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3 题号:153808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就是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平行虚拟数字空间,人们可以借助可穿戴设备等接入这一虚拟空间,并在其中自由工作、娱乐和生活。元宇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简言之,元宇宙不过是赛博空间的一种形式,它是赛博空间的高级阶段。什么是赛博空间?上网的人打开设备开启超文本环境,在网上冲浪,感觉显示屏背后有一个潜在的巨大信息空间,各种信息在其中不断涌现、变化和流动。此时,上网的人很容易觉得这些信息好像处于某个确定的地方,机器引领人们进入这个地方。这就是赛博空间。赛博空间并不是真正的物理空间,而是上网的人想象出来的。上网的人感到自己在与他人共处赛博空间,在其中交流和互动,但实际上大家在物理空间上又是分离的。因此,要是没有人的想象,就不会有赛博空间,也不会存在虚拟交往。互联网技术催生网络空间,而虚拟现实技术催生元宇宙。

沉浸性是所有赛博空间的根本属性,网络空间也是如此。VR(虚拟现实)发生的原理在于深度沉浸,而元宇宙最重要的特征是全身沉浸。虚拟头盔屏蔽了真实世界,使得虚拟现实比网络空间更加完备,显得更加真实。所以,VR技术的实质是屏蔽性的超级多媒体,虚拟现实是沉浸式高级电子空间,而元宇宙是它发展的极致。元宇宙本质是全身沉浸性,而这同时意味着完全的自主性。元宇宙的沉浸性与自主性是关联在一起的,沉浸性使得自主性成为可能,而自主性反过来会加深沉浸性。主体在元宇宙中越是自主,越是感到沉浸,越是被元宇宙所俘虏。当沉浸性发展到极端,对于沉浸在元宇宙中的个体来说,世俗的现实或者绝对现实的直接就失去了意义。可以说,绝对的世俗生活就是完全的现象界的生活、经验的生活和感官的生活。在元宇宙中,彻底的沉浸能够解决所有世俗世界生人所需要的现象需要、经验需要和感官需要。因此,在全身沉浸性中,绝对的现实摧毁了它自身,走向绝对的虚无。

从本体论意义上说,在元宇宙中,不会再有意义生活,只剩下感官活着;不会再有反观性思想,只剩下应激性思维。然而,借助沉浸性的虚拟现实只是人类生活异化和分裂的产品,并不能真正代替生人的生活。显然,绝对现实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之所以演化为自身的反面,是因为人不可能规定自身的全部,人生的意义不能不从更高的本体那里寻找依据。因此,全身沉浸性的元宇宙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技术现代性、工具理性对现实和意义、神圣和世俗的割裂。这种割裂正是技术现代性发生危机的核心和对自身的异化。

世俗的目的是什么?当代社会的回答就是感官沉浸。这样一来,赛博空间、虚拟现实、网络文化和元宇宙便借助感官沉浸迅速崛起。所以,作为现代生活的新方式,沉浸性尤其是感官沉浸是现代性演化的逻辑产物。它深刻地彰显出现代性和现代生存方式的危机,而元宇宙便是它的巅峰。

在元宇宙里不存在任何隐私,而且可能是非常舒服的。可是,元宇宙终究是一座电子牢狱,即使其中的人是自愿坐牢的。在科幻电影《虚拟革命》中,人们沉醉于元宇宙,完全放弃真实世界,有一群革命者破坏了元宇宙幻境,想让人们真正获得自由,重新回到现实世界,而被迫下线的暴民却杀死了革命者,迫不及待地回到元宇宙。从根本上说,元宇宙中的人们都是被自己的感官欲望关押的囚徒。换言之,元宇宙是被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占据的当代的最好标识。或者说,元宇宙即虚无——真正的毒品,而非解毒剂。

无论如何,在元宇宙中,虚无会笼罩一切,现代性的危机会突兀地摆在世界面前。因此,对元宇宙不可不开展学术研究,社会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提早预防,规避元宇宙应用的技术风险,努力将元宇宙的发展控制在可信任的阈值之内。

(摘编自刘永谋《元宇宙的现代性忧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博空间是上网的人想象出来的一种虚拟数字空间,而元宇宙不过是它的一种形式。
B.元宇宙中,彻底的沉浸能满足世俗世界生人的多种需求,绝对的现实走向绝对的虚无。
C.借助沉浸性的虚拟现实只是人类生活异化和分裂的产品,元宇宙导致了现代性危机。
D.元宇宙中的人们都是被自己的感官欲望关押的囚徒,应提早规避元宇宙带来的风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赛博空间”“虚拟现实技术”来论述元宇宙的本质,深入浅出。
B.第二段中,由元宇宙的全身沉浸性谈到其完全自主性,进而论述二者关系。
C.第五段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论述了元宇宙可能带来的危害,说服力强。
D.文章思路清晰,先论述元宇宙的本质,接着论述其特征,最后分析其利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人的想象,就不会存在虚拟交往,这表明人的想象在元宇宙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B.元宇宙的自主性,可以解决主体在元宇宙中因为过度沉浸从而走向绝对虚无的问题。
C.元宇宙中的人完全放弃真实世界,拒绝真正获得自由,只想舒服地生活,可见其肤浅。
D.元宇宙带来了现代性忧思,我们应开展学术研究,将元宇宙的发展控制在阈值之内。
2022·新疆·二模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教”(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踢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的处境相合,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眘虚《阙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陚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洲”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思乡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解释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词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2019-10-26更新 | 5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古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一词本意就是经世济民。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以民生为核心,以富民、养民为基础。《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

富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就提出养民、富民、教民之说,富民就是要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因此,他力劝鲁哀公不要与民争利,提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重要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让老百姓治恒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治恒产就是强调富民要有产权制度保障。道家学派也高度重视富民,反对扰民争利。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我无事而民自富,强调体恤百姓,与民休养生息。这些论述,体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基本理念,即要以民为本,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养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又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在抵御自然灾害、抗灾救荒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古代中国,水、旱、风雾雹霜、厉(瘟疫)、虫被称为五害。帮助老百姓抵御五害,使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是官府的重要职责。《管子》提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古代中国历来重视抵御各种灾害和备荒赈济,形成了独特的荒政制度。常平仓就是官府为储粮备荒、平稳粮价而设的粮仓。这些粮仓在丰年购粮储存,避免谷贱伤农;在灾年则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救荒赈灾,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中养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即发生灾害时,官府通过实施重大工程来促进就业,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④民本经济观还有具体的理想蓝图。《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描绘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蓝图。孟子一生推崇仁政,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古人的这些论述,体现了民本经济观富民”“养民的理想蓝图。其中,《礼记》中描绘的小康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⑤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民本经济观,与民休养生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是践行民本经济政策的结果。

(叶坦、王昉《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人民日报》2021 年 11 月 29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一词古今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它与政治密不可分。
B.从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来看,古代各派学说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民本经济观几乎都有所体现。
C.抵御灾害和备荒赈济是古代官府之职责,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之“养民”的具体体现。
D.发生灾害时,采用“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可促进就业,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尚书》中有关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是为了印证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含义。
B.文章呈现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有关“富民”内容的论述,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理解。
C.文章第③段详细阐述“养民”的内容,是对第②段中主要观点的再次论证,这使得整篇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具体论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颇有启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让百姓治“恒产”,还为富民提供了各种制度方面的强力保障,这是对孔子富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B.古代独特的荒政制度有助于提高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孟子推崇仁政并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这些论述是民本经济观之理想蓝图的具体体现。
D.《礼记》所提“天下为公”的理想为实现“小康”梦想提供了充分条件,这在当时非常难得。
2022-11-11更新 | 1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颜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汉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社会物质文化,而且还积淀了更加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浓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或许因为这五色是天地之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所以历代视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如青黄之绿、 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骝黄,看作间色。古人认为,正色的象征通常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间色的象征是负面、消极、低下的。班固《汉书·王莽传赞》中称王莽的政权是“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新政就像间色、邪音和多出来的月份一样,是非正统的、不合法的。《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孔颍达疏引南朝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朱蓝为正色,故常用于比喻纯正的品德和文风,《文心雕龙· 情采》:“正宗耀乎朱蓝。”绿为间色,所以扬雄《法言·吾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注云:“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

颜色赋予的涵义,与统治者的提倡有直接关系。紫色是蓝红合成的间色,其象征意义应该是负面的、消极的,本来不被人们所看重。可是,由于皇家的提倡,紫色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几乎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皇帝化身的象征。《后汉书·霍谞传》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之宫象而为之。”紫微宫,星官名,在北斗以北,以北极为中枢,成两屏藩的形状。《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宫。”帝王为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紫微宫成为皇宫的代称,紫城指皇帝居住的区域,以紫微垣喻帝居,故称禁中为紫禁。帝王的服饰尚紫,其它与皇帝行为有关事物都冠以“紫”,如诏书用紫色泥封口而称紫泥或紫书;紫历,指王朝享国的年数;甚至紫气也成为附会帝王、圣贤的祥瑞征兆。紫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复杂的,它通常是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的体现。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由此不难发现,在古人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古代服饰的颜色具有区分贵贱及官职品位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中,同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古代官服颜色是职位高低的象征,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意穿戴。战国以前,服色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帝王之服色,百姓可仿效,故有“邹缨齐紫”之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由此可见,服色逐渐具有区分贵贱意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佚名《浅析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赤、白、黑、黄五色被视为正色,是因为它们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
B.中国古人崇尚正色,贬损间色,据《法言》注解,着非正色服饰不能进入宗庙参与祭祀。
C.因为统治者接受了紫薇宫的传说而将紫作为正色提倡,紫色就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
D.服色在战国以前还没有等级的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区分贵贱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二、三段分别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统治者的提倡来说明颜色涵义的来源。
B.文章第四段紧承上文颜色涵义的来源,进一步说明颜色与人的衣饰的密切关系。
C.文章在论证观点的时候重视证据的作用,多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具有较强说服力。
D.孔颖达引用皇侃的话是为《礼记》做注,说明正色与纯正品德及文风的联系。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了解颜色文化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B.贬曹魏尊刘蜀、贬王莽尊汉朝源于正统意识,这与崇尚正色的心态是一样的。
C.只要是统治者提倡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大家也就会纷纷效仿。
D.同一颜色所代表的意义虽然在不同年代不一样,但一般都体现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
2019-02-17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