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173222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范围内来看,产业数字化仍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20年,数字经济占比为84.4%。中国数字经济呈现大致相似的结构,即“二八”比例分布。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9.1%。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9%。虽然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但低于美国(86.5%)、日本(84.6%)、德国(90.3%)等国家对应的指标占比。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增速放缓,产业数字化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材料二:

近年来,数字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成为引领我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仍影响着消费者的感受。

2021年中国质量协会继续开展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研究,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哈尔滨等16个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且城区人口超500万人的超大、特大城市开展调研。调研覆盖全国七大区域,涉及16种主要的数字经济服务业态,共完成4754份有效问卷。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消费体验,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求,使消费者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年度的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到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稳步提升,但仍有上升空间;消费者权益保护维度近三年的评价持续处于低位,发展潜力较大;费用收取问题是消费者对数字经济服务感知最突出的短板;消费者满意度区域、城市差异成为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所有业态满意度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各有亮点。

(摘编自《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稳步提升》)

材料三:

在具有天然国际竞争态势的数字经济时代,要保持我国的数字经济竞争力,必须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有数据表明,我国数字经济的增速已经放缓。就目前看,我国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主要是在数字技术基础方面,比如芯片、基础软件等。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有关。2021年10月,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第8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公开表示,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研究投入不足。

企业已成为我国科研活动的绝对主体,但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导致企业难以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无法更多地掌握关键技术和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基础研究薄弱,致使企业难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难以提高吸收能力,也不利于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美国创新体系一个重要特色。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占总企事业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80%,是联邦政府的8倍之多。

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5年,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将创造就业岗位2000万人,但人才缺口也将高达950万人。

“但科技自立自强不等于封闭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新京智库说,而是要在全球开放的背景下去实现。毕竟,现在知识和经济一样存在分工,一个国家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研制出来,也不可能什么都自己造出来。

(摘编自《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科技自主面临三块“短板”》)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中,2020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最大,中国次之,中美两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占比之和接近60%,具有绝对的规模优势。其后依次为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
B.2020年,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60%,中国为38.60%,中国比全球平均值43.70%低。
C.2018年以来,中国数字经济增速与GDP增速同时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但是中国数字经济GDP占比仍持续增长。
D.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化规模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0.9%,产业数字化规模占数字经济比重达19.1%。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我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的消费体验,可见,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感。
B.由于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完善、费用收取问题突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所以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亟须提高,刻不容缓。
C.与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相比,中国企业投入严重不足,尽管企业已成为我国科研活动的绝对主体,但其发展前景堪忧。
D.在全球开放的背景下,保持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意味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挥“人定胜天”的精神,闭门苦干定出成果。
3.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解决我国科技自主面临的主要问题?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如土屋塌陷,随之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就像扬起的灰尘,很难数得清。在如此众多对现状的诘问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身处其中的我们,如何言说?抑或沉默?而言说所依赖的语言,又在疫情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诗人于坚说:语言在中国至关重要。文明一词,中国独有。‘文’就是语言。中国文明是通过语言来运行人与世界的正常关系。文明,就是以文来照亮动物性的无明。人因为‘文’而获得超越性。

新京报记者张进与诗人于坚进行了一次对谈。

张进:关于人类灾难期间以及灾难之后的写作,近期多有讨论。你如何看待灾难写作?在历史上,面对那些重大的灾难(例如奥斯维辛),文学写作是否可能?是否有用

于坚:如果不写,才是突难,这意味着忘记。《追忆似水年华》不仅仅是在斯万家那边、《红楼梦》,也包括奥斯维辛。司马迁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孟子说,修辞立其诚。这是文的德性。如果没有那些见证,记录,奥斯维辛不是可以再来一次吗?文学的有效性在于怎么写的,而不在于写了

张进:从文学扩展至语言。有人在疫情期间感受到语言的无力,感到在灾难面前,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难以用语言表达真相。你如何看待这种情形?

于坚:在以物的占有量重估一切价值,经济地位决定尊严等级的时代,人们很少想死的问题,想的都是如何更快活。古典文学是知生的文学,未知生,焉知死。没有比临终才意识到虚无更残酷的,深刻的文明无不是对虚无的提醒。这次新冠肺炎直接事关生死,人们被迫开始想生命的意义。而最近时代的中国作者们几乎不想这些问题,这也是当代文学致命的肤浅。瘟疫是一位悲剧大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不知道人们是否能够从这个大悲剧中感悟到悲剧,深沉起来。这是一个悲剧时代,但是人们娱乐至死,以浅薄为荣。当代文学少有那种悲剧性的东西,人们总是在调侃,讲段子,做鬼脸,怎么都行。悲剧在黑暗里等着揭幕。现在不是揭幕了吗?

张进:疫情期间出现诸多如发烧不说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不戴口罩就出门,这个杂种不是人等标语,你在语言层面如何看待这些用词用语?

于坚:这种语言的德性很弱,低级的技术性修辞,萎缩无力,名不副其实,不仁,不诚,伪善。这种语言的大量存在,只意味着文明的黯淡无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多么直接而有力量,宽阔,悲天悯人。幸好这种文的黄金时代的语言生命力强大,在悲剧中再次听见,如闻天籁。

张进:这些语言是否存在丧失其人性化的力量(乔治·斯坦纳语)的可能?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没有被污染的语言、还没有堕落到陈词滥调的语言、还没有被不加省察的浪费蛀空的语言

于坚:比这个更严重,汉语本就是仁的语言。我担心的事情是汉语最终将失去。这种毁灭汉语的力量从五四到今天一直存在。汉语是一种血缘性语言,失去了汉语,也意味着文明的消亡。语言决定一个民族的质量。很担心汉语成为西安的碑林或者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玛雅人的神庙废墟。信任汉语,回到敬惜字纸,回到直接说。回到盍各言尔志?汉语的诞生是世界历史上最神秘的事件,天雨粟,鬼夜哭。最近一个多世纪,汉语经历了自其诞生以来最激烈的颠覆运动,几乎倒塌,但是它站住了,再一次实施了拯救。如果说我对存在还有信心,那么只是对汉语的信心。

(摘编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0年2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如何看待“灾难写作”,于坚引用司马迁和孟子的名言,表明文学具有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写了”,更在于“怎么写的”。
B.被问到如何看待难以用语言表达“真相”的问题,于坚批评这个时代娱乐至死,以浅薄为荣,希望人们能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C.被问到如何从语言层面看待疫情期间的各种标语,于坚赞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直接有力,有些标语则德性极弱,萎缩无力。
D.关于能否找到一种“没有被污染的语言”,于坚表示失去汉语也就意味着文明的消亡,因此要信任汉语,敬惜字纸,保护汉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进作为访谈的一方,从语言的视角切入重大社会问题,直击社会现状,采用哲学话语提问,准备充分,构思严谨。
B.于坚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对社会进行冷静地审视,思考颇具深度,批判毫不留情,对汉语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C.面对灾难,文学如何发挥作用是本次对谈的核心问题,这不仅是当前汉语文学界需要思考的,也是全社会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
D.在对谈的过程中,张进根据于坚的回答进行设问,于坚的回答也对张进的提问有所延伸,使得对话逻辑清晰,内容丰富。
3.张进对于坚的访谈依次围绕哪几个话题展开,每个话题于坚的观点是什么?
2021-01-03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这片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养育1/5世界人口的土地,同时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

遥看中国北方那条漫长的沙漠带,从西往东数,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从新疆向东一直延伸到内蒙古东部。它们就是中国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从西面、北面、东北三个方向逼近北京。

截至2014年,全国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有沙化土地分布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近1/3,超过4亿人口受到影响。有谁会忘记2000年那个令人陡生寒意的春天吗?北京地区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黄沙蔽日,殃及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甚至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根治沙害,刻不容缓!治沙苦干还需巧干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张建龙说,在荒漠化防治中,这些工程对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集中治理和严格保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沙漠、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的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95%的鄂尔多斯,无疑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之一,库布其是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

王文彪是土生土长的库布其人,1988年来到杭锦旗盐场当场长。盐场就在大沙漠里,每卖1吨盐,提取5元用来栽树,一点一点地干起。

鄂尔多斯市伊旗霍洛林场护林员贾道尔吉记得,1985年国家组织“栽树大会战”,他们在哈拉沙作业区种树,树苗要靠人力背几十里沙路送来。贾道尔吉一次背六七捆沙柳,60多公斤,每天都累得精疲力竭。

治沙需要苦干,更需要巧干。“全国各地在沙区造林中,特别注重科技创新,遵循自然规律,适地适树、以水定林。”张建龙说。

以库布其为例,在艰苦实践中,人们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治沙方案:乔灌草和封育、飞播、人工造林相结合,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

与28年前比,鄂尔多斯森林覆盖率已从不足3%升到26.7%,植被覆盖率超过80%。治理区内的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近50%,年均降雨量由100毫米增至300多毫米,部分区块地表还出现了腐殖质层。

通过苦干和巧干,过去5年,我国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内蒙古,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别净减少了41.69万公顷、34.32万公顷,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则平均每年净减少1980平方公里。中国一举扭转荒漠化趋势,成为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库布其治沙创造了奇迹,这个成功源于中国政府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还帮助沙区人民脱贫致富。”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院主席沙法特·卡卡赫尔说。

我国荒漠化趋势得以成功扭转,正是得益于精准施策、靶向治理。

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贫困问题,治沙与治穷必须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沙区多是贫困地区,也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全国830个贫困县中,有290个深处沙区。

(选自《经济日报》)


材料三:

草方格沙障被称为“中国魔方”,是最早向世界输出的中国治沙方案。包兰铁路“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治沙奇迹”。内蒙古赤峰敖汉旗被誉为联合国“全球环保500佳”。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

“世界荒漠化治理看中国”。中国方案,让越来越多的人从遥遥相望到心手相牵。在沙特,在蒙古,在澳大利亚,在非洲,在中东,在拉美,中国方案飞跃大江大河,为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信心,送去福祉。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人沙和谐”;从强调“人定胜天”,到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回归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人用几十年的持续努力,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向世界推广的治沙方案。

(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虽是文明大国和人口大国,同时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
B.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沙漠最为集中的地区,我国最著名的八大沙漠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木塔格沙漠。
C.2000年春季,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沙尘天气出现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是我国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
D.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其中新疆、西藏、青海等九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在荒漠化防治中,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对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集中治理和严格保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B.因为沙漠、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的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95%,所以鄂尔多斯成为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之一。
C.被世界接受的中国成熟的治沙方案:乔灌草和封育、飞播、人工造林相结合,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
D.库布其治沙创造了奇迹,这个成功源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当地生态,遵循自然规律,所以解决生态问题就能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
E.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艰苦实践中,中国人已经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向世界推广的治沙方案,这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受益。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概括中国特色的治沙方案有哪些?
2018-10-27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卢良恕在农业战线上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其深厚的爱国精神。

他的童年,遭逢七七事变,山河沦丧、民族危亡,他感慨最多的就是在贵阳看到农民“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

“民众连饭都吃不饱,国家怎么能富强呢!”不久,学农成为卢良恕自觉自愿的救国行动,他回忆说:“我研究的是粮食作物种植,不是搞瓜果蔬菜的园艺学,因为我最想解决的还是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于是,卢良恕立下了“效仿后稷济万家”的志向,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食物营养结构问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孜孜不倦,奋斗一生。

23岁投身农业科研工作,卢良恕成为我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选育了早熟、抗锈、丰产的“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

他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注重了解第一手材料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从祖国的台湾到西藏——卢良恕成为我国第一个走遍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农学家。

要解决粮食问题,光靠小麦是不够的。卢良恕的心中从未停息过对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农业这一宏大课题的思考。

卢良恕从实践出发,亲自组织、领导了建设“太湖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的工作,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

1982年8月,卢良恕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回忆说:“调我到京担任这号称‘万人科技大军总指挥’的国家农科院院长,我深感责任重大。”

此后,“新技术革命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模式研究”“中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研究”“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备研究……卢良恕所主持的许多农业研究项目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大跨度的农业宏观战略性研究,无一不关系国计民生。

他总结毕生经验,提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他总结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名在农业战线上冲锋向前的战士,雷厉风行,不断攻克难题。

“文盲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科盲问题正在引起重视,而营养盲问题仍然被忽视,必须尽快引起关注。”卢良恕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居民基本实现了温饱,但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一度使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粮食过剩的情况。

从2004年开始,卢良恕又为制定我国2011-2020年即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做科学调研和规划工作。

等闲风餐露宿,走遍大江南北,卢良恕79岁时一年仍跑12个省。为了学习国外先进农科经验,他的足迹遍布英、美、法、日等20多个国家的田野。

这位心系民生的农学大家,在他80周岁生日时写下了这样两句话:“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

(摘编自马爱平《卢良恕:为“三农”奉献桑榆一寸心》

相关链接:

“如何使城乡人民吃饱、吃好、吃得科学、吃得健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食物资还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卢良恕说。源和结构调整不好,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引发社会不安定。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卢良恕说。

“卢良恕院长总能以科学大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团结最广大的顶尖专家,在跨学科、跨部门的战略交流中,发挥了很大的协调作用。”中国工程院领导高中琪说,“中国工程院筹备之初,可谓一切从头开始。卢良恕院长先前在农业战略咨询这块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摘编自王方《卢良恕:一生耕耘在沃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良恕童年时,祖国处于艰难时期,他目睹农民的穷苦状况,这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立下了“效仿后稷济万家”的志向。
B.为了解决我国的科盲、营养盲问题,卢良恕为制定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做科学调研和规划工作。
C.卢良恕所主持的农业研究,与国计民生有关,他主持的许多农业研究项目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大跨度的农业宏观战略性研究。
D.二十世纪,由卢良恕主持选育的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华东6号”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但卢良恕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良恕深入调查研究,注重从实践出发。他曾亲自走遍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
B.晚年的卢良恕老骥伏枥,在全国各地奔波,为学习外国先进农科经验踏遍20多个国家的田野,充满豪情壮志。
C.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卢良恕的领导下,我国居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粮食过剩的问题。
D.卢良恕以科学大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团结最广大的顶尖专家,为筹备中国工程院做了很多工作,获得高度评价。
3.作为一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卢良恕在终身不懈为农业的奋斗过程中,提出很多农业观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11-08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