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82 题号:15089372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情时,航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摘自向学笙《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

材料二:

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这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

随着太空行走技术的发展,太空行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按出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验证类出舱活动;第二种是组装类出舱活动;第三种是维修类出舱活动;第四种是有效载荷类出舱活动,即回收、修理和释放卫星或在月面安装实验装置、采集月岩标本等。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属于验证类出舱活动,而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他们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用机械臂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去完成复杂的舱外安装任务,难度比当年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许多。

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舱外行走航天员的安全;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

处于真空状态的太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很大。太阳照射时温度可高于100℃,无阳光时温度可低于-200℃,同时存在各种能伤害人体的辐射。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

本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们不仅给14亿国人传输回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绝美照片,同时也宣告了我国更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

(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


[注]①:再生生保,指再生式生命保障,是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飞行最核心的关键技术之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核心舱,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圆满成功。
B.组合体飞行期间,我国航天员将通过3个月的在轨驻留、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攻克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C.太空行走的主要内容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等,目前这一技术为部分航天业发达的国家所掌握。
D.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的重要装备,它不仅能帮助航天员抵御恶劣的太空环境,更能向航天员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大气压力和氧气等保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不仅镌刻了国家发展前行的脚步,更振奋了国人昂扬的精神与气概,夯实了国人厚重的自信与底气。
B.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多个首次突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我国逐梦空间站的新征程。
C.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虽然比翟志刚的出舱活动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难度更大,但他们在出舱活动的类型上是一致的。
D.为了防止自己丢失在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航天员出舱行走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以解决太空行走中的安全问题。
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古人对神秘宇宙的浪漫幻想(     
A.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D.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假如你是一名科普宣传员,在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计划向中学生宣传我国的航天成就,你会如何构思自己的宣讲稿?请结合材料,列出自己的宣讲要点。
21-22高三上·江苏苏州·开学考试 查看更多[27]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我们该做如何解释?最新的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就比先前的更好?大多数关于这些问题的现代讨论都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一部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它无疑是过去几十年中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著作。

库恩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史家,他尤其对科学革命感兴趣,每一次革命都导致了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化,一系列现存的思想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思想所推翻。

当然,科学革命还是相对较少地发生的——大多数时间任何特定的科学都不处于革命状态。库恩创设了“常规科学”这一术语,来描述当科学家所属的学科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时他们所从事的每天平常的科学活动。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一个范式多么成功,它都将遇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实验事实之间龃龉,等等。常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试图消除这些较小的困惑,同时使得对范式的改变尽可能少。最重要的是,库恩强调常规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一位常规科学家得到了一个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果,他通常会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而不认为是范式错了。

常规科学的时期一般能持续几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在此期间科学家们逐渐地阐释范式,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扩大范式的适用范围,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累积得越来越多时,一种逐渐增强的危机感就笼罩着科学共同体。对既存范式的信心瓦解了,常规科学的进程也暂时趋停。这标志着库恩所说的“革命的科学”时期的开始。在此时期,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就被确立。大约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转而信奉新范式——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来自科学史上大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例如,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赞同,库恩对于科学史的描述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为什么库恩的思想能引起如此的风暴?因为除了对科学史纯粹的陈述外,库恩还提出了一些相当有争议的哲学命题。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库恩对于范式转换的解释,似乎很难与实证主义者眼中作为一种客观、理性活动的科学相容。一位评论者写道,按照库恩的解释,科学中的理论选择就是“群众心理学的事”。

(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

材料二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该书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

库恩的科学哲学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这主要表现在承认知识的相对性时,却否认了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相对主义。在库恩看来,科学范式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而是科学家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下的信念、约定的规则、方法。这只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难题的工具,并没有什么客观真理性可言,不同范式没有什么真理与谬误之分。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最后一章,他写道:“为了更加精确,我们也许必须放弃这种明显的或含蓄的观念,规范的改变使科学家和向他们学习的那些人越来越接近真理。”

在库恩看来,由于不同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知觉的变化是随着范式的不同而不同的。他说:“两组科学家在不同的世界里实践着,当他们从相同的问题出发按相同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那不是说他们能看到他们喜欢的任何东西。两个都在看这个世界,而且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但是在某些领域里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是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去看这些东西。”可见,库恩把认识限制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他所说的拥护不同规范的科学家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并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科学家们主观约定的世界,这就远离了唯物主义,而陷入了约定主义。

(摘编自李国秀《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1.下列对材料中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规科学家笃信既存范式的合理性,他们“解惑”是为了阐释范式,而非检验范式。
B.范式理论提供了关于科学如何演变、发展的独特理解,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科学史。
C.天文和物理学界的科学发展逐一印证了范式理论,但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
D.新范式要被普遍接受,关键在于其倡导者有着强有力的信念,并对其他科学家构成压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结尾提到的“群众心理学的事”与材料二对库恩的批评有不谋而合之处。
B.库恩认为分别信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位物理学家会因范式不同而缺乏共识。
C.材料二通过对库恩原文的引用,论证其学说陷入了相对主义和约定主义的误区。
D.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使得库恩在认识论方面存在严重错误。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库恩的科学史可以描述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
B.科学革命会带来世界观的根本变化,而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
C.范式理论尽管在全球有广泛持久的影响,但其核心观点的科学性也一直饱受争议。
D.库恩认为,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的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其态度是理性的。
4.库恩范式学说中的科学革命是怎样完成的?请结合材料一归纳概括。
5.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在革命以前科学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以后成了兔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2021-07-10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采取“藏粮于库、藏粮于民”,这一策略以粮食的存储数量为核心,这对于维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和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藏粮于库、藏粮于民”始终是短期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丰收年份粮食供大于求会形成巨大的仓储压力,而如果遇到连年歉收的情况,又会给粮食供给形成巨大压力,难以保证粮食安全的长效稳定。正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从粮食供给长远、可持续的战略视角,提出新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思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思想致力于当前粮食管理工作由“数量思维”向“产能思维”转变,由“粮食怎么存”向“粮食从哪里来”转变,把粮食生产能力存储于耕地和新的农业科技中。这其中,“藏粮于地”是根本,“藏粮于技”是保障。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以及不断创新的粮食增产技术,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魏泳安《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研究》)

材料二:

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逾95%。而俄罗斯2019年的粮食收成仅为1.2亿吨,尚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迈过了“新冠肺炎疫情关”“洪涝关”“台风关”“病虫关”等多个关口,喜获十七年连丰,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作为耕地面积仅占全球9%、淡水资源不过6%的中国是如何创造奇迹的?为降低成本、扶持农民,北京自2006年便全面废除了农业税。该政策每年为农民减负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国家还为农业生产提供补贴。这批资金皆用于提高产量、提升农村经济效率、购买新设备、扩大农业用地以及其他措施。中国领导层所采取的兴农措施,已令逾7亿乡村居民脱贫。如此算来,北京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了70%。

北京还一直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保障体系,涵盖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和育种中心。最新统计显示,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作为对比,20年来,俄从事农业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数量下降了20%。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创造保障粮食安全“奇迹”》,《参考消息》2014年1月4日)

材料三:

“我种的352亩水田,选的是品质好的‘三江6号’品种。一直严格按照农场标准种植模式在种,哪能不丰收呢?”望着不远处装满粮食的大粮仓,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种粮大户张景会喜上心头。

去年春播生产,张景会采用机械替代人工的方式,利用轨道车喷药、运苗,不仅节省了人工,还提高了作业效率。到了夏天,他还掌握了“数字管控”,通过观看叶龄长势,进行科学管理。作为农场“红人”,周边种植户常来找他“取经”,他乐此不疲地为大家传授经验。

无需到田间地头搜集数据,监测点传感器会自动将农作物的各类要素信息传到物联网系统内,让科研工作者更全面地进行监测分析,这得益于物联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运用。“近年来,黑龙江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王金会这样介绍,通过在各积温带作物推荐3-5个高产品种,引导选用优良品种,全省良种覆盖率实现100%。全省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在1.2万人以上。

(摘自吴齐强《粮仓黑龙汇:“十七连书”护牢中国饭碗》,《人民日报》2021年1月11日)

材料四:

去年,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种粮大户钟金良承包的400亩田地收获40万斤粮食,预计能有60万元产值,“新增了200亩耕地,产值比之前高出一倍。”

钟金良新承包的这200亩耕地,之前是一片废旧厂房,镇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建设用地复垦,并完善了农耕路网和沟渠建设。后来经由公开招投标,被钟金良承包下来。“200亩耕地的使用期限是5年,每亩年租金1200元。”钟金良介绍,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他能拿到每亩400元的补助,算下来每亩租金实际只要800元。眼下,这块地已成为增产增收的“主力田”。

尝到了甜头,钟金良在去年底又承包了村里一块130亩的耕地。这块地曾是一片苗木地,经过整治修复转为粮田,如今已种下小麦。钟金良的收获,得益于萧山区持续实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据介绍,截至2020年底,该区已实施建设用地复垦3560亩,耕地提质改造36360亩,预计可增加粮食产能300多万公斤。”

(摘编自李中文《复垦增粮田,种地得补贴》,《人民日报》,2021年1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长期采用的“藏粮于库、藏粮于民”粮食管理策略,对维持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和粮食价格基本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B.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全球9%,淡水资源也仅6%,却能在2020年抗灾夺丰收,实现十七连丰,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中国经验。
C.2006年起北京全面废除的农业税,每年能为农民减负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这批资金可用于购买农用设备,扩大农业用地等。
D.科研工作者不用到田间地头搜集数据,还能更全面地进行监测分析,指导农民进行粮食生产,是物联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带来的好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我国粮食安全新的战略和取得的成效,据此可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能提高粮食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B.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逾95%的“奇迹”,是因为中国领导层采取的兴农措施有效。
C.张景会在生产中采用机械耕种、“数字管控”农田的方式,既节省了人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又能科学管理农田,保障丰产丰收。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如果能统筹规划,提供提高粮食生产的保障策略,就能增加粮食产值,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以张景会与钟金良为代表的农民们种粮能够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7-27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

材料二:记者: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

张宪文: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

记者: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宪文: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明文设立纪念日。

(节选自2014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第2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

【注】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材料三:(外联网2017年12月13日电)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

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虑的纪念日之一。

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新加坡《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

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

日本NHK新闻网、《朝日新闻》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事件80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

材料四: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和本国实情等多角度介绍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
B.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上升到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的高度。
C.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密切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大力支持中方立场。
D.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和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一起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准确性三大特征。
B.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至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此项举措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C.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D.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3.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
2021-10-13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