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57357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艺谋一改他曾经大获成功的商业大片风格,拍了一部温情的文艺片《千里走单骑》。虽然这部电影请了他年轻时就崇拜的偶像——硬汉明星高仓健出演,但总体上影片的水平只能说差强人意,票房和社会影响也未及人们对张艺谋的期待。但影片放映之后,在电影之外出现了点花絮,就是针对片中的傩戏表演发生了产权纠纷;据说张艺谋在拍片时请了安顺的地戏演员表演安顺地戏传统剧目《战潼关》和《千里走单骑》,电影中却称之为云南面具戏,因此而发生了法律纠纷。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电影里的傩戏究竟是安顺的还是云南的无所谓,重要的是电影把傩戏这种近乎活化石的传统艺术呈现给了他们。傩戏被称为戏曲之祖,原本是民间祭祀驱鬼的仪式,逐渐演化成戏曲表演。但直到现代,傩戏仍然保持着相当原始的形态,包括狰狞可怖的面具、单调而程式化的表演和呕哑嘲哳的喝腔,因而一般人很难接受这种表演艺术。在傩戏之后,戏曲艺术已经经历了数百年发展演变,这种活化石似的原始表演艺术应该没有生存的空间了。其实多年前傩戏被当作封建迷信,要被扫除。然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这种对当代人来说相当怪异陌生的表演得到了在公众的美学视野中呈现的机会,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许这种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所起到的作用比影片的其他效果更有价值。

虽然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已有提倡和各种措施,但自2001年开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当年中国昆曲入选非遗(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大增强了很多人对昆曲以及非遗保护的认知,可以说是举国关注。

非遗保护这种保护、传承小传统文化的形式被称为民间文化的遗产化,即通过大规模系统化的宣传、教育和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得那些原来自生自灭的文化形态进入当代公共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共同享有的遗产。从表面上看,遗产化意味着这些原来属于特定文化群体的小传统文化公共化,也就是说失去了原来的文化主体,这是否是一种文化权利的剥夺呢?事实上,小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不在于公共化,而在于当代文化的全球化,许多边缘文化的传承群体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化空间的代际迁移,逐渐失去了文化自觉,于无形中放弃了传统。而遗产化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对小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是在公共化过程中重新唤起传承群体的文化自尊和自觉的过程。

文化遗产的公共化同时也是打破文化区隔、实现文化共享的一种途径。当安顺地戏出现在《千里走单骑》中时,地戏的传承权利和文化自觉便因此而凸显出来,观众也开始以一种陌生的美学对话形式进入了开启文化共享的传统美学与公众趣味的交流中。非遗保护的遗产化也促进了这种文化共享的形成和发展。

黑格尔曾说为承认而斗争,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掌门人霍耐特在研究了黑格尔在耶拿时期的著作后,重新提出了这一观点。实际上,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传统文化空间的重构而实现当代文化的多样性,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为承认而斗争

(摘编自高小康《乡恋:传统文化的美学空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艺谋曾经拍摄商业大片,且非常成功,但其唯一的文艺片《千里走单骑》不仅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还产生了法律纠纷。
B.大多数观众并不在意电影里的傩戏究竟是安顺的还是云南的,而注重的是电影把傩戏这种近乎活化石的传统艺术呈现给了他们。
C.傩戏被称为戏曲之祖,原本是民间祭祀驱鬼的仪式,现在仍然保持着相当原始的形态,所以傩戏应该被当作“封建迷信”而扫除掉。
D.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化空间的代际迁移,许多边缘文化的传承群体主动放弃了传统,这是小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张艺谋拍摄《千里走单骑》时融入了傩戏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张艺谋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改变。
B.文章通过对小传统文化公共化的阐述分析,论证了民间文化“遗产化”的途径以及作用。
C.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阐述了传统文化为获取“承认”而进行了传统文化空间的重构。
D.文章不仅列举事实,还阐释道理,如对“民间文化的‘遗产化’”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论证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傩戏通过张艺谋的电影得到了在公众的美学视野中呈现的机会,傩戏其实并没有消亡,仍然是有生存空间的。
B.2001年开始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昆曲入选非遗名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C.“遗产化”意味着这些原来属于特定文化群体的小传统文化公共化,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权利的剥夺。
D.观众开始进入了开启文化共享的传统美学与公众趣味的交流中,非遗保护的“遗产化”有助于促进这种文化共享。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它们被一些有经验的博物学家归为变种,或被另一些博物学家列为地理种或亚种,而另一些却将其列为亲缘很近、特征明显的物种。

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

185911月,达尔文出版了旷世之作《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当时生物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今天我们熟知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等概念当时都没有出现,因此达尔文进化论在解释诸多具体细节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在后人的持续研究中,进化论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着,但总体而言,达尔文进化论并没有被根本性动摇。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1885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否定了达尔文学说中关于遗传规律的一些非正确观点。但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魏斯曼完全接受并继承了,认为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

站在今天的视角,“种质连续学说”还不是真正的遗传规律。奥地利的孟德尔在1866年发现了真正的遗传规律,即经典遗传学上的两个重要定律——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遗传学从此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遗传学蓬勃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不连续突变引起进化的突变论思想占了上风,对达尔文的渐变论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挑战。但随后不久,一系列新的遗传学发现,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当然,也对达尔文原来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例如提出了“适应度”的概念取代传统的“最适者生存”的说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

现代达尔文主义把进化的思想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分支,以消除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阂,也把现代生物学中各个领域的进展尽量融入其理论框架之中。

如今,在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密码的破解,进化论仍在不断地发展,“基因选择学说”“社会生物学”“间断平衡”“中性理论”“进化发育生物学”等理论或学科的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推进着进化论。

(摘编自《进化论错了吗》)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是在驯养情况下还是自然状况下,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生物的变异就会发生。
B.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微小变异的累积也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C.物种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自然变种,二者差异十分明显,但没有人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
D.自然选择能将有益于生物发展的微小变异保存和积聚起来,虽然过程缓慢,却不会受到限制。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华莱士也发表相似的观点,但他却将进化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可见其淡泊胸襟。
B.“新达尔文主义”与“达尔文主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它是基于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学说”而对进化论所作的修正。
C.孟德尔遗传学说的“重新发现”,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促进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
D.在当今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新的生物学理论和学科层出不穷,它们为进化论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也推动其不断完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来作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证明的一项是(     
A.对于可以触及到高处的反刍类动物来说,拥有修长四肢和长长的脖子,个体就越容易保存下来。
B.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其门类比今天的还多。
C.据计算,现代类人猿的脑细胞为10亿个,但现代人类的脑细胞却暴增到140亿个之多。
D.进化是宇宙的主要过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的过程。
2022-07-28更新 | 1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1.下列关于文章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B.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C.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B.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需要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C.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D.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B.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所以很多人的行动常常是在外部刺激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需要观念的运作而这也正是一种逻辑运作。
C.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D.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证明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4.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3-12-08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清代词流派概述
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这一派词人标举南唐、北宋词,称他们的创作是“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幽兰草·题词》)。他们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另外,在明末清初的词坛上还有浙江嘉善地区的“柳州词派”,以及以王世祯为首的广陵词人群体,后者是清代第一次形成的大规模的词人流派。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从创作实践来看,他们把“哀民生之多艰”和“惟歌生民病”的诗学传统,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用民生疾苦和家国之痛的切肤感受,代替词人风流的“浅斟低唱”和“偎红倚翠”,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可以说,到了这一词派出现,清词的嬗变才真正形成。
正值阳羡派衰落和浙西词派渐兴之间,在北京的词坛上活跃着被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纳兰的《饮水词》以才气运词,凄绝冷艳的格调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得南唐二主词之情致,其悼亡篇可称千古一绝,读之令人心碎肠断。他们三人虽然没有立帜结派,但走的都是“独抒性灵”的创作道路。
康熙朝时,词坛上再次诞生了另外一个影响更大、延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词派,这就是以朱彝尊为旗帜的浙西词派。浙西词派的词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浙江人。朱彝尊作为该派的宗主,其词既有愤然慷慨之作,又有轻逸流丽之篇,或重情的渲染,或主景的描绘,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嘉庆、道光而后,清代词坛上重新出现一个较大的词派——常州词派,这一词派也长达百年之久,但其中堪称大家的词人并不是很多。张惠言是此词派的宗主。
道光咸丰以后的清代词坛,在常州词派以外产生了不少的词作名家,如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他们把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纳入到词的创作之中来,就像杜甫的“诗史”一样,创作出了一批堪称是“词史”的作品。还有所谓“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和况周颐,他们的作品成为清代词坛即将衰落之前的一丝回光返照。
(节选自张毅《词林观止》前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清词为“中兴时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词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B.清代词坛涌现了大批的词人并且产生了众多的流派。
C.清词的“中兴”说的是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
D.清词是在元、明两个朝代词创作的低迷之后的重新振兴。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文学流派的若干作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 以及相同的地域。
B.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京华三绝”,虽然没有公开结成文学流派,但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道路是相同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流派看待。
C.“清末四大家”的作品是清词即将衰落之前的颇可称赞的佳作,四人之后清词也就乏善可陈、寿终正寝了。
D.阳羡词派对清代词风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秉承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词为艳科”转变为关注民生疾苦、家国之痛,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他的词风格多样,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B.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人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可以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史书来读,所以被称作“词史”。
C.虽然宋词成就斐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但只有到了清代,才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D.云间词派标举南唐、北宋词,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写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的佳作。
2016-11-18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