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5 题号:154482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和造星产业的发达,娱乐圈正式进入流量时代。在资本的控盘运作下,经纪公司、刷单公司和社交平台积极跟进,已然形成固定的利益圈层。其裹挟青少年沉溺于应援打榜和刷量控评,或热衷屠版互撕、网络恐吓,严重违反了社会的公序良俗,甚至触犯了道德法律,已严重模糊了是非美丑的界限,越过了社会亚文化的边际。中央网信办20218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在严管经纪公司,取消艺人榜单,包括规范粉丝群体账号,清理违规群组版块等一系列措施落地之际,我们认为,着力进行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建设和审美教育,以帮助其破解因盲目无理性的沉溺而产生的晕轮效应,尤为迫切和重要。二胡演奏家马晓晖说:这个时代的审美是需要引领的,美会带来力量和感恩。

娱乐圈种种乱象的弥散,显然与一些人缺乏健康正大的审美观有关。由于只知道追求世俗的欢乐、感官的愉悦和虚妄的幸福,审美趣味日趋平俗和杂芜,再加上碎片化、功利化造成的审美标准的单一,审美取向的混乱,某些艺人的所作所为离真美越来越远。而盲目跟风的青少年既缺乏判断力,更缺乏批判意识,对什么是恒久有价值的美远未形成明确的认知,加上心理上常渴望将虚拟理想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对象化,不仅以为追星并不出格过分,相反,还认为是都市时尚的当令趣味,由此主动接纳,积极传播,以抱团取暖,结成内聚性极强的群体自傲,而全没有认识到因为抽空了意义,或原本就没有赋予它意义。这种借助网络等移动互联技术结成的共同趣味,不过是娱乐至死的场景化的喧嚣而已。有鉴于发生在这一年轻人群身上的种种问题,有的触及法律,关乎道德,更多只是审美的问题,甚至主要就是审美问题,所以调动各种方式,弘扬审美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美育无疑是关于审美的教育,但更是关于情操的教育,关于心灵的教育。所以,我们要认真探索凸显美育价值并促使其落实的有效途径,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趣味,给青少年以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审美训练,从而培养其对美的感悟,看破颜值崇拜和所谓颜即正义的极端片面,看清资本提供的所谓人设不过是滤镜偶像,再完美也只是失魂的躯壳,没有完整精神世界的纸片人。进而能唾弃黑红也是红这类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的畸形成就观、审美观,领略到真美和大美带给人的快乐,直至加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对人生真义的思考,并最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体素质,使自己将来的人生臻于完美。

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我们确信审美教育联通着主体的自由意志,具有涵摄生理、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多元包容特性,它的功用和意义一点都不亚于意志训练和品格训练,应该为全社会共同提倡和积极践行。

审美不仅是每个生命个体的事,一个民族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影响着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在融媒体时代,在流量、榜单、弹幕弥散网络的时期,培育青少年独立的审美能力,养成他们刚健向上、优雅质朴、守正创新的审美,蕴含着时代发展的美好生机。

(摘编自汪涌豪《流量时代,如何培养青少年刚健丰富、有创造性的审美观》,《文汇报》202110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控盘运作下的娱乐圈相关利益圈层的各种操作,裹挟一些青少年沉溺于不良的追星行为。
B.为了破解青少年因盲目无理性的沉溺而产生的“晕轮效应”,亟须对其展开心理建设和审美教育。
C.娱乐圈艺人缺乏多元丰富的审美标准和健康规范的审美取向,导致了娱乐圈种种乱象的弥散。
D.沉溺于追星的青少年发生的种种问题主要还是审美问题,培养青少年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非常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概述当下“饭圈”种种乱象和中央网信办的治理措施,并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多处引用名人名言,是为了论证对青少年进行美育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C.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从两个不同角度展开,分别论述了弘扬美育的原因和意义。
D.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论述能够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和指导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饭圈”乱象,国家目前已采取严管经纪公司、取消艺人榜单、规范粉丝群体账号以及清理违规群组版块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
B.青少年缺乏判断力和批判意识,他们对什么是恒久有价值的美无法形成明确的认知,因此他们才会盲目跟风疯狂追星。
C.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审美训练就可以纠正青少年的畸形成就观、审美观,让他们改变极端片面的审美认知,看清娱乐圈的真相。
D.个体的审美水平影响着民族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在流量、榜单、弹幕弥散网络的融媒体时代,审美教育意义非凡。
2022·河南开封·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文明有何区别?

各种文化没有高低,只有文明程度是不同的。在这样一个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会缓解长期以来的焦虑和紧张。我这里想引用一位德国学者伊里亚斯的见解,他在《文明的进程》这本书中提出,可以把文化文明做一个界定和区分,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没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伊里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

接下来伊里亚斯又指出,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文明则常常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有规则等词语相连。就好像说,我们经常拿着球来玩,这没问题,但是对不起,一旦你上了篮球场就不能用脚随便踢,上了足球场就不可以用手抱(除了守门员),很多人在一起玩就要有规则。虽然文化是让你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特色的,但文明是给你一些限制和规则的。如果这样理解文明文化,我们就不必对全球化和现代秩序感到恐惧,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掉。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守护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异质文明的抗拒。毫无疑问,文明始终是在不断侵蚀文化,我们承认这一点,因为文明常常是在前进的,时时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这两者怎么协调?

我们今天讲汉族中国文化的特点,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个普遍文明规则下,能够保存好特别的文化;同时在现代文明的时代,能够理解这些文化在历史中的合理性。比如说,我们在接受和赞美科学的时候,对于阴阳五行能不能有一些同情的、历史的理解?又比如说,我们在接受普遍的法律和制度的时候,能不能够对传统中国的家、家族、家国的伦理和道德准则有一点历史的理解?再比如,我们能不能在接受新的文明的时候,对传统宗教也能够有一些温情?同样,我们能不能够在接受万国平等原则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历史习惯有一点点理解?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我们必须要在历史当中看,我们承认历史是变动不居的,我们回过头去看文化,面向未来看文明,对两者都要有同情。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是讲规则的,通常经过学习才可能获取。而文化是随心所欲的,是一个民族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的自我和特色
B.伊里亚斯反对割裂人和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人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的,在二者的互动影响下形成了文明的进程轨迹。
C.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因为它体现的是民族间差异性的东西,反映出各个民族的不同,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
D.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对异质文明有所抗拒,这与文明在前进中时时有着殖民和扩张倾向并不断侵蚀着文化有一定关系。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指出文化和文明是有区别的,又用伊里亚斯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和文明的不同。
B.第六段承接上文,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提出了在我们接受文明的同时也要对文化有理解和同情
C.文章围绕文化和文明的区别以及如何协调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展开论证,观点较深刻,引人深思。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用“玩球”的事来举例子,是为了证明文明是需要用规则来限制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文化也随之发生演进,也经历着和其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必担心文化会消失。
B.文明与未来有关,是普遍的,而且文明始终是在不断侵蚀文化,因此,如今的我们应该对文化报以同情,守护好本民族文化
C.文化能展现民族差异,文明表现人类普遍行为和成就。了解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有助于缓解全球化和现代秩序给我们带来的焦虑。
D.以象形为基础的中国文字在历史上没有中断,它还影响到了东亚,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这说明中国文化更具有优越性。
2021-05-07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校。“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

(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大量宫殿遗迹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审美意蕴。
B.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
C.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丝绸之路上,文学会随绿洲发生发展,交通路线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传播状况。
D.岑参西域活动地域之广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使他诗中对西域地名有较多的记录,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价值。
B.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径。
C.楼兰作为丝路邦国,文明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的比熟悉的东西多,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
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相关文字“轮台”释义
汉武帝盛年李广利攻占轮台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大汉武力征伐对象
晚年下诏驳回轮台屯田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
初盛唐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
中晚唐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
A.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比汉代的“轮台”地理位置更远。
B.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C.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
D.“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
2024-05-26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不仅是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明代的雕刻与西安的霍去病的雕刻相比则又差了。汉代艺术造型古朴、大气、雄厚、不做作,很自然,墨色、朱砂等颜色也很庄重,审美眼界很开阔。越往后,随着商业的发展,人的功利心越来越强,使审美的眼光和格调不断向低处走。看清代的艺术品会觉得越来越小气,你们看清东陵的雕刻与明代相比就差远了。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那时候,人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的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首诗。中国的汉字和艺术结下了最早的关系,中国汉字的象形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西方则没有方块字的概念,它是由拼音组成的,因而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汉字组成了诗,但是中国的诗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比如“关关雎鸠”怎么翻?《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这也是艺术的不可解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阐释学是二十一世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大误区,就是以经济状况推断文化状况,以经济价值观判断文化价值观。因此欧美文化中心论就成为外国人看待文化的参照系。老外常常用唐人街的标准来推断中国文化以为中国到处都是敬财神、拜关公的烟火,到处都是崇金尚银的饰物,到处都是行画,对中国的认识非常肤浅。现在我们有些人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了,把欧洲的文化判断标准搬到中国来。这肯定是不行的,于中西文化交流毫无益处。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之外的又一个体系。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形成中国艺术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一整套创作的规律,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发展的动力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不能推翻和再造,但是我们可以推动它、发展它,用我们新的知识不断地将其补充和完善。我今天没有讲技法,但是希望大家能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认识论决定方法论。眼高手才能高,眼高手低是讲不通的,眼低了手不可能高。

(摘自程大利《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先秦之前的艺术纯朴沉厚,与生存结合一起,它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没有功利色彩,体现为“天地恢宏,宇宙无限”的艺术追求。
B.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种艺术现象,是两种哲学背景和美学背景支撑的高峰,它们互相独立,只能远远的看着,难以融合起来。
C.中国的方块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它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可以独字成诗,这也正是汉字最本质的东西。
D.中国文化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之外,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只能不断补充和完善,不能推翻和再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将明代雕刻与汉代雕刻作对比,论证了审美眼光和格调随着商业发展和功利心的加强不断走低的观点。
B.第二段运用“高峰”“山谷”“谷底”等比喻,意在说明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理解东西方的艺术,站在低处只能作浅层次的交流。
C.第二段段末举“《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的例子,旨在说明汉字有微妙的意义和艺术的不可解读性,进而说明阐释学的重要。
D.第三段先批评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的错误,再阐释对待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最后交代本次演讲只讲认识论而未讲方法论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为基本观念,人们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视天地万物为有生命的景致,这种观点突出了美的需要。
B.东西方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交流,因为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西方没有方块字的概念,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C.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某些手段,但是不能用经济状况来推断文化状况,也不能以经济价值观来判断文化价值观。
D.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
2020-03-05更新 | 2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