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5 题号:16675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莫比乌斯环带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和约翰·李斯丁于1858年发现。就是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

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莫比乌斯环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

(摘编自《古怪的曲面》,“新华网”2019315日)

材料二:

莫比乌斯环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只存有一个面。如果沿着莫比乌斯环的中间剪开,将会形成一个比原来的莫比乌斯环空间大一倍的、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在本文中编号为环1),而不是形成两个莫比乌斯环或两个其他形式的环。

它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如果再沿着环1的中间剪开,将会形成两个与环1空间一样,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而且这两个环是互相套在一起的(在本文中编号为环2和环3),从此以后再沿着环2和环3以及因沿着环2和环3中间剪开所生成的所有环的中间剪开,都将会形成两个与环1空间一样的,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永无止境——且所生成的所有环都将套在一起,永远无法分开,永远也不可能与其他的环不发生联系而独立存在。

(摘编自《永远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环》,“科技新知”2020519日)

材料三:

莫比乌斯环这种独特的概念,在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建筑工业艺术和生产中。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车站、工厂的传送带,常用结构会有个缺点,也就是传送带单面会有较多磨损。有人将传送带做成莫比乌斯带的形状,这样皮带可磨损面积就在增大,使应用力分布到两面,有效减缓橡胶老化。计算机打印机色带也采用了莫比乌斯环结构。生活中常见的录音机也是一个道理,将把录音机磁带做成莫比乌斯环状,就不需要区分正反两面,让磁带就只有一个面,这样就可以顺利嵌入三维空间。运用莫比乌斯带原理我们还可以建造出立交桥和道路,避免车辆行人的拥堵。

除了数学上的意义外,莫比乌斯环还给了我们人类很多启示。它代表着事物的两面其实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两面也是交融在一起的,就像是矛盾间的对立统一一样。而且这也告诉我们,可能之前感觉完全不相关的事件,没准它们之间就存在着联系,但是需要我们去认真发掘、寻找。

我们都以为我们的人生是一直向前进的,永远走不了回头路,但是可能有一天走着走着也就到了起点,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罢了。人生始终是没有终点的,我们也许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起起伏伏,不断地在一个“圈”上行走而已。

(摘编自《莫比乌斯环对人类的意义》,“探索趣闻”20201212日)

1.下列图形中没有运用莫比乌斯环原理的一项是(       
A.B.
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莫比乌斯环带与普通纸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只有一个平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平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
B.如果沿着莫比乌斯环的中间剪开,将会形成一个比原来的莫比乌斯环空间大一倍的、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重复从中剪开结果都是如此。
C.莫比乌斯环启示我们,事物的两面其实也不是完全对立的,且之前感觉完全不相关的事件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D.现在很多婚庆公司都会选择莫比乌斯环作为婚礼的创意,主要因为莫比乌斯环非常像数学符号∞,象征着永恒和融合。
3.此图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标,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及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设计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摘编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摘编自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信息文明时代,科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诉诸以文化人的价值理念引导科技向善的变革创新,才能使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无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是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都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当前,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的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对新媒介艺术而言,艺术创新不仅要在逻辑框架上寻求创新与技术迭代,从而带来节奏、韵律上的美感,更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如此,艺术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了《千里江山图》,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实现了用舞蹈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在艺术创新中,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借助创意和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不背离技术逻辑又着意于情感诉求的新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为电视观众呈现了绚烂的视觉盛宴,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信息文明时代,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并非全然是艺术的福音,特别是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的前景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当年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批判在数字化时代仍有余响,这使得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了解他们”“熟悉他们”这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强调了文艺工作者对待工作对象的正确方式。
B.材料二中“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一句表达了对创作者扎根生活时覆盖之广、剖析之深的肯定。
C.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创新,而以文化人价值理念的引导直接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败。
D.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成为艺术创新的现象级作品,是由于它创新的叙事方式既符合技术逻辑又体现动人的情感诉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用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写作窘态的事例,批评了不去生活深处和人民中寻求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的错误做法。
B.只有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深入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并完全消化了,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C.新媒介艺术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所以更能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
D.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并不一定预示着美好前景,一些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还有可能为艺术带来负面的影响。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礼记·乐记》
B.盖文章一道,关乎学术性情。诗品、文品之高下,往往多随其人品。——《四库全书总目》
C.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D.人民艺术家,人民是关键。对人民的感情应该是写作者最大的动力。——现代作家王蒙
4.围绕文艺工作对象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202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周年,选文中两位领导人有关文艺工作的阐述在新媒介艺术创新中应如何运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04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达到了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虽然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极力用科学来解释世界,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解释心灵的构造,不足以解释灵魂(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句话:弄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质和奥秘所在。

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各种怀疑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理性的异变。宗教哲学家利用和歪曲亚里士多德哲学论证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类的理性被上帝褫夺,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上帝“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无所执持,不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随着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理性神学把哲学变成了它的婢女,哲学成了经院哲学,成了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而人,由于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被放在理性神学的祭坛上煎烤。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1415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地打击和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圣经》。这样就使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首先是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提倡科学理性,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其次,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企图在一切领域贯彻科学理性,锻造人们支配自然的武器。第三,在道德伦理方面,启蒙思想家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反对宗教神学把人当作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其本质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

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第一,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的时代理性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第二,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启蒙思想家弘扬人的理性,但为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必然造成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孕育着、产生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

(摘编自姚定一《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

材料二:

近代科学的确立和划时代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原始的和谐关系。这勾起了一些人对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的怀旧情绪,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的警觉。颇为有趣的是,几乎在培根满怀激情地描述他的科学乌托邦的同时,欧洲大陆的卢梭却因一篇反科学的论文而获得1750年的第戎学院奖金,进而兴起了返回自然的思潮。从牛顿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其主调都是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而对人的这种活动的社会后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缺乏重视,致使许多人沉湎于对科学的乐观幻想中。他们极端崇拜科学理性,认为科学理性的大旗终将插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未知领域。韦伯认为,西方社会向工业化迈进的基础是合理性,合理性是西方社会演进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社会追求的是以合理的手段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但是,如果跳出传统的视野,从新的角度去审视,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出其不合理性。这一点在20世纪中叶以后,在各方面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和破坏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再生和调节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危机。自然界的失衡还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忧思。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认为,随着人对自然界控制能力的提高,人就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这种实现人对自然统治的工具。由于抽象的理性贯穿和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方面,使人的目的和手段倒置,人沦为物——机器的奴仆,成为无感情、无灵魂的工具。他们认为,要同自然和解而不是对其进行统治,就要摆脱逻辑和数学的“专制主义”。这表现了他们反理性主义的浪漫色彩。该学派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理性本身,断言理性必然成为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在科学理性基础上建立的现代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而社会的技术化是导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但在该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理论著作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这两种主要的思想倾向,实质上已汇合在一起”。他提出必须在社会批判理论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摘编自姚庆海等《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世纪时期,在宗教哲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理性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亚里士多德哲学也荡然无存。
B.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提倡科学,反对蒙昧,质疑宗教和神学,企图用科学来主宰一切领域。
C.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过于绝对化,这种对理性僵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理性自身内在的分裂。
D.阿多尔诺、哈贝马斯等人对科学理性的反思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完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世纪,人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意味着人被剥夺了自主辨别真、善、美的权利。
B.马丁·路德主张教徒可以自行解释《圣经》,使理性成为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让上帝理性受到重创。
C.卢梭反科学的论文获得1750年第戎学院奖金,表明当时有些人已经认识到了极端崇拜科学理性的危害。
D.韦伯认为西方社会向工业化迈进的基础是合理性,作者则认为韦伯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具有不合理性。
3.下列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材料二的观点最相符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
B.《变形记》——卡夫卡
C.《老人与海》——海明威
D.《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4.“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功能。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20世纪以来,人们对“科学理性”进行了一系列反思。该如何评价“科学理性”?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19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着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鷃宋荣子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象“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若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是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桎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先针对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逐步论证真正的“逍遥”。
B.第二段从理解“逍遥”的境界的角度,论证了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C.第三四段论证了郭象对“逍遥”的认识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观点并不矛盾。
D.结尾用尧和许由两个入世者的正面事例,论证了即使居庙堂之上,也可以实现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说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2020-01-08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