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孙犁(1913-200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8 题号:173236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回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水生,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1.下列对节选部分对话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怎么了,你?”是个主谓倒装句,表达了水生嫂察觉到水生的不寻常,有点想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的急切。
B.“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积极报名的肯定和支持,心中完全没有怨言。
C.“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这句话既是水生在“奉承”水生嫂,希望她能答应自己,也是对水生嫂客观的评价。
D.“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不拦你”之后用了句号而非逗号,使用句号,是表示前后是两句话,明确表示支持丈夫上前线。
2.分析选文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根据选文,概括水生嫂这一人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瓜的故事

孙犁

马金霞又坐在那看瓜园的窠棚里了。已经吃过晌午饭了,肚子饱饱的,从家里跑来的,满身汗,一到这里就干了,凉快得很呢。窠棚用四根杨树干支起来,上面搭上席子,中间铺上木板,一头像梯子一样横上木棍,像坐在棚子车上。

好凉快呀。马金霞把两只胳膊左右伸开一下,风便吹到袖子里、怀里。窠棚前后是二亩地的甜瓜和西瓜,爹租来种的。甜瓜一律是“蛤蟆酥”和“谢花甜”种,一阵阵的香味送过来。西瓜像大肚子女人,一天比一天笨地休养在长满嫩草的地上。那边是一个用来从河里打水浇地的架子“斗子”悬空着。

一带沙滩,是通南北的大道,河从中间转弯流过。

村边上,那个斜眼的铁匠的老婆,又爬上她那蔓延在一棵大柳树上的葡萄架了。从马金霞这里也会看见那已经发紫的累累的葡萄。马金霞给这个铁匠老婆起了一个外号,一看见她便叫起来:

“馋懒斜!”是因为这个老婆顶馋(不住嘴地偷吃东西),顶懒(连丈夫打铁的风箱也不高兴去拉),顶斜(眼也斜,脾气性情儿也斜)。那女人从葡萄架上转过身子来,用手护着嘴像传声筒喊:

“金霞又卖俏哩吗?看过路的哪个脸子白,招来做驸马吧!”

“你看你不是坐在八人抬的大轿里了吗?要做新媳妇了呢!”斜眼女人扯着嗓子怪叫。

马金霞便不理睬她了。理她干吗呢,狗嘴里掉不出象牙来,满嘴喷粪。

水冲着石子,哗啦啦地响着。

马金霞把鞋脱掉了,放在一边。把右脚的裤脚挽到了膝盖上面,拿过一团麻,理了一理,在右腿上搓起麻绳来,随口唱一支新鲜小曲儿:

小亲亲,

我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

我不要你的银,

只要(你那)抗日积极的一片心!

一架担架过来了,四个人抬着急走。后面跟着两个人挥着汗。马金霞停止了唱。

“住下,住下。”后面一个人望了一望瓜园嚷着。

“什么事?这里晒得很哩!”抬的人问着,脚也没停,头也没回。

“王同志不是说要吃西瓜吗,这里又有甜瓜又有西瓜,住下,住下……”

担架住下了。在一床白布罩子下面,露出了一个脸。黄黄的,好大的眼睛啊。头歪到了瓜园这边,像找寻什么,微笑了。一个民兵上来喊:

“下来,小姑娘,买瓜。”

马金霞赤着脚下来了,快得像一只猴子。两步并作一步,跑到伤兵的面前,望了望那大眼睛,又看见那白布罩角上的一片血迹,就啊呀了一声。

她带那个人去挑选瓜了,告诉他还是给同志一个西瓜吧。受了伤甜瓜不好,肚子痛还不要吃甜瓜呢。那个人以为这孩子要做“大宗买卖”,也便没说话。马金霞在瓜园里践踏着,用手一个个地去弹打着瓜皮,细听着声响。然后她问:

“是百团大战受的伤吗?”

“是,真是英雄呢。”那个人赞叹着,“可是你会挑选瓜吗?”

“你瞧着吧。”

金霞想起在西北角上那个血瓤的西瓜了,那是她前天就看准的,她把它摘下来,亲手抱过去。

抬担架的小伙子们还不相信,就地把那瓜用一把小刀剖开来。

瓜瓤是血红的,美丽的,使人想起那白布罩上的光荣的战士的血迹了。几个小伙子夸奖着,问价钱。

“送给同志们吃的,不是卖的。”

虽然那战士也用微弱的声音诉说着这不好,但马金霞跑上窠棚了。她对那远远的葡萄架上的女人喊:“馋懒斜,把你的葡萄送些来,有位受伤的同志呢。”

可是斜眼女人问了:“买几毛钱的呀?”

有什么意味呀!马金霞气恼了。总是“几毛钱”。她常见斜眼女人烦絮地和买葡萄的同志们要着大价钱,赚了钱来往自己坏嘴里填。吃饱了和不三不四的坏男人嚼舌头,有什么意味呀!

1940年于平山

(有删改)


【注】①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1年1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伪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该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瓜的故事”为题,其中“瓜”是小说的线索,它串联起了马金霞看瓜、摘瓜、送瓜的主要情节,使情节紧凑。
B.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法,通过对马金霞送瓜给受伤战士吃的叙写,反映了抗日时期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主题。
C.“西瓜像大肚子女人,一天比一天笨地休养在长满嫩草的地上”此句形象生动地凸显了西瓜的生长情形。
D.马金霞随口唱的小曲“小亲亲……只要(你那)抗日积极的一片心”暗示了其想通过“民兵”的介绍走上报国之路。
2.马金霞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极为成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的。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没交代“馋懒斜”是否送来葡萄就收笔,使结构不够完整,可谓败笔。你怎么看?并说明理由。
2022-04-17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

孙犁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十岁左右还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我先在西头刘家,借到一部《封神演义》,又到东头刘家借了这部书。

东头刘家有兄弟四人,三个在少年时期就被生活所迫,下了关东。家里只留下老大,他娶了一房童养媳妇,算是成了家。老四在将近中年时,从关东回来了。这人走起路来, 蛇摇担晃,这种姿势,常常引起家长们对孩子的告诫,说这种走法没有根柢,所以他会吃不上饭。

他叫四喜,我对他的印象很好。有时,他坐在旷荡的院子里,拉着板胡,唱一段清扬悦耳的梆子,听起来很是入迷。他知道我好看书,就把他的一部《金玉缘》借给了我。

哥哥嫂子,当然对他并不欢迎,在家里,他已经无事可为,每逢集市,他就抉上他那把锋利明亮的切肉刀,去帮人家卖肉。那把刀,在他手中熟练而敏捷地摇动着,那煮熟的牛肉、马肉或是驴肉,切出来是那样薄,就像木匠手下的刨花一样,飞起来并且有规律地落在肉案边缘。他是远近知名的飞刀刘四,现在是英雄落魄, 贺时又有用武之地。他高大的身材,在一层层顾客的包围下,顾盼神飞,谈笑自若。

等到集市散了,主人请他到饭铺吃一顿饱饭,还喝了一些酒。他就又挟着他那把刀回家去。在路上,他有些醉了,走起来,摇晃得更厉害了。

对面来了一辆自行车。他忽然对着人家喊:

下来!

‘下来干什么?骑自行车的人,认得他。

把车子给我!

给你干什么?

不给,我砍了你!他把刀一扬。

骑车子的人回头就走,到集市上的派出所报了案。

他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当晚睡得很香甜,第二天早晨,就被捉到县城里去了。

那时正是冬季,农村很动乱,每天夜里,绑票的枪声,就像大年五更的鞭炮。专员正责成县长加强治安,县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枪毙,作为成绩向上级报告了。他家里的人没有去营救,也不去收尸。一个人就这样完结了。

他那部《金玉缘》,当然也就没有了下落。看起来,是生活决定着他的命运,而不是书。而在我的童年时代,是和小小的书本同时,痛苦地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

(有删改)

文本二:

《红楼梦》杂说

   

清兵的入关,使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新的畸形变化。

《郎潜纪闻》记载:每年只京城一地,旗人的奴仆,因不堪虐待,自杀身死,仅报到刑部的,就数以千计。其隐瞒不报,或贫病而死的,还不知有多少。这一广大的奴隶群,身价之低贱,命运之悲惨,走投之无路,已可见一斑。

族人除强占土地、财产以外,还将大量的奴隶,收入他们的府内。这些奴隶,也把他们的社会关系,生活习惯,民间语言和传说,带进宫廷,如此就大大丰富了像曹雪芹这些人的生活知识和语言仓库。

雍、乾时期,皇帝限制旗人与汉人文士交接往来,但他们却非要吟诗作赋,写字画画不可。他们不事生产,养尊处优,在中国文化美丽奇幻的长江大河之中,畅游不息。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那么多的八旗名士。

这一部分人,对于他们面临的现实生活,政治设施,社会现象,有较深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而曹雪芹无疑是这些人中间的佼佼者。

当然,曹雪芹感受最深的,是他本阶级的叙据以及他家庭的突然中落。大家知道,在雍、乾两期,像曹家这种遭遇,是司空见惯的。雍正刻薄寡恩,利用奸民家奴,侦察倾陷大臣,用朱批谕旨,牵制封杀,用圣谕广训,禁锢人民思想,使朝野上下,日日处于惊悚恐怖之中。

曹雪芹面对这种现实,他思考、探讨,并企图得到答案:什么是人生?人生为何如此?

他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决定人生命运的,不是自己,而是外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可知,有时不可知。他痛感身不由己,”“相寻,谋求解脱,而又处于无可调和之中。

在命运的轮转推移中,遭逢不幸,并不限于最下层,也包括那些最上层——高官命妇,公子小姐。曹雪芹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热爱人生的,是赞美人生的。他认为世界上有如此众多的可爱的人物和性格,他为他们的不幸,流下了热泪,以至泪尽而逝。

只有完全体验了人生的各种滋味,即经历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兴衰成败,贫富荣辱,才能了解全部人生。曹雪芹是知道全部人生的,这就是红书上所谓过来人

历史上,过来人是那样多,为什么伟大的作品,却寥若辰星,很不相称呢?这是因为过来人经过一番浩劫之后,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心有余悸,不敢正视现实。或逃于庄,或遁于禅。而曹雪芹虽亦有些这方面的影子,总的说来,振奋多了,所以极为可贵。

因此,《红楼梦》绝不是出世的书,也不是劝诫的书,也不是暴露的书,也不是作者的自传。它是经历了人生全过程之后,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产生了现实主义,而严肃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完全创断的艺术。

我们可以用陈旧的话说:《红楼梦》是为人生的艺术,它的主题思想,是热望解放人生,解放个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头刘家借《封神演义》,到东头刘家借《红楼梦》,说明他对古典文学兴趣浓厚。
B.四喜从关东回来后,走路的姿势“蛇摇担晃”引发周围人的不屑,认为他生活没有根柢。
C.“飞刀刘四”帮人卖肉,切肉时,顾盼神飞,用刀技艺高超,这让“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很好。
D.四喜挟刀抢夺自行车并被枪毙的命运,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特殊的家庭关系状况有关联。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潜纪闻》中记载的内容,以鲜活的历史案例印证了明清之际的阶级关系变化。
B.曹雪芹家族飘摇、中落的命运,深受雍正时期执政特点的影响,具有时代典型性。
C.借助孙犁总结的普遍规律,读者能更好地把握《红楼梦》中《好了歌》的思想情感。
D.曹雪芹作为“过来人”,却没有其他“过来人”的消极思想与怯弱,这是极其可贵的。
3.诮结合文本二概括分析,哪些条件有助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4.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关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0-28更新 | 2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导

孙犁

11反扫荡。我当了机关里的一个小组长,村长给我们分配了向导,指示了打游击的地势。别的组都集合起来出发了,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看看太阳就要下山,很是着急。我跑向村长家去,在山坡上一家门口遇见他。村长也是跑得呼哧呼哧,看见我就笑着说:

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怎么搞的呀?村长!我急了,女的能办事吗?

村长笑着,一样能完成任务,是一个女自卫队的队员!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我赶紧下去带队伍。女孩子站在小河路口上还在整理她的挂包,望望我来了,她一跳两跳就过了河。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在识字班里念书的吴召儿。

神仙山也叫大黑山,是阜平最高最险的山峰。她领我们走的是东山坡一条小路。靠这一带山坡,沟里满是枣树,枣叶黄了,叙落着,树尖上还留着不少的枣儿,经过风霜,红得越发鲜艳。

你们跟着我,有个好处。我们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她说,你看前头树上那颗冬儿多么大!我抬头一望,她飞起一块石头,许多枣儿就落在前面地下了。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看着大家都捡了枣,她也捡起几颗枣儿,放到嘴里去,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一望这座山,我们的腿都软了,我们不知道它有多么高。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①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等我爬到山半腰,实在走不动,找见一块平放的石头,就倒了下来,喘息了好一会儿,天上已经出了星星。离这不远,我姑父的羊圈就在那,我姑父会守住他的羊群的。她说。

我们就在这里过一夜吧!我说,我的同志们恐怕都不行了。

不能。她说,就快到顶上了,只有顶上才保险。你看那上面点起灯来的,就是我姑家。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门口。一开门,就有一股暖气,扑到我们身上来。一位老婆子赶紧说:快进来,外头的山风冷。先上炕吧,我给大伙点火做饭。

第二天,我们休息了一天。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她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这两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

这天晚上下起大雨来,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她不紧不慢地说:

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她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②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一清早我们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自信地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边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们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她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跟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祥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村长给“我”这个组分配了女向导时,我有点急了,在村长一番解释之后,又看见她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我”就放心出发了。
B.到山顶放哨时,因长年被雨水冲洗得光亮又滑润的山石不好爬,吴召儿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敌人的举动。
C.清早,我们看见一路的村庄在着火冒烟,敌人从山脊梁上朝我们进逼,在安排好我们的撤退路线后,吴召儿去截击敌人,壮烈牺牲了。
D.小说以点带面,对村长、姑姑和姑父这三人的描写,着墨不多,但他们的言行富有个性,写出了老百姓对我党领导下的抗战的大力支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与《百合花》中“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主人公的形象美。
B.②处“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既体现了吴召儿作为一个自卫队员的责任是一定要消灭敌人,也体现出一个女性面对危险时的勇敢。
C.小说与王愿坚的《党费》都以“我”的视觉来展开叙述,“我”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叙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角色之一。
D.文中“经风霜红得鲜艳”的枣儿、“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的玉蜀黍和扁豆角,画面感强,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也有特定的象征意味。
3.请概括小说标题“向导”的含义。
4.小说写“我们”到了山顶之后的情节张弛有度;《荷花淀》中写水生嫂等妇女到马庄找丈夫未果后,划船回家途中捞菱角等情节及突遇日本船后躲避的情节也张弛有度。这种张弛有度刻画了两篇小说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析。
2024-03-10更新 | 1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