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17 题号:148408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我一边造房子一边教书,我对弟子们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造园,一向是传统中国文人的事。关于造园,近两年我常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讲起,那是一张典型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总是留白的,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顶为茅草。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若视画的边界为围墙,近处亭榭,居中为池,池前似石似树。但我谈的不是这个,我谈态度。《容膝斋图》的意思,就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如果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那么我以为,这张画边界内的全部东西,就是园林这种建筑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了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换句话,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上的比倒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这让我又想起童寯先生,我最记得住的是先生的一段话:今天的建筑师不堪胜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因为与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得多。

“情趣”,如此轻飘的一个词,却能造就真正的文化差别。对中国文人而言,“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修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并因程度差别而分出“人格”。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建造的生活世界,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而文人在这里起的作用,不仅是参与,更在于批判。在我看来,文征明为拙政园做的那一组图,至今仍镇刻在园内长麻墙上,与拙政园的壮大宽阔,屋宇错杂精致相比,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只是些朴野的竹篱,茅舍,就是对拙政园文雅的批判。事实上,在中国园林的兴造史上,这种文士的批判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正是这种批判,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健康生命。

造园代表了一种和我们今天所热习的建筑学完全不同的一种建筑学,是特别本土,也是特别精神性的一种建筑活动。在这个文化方向逃失的年代,不确定的东西最难把握。造园的艰难之处就在于它是活的。童寯先生 1937年写道,他去访风,所绘平面图,并非精确测量,不过约略尺寸,盖园林排挡,不拘法式,全重主观。而富有生机弹性,非必衡以绳墨。造园所代表的这种不拘泥绳墨的活的文化,是要靠人,靠学养,实验和识悟来传的。某种意义上,人在园在,人亡园废。园在我心里,不只是指文人园,更是指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景象。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以我们这代人的学养,多少有点勉力为之,但这种安静而需坚持不懈的事,一定要有人去做,人会因造园而被重新打造的。

(摘编自王澍《造园与造人》,有删改)

材料二:

清末顾云于同治八年(1869年)所著《盋山志》说,江宁随园是“天下所称名园者也”。随园乃清初袁枚所经营。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袁枚在江宁县任内,购得南京隋织造园,加以改建。他在所著《随园记》中,说“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小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天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异其义”。随园由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经营。园居第四年,子才在《随园后记》中说,锄除恶草,修剪枝条,顺乎我的心意去做,不会有人妨碍我,哪像我往时仰上级衙门鼻息,等待大官作决定啊?子才绝意仕进,聚书论文,就从此开始。

园中四时皆花,益以虫鸟之音、雨雪之景,因之游人不断,盛时年游人量达十余万,以致户限为穿,每年更易一二次。从来私人园墅,或扃钥为常,或闭门不纳,似子才之与人共之,是极少数开明园主的可取作风。随园土木建筑工程主要出自梓人龙武台之手。龙死无家,葬于园侧。

随园本子才终年所寓,园宅兼具,生产菜蔬,又有水田,鱼米足以自给,合田园庐墓为一整体,总面积达百亩左右。由于不屑仰承上官鼻息,看破宦场虚伪谄媚,毅然隐退,诗酒宾客中,园居50年,广收女弟子多至30余人,破除封建束缚,开风气之先,甘冒流俗非议,可谓为一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子才自命达观,临终语二子说“身后随园得保三十年,于愿已足”。《随园诗话》作者伍舒坤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访随园,时距子才殁后22年,园已沦为茶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履园丛话》著者钱泳访游随园,园已荒圮。咸丰三年(1853年),当清军围攻天京时,随园无人照管,日就倾圮,距子才殁后56年,即建园后104年,殆非子才始料所及。

(摘编自童寯《随园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容膝斋图》是一张典型的山水画,画中远山、寒林、池水、亭榭等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园林格局。
B.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各种建筑物所占比例不大,与造房子相比,营造山水、布置花草更为重要。
C.清初袁枚在江宁任职时所建造的随园是天下都称道的名园,后来园子日渐倾颓,他又花三百金加以改建。
D.随园在袁枚逝后56年才因清军围攻等原因被毁,袁枚“身后随园得保三十年”的遗愿得以实现,可谓幸事。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园林建造一定要体现中国自己的文化传承,不能一味地学习模仿西方。
B.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与实际的拙政园风格迥异,却也恰好体现了文雅的批判。
C.中国传统园林建造非常灵活,无定法可依,无定式可循,造园结果无法评价。
D.在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价值判断方面,作者强调了新一代文人的责任与担当。
3.你认为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中国园林建造中的文人情趣的一项是(     
A.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王维《辋川集·文杏馆》))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C.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陆游《巴东令廨白云亭》)
D.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曹雪芹《红楼梦》)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袁枚将园名由“隋”改“随”,其音相同,其义则别。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哪些地方体现了“随”的旨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
生命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这样说好像有点绕弯子,不如把话说得直接一些。那就换个说法:任何人都得经历从出生到死亡,一百岁如此,七十岁也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终极结果都是一样的。但谁都不会追求这个死亡的结果,反倒是特别希望延长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由此可引申出一个判断,人生哲学不是重视结果的哲学,而是关注和充实过程的哲学。过程对人生有无限的意义,终极结果对人生基本没有什么意义。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空虚不白过,那就要把人生视作一个美好的过程,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至于结果不必太在意。
不妨用比较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对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的说法更认可。人生与无机物有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不可逆但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而没有生命的物质仅仅是客观存在,存在形态也是可逆的,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再深入一步分析,人生与其他动物生活也有很大的不同,人生是思维和劳动互相促进的社会活动,动物即便是高级动物,也无法进入这种状态。作为整体人的进化,使社会越来越复杂,以致到了异化的程度。愈加复杂的社会,又使个体的人不得不以复杂来适应,这反过来又增添了社会的复杂性。
照此一来,不少人都切身感到人生越活越累,有时真的觉得不如野生动物甚至不如家畜宠物过得幸福。人生确实有点累,但是,着眼于结果的累和关注于过程的累,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并会产生出不同的哲学理念,直到决定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的人生观。
假如一定要说人生是结果哲学,那它就是永远不能满足的遗憾哲学。换另一个角度,把人生当成过程哲学,那它就会是体验和感悟这个美好世界的快乐哲学,每一个过程又都会有体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当然,结果和过程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过程是由一个又一个结果来连接的,结果不但是一个过程的结束,又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过程之中蕴涵着无数个结果。过程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结果连贯起来的,就像一串珍珠项链。
人是生活在过程之中,还是生活在结果之中呢?就终极意义来说,人只有一瞬间是生活在结果之中,那就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那么,忽略人生这个谁都不会情愿的结果,一辈子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过程之中,不是很好吗?
所以,我不反对人生要确定一些阶段性目标,但也不赞成把人生牢牢地捆绑在这些目标上。人生过程的充实和历练,往往比难以把握的结果更美好幸福快乐。因为,人生有这样一个令人安慰的现实——我们在过程中得到的,总比在结果中获取的要多得多。
人生的过程哲学,是否值得欣赏和践行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1.不属于作者得出“人生哲学应是过程哲学”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A.人生的终极结果完全一样,但人生过程可以丰富多彩。
B.人生不仅是客观存在,更是一个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
C.人生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相互促成各自的复杂性。
D.人生活在过程中,将会体验和感悟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2.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借“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之例说明无机物存在形态的可复制性。
B.人生的终极结果是死亡这一事实,使得不少人产生了人生越来越累的感觉。
C.一个人如果信奉结果哲学,其人生过程中将会体会到许多的美好和快乐。
D.人生确定的一些阶段性目标,可以成为人生过程的重要部分。
3.3.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人生是过程的哲学”这一观点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放眼望去,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仿佛就在不久之前,主流舆论还在讨论“如何拯救传统文化”,而现在,这样的讨论似乎已经失去意义。然而,崭新的局面,也带来了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传统文化为什么突破了过去的传承困境?这股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为什么来得如此迅猛?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

显然,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要素,而必然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要素当中,最关键的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

在这两大要素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流行,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这个需求,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比如,文艺复兴使得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取得了辉煌的社会成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本质上是对本文化族群的历史的认同。因此,当一个社会处于上升期时,人们便会主动地去发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从其中找到自我认同的来源;而反过来看,当一个社会面临内忧外患时,传统文化则常常成为批判与省思的对象。

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来——在这个过程里,产业资本的流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不难发现,越是在产业资本总体量大、流动性强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流行趋势越是层出不穷,且动力十足;而在那些资本难以流动的地方,则很少会出现新的潮流,即便出现也难以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潮,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方向转移的热潮。

传统文化的“再流行”,已经在这两大要素的影响下成了事实,因此似乎已经处于“完成时”。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会走向何方,又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却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摘编自杨鑫字《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材料二:

何为“国潮”?从字面释义来看,“国”即中国,中国品牌,中华文化,意指传统;“潮”是潮流,既包括新时代的潮流文化,也体现人们的个性追求,意指现代;二者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和再表达。

“国潮”热风中,市场快速变化,很多品牌把“国风”设计理解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一味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生拼硬凑”和“用力过猛”的现象不在少数。这其实是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意蕴和价值的深刻理解,以致淡化至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本来寓意。

现在,某种品牌凭借精准定位和国风包装,一经上市即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但紧随其后的是一些企业盲目跟风,生产一大批名字雷同、包装类似的产品,加速了“国潮”的泛化。国货变“潮”不是跟风追热和天下大同,而是品牌将自身独特的产品价值、文化表达、美学观念寄托于商品,在求同存异中追求推陈创新,从而打破同质化的怪圈,让中国品牌百花竞放、各领风骚。

为追求营业额数字和实现快速获利,很多品牌把“国潮”当作营销手段,错把国家的文化自信当成品牌的文化自信,缺乏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把“跨界”简单理解为与IP或品牌的直接联名,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形成可长期积累的用户价值。例如某国货美妆品牌与饮品公司跨界联名推出特色风味鸡尾酒,首发后短短数十秒即售罄,但很快消费者便开始“吐槽”该商品令人匪夷所思的口味体验,其中不乏尖锐批评。可见,靠猎奇博眼球并不会长久,只有将“国潮”定位为品牌发展理念,从产品创新、质量控制中寻求发展,才能实现“国货品牌”向“民族品牌”的跨越。

“国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华彩亮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是中国品牌乘风破浪的应有之义。应通过搭建特色传统文化和中国原创品牌“组船出海”的展示平台,助力国货品牌在国际舞台精彩亮相,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变。

(摘编自田卉、周子歌、白雪蕾《“国湖”澎湃,如何更好彰显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潮”盛行的背景下,主流舆论不再讨论“如何拯救传统文化”,而更关注年轻人为何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这一新问题。
B.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资本向第三产业、文化产业转移,对传统文化“再流行”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C.“国潮”热风中,由于市场变化太快,很多品牌的“国风”设计只是简单复刻、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
D.“国潮”崛起的背后也存在很大隐忧,大批名字雷同、包装相似的产品进入市场,暴露出我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传统文化进入流行殿堂,重新焕发生命力,由此处于上升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对自我认同和肯定的需求。
B.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资本流动对传统文化“再流行”有着巨大影响,但并不能决定“国潮”的走向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C.国潮复兴,不仅让中华传统文化依托“国潮”产品得以传承、发扬,而且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D.材料二中以某国货美妆品牌跨界销售鸡尾酒为例,旨在论证企业要寻求发展、突破,应该将“国潮”定位为品牌发展理念,并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国潮”特点的一项是(     
A.将传统山水意境融入现代舞台的节目《忆江南》
B.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推出的六色故宫口红
C.火遍各大城市的传统中医拔罐、针灸治疗法
D.登陆纽约时装周的中国李宁“悟道”系列服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某企业准备开发“国潮”产品,请你结合材料二给该企业一些建议,助其健康长远发展。
2022-10-16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文化赋能:“文学”与“文化”的聚合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以新的表达形式重释经典,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以视觉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成为文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近年来,由中国神话传说改编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影视作品深受观众青睐。近期上映的《长安三万里》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电影选取了48首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将观众带回了群星璀璨的大唐盛世,激活了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文学记忆。大唐诗人们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气质,不惧艰难、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穿越历史时空隧道与当下观众产生心灵交汇、共鸣。传统文学融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当中,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出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并起着“以文化人”的作用。传统文化赋能文学经典,使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推动着文化的建构,文学被赋予了神圣的文化使命。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引发全球性的社会变革,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形式,“听书”和“视频讲书”的读书方式成为新的阅读选择。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国民阅读的习惯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文字符号化、书籍图像化、文化数字化,受众由阅读型公众变为视听型公众。文学典籍借助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束缚文明发展的枷锁,从甲骨文书、青铜铭文、石刻文书、简策版牍、帛书、纸质图书到电子书……网络和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学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古籍数字化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束之高阁的纸质本古籍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古籍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积收录古籍13026部,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33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实现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放共享,读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获取文献资源。截止2023年1月,全国累积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13万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搭建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2万部(件)。全国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建构数字图书馆,实现全文定位搜索,汇聚共享。数字技术与平台相结合,让文学典籍“活”了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降低了古籍的使用门槛,拉近了古籍和读者的距离。

(摘编自王艳《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与“破圈”传播》,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髓,是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理性分析和鉴别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扬弃继承的原则,对于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而落后于时代的糟粕应予以摒弃。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思想,为当代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的部分,我们应当提炼出精神文化标识,形成独特的话语结构和话语方式,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需科技赋能,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媒介,使其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社会风尚相衔接,充分彰显时代风采和魅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第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使用前沿科技展示传统文化,将物质文化遗产生动活泼地呈现给公众。同时用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话语叙事结构传递价值内核,从而消除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疏离感。第二,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将文化元素重新排列整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产品。近年来,文化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意元素,例如,将神话故事人物打造成大荧幕动漫IP,文化遗产衍生出各种周边附属产品,这些创意不仅打通了消费市场,还在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拉近了同消费者的距离。第三,推动文化同其他领域融合,形成相关产业链,推动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文化发展需要载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寻找载体依托较为困难,需要同当下盛行的相关产业相结合,推动全产业链的文化创新。

(摘编自赵宁《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需求,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B.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推动着文化的建构。可见文学被赋予神圣的文化使命。
C.《长安三万里》之所以能激活观众的文化基因和文学记忆,是因为电影成功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
D.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庞大,阅读形式以手机阅读为主,国民阅读习惯正在发生转变,受众变为视听型公众。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引用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便于阐明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的第三段举例论证,论证了文艺创作者自觉追求以视觉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C.材料一第五段使用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为事实论据,可以看出国家对古籍保护和数字化工程的重视。
D.材料二第二段从并列的三个角度,论证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
3.下列论据中,不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赏敦煌石窟,感受壁画的壮丽,获得丰富的体验。
B.六盘水的农民画,集蜡染、刺绣、贴花等民间艺术为一体,深受大众的喜爱。
C.河南卫视“中国节日”栏目,以“网剧”的编排方式,呈现传统节日的魅力。
D.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采用“戏剧+影视化”的方式,与观众隔空对话。
4.数字技术应用在文学典籍领域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有同学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绘制了“传统文化赋能”与“科技赋能”两个概念的思维导图初稿,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把内容补充完整。

2024-03-18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