一带的山峰在车窗外接连而来。

我今天要是这么没有一点差池地回去,那年轻的主人就更觉得自己想的一切都对了。我这么一来,他就会懂得相信别人是多么蠢的一件事了吧。如此一想,这三四百块钱算是便宜的,那些竹林、辣根田也能因此保住了。

久助想,临出发时自己眼眶发热,强忍住没让泪水流出来,现在做出了这样一番行为,自己就成了伙伴中最忠诚的仆人。

他嘴里咀嚼着香鱼饭团,不觉竟微笑起来。

(有删改)


注《波里库什卡》:列夫·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小说写的是女地主家的奴仆波里克依有偷窥的恶习,但他决心改过,女主人委托他进城取一大笔钱,他也决心办好这件事,不料在路上把钱弄丢了,最后他上吊自杀,弄得家破人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嘉吉的叔父不断以各种理由来找他借钱,而嘉吉也总是善良地答应,这令仆人久助十分不满。
B.久助没有钱去喜欢的陪酒女郎那里,所以偷了同屋人的钱去喝酒,主人嘉吉替他还了钱,并没有责备他。
C.主人嘉吉让久助去收货款,还给他三百元让他一起存进银行,其实是想用自己的信任去教育、感化他。
D.小说结尾部分对久助的神态进行了描写,“微笑”表现了久助对自己能够成功带着钱远走高飞的骄傲。
2.小说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忠仆”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2021-04-08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可是,即使妹妹因为一天工作下来疲累不堪,已经懒得像先前那样去照顾格里高尔了,母亲也没有自己去管的必要,而格里高尔倒也根本不会给忽视,因为现在有那个老妈子,她根本不怕格里高尔。她有一次纯粹是出于偶然打开了他的房门,看到了格里高尔。从那时起,一早一晚,她总不忘记花上几分钟把他的房门打开一些来看看他。

一天因为无心吓到了妹妹,格里高尔又被关到了屋里。

“现在又该怎么办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向四周围的黑暗扫了一眼。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动弹了。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葛蕾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真能办得到。他陷在这样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一直到钟楼上打响了半夜三点。从窗外的世界透进来的第一道光线又一次地唤醒了他的知觉。接着他的头无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里也呼出了最后一丝摇曳不定的气息。

清晨,老妈子来了,她照例向格里高尔的房间张望一下,也没发现什么异常之处。她以为他故意一动不动地躺着装模作样;她对他作了种种不同的猜测。她手里正好有一把长柄扫帚,所以就从门口用它来拨撩格里高尔。这还不起作用,她恼火了,就更使劲捅,但是只能把他从地板上推开去,却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到了这时她才起了疑窦。很快她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睁大眼睛,吹了一下口哨,她不多逗留,马上就去拉开萨姆沙夫妇卧室的门,用足气力向黑暗中嚷道:“你们快去瞧,它死了;它躺在那踹腿了。一点气儿也没有了!”

萨姆沙先生和太太从双人床上坐起身体,呆若木鸡,直到弄清楚老妈子的消息到底是什么意思,才慢慢地镇定下来。接着他们很快就爬下了床进入了格里高尔的房间。同时,起坐室的房门也打开了,自从收了房客以后葛蕾特就睡在这里。“死了吗?”萨姆沙太太说,怀疑地望着老妈子,其实她满可以自己去看个明白的,但是这件事即使不看也是明摆着的。“当然是死了。”老妈子说,一面用扫帚柄把格里高尔的尸体远远地拨到一边去,以此证明自己的话没错。萨姆沙太太动了一动,仿佛要阻止她,可是又忍住了。“那么,”萨姆沙先生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他在身上画了个十字,那三个女人也照样做了。葛蕾特的眼睛始终没离开那个尸体,她说:“瞧他多瘦呀。他已经有很久什么也不吃了。东西放进去,出来还是原封不动。”

“葛蕾特,到我们房里来一下。”萨姆沙太太带着忧伤的笑容说道,于是葛蕾特回过头来看看尸体,就跟着父母到他们的卧室里去了。老妈子关上门,把窗户大大地打开。虽然时间还很早,但新鲜的空气里也可以察觉一丝暖意。毕竟已经是三月底了。

他们决定这一天完全用来休息和闲逛;他们干活干得这么辛苦,本来就应该有些调剂,再说他们现在也完全有这样的需要。于是他们在桌子旁边坐了下来,写三封请假信,萨姆沙先生写给银行的管理处,萨姆沙太太给她的东家,葛蕾特给她公司的老板。

他们正写到一半,老妈子走进来说她要走了,因为早上的活儿都干完了。老妈子站在门口笑个不住,仿佛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他们,但是人家不寻根究底地问,她就一个字也不说。她帽子上那根笔直竖着的小小的鸵鸟毛,此刻居然轻浮地四面摇摆着,自从雇了她,萨姆沙先生看见这根羽毛就心烦。“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萨姆沙太太问了,只有她在老妈子的眼里还有几分威望。“哦,”老妈子说,简直乐不可支,都没法把话顺顺当当地说下去,“这么回事,你们不必操心怎么样弄走隔壁房间里的东西了。我已收抬好了。”萨姆沙太太和葛蕾特重新低下头去,仿佛是在专心地写信;萨姆沙先生看到她一心想一五一十地说个明白,就果断地举起一只手阻住了她。既然不让说,老妈子就想自己也忙得紧呢,她满肚子不高兴地嚷道:“回头见,东家。”急急地转身就走,临走又把一扇扇的门弄得乒乒乓乓直响。“今天晚上就告诉她以后不用来了。”萨姆沙先生不耐烦地对太太说道。

信很快就写完了。于是他们三个一起离开公寓,已有好几个月没有这样的情形了,他们乘电车出城到郊外去。车厢里充满温暖的阳光,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他们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谈起了将来的前途,仔细一研究,前途也并不太坏,因为他们过去从未真正谈过彼此的工作,现在一看,工作都蛮不错,而且还很有发展前途。正当他们这样聊着,萨姆沙先生和太太在逐渐注意到女儿的心情越来越快活以后,老两口几乎同时突然发现,女儿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材丰满的美丽的少女了,他们变得沉默起来,而且不自然地交换了个互相会意的眼光,他们心里打定主意,快该给她找个好女婿了。仿佛要证实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安排格里高尔在黎明破晓的光中,带着对家人的爱和埋怨的心情死去,表达出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思考。
B.“瞧他多瘦呀。他已经有很久什么也不吃了。”小说通过妹妹葛雷特的话表现出家人对格里高尔死的悲伤。
C.格里高尔死后,母亲萨姆沙太太与葛蕾特说话时脸上带着忧伤的笑容,这一神态描写表现出母亲的虚伪。
D.格里高尔的家人在他死后决定用一天时间来休息和闲逛,可见他们平时在格里高尔身上花费了太多精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此处心理描写凸显了格里高尔的善良,与家人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对格里高尔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情节只是一笔带过,这种留白式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故事叙述节奏缓慢,叙述语言简洁平淡,叙议结合,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D.作者通过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独特的艺术再造,给人一种荒诞不经的感觉。
3.“老妈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评论家评论卡夫卡的《变形记》:“所谓的温暖,都带着些许残忍。”请结合小说最后一段的内容加以分析。
2022-06-28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