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冯骥才(194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5 题号:153864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不靠

冯骥才

汪无奇自小跟着爹学手艺,长大随着爹干活。他天生好书画,人有悟性,无师自通。但他不在文人圈里,是好是坏,谁也不知;说好说坏,他也不在意。他有个性,自己随爹造笔卖笔,活得开心,并不求在书画上出人头地。父亲过世之后,他照旧这样干活养家,书画自娱。他挺喜欢这么活着,轻松又自我。

汪无奇造的笔是徽州笔,羊毫、狼毫、兼毫三种。自己写字作画用的却是自制的鸡毫笔。鸡毛是从家里养的公鸡屁股上拔下来的。他画画走石涛八大一路,写字偏爱南北朝的游僧安道一的隶书。人不受拘束,画也随心所欲。

可是他没想到,外边虽然没几个人见过他的字和画,却不少人说他的字和画好,渐渐竟还有奇才怪才鬼才之说。偶然听到了,一笑而已,只当人家拿他打趣。可是他不明白,那些人念叨他干嘛?写写画画,只是为了自己一乐,只要自己高兴就得了。

一个晚上,孟解元领着一位中年人来串门。汪无奇不喜欢和生人交往,因与孟解元熟识,不好谢绝,让进屋来。这位来客是位中年人,说话京腔,文雅和善,不叫人讨厌。孟解元说,这位来客是京城人,会画画,尤精泼墨山水,想叫汪无奇见识一下京城的画艺。孟解元说:“反正他是京城人,天津这边只认得我,再没熟人。明天一早人家就回去了。”

这句话叫汪无奇放下了素常的戒心,领他们去到后院的书斋,铺纸研墨。京都来客一挽袖子,抓一支羊毫大笔,连水带墨挥上去,很快就浓浓淡淡,山重水复,满纸云烟。画得虽不算好,却勾起汪无奇的画兴。画画的人来了画兴,刀枪拦不住。

他待来客画完,把画撤去,为自己铺上一张白宣。他用自造的鸡毫笔来画。鸡毛特别,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手上有油,水墨一抹,异趣横生,处处都有意外,时时闪出灵光。京城来客惊呼:“好一片墨荷,当世的石涛八大!我头一次见用鸡毛扎笔作画,胜过凤羽啊!”

从没人见过汪无奇作画,孟解元也是头一次看,又惊奇又兴奋,连连叫好,像是看戏;汪无奇被鼓动得画兴只增不减,浑身发热,脑袋冒汗。他脱掉长衫,一身单裤单褂,信手又画了一幅风竹。京城来客就势说:“用这鸡毫写字如何?怕不如画画好使吧。”汪无奇听了,二话没说,又铺一张纸,换一支两尺多长的粗杆鸡毫大笔蘸了浓墨,写了八个大字:“风生水起,逸兴真情。”

京城来客说:“这几个字——尤其这个‘真’字,放在今天这儿再好没有了!”

汪无奇听了高兴之极,以为遇到知己。谁知这时京城来客忽从怀中摸出一包死重的东西,递给汪无奇。汪无奇不知是嘛意思,京城来客解释说:“这是三根金条,我买下您这两幅画一幅字了。您给我盖上印章吧。”

汪无奇更觉奇怪,心想你没问我卖不卖,怎么就叫我盖图章?他说:“我是卖笔的,从来不卖字画。再说,你干嘛给我这么多钱?”

京城来客说:“你的字画明天会更值钱!老实跟您说,我是在京城琉璃厂开画店的。今儿看到您作画,比听的厉害。我来帮您卖画吧!咱们成交之后,您的画和字只能叫我卖,一幅不能再给旁人,送人字画也得叫我点头才行。等您的画价在京城卖起来,我保您在天津称王!”

孟解元在一旁说:“等您功成名就,我给您研墨!”

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刷刷”撕成碎片;又将京城来客那幅泼墨山水塞给孟解元,不再说话,送客出门。那两人出去之后走了半天,仍然一脸惊愕与不解。

从此,汪无奇再不与任何人交往。孟解元把他经过的这怪事到处去说,无人能解。有人骂汪无奇傻蛋,有人骂他天生穷命,到头穷死。

汪无奇的街坊却说,他一如往常,忙时造笔卖笔,闲时耍耍笔墨。个人的快乐,只有自己明白。一次,汪无奇的老婆在邻家打牌,他去找老婆。人问他会不会打牌,他说:“小时候会打,但只打一种牌——十三不靠。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还有东西南北中发白,哪张也不靠着哪张,我只会这一种,也只喜欢这一种。”他还说:“这种牌难打,不靠旁人,全要自摸,这才好玩!”说到这里,他眼睛一亮,似有所得,回家便用鸡毫笔写了“十三不靠”的横幅,挂在书斋迎面墙上,成了他的斋号。

曾有人问他的不靠是哪十三个?他指指横幅左边,有一行指甲大小的字写的边款:吾所不靠乃权贵、名人、大户、混混、家产、亲戚、朋友、女人、小恩小惠、坑人骗人、送字迷画、卖字卖画以及拼命是也。

对于他,最要紧还是最后三样。

这人活到民国十一年才死掉,死前七天,似乎已知自己大限将至,把书斋中所有字画,还有他用了一辈子的鸡毫笔一把火烧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汪无奇虽作画工具与众不同,但画画仿石涛八大,写字爱安道一隶书,意在说明汪无奇在艺术上是一个追求严谨的人。
B.汪无奇造笔卖笔是本业,书画只为自娱,从没想过要靠写字作画获取利益。他的“十三不靠”表现了淡泊名利、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C.小说结尾写汪无奇死的具体年代和死前烧毁书斋中所有字画和鸡豪笔,既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也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D.孟解元带京城来客来访时对汪无奇所做的解释,目的是打消汪无奇的顾虑,说明孟解元对汪无奇不喜与生人交往、对生人存有戒心是了解的。
2.小说设计孟解元带京城来客夜晚来访情节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3.对于汪无奇独特、精湛的书画技艺,小说没有用过多笔墨直接表现,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
【知识点】 冯骥才(1942-)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出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曾讲,小小说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视语言为生命。作为冯骥才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俗世奇人》一书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冯骥才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浓郁的地方风味,丰富清新的比喻,活泼幽默,精炼传神,雅俗共赏。

(摘编自知网期刊)


【注】①大涤子: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别号。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欲抑先扬,开篇大肆渲染蓝眼的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以此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花高价买画。
C.蓝眼第一次买画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人们先是好奇,后来则是想看笑话。
D.小说善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写佟五爷,就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2.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3.请结合文本二的相关论述,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语言特色。
2022-11-20更新 | 1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大头   

冯骥才

辛亥后那些年,天津城里出了一位模样出奇的人——个子不高,头大如斗;不是头大,而是大头;肩上好赛扛一个特大的三白瓜,瓜重扛不住。

大头本名田少圃,除去他爹,没人知道他的名字,都叫他田大头。田大头是富家子弟,祖上能干,赚钱兴家,买地盖房,成了南门里一个富户。田家的家底太厚,田大头的父亲就一辈子嘛也没干,也没坐吃山空,到了田大头这一辈接着再吃。

田大头没嘛心眼儿,天性平淡,人憨厚,从来不想出类拔萃,也就没愁事,活得清闲又舒服。他平生就三大爱好,一是好吃,一是好听玩意儿,一是好玩抓阄儿。

人要有钱,过得好,就会围上来一帮人帮吃帮喝,陪玩陪看,哄笑哄乐。城里一些浪荡公子和有闲清客就涌了过来,陪着他把天津城内外大大小小酒楼饭店挨着家吃。天津卫的饭馆满街都是,不管鲁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川菜浙菜徽菜潮汕菜还是满汉全席,要嘛有嘛。

田大头最喜欢的事是,在馆子里酒足饭饱之后,乘兴决定晚晌到哪个戏园子里听戏听曲听快板或说书。一准要拿出他最欢心的游戏——抓阄儿。抓上什么去看什么。

有个白白胖胖的机灵小子,叫梅不亏,整天在田大头身前身后跑来跑去。他只要一听田大头说抓阄儿,立即跑到柜台,从账房那里要一张纸,裁成小块。今天吃饭几个人,就裁几块。分别写上本地最叫座的几个戏园子的名字。每个园子演的戏曲说唱都不一样,演出的节目和演员也天天更换,没有梅不亏不知道的。

梅不亏知道田大头喜欢听哪种戏、哪出戏、哪个角儿。每当梅不亏写好阄儿,大家就嚷着叫着让田大头第一个抓。那些阄儿上边写的戏目和节目都是田大头喜欢的,无论抓起哪个,打开一看,田大头准都会高兴。他抓的都是大家最想看的,他替大家抓了,大家便不抓了。

每当吃一顿大餐后,该付账时,就抓阄儿,一般的饭钱全由田大头付。这个阄儿还是由梅不亏做。抓这种阄儿的规矩是,一个阄儿画着“圈”儿,表示花钱,其余的阄儿都是空白,不花钱。谁抓上画圈儿的阄儿谁掏钱。

每次抓阄儿时也是大伙嚷着叫着让田大头第一个抓。不管田大头怎么抓,打开一看,阄儿上边准画着“圈”儿。既然他抓上了,别人就不抓了,再抓一定全是白纸。

每次田大头抓到画圈的阄儿,都站在那儿傻乎乎地笑,然后晃晃悠悠去到柜台付钱。

如果有人跟他客气,争着付款,他都摆摆手笑道:“应该的,我手气好。”原来天津卫“吃大头”这句话就是从田大头这儿来的!

直到父亲去世后,没人给他钱花了,这才知道父亲留给他的,钱是有数的,花一点少一点。

他不再由着性情往大饭庄好菜馆里跑了。原先围在他身边混吃混喝的浪荡公子们全瞧不见了,只有梅不亏时不时露个面儿。

这天梅不亏来他家,一直坐到下晌吃饭的时候还不走,等着田大头拉他到外边吃一顿。田大头站起来对他说:“南门外新开一个馆子不算大,可是挺实惠,专吃河蟹,实打实七里海的河蟹,你去尝尝鲜吗?”

梅不亏白胖的脸儿笑开了花,他说:“只要陪着您,蝎子都吃。”随后就跟田大头去了。

两人吃得满腹河鲜,满口蟹香,加上直沽老酒上了头,美滋滋晕乎乎。梅不亏觉得这个田大头人真的挺好,几十年来从不和人计较什么,该付钱时准由他付,自己没掏过腰包。想到这儿,他身上不多的一点义气劲儿冒了上来,说:“今儿我请了。”

田大头摇摇手笑着说:“如果你想付,按老规矩,先抓阄儿。”然后一指柜台那边说,“还是你去做阄儿。”

抓阄儿?已经多年没玩了,现在一提,触动了梅不亏。梅不亏说:“有个事在我心里,一直弄不明白,我得问问您——就是抓阄儿这事。当年我们一起吃饭,到了该付钱时候,您干嘛非要抓这个阄儿不可?”

“我好喜,好玩呗。”田大头说。

“为嘛每次您都头一个抓?”

“你们不是叫我头一个抓吗?”田大头说。

“可为嘛每次画圈儿的阄儿都叫您抓上?您想过没有?”梅不亏说完,两只小眼盯在田大头脸上,认真等着他的回答。

“手气好呗。我娘说过,我打小命就好,手气好。”田大头得意地说。

梅不亏接着问:“您每次抓上那个画圈儿的阄儿之后,为嘛不打开看看别的阄儿?”

“看别的阄儿干嘛,一定都是白纸了!”

“每次的阄都是我做的。您就不怕我把所有阄儿都画上圈儿,您无论抓上哪个阄儿,都得付钱?”

“你不会。”田大头说完,摆摆手,咧开嘴傻乎乎地笑了。

梅不亏疑惑不解。田大头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他为嘛装糊涂?他接着再问:“您现在不想问问我吗?”

“问你干嘛,那些饭咱早吃过了,钱也早付完了。”

“您就从来没疑惑这事吗?”梅不亏现在就差把实情说出来。

“疑惑个嘛呢。你们不就是叫我请吃个饭吗?抓阄儿不就是为了一乐吗?不抓阄儿我也一样掏钱——”田大头沉吟一下,说了一句很特别的话,“叫别人掏钱,我过意不去。”

这句话叫梅不亏怔住。

如今,田大头这样的人没有了。这样大头的人也没有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材独特新颖,以故事形式展现俗世奇人,以艺术的手法展开叙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因而雅俗共赏。
B.小说句式富有变化,如“不管鲁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川菜浙菜徽菜潮汕菜还是满汉全席”运用长句,使作品符合市井特点。
C.作者采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田大头独特的人物形象。
D.小说中运用“一辈子嘛也没干”“干嘛”“为嘛”“要嘛有嘛”等天津方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2.小说多处写到了抓阄,其作用是什么?
3.《田大头》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新篇》中的一篇,《俗世奇人新篇》写了18个津门传奇新故事。作者说“我是从文化视角来写这一组人物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文化视角作简要理解。
2024-05-07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冯骥才

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②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④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⑤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⑥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0.9.14)

1.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
②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
③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
④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⑤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
⑥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
A.②⑥④⑤③①
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④③⑤①
D.⑤③①②⑥④
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糟蹋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鄙俗化,它使文化失去应有的尊严。
B.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功能,直接影响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
C.文化对人报复的方式是降低人的审美能力和糟蹋人的精神。
D.依靠文化来赚钱必然导致文化失去它固有的庄重感和美感。
5.综览全文,评价作者对“文化谋利”的态度。
6.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2019-10-12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