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沈从文(1902-198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4 题号:149929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快出嫁时乡下姑娘们的眼泪一样。春雨落后,大小路上烂泥如膏,各处有崩坏的土坎,各处有挨饿太久全身黑区区的老鸦,许多小屋子里,都有面色憔悴的妇人,望到屋檐外的景致发愁。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青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 有许多乡下人,在落春雨时都只梦到天晴,所以这时节,一定也有许多人,在向另一个人说他的梦。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青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式!”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青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青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

他们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

黄昏景致更美丽了,晚晴正如人病后新愈,柔和而十分脆弱,仿佛在微笑,又仿佛有种忧愁,沉默无言。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是在这人死过一天后,老年人背了那个尸身,埋在自己挖掘的土坑里,再为他加上二十撮箕生土做成小坟,留下个标志的。

慢慢地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青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到后,商人中那个年长的,提议要睡了,这侄儿却以为时间还太早了一点,托故他还不消化,要再缓一点。因此年长商人睡后,年青商人还坐到那条板凳上,又同老头子谈了许久闲话。

到末了,这年青商人也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把留给自己吃的干豇豆拿出来待客,既写出了生活的贫苦,也表现了老人因生日有客到的欢喜。
B.老人和许多乡下人一样,落雨梦天晴,天晴便高兴,表明老人知足常乐,生活愿望非常简单朴素。
C.老人亲手埋葬了儿子,“背了那个尸身”“加上二十撮箕生土”平静的叙述写出了老人悲凉的人生。
D.年轻的商人询问老人的家人,并陪老人闲谈了许久,表明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善良与同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黔小景”为题,以贵州深山的小人物、小场景展现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生存境况的大图景。
B.小说首段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当地人的生存环境,突出了贵州深山春天雨水多,道路泥泞的特点。
C.小说情节随时间推移展开,用老人的限知视角讲述故事,塑造了一个善良、晚景凄凉的老人形象。
D.小说的语言平常朴素,含蓄隽永,在叙事中隐含着作者的孤独和忧思,具有一种独特的抒情韵味。
3.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4.商人第二天起来才发现老人在半夜里死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茂儿小小的圆背膊已有了两团湿痕。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吧?”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呼得喷了一口烟气,不说什么。那烟气成一个小圈,往上面消失了。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注]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当五叔同他说到去守碾房时,他身子似乎早已在那飞转的磨石边站着了。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我不要这个。”……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那画有四个囍字的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儿……”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

“不得。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

“小孩子怎不听话?”

姨婆那副和气样子养成了他顽皮娇恣的性习;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房……”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

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入黑暗……只日影没处剩下一撮深紫了。一切皆渐次消失在夜的帷幕下。

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周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或一把镰刀,或一个大篾鸡笼,腰下悬着一个鱼篓,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末冒失慌张呢?“老大!得了,得了!……”“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罶罢。”

关于打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

(本文有删改)


【注】罶(liǔ)捕鱼的竹篓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下文全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埋下伏笔,直接推动故事情节进入了高潮。
B.小说对于聚餐人员多、饭菜丰盛等细节的描述,表现了茂林家在丰收时节其乐融融,格外热闹。
C.小说中微风、草垛、虫声、溪水、小火星、人声等组合成了一幅静谧祥和的乡村夜景图,此处运用了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多种感官描写。
D.通过茂儿吃晚饭时坐的位置、穿着、待遇,可以看出他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品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先后顺序,先描绘了普通农家吃晚饭、闲话的场景,接着叙写了茂儿夜晚到碾坊去和人们一起捕鱼。
B.小说在叙事上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便于展开情节,同时更能全面细致的描述人物的形象。
C.小说第8自然段插叙与碾坊有关的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D.小说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风景,都凸显了一种祥和之气,体现了作者追求“平和”之美的心愿。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突出茂儿渴望去碾坊的急切心情?
4.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022-02-26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纹

沈从文

本图战士兵甲约三式,应用兵器有剑、盾、戈、矛、戟、弓、擂石。还有进行战役中的各种辅助工具,如渡河用的船,攻城用的云梯,节制战士进退的金、鼓,指挥战士迎敌方向的旌、麾无不具备。


古代甲有用犀和野牛皮作成,上涂丹漆彩绘花纹,称“犀兕之甲”。用鲨鱼皮作的名“水犀甲”(商代即有皮甲残片出土,上加丹漆彩绘,比《左传》《国语》《国策》所叙述还早七入个世纪)。有用丝绳编组而成的,称“组甲”(《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以伐吴。杜预注以为系“漆甲成组文”,似可商讨)。有用缣帛中夹厚绵衲成的,名“练甲”,文献称“被练之甲”。战国以来,除彩绘皮甲外,还有用铜铁片联缀而成的,曾有些残片遗留,惟部位不明确。近半世纪出土文物中,有商代到战国的铜盔(或铁盔),商代的上面多铸成兽面,因此得知,后代“虎头盔”来源已久。长沙战国楚墓都有皮甲和铁甲发现,作成狭长鱼鳞片或柳叶式重叠缀合而成。《周礼·考工记》叙古代甲制及制作过程。楚墓出土皮革残甲及彩绘俑甲,虽不甚完备,却可证制度。本图中战士有一种衣长不及膝的,因束腰较紧,下脚多开张,照彩状看来,穿的或是“练甲”,又一种紧裹全身,不易明白名目。当时是用厚帛衲成的。

盔帽从图像看来有二种:一种如近代儿童球帽有遮掩檐:后部加披如曳长鹊尾(文武均同)。此式样在信阳彩绘漆瑟上有相同形象,辉县薄铜另一种头部如顶戴二角,器上一些大夫、文士头上也可以发现。衣不分长短,冠帽式样竟相差不多,如不是当时具有普遍性,则可能是这种以人物社会生活主题装锦画的新型铜器,原本出于同一区域工匠之手,因此画面人物,不分文武,衣着多相同,后来模仿也难出范围。这种估计是否正确,还有待更多发现。因为直到如今,这种反映社会生活铜器、生产地区我们还缺少明确知识。

古代作战,进攻必鸣鼓以壮士气,鸣金则停止接触。文献常有记载,但是具体应用实不明白。春秋兵车战时,主将必秉桴击鼓,激励士气。所以史传记载,主将有中伤后还鼓音不绝,直到胜利方伏于鼓上死去。照情形,鼓必平置车上,这类战车实物图像还少见。本图系作守城防御战,长戈横贯于鼓架上部,和汉代建鼓搁置方法相近。

“鸣金收兵”的“金”,历来多以为指的是钟形附有长柄的铙或钲、铎等,有专人用手拿者敲打。从本图和其它作战图像看来,战国时战车上用的“金”,实附于鼓旁一种铃子式小小青铜响器,体积并不大,附在一根盘旋弯曲二尺来长的铜条上,铜条另一端固定于一个台座上,和鼓联系,应名为“丁宁”。

(选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制作所用的材料,古代的甲可以分为犀兕之甲、水犀甲、组甲和练甲。
B.出上的商代铜盔,上面多铸成兽面,这可以看作是后代“虎头盔”的起源。
C.《周礼·考工记》中古代甲制及制作过程的记载,可作为古代兵甲研究的参考。
D.作者认为本图中战士穿的甲分两种,一种可能是练甲,另一种则无法确认。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图中战士的兵甲比较多样,应用的兵器、作战时的辅助工具非常齐全,因此本图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B.本图中的人物衣着不分文武,作者推测当上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如此,或者是工匠在制作时没有加以区分。
C.由于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出土实物和图像提供佐证,作者认为古代文献中关于击鼓鸣金的记载不足取信。
D.作者通过对本图的研究,对历来关于“金”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对“鸣金收兵”的进一步理解。
3.从文章来看,沈从文研究文物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2020-01-29更新 | 1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沈从文

我仿佛被一个极熟的人喊了又喊,人清醒后那个声音还在耳朵边。原来我的小船已开行了许久,这时节正在一个长潭中顺风滑行,展河水从船舷轻轻擦过,把我弄醒了。

小船去展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和平,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渐渐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江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但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像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的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使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图画,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的感情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

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的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多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但这条河流,却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小小灰色的渔船,船舷船顶站满了黑色沉默的鱼鹰,向下游缓缓划去了。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这些东西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更比其他世界上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

(有删改)


[注]1934年初,沈从文返乡探亲。行前,与夫人张兆和相约,每天写一封信,报告返乡沿途见闻。作者返京后,根据书信写成《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即其中一章。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作者在船行辰河时的见闻与感触,展示了湘西的山川景物、风俗民情和人事现状。
B.文章写弄船人眼中的老纤夫“又老又狡猾”,表达了作者对老纤夫锱铢必较行为的不以为然。
C.文章语言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简练澄明、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
D.文章的厚重之处,在于作者将这些日常人生小景,纳入到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予以观照。
2.沈从文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请分析文本中沈从文“蕴藏的热情”与“隐伏的悲痛”的含义。
3.“叙述与议论水乳交融”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0-06-03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