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5 题号:135333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采取“藏粮于库、藏粮于民”,这一策略以粮食的存储数量为核心,这对于维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和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藏粮于库、藏粮于民”始终是短期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丰收年份粮食供大于求会形成巨大的仓储压力,而如果遇到连年歉收的情况,又会给粮食供给形成巨大压力,难以保证粮食安全的长效稳定。正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从粮食供给长远、可持续的战略视角,提出新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思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思想致力于当前粮食管理工作由“数量思维”向“产能思维”转变,由“粮食怎么存”向“粮食从哪里来”转变,把粮食生产能力存储于耕地和新的农业科技中。这其中,“藏粮于地”是根本,“藏粮于技”是保障。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以及不断创新的粮食增产技术,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魏泳安《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研究》)

材料二:

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逾95%。而俄罗斯2019年的粮食收成仅为1.2亿吨,尚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迈过了“新冠肺炎疫情关”“洪涝关”“台风关”“病虫关”等多个关口,喜获十七年连丰,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作为耕地面积仅占全球9%、淡水资源不过6%的中国是如何创造奇迹的?为降低成本、扶持农民,北京自2006年便全面废除了农业税。该政策每年为农民减负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国家还为农业生产提供补贴。这批资金皆用于提高产量、提升农村经济效率、购买新设备、扩大农业用地以及其他措施。中国领导层所采取的兴农措施,已令逾7亿乡村居民脱贫。如此算来,北京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了70%。

北京还一直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保障体系,涵盖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和育种中心。最新统计显示,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作为对比,20年来,俄从事农业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数量下降了20%。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创造保障粮食安全“奇迹”》,《参考消息》2014年1月4日)

材料三:

“我种的352亩水田,选的是品质好的‘三江6号’品种。一直严格按照农场标准种植模式在种,哪能不丰收呢?”望着不远处装满粮食的大粮仓,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种粮大户张景会喜上心头。

去年春播生产,张景会采用机械替代人工的方式,利用轨道车喷药、运苗,不仅节省了人工,还提高了作业效率。到了夏天,他还掌握了“数字管控”,通过观看叶龄长势,进行科学管理。作为农场“红人”,周边种植户常来找他“取经”,他乐此不疲地为大家传授经验。

无需到田间地头搜集数据,监测点传感器会自动将农作物的各类要素信息传到物联网系统内,让科研工作者更全面地进行监测分析,这得益于物联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运用。“近年来,黑龙江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王金会这样介绍,通过在各积温带作物推荐3-5个高产品种,引导选用优良品种,全省良种覆盖率实现100%。全省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在1.2万人以上。

(摘自吴齐强《粮仓黑龙汇:“十七连书”护牢中国饭碗》,《人民日报》2021年1月11日)

材料四:

去年,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种粮大户钟金良承包的400亩田地收获40万斤粮食,预计能有60万元产值,“新增了200亩耕地,产值比之前高出一倍。”

钟金良新承包的这200亩耕地,之前是一片废旧厂房,镇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建设用地复垦,并完善了农耕路网和沟渠建设。后来经由公开招投标,被钟金良承包下来。“200亩耕地的使用期限是5年,每亩年租金1200元。”钟金良介绍,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他能拿到每亩400元的补助,算下来每亩租金实际只要800元。眼下,这块地已成为增产增收的“主力田”。

尝到了甜头,钟金良在去年底又承包了村里一块130亩的耕地。这块地曾是一片苗木地,经过整治修复转为粮田,如今已种下小麦。钟金良的收获,得益于萧山区持续实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据介绍,截至2020年底,该区已实施建设用地复垦3560亩,耕地提质改造36360亩,预计可增加粮食产能300多万公斤。”

(摘编自李中文《复垦增粮田,种地得补贴》,《人民日报》,2021年1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长期采用的“藏粮于库、藏粮于民”粮食管理策略,对维持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和粮食价格基本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B.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全球9%,淡水资源也仅6%,却能在2020年抗灾夺丰收,实现十七连丰,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中国经验。
C.2006年起北京全面废除的农业税,每年能为农民减负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这批资金可用于购买农用设备,扩大农业用地等。
D.科研工作者不用到田间地头搜集数据,还能更全面地进行监测分析,指导农民进行粮食生产,是物联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带来的好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我国粮食安全新的战略和取得的成效,据此可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能提高粮食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B.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逾95%的“奇迹”,是因为中国领导层采取的兴农措施有效。
C.张景会在生产中采用机械耕种、“数字管控”农田的方式,既节省了人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又能科学管理农田,保障丰产丰收。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如果能统筹规划,提供提高粮食生产的保障策略,就能增加粮食产值,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以张景会与钟金良为代表的农民们种粮能够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中国当代美学家之所以重视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入研究和梳理意象理论的思想资源,对于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基因和美学思维特点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文化是尚象重象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的文化基因,这从远古时期的神话和器具意识的起源、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构造、《易经》的卦象符号创造中就充分体现出来。

意象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研究,可以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古代艺术创造对于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将中国美学理论观念的研究与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美学家和艺术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园林艺术的虽由人作,宛在天开等。不少理论家也是围绕着艺术的审美意象创造来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代表性人物如刘勰、司空图、王昌龄、张怀瓘、孔颖达、苏轼等,这对于把握和认识中国美学史本来面貌和特色有着重要意义。

意象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研究,还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美学史面貌提供方法论的启示。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美学运思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统摄力,不仅能凸显出意象在中国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也有助于人们把握中国古人特有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和运思方式。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既不是从客体也不是从主体方面看待审美意象的创造,而是将其看成是情与景、物与我、主体与客体、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看成审美主体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它所追求的不是所直接呈现出来的意义,而是隐含在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具有言外之意和能带给人们丰富的精神愉悦与满足的东西。中国传统艺术追求意象之美,其目的是让人们看到现实之外的高处远处,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显著特色,即叶朗所说的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的风雅教化程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乐教化和风雅之美为标识的国度,这种风雅之美已凝聚成民族审美的理想与精神,意象审美正是这种理想和精神的体现。

(选自《光明日报》《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有删改)

材料二:

意象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质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意象美学的现代性和普适性的质疑。对于意象美学在立足于中国美学传统、阐发中国美学思想观念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术界普遍是肯定的,但是对于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对于意象美学能否进入当代人的理论视野,具有阐释当代艺术和审美现象能力,却存在着许多质疑。

有的学者认为,意象理论只是建构现代美学的材料,它无法做到立于时代高度,了解世界美学研究的现状,积极与西方现代美学对话。有的学者虽不否定意象和意境类范畴的理论价值,却不愿意从中国传统美学意义上来阐释和理解,而是将它们看成德国美学的变体,从文本结构意义上来理解意象、意境一类范畴的现代含义,而否定将其作为一种审美经验的阐释而带入现代美学诗学中。

要把握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有正确的理解。首先是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西方,是西方人对自身的审美和艺术经验的总结,也是西方人对自身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认同与选择。西方的美学,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它没能充分重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从而发展出经验的广泛的手段来。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排斥中国传统美学进入现代美学的体系建构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呢?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有不同的审美经验和态度,从而也就有不同的美学。因此,我们应取长补短,让西方现代理论照亮中国传统美学,也让中国传统美学智慧照亮现代人的思维和理论进程,而不是以古典现代简单二分的思维模式将意象美学排斥在现代人的理论视野之外。

其次是对于意象美学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的理解。意象美学的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无疑是充分有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失去了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否定意象美学对于现代艺术和审美的阐释能力,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意象美学主要表现的是古典主义的趣味,适合解释那些静态的、具有古典美的艺术作品。二是将意象美学与高雅、精英化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消费和通俗化的审美已成为潮流像意象、意境之类的范畴面对这样的审美潮流与对象,已失去了解释能力。

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一些艺术家和美学家对此已有自觉的意识。比如,戏剧家王晓鹰提出话剧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主张,强调戏剧远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外部模仿,也远不只是形式展现的技艺炫耀,戏剧的本质是诗。戏剧演出中蕴含的诗情、诗意、诗化意象、诗性思想,永远是最温暖、最有美感也最有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艺术魅力所在。

(选自毛宣国《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古代艺术创造对于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性,是中国当代美学家之所国以重视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自古就是以礼乐教化和风雅之美为标识的国度,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艺术“风雅”和“教化”程度。
C.对“美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和“意象美学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的理解,是把握意象美学现代价值的重要前提。
D.意象美学的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象美学的理论研究就失去了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传统价值,而且也具有现代意义。
B.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一些艺术家和美学家已有了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的意识。
C.以“古典”与“现代”简单二分的思维模式将“意象”美学排斥在现代人的理论视野之外,不利于把握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
D.西方的美学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导致其没能充分重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从而发展出经验的广泛的手段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最不能诠释“重视审美意象的创造”这一重要特点的一项是(     
A.诗论中的“比兴”“情景交融”“境生于象外”
B.书论中的“疏密肥瘦,各有其态”
C.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
D.乐论中的“人心之感于物”“和声无象”
4.两则材料都对中国意象美学进行了介绍,但论述的侧重点却各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2024-04-17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受益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技术,这让计算机可以从大量数据中自主学习与进化,从而作出比人类更高效、更精准、更廉价的预测与决策。正因如此,人工智能作为新的通用型技术,被认为将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变革性影响,已被各国上升到国家战略和科技主权高度,成为不断升温的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

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算法帮我们过滤掉垃圾邮件,给我们推荐可能喜欢的歌曲,为我们翻译不同的语言文字,替我们驾驶汽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工智能在辅助医疗诊断与新药研发等方面崭露头角,无人物流配送、无人驾驶汽车等新模式助力非接触服务发展。总之,人工智能潜力巨大,可以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不仅带来经济增长,增进社会福祉,还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负面影响与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呼吁人们在技术及其产业化之外更加关注伦理视域。例如,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及其应用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支持,可能导致违法违规或过度收集、使用用户数据,加深人工智能与数据隐私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人脸识别技术在一些场景的应用也引发了国内外对该技术侵犯个人隐私的争议。人工智能技术也可能被不法分子滥用,例如用来从事网络犯罪,生产、传播假新闻,合成足以扰乱视听的虚假影像等。

随着算法歧视的不断发酵,人工智能参与决策的公平性问题也备受关注。有研究发现,很多商业化的人脸识别系统都存在种族、性别等偏见,这样的技术用于自动驾汽车,就可能导致黑人等深色皮肤的人更容易被自动驾驶汽车撞到。人工智能在招聘、广告投放、信贷、保险、医疗、教育、司法审判、犯罪量刑、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应用也伴随公平性争议。此外,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日益浮现,目前人工智能已能够独立创造诗歌、小说、图片、视频等,知识产权制度将需要尽快回应人工智能创造物的保护问题。自动驾驶汽车、AI医疗产品等人工智能应用一旦发生事故,也面临谁来担责的难题。最后,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取代部分手工的、重复性的劳动,给劳动者就业带来一定冲击。

2020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监管元年,美欧采取的监管路径大相径庭。欧盟《人工智能白皮书》提出的“重监管”模式更多倚重事前的规制,考虑为技术开发与应用设置严苛条件;美国《人工智能应用监管指南》提出的“轻监管”模式更多倚重标准、指南等弹性手段,考虑为人工智能应用设置避风港、“监管沙箱”等。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数字经济日趋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背景下,考虑到我国科技行业发展实际,我国对人工智能需要创新治理,倚重敏捷监管、伦理治理、技术治理等多元手段来共同确保人工智能正向应用与向善发展。

(曹建峰《人工智能迫切需要一个“伦理转向”》)

材料二:

大数据时代,“人脸”是关键的数据信息,因其唯一性和较好防伪性,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购物时“刷脸”支付,乘火车时“刷脸”进站,使用智能终端时“刷脸”解锁……如今,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与此同时,有部分用户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信息泄露、滥用趋势。“刷脸”如何规避安全风险?

伴随技术进步,人脸识别正深度融入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安全保障等领域。例如,“刷脸政务”广泛应用,节约了办事时间;一些地方启用电子警察执法,通过“刷脸”识别交通违法行为;利用人脸识别,对机场和商场等人流密集处进行监控;等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体温检测效率。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一份关于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的测评报告显示,测评的100APP中,10款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客观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对于海量人脸数据的存储、分享、应用等还需更加审慎。

大数据时代,“人脸”是关键的数据信息,因其唯一性和较好防伪性,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因此,需要理性看待相关技术,既不能因噎废食、谈“刷脸”色变,也须明确规范、健全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封堵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调查显示,对于人脸识别安全风险的担忧,更多在于一些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场景下信息收集、使用过程中的不透明与不确定性。比如,很多人都关心过人脸原始信息是否会被收集方保留以及会被如何处理。这提醒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人脸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交易权等。及时建立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和监管规则,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采集、使用、存储人脸数据,才能切实保障个人权益,也才能推动相关行业良性发展。

事实上,健全规则的努力、整治乱象的行动一直在路上。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在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民法典等法律中,均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把个人生物特征列入敏感个人信息,拟确立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一系列规则。各地也积极作出尝试和探索。多管齐下、精细治理,及时堵住滥用漏洞,就能有效规避安全风险,让人脸识别技术更好造福社会。

今天,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日新月异。为人脸识别技术筑起可靠防线,让新技术、新应用更安全落地,才能让群众更安心地享受技术红利。

(张向阳《让人工智能更好造福社会》,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与飞速发展,伦理问题正显得异常迫切,我们必须关注伦理视域,创新治理,倚重多元手段,才能确保人工智能向善发展。
B.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医疗等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落地已经在法律层面获得突破,所以我们应大力应用。
C.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具有特殊性,人脸识别广泛应用,将会衍生过度使用,缺乏统一标准规范、数据存储缺乏安全保障等问题。
D.近年,我国在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民法典等法律中,均已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作为新的通用型技术,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革命性影响,正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新焦点。
B.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算法帮我们过滤掉垃圾邮件,我们的网络世界正越来越纯。
C.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给人们带来安全风险。
D.人脸数据的存储、分享、应用等将是海量,我们应及时建立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和监管规则,这样才能推动其良性发展。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目前,国内外很多科技公司都出台了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也在通过伦理审查委员会、伦理嵌入等方式落实其伦理原则。
B.欧美等国大都采取出台指南、伦理框架等“软法”,以对人工智能实行有效监管。
C.《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章案)》提出,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
D.以技术手段防范人工智能滥用,技术治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人工智能”方面的话题,但写作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6-25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散文以“五四”前后为轴心,坚持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理念,开启了现代性追求,其评价标准也与传统大为不同。

“五四”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郁达夫,他公然承认散文的“个性”,认为这是现代散文的标志,每个散文作家的每一篇作品都要追求“个性”。在这样的观念下,所有的规则束缚都被“个性”这匹野马冲破,于是自由、自我、解放、放逸变得信马由缰,并形成这样的看法;认为简单以道德律令进行规约,只能是软弱无力甚至是螳臂当车。基于此,许多创新性的放逸散文呼之欲出,像鲁迅的《野草》、林语堂的幽默小品等。最突出的是周作人,他倡导“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将“个人”和“小我”突显出来,以此来批判和否定封建专制思想,这对于个性自主、科学、民主、平等都有推波助澜作用。还有当代巴金的《随想录》,也是以真诚、自由、平等为底色的思想解放文本。它是巴金连接“五四”之个性解放思想与民主自由精神的一条纽带,也是打破长期以来封闭窗户和进入改革开放的一道强光。

“五四”开启的个性解放和自由也有局限,概言之,就是过于强调个性、自我、自由,以及由欲望带来的情感,人性的温暖与道德的规约常被无视和消解,使小我、个体、自由遮蔽甚至异化了大我、集体、自律。如周作人的个人主义、人的文学就饱含了巨大隐忧,即过于强调自我,忽略甚至反感于集体、国家、民族大义,从而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倾向。这也是周作人由五四文学和文化启蒙者最后变成一个附逆者的内在轨迹。可见,个性启蒙本身没错,关键是如何掌握一个“度”,即自由是有限度的,自我是要受约束的,个体不能离开和无视集体,活力不能成为病态的狂妄无知。

改革开放是“五四”个性启蒙的复兴与发展,在解放思想和个性人性的大胆张扬中,将西方式现代化推向一个新高度。最突出的表征是个体得到更大尊重,人道主义和人性尊严得到大力张扬。可是,散文这一文体因较少受到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理论方法的影响而备受攻击,认为它跟不上社会发展,有失于时代的责任担当。在这样的个性启蒙下,那些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的,如杨朔、刘白羽、秦牧式的散文就受到批判,认为那是没有自我与个性的虚假存在。如果站在西方现代性的个性启蒙角度看,这样的散文观文学观不无道理,但没有集体的个体、缺乏国家民族站位的小我、不顾中国国情而简单追随西方的理念方法,势必导致价值选择的偏向。

因此,对于散文的价值体认,既要看到西方式个性启蒙的合理性意义,也要看到它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存在的距离及背反,不能陷入盲目地崇拜。

(摘编自《个性启蒙与散文价值得失》,作者:王兆胜)

材料二:

现代文论界关于散文的个性意涵众说纷纭,形成了人性论、言志论、社会论三种不同的“个性说”。

首先是那种基于散文本体特性的个性观念,即在文类对话中,指出散文擅长择写个人日常感兴,自我表现相对诗歌、小说和戏剧更为素朴、自然。这一个性观念是对五四以来个性解放,写实求真、“为人生的文学”等观念的回应。突出强调的是散文写作要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和个性气质,是对传统散文束缚个性自我、虚伪写情的反驳。这一散文个性观念是以胡适在“五四时期”健全的个人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肯定的是文学中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合理存在,可称为人性论的“个性说”。

其次,现代散文个性表现观念的建构。既是以其他三种文类的个性表现意涵为参照系,也因着社会景深和意识形态的牵挛,因此散文理论批评围绕个性与自我,形成言志论的“个性说”和社会论的“个性说”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形态。作为言志论的首倡者,周作人对儒家删《诗》定礼的诗教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它背离了“诗言志”的传统,助推了载道散文的生成。后来他提出“言志散文”这一观念,力图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寻找激活现代散文个性精神的因子,不使其重走“折情就理”的老路。另一方面,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言志论“个性说”提倡“闲适”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文观念,蕴含着个人抒情、艺术独立、反道统等复杂内涵,超离了五四以来散文对激变的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具有鲜明的隐遁色彩和超然意趣。

最后,社会论的“个性说”虽然认为散文须有个性表现精神,但此间的个性不再原生于作家个人而是通向现实社会。如周木斋认为小品文的"自我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必然有社会的联系,离开社会,单管自我,势必至于标新立异,否则便不自我。由于社会论“个性说”的提倡者多为革命文学作家或左翼作家,因此学界认为这一理论形态的背后是社会学诗语模式的操纵:但如果从文类对话的角度来看的话,社会论“个性说”的生成共享了小说、戏剧的文类品性。

(摘编自《文类对话与现代散文理论“个性”话语》,作者:王炳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民主、自由与平等的理念开启了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追求,并且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有关“个性”的主要内涵。
B.鲁迅、林语堂等人的散文作品突破了规则的束缚,而周作人甚至把“个性”与“个人”或“小我”的概念等同起来。
C.中国散文追求个性的局限,消解了人性的温暖与道德的规约,从而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倾向的产生。
D.人性论的“个性说”是通过与其他文类进行比较的结果,其强调散文要表现真情,与五四时期文学理念有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巴金的《随想录》主要是突显了“小我”这一个性,才使其成为连接“五四”精神的纽带。
B.周作人提倡“人间本位主义”,显示出由五四文学和文化启蒙者褪变成附逆者的内在轨迹。
C.言志论的“个性说”反对“文以载道”的思想,力图围绕个性与自我进行散文观念建构。
D.社会论的“个性说”借鉴了西方式个性启蒙的合理性意义,能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追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散文要以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为特征。—-郁达夫
B.散文的艺术,人人作风不同,各极其致。——梁实秋
C.我的任何散文都有我自己。———巴金
D.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余光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两则材料都以散文的“个性”为中心话题,但角度、主要内容和目的均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2-02-27更新 | 2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