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5210827
阅读《师说》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
B.耻学于师/择师教之
C.耻师焉/官盛近谀
D.皆出于此乎/今智乃反不能及
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句式多变化,整句和散句相互结合,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起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尖锐地批判了“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本段对比处结语,语气渐次加重,尤其第三处带有讽刺意味,表达情感更强烈。
D.作者在这里批判耻于从师现象的目的,仅只是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知识点】 韩愈(768-824)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装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材料二: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

(柳宗元《师友箴》,节选)


【注】①牙:指鲍叔牙。②中:同“忠”,忠诚之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A世B为人C师者众D笑之E举世F不师G故道H益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本文是指求学的人。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C.古文,指唐朝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D.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老师。
B.材料一第二段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C.材料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D.材料二强调了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择师的标准。
2023-11-03更新 | 1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佛骨表(节选)

(唐)韩愈

①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

②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

③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长转令盛也?

④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

⑤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注释】①佛骨: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
1.第②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A.哉B.耳C.矣D.欤
2.下列对文章内容及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表以大量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作为例证,阐述“佛不足事”这一中心论点。
B.这篇表擅长用对照写法,多处运用正反两面的对比,使作者的立论显得正确、有说服力。
C.本文引经据典,用先王之教与先王礼法作为理论依据,由远及近,从古到今,层层紧扣,逐层深化,指出唐宪宗迎佛骨、崇佛教的荒谬性与危害性。
D.第⑤段“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一句中流露出作者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佛教,未必完全不信佛能作祟的说法,可能徘徊于有神、无神之间。
3.从语言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本文与《陈情表》都是对皇帝陈述自己的请求,所以语言要委婉,表达也要有策略。请结合本文的第③段和第④段,分析韩愈是如何委婉并且有策略地劝谏唐宪宗停止迎奉佛骨之举的。
2022-10-26更新 | 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下列各项为文本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下列文中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或:有时B.食:吃C.见:表现,通“现”D.且:尚且
2021-03-07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