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一模 2022-01-15 266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我一边造房子一边教书,我对弟子们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造园,一向是传统中国文人的事。关于造园,近两年我常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讲起,那是一张典型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总是留白的,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顶为茅草。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若视画的边界为围墙,近处亭榭,居中为池,池前似石似树。但我谈的不是这个,我谈态度。《容膝斋图》的意思,就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如果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那么我以为,这张画边界内的全部东西,就是园林这种建筑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了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换句话,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上的比倒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这让我又想起童寯先生,我最记得住的是先生的一段话:今天的建筑师不堪胜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因为与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得多。

“情趣”,如此轻飘的一个词,却能造就真正的文化差别。对中国文人而言,“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修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并因程度差别而分出“人格”。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建造的生活世界,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而文人在这里起的作用,不仅是参与,更在于批判。在我看来,文征明为拙政园做的那一组图,至今仍镇刻在园内长麻墙上,与拙政园的壮大宽阔,屋宇错杂精致相比,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只是些朴野的竹篱,茅舍,就是对拙政园文雅的批判。事实上,在中国园林的兴造史上,这种文士的批判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正是这种批判,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健康生命。

造园代表了一种和我们今天所热习的建筑学完全不同的一种建筑学,是特别本土,也是特别精神性的一种建筑活动。在这个文化方向逃失的年代,不确定的东西最难把握。造园的艰难之处就在于它是活的。童寯先生 1937年写道,他去访风,所绘平面图,并非精确测量,不过约略尺寸,盖园林排挡,不拘法式,全重主观。而富有生机弹性,非必衡以绳墨。造园所代表的这种不拘泥绳墨的活的文化,是要靠人,靠学养,实验和识悟来传的。某种意义上,人在园在,人亡园废。园在我心里,不只是指文人园,更是指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景象。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以我们这代人的学养,多少有点勉力为之,但这种安静而需坚持不懈的事,一定要有人去做,人会因造园而被重新打造的。

(摘编自王澍《造园与造人》,有删改)

材料二:

清末顾云于同治八年(1869年)所著《盋山志》说,江宁随园是“天下所称名园者也”。随园乃清初袁枚所经营。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袁枚在江宁县任内,购得南京隋织造园,加以改建。他在所著《随园记》中,说“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小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天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异其义”。随园由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经营。园居第四年,子才在《随园后记》中说,锄除恶草,修剪枝条,顺乎我的心意去做,不会有人妨碍我,哪像我往时仰上级衙门鼻息,等待大官作决定啊?子才绝意仕进,聚书论文,就从此开始。

园中四时皆花,益以虫鸟之音、雨雪之景,因之游人不断,盛时年游人量达十余万,以致户限为穿,每年更易一二次。从来私人园墅,或扃钥为常,或闭门不纳,似子才之与人共之,是极少数开明园主的可取作风。随园土木建筑工程主要出自梓人龙武台之手。龙死无家,葬于园侧。

随园本子才终年所寓,园宅兼具,生产菜蔬,又有水田,鱼米足以自给,合田园庐墓为一整体,总面积达百亩左右。由于不屑仰承上官鼻息,看破宦场虚伪谄媚,毅然隐退,诗酒宾客中,园居50年,广收女弟子多至30余人,破除封建束缚,开风气之先,甘冒流俗非议,可谓为一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子才自命达观,临终语二子说“身后随园得保三十年,于愿已足”。《随园诗话》作者伍舒坤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访随园,时距子才殁后22年,园已沦为茶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履园丛话》著者钱泳访游随园,园已荒圮。咸丰三年(1853年),当清军围攻天京时,随园无人照管,日就倾圮,距子才殁后56年,即建园后104年,殆非子才始料所及。

(摘编自童寯《随园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容膝斋图》是一张典型的山水画,画中远山、寒林、池水、亭榭等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园林格局。
B.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各种建筑物所占比例不大,与造房子相比,营造山水、布置花草更为重要。
C.清初袁枚在江宁任职时所建造的随园是天下都称道的名园,后来园子日渐倾颓,他又花三百金加以改建。
D.随园在袁枚逝后56年才因清军围攻等原因被毁,袁枚“身后随园得保三十年”的遗愿得以实现,可谓幸事。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园林建造一定要体现中国自己的文化传承,不能一味地学习模仿西方。
B.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与实际的拙政园风格迥异,却也恰好体现了文雅的批判。
C.中国传统园林建造非常灵活,无定法可依,无定式可循,造园结果无法评价。
D.在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价值判断方面,作者强调了新一代文人的责任与担当。
3.你认为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中国园林建造中的文人情趣的一项是(     
A.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王维《辋川集·文杏馆》))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C.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陆游《巴东令廨白云亭》)
D.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曹雪芹《红楼梦》)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袁枚将园名由“隋”改“随”,其音相同,其义则别。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哪些地方体现了“随”的旨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这真是个让人称心如意的好天气,晴朗的天空没有一片云朵。清晨,花匠早早地起来修剪草坪,把草坪打扫干净。就像得到了大天使的帮助,一夜之间,花园里上百朵玫瑰绽开了花苞,压得绿色的花枝弯曲下来。

“我们去花园看看吧,从后门出去,”劳拉对琼斯说,“我想知道凉棚搭好了没有。”

但是后门不能通过了,厨子和送蛋糕的人挡在那里。

“怎么了?”

“小姐,对面的斜坡下面有一些简陋的小房子,你知道吗?有个赶马车的小伙子住在那儿,他姓斯各特。今天早晨,牵引车把他的马吓着了,受了惊的马把他摔下来,他的头撞到了地上,没命了。”送蛋糕的人饶有兴致地讲着。

“他死了?”劳拉瞪大了眼睛。

“被抬起来的时候就死了,我到这里送蛋糕时,看见他们家的人正把他抬回去。他家里还有老婆和五个孩子。”

劳拉抓住琼斯的手臂,神色惊慌地说:“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给取消了呢?现在我就到楼上去和妈妈谈谈。”

希恩太太正在试她的新帽子。劳拉气喘吁吁地告诉了母亲那个不幸的消息。

“我们的茶会必须取消了,是吗?客人和乐队一来,就会被他们家听到,他们离我们太近了。”

劳拉没有想到母亲并不同意。“我的孩子,你应该合情合理地想一想。我们是在无意中知道这件事的。你回答我,如果那些小房子里有人生病死掉,我们不是也要照常过我们的生活吗?”

“妈妈,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太冷酷了?”

“宝贝儿!”希恩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走过来,劳拉还来不及阻止,她就把手里的帽子戴在劳拉头上了,“好孩子,这顶帽子你戴正合适,简直是给你做的。我戴着有些太年轻了。你自己好好看一看,你有多漂亮!”她把小镜子举到劳拉面前。

“不,妈妈!”劳拉没有妥协的意思,她把脸转到一边。

“劳拉,你这样就太让人失望了。”

“我实在不明白。”劳拉站起来走了,她回到自己的卧室。一进门,就在镜子里看到一个漂亮迷人的姑娘,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去考虑这件事。

随后受到邀请的客人们都先后到来了。乐队开始演奏。仆人都从房子里出来,走到凉棚下。草坪上有很多成双成对的客人在悠闲地漫步,一群朋友欢聚在一起,相互拉手、亲吻,开心地笑,真是太愉快了!

“姑娘,这帽子可真合适!”

“劳拉,你今天怎么格外漂亮啊?简直像个西班牙女郎。”

这个美好的下午像鲜花一样,怒放之后又慢慢合上花瓣。

所有的客人都告辞了,希恩太太看见桌子上还有许多吃剩的蛋糕、点心和三明治,不吃掉都会变质的。她又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经是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不管怎样,孩子们可以大吃一顿了。你们同意吗?而且一定会有邻居去看他,这么多的现成的点心该多好。劳拉!”她高兴地要跳起来,“到贮藏室把那个最大的篮子来。”

“妈,我们这样做恐怕不太合适吧?”劳拉说。她想,那个女人会愿接受这些吃剩的东西吗?

“有什么不合适的!你到底怎么回事?”劳拉赶紧把篮子拿未。母亲把东西都塞到篮子里。“你给她送过去吧,就这样去,不必换衣服了。”

这时候天色已经发暗了,在一个喧闹的下午过后,傍晚变得一片寂静。

她横穿过街道,走进狭窄的小巷。她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头上那顶有丝绒带子的大帽子真是引人注意,实在不该戴来!算了,既然已经来了。就是这里,到了,没错。

劳拉感到异常紧张真,希望马上离开这儿!她走过去敲了敲门。

门开了,一个穿着丧服的小个女人出现在门口。女人说:“请进,小姐。”

“噢,不,”劳拉说,“我是来送东西的……”那个小个女人好像对地的话充耳不闻。“请走这边,小姐。”

劳拉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着一盏冒烟的灯。火炉旁坐着一个女人。她的脸浮肿而红胀,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去很可怕。劳盼望尽快离开这里。她又走到走廊里,推开门就向前走,没想到走进了卧室,尸体就放在这里。

一个年轻男人躺在那里,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他的兴沉沉地陷在枕头里,眼睛安静地闭着,这双闭着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些茶会,篮子,装饰着花边的裙子,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眼泪总是忍不住要流。她是不能一言不发就走开的,于是她大声地哭了一声,像一个小孩子。

“请原谅我这顶帽子。”她说。

她没有等小个女人给她带路,自己摸索到门,走出去了。走到小巷口的时候地看到了劳瑞。

“你没事吧?妈妈很着急。”

“我没事。哦,劳瑞,我的哥哥!”她一下抓住他的手臂,紧紧地靠住他。“哥……”她抬头看着劳瑞,“你说,人生是不是,” 她又说,“人生是不是——”可是,地又说不出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修剪草坪、搭建凉棚、送来蛋糕等细节,表明希恩家对这次花园茶会的重视。
B.送蛋糕的人向劳拉姐妹饶有兴致地讲述斯各特的死,表现了他对别人生命的漠视。
C.希恩太太虽未取消茶会,但能将剩余的食物送给斯各特一家,可见她内心的愧疚。
D.结尾处劳拉与哥哥劳瑞断断续续的对话,表明了斯各特之死对她内心的强烈冲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花园茶会”,但对茶会的正面描写很少,意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茶会前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B.小说不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借助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呈现主人公认识的变化过程。
C.本文语言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以自然随性的描述,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叙述氛围,显得沉着而不张扬。
D.小说始终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再现了希恩家花园茶会举办的始末和斯各特家亲人死亡前后的场景。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内涵。
9.小说多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万元吉,字吉人,南昌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潮州推官,补归德。捕大盗李守志,散其党。崇祯四年大计,谪官。十一年秋,用曾樱荐,命以永州检校署推官事。居二年,督师杨嗣昌荐其才,改太理右评事,军前监纪。嗣昌倚若左右手,诸将亦悦服,驰驱兵间,未尝一夕安枕。嗣昌卒,元吉丁内艰归。十六年起南京职方主事,进郎中。

福王立,仍故官。四镇不和,元吉请奉诏宣谕。又请发万金犒高杰于扬州,谕以大义,令保江、淮。乃渡江诣诸将营。杰与黄得功、刘泽清方争扬州,元吉与得功书,令共奖全王室。得功报书如吉指,乃录其稿示泽清、杰,嫌渐解。廷议以元吉能辑诸镇,擢太仆少卿,监视江北军务。明年五月,南京覆,走福建,归唐王。

顺治三年三月,廷麟将朝王,元吉代守吉安。四月,大兵逼皂口,元吉不能御,入赣城。大兵乘胜抵城下。给事中杨文荐奉命湖南,过赣,入城共守御,城中赖之。元吉素有才,莅事精敏。及失吉安,士不用命,昏然坐城上,对将吏不交一言。隔河大营遍山麓,指为空营。兵民从大营中至,言敌势盛,辄叱为间谍,斩之。六月望,副将吴之蕃以广东兵五千至,围渐解,未几复合,城中守如初。

王闻赣围久,奖劳之,赐名忠诚府,加元吉兵部尚书,文荐右佥都御史,使尚书郭维经来援。维经与御史桃奇胤沿途募兵,得八千人。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于是他营亦稍稍散去。会闻汀州破,人情益震惧。

十月初,大兵用向导夜登城,乡勇犹巷战。黎明,兵大至,城遂破。及城破,部将拥元吉出城。元吉叹曰∶“为我谢赣人,使固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逐赴水死,年四十有四。

(节选自《明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
B.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
C.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
D.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
B.丁内艰,丧制名,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皆称丁内艰。
C.给事中,明代时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D.乡勇,即乡兵,为临时招募的辅助部队,属地方武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元吉深受督师杨嗣昌的器重,是杨督师的得力助手,将领们也对他心悦诚服。
B.顺治三年四月清兵逼近皂口,万元吉抵挡不住,避入赣州城,被清军围在城中。
C.万元吉副将吴之蕃从广东率五千援军,解除了赣州的包围,不久与万元吉会合。
D.清兵采用突袭的策略,在向导带领下于夜间登上城墙,黎明时分攻破了赣州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失吉安,士不用命,昏然坐城上,对将吏不交一言。
(2)为我谢赣人,使阖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
14.在“四镇不和”的情况下,万元吉“能辑诸镇”,其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荆门西下

李商隐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注】①本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给事中郑亚外调桂州刺史,诗人以入幕掌书记身份随往赴任。②险巇:艰困险阻。③绝徼:绝域,极远的边塞。④杨朱泣路岐:《淮南子·说林训》载“杨子见逵(大道)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一叶危”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一叶扁舟被整夜江风不停地吹打,随时都会倾覆,也隐喻了诗人自身坎坷的命运。
B.颔联写诗人舟中所思所感,感叹老天哪里顾及人是否涉险,自己远行赴职,被迫与亲人分离,对此前的轻率抉择充满了悔意。
C.颈联写行程中的诗人看着亲人勉励自己安心在边地供职的书信,不由得想起美好的家庭生活,感慨和远方家人的会合遥遥无期。
D.诗歌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句式工整而又富有特色。颔联两句连问,句意曲折发人深思;颈联由实及虚,情怀表达更为深远。
16.尾联的“羡”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2-01-11更新 | 77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庭坚的《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期盼,想过一种了无心机的归隐生活。
(3)啸,作为一种歌吟方式,可随心所欲地表达情感。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陶渊明就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1-11更新 | 75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谣言传播公式:“R(谣言)=I(事件重要性)×A(事件模糊性)÷C(公众识别力)”。在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每一种传播行为都有可能被放大以及误读。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传播快速、片面性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等诱因,引爆负面舆情发酵。谣言的治理需要       ,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除了国家机关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       之外,央媒应当根据谣言种类和特征,用科学性较强的专业内容来       网络谣言空间,不断引导公众正确认知疫情防护相关知识,提高公众识别能力。针对新冠疫情期间网络上的负面舆情,央媒能够快速响应,通过客观、清晰的系列报道进行正向舆论引导。一些主流夹媒能更多考虑到事件中用户的信息需求,重新设计传播语态,重新打造文本形态,利用直播、数族、平面设计、互动视频、H5、纪录片、新闻游戏等       的传播方式,展现决融媒“融观点于形式、融质效于内容”的内涵。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统筹兼顾       制约       侵占       林林总总
B.运筹帷幄       制裁       侵占       林林总总
C.运筹帷幄       制裁       挤占       形形色色
D.统筹兼顾       制约       挤占       形形色色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传播快速、片面性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等诱因,引起负面舆情发酵。
B.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传播快速、片面性强等特性,引起负面舆情发酵。
C.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传播快速、片面性强等诱因,引爆负面舆情发酵。
D.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传播快速、片面性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等特性,引爆负面舆情发酵。
20.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换成“《荀子》中说:流言止于智者。”与原文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请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大小寒时节,水会以特殊的形态呈现在世人眼前。民间有“小寒大寒,捏水成团”之说。在黄河流域一带,1月份平均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甚或以下,此时水缸里的水常由于温度略高仍未结冰。这种“过冷水”虽然尚未结冰,但是,。“捏水成团”指的就是此种现象。与小寒相邻的“腊八节”,正是北方冬季最冷的时候,腊八粥便成为人们“向暖而生”的标志食品。自宋代起,(       )大寒节气,民间忌天晴不雪。古语“一腊见三白,田公笑赫赫”,农谚“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三白”即下三场大雪。?《清嘉录·腊雪》说得好:“腊月雪亦曰瑞雪,杀蝗虫子,主来岁丰稔。”腊雪祛了虫灾,丰收自然在望。腊雪对于冬麦尤为有利——,还可以来年融为春水保证墒情。难怪农谚有“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的说法。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间每逢腊八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寺庙多设粥济贫,皇宫也煮粥分赐百姓。
B.每逢腊八民间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寺庙多设粥济贫,皇宫也煮粥分赐百姓。
C.每逢腊八,皇宫也煮粥分赐百姓,寺庙多设粥济贫,民间都不药而同忙着熬腊八粥。
D.皇宫每逢腊八也煮粥分赐百姓,寺庙多设粥济贫,民间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奶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盛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大众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大众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张廷玉  《明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李商隐(813-858)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15文化创新  引语式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  文化传承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