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9 题号:175525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然而二者间却紧密相连。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正因为此,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诗与画成为中国文人表达情志的两种重要手段,是故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关于诗画关系的经典表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基。中国诗与中国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同一性。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难取其实。同理,欣赏者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中国诗词与中国画面前,也将难以体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妙处所在。

③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伴随禅宗思想的演进,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更上层楼。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正与此有极大关系。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使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王维以禅境入诗境、画境。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当然,中国诗与中国画对境界的追求,与道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主张,儒家诗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④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文人画家群体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的诗与画主情,突破了唐代以前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苏东坡以诗的形式阐述绘画道理时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回过头来,我们再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正如其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一言一语,一笔一墨无不关乎情,形似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在传统儒家诗学看来,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创作者往往注重通过比兴的手段,引发人的思考,笔不到意到,或笔在此而意在彼。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因为对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进而荒寒之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⑤由此可见,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需要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融会贯通,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编自冯朝辉《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与中国诗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但其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
B.儒释道三家学说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本,也是诗与画崇尚追求境界的重要因素。
C.唐以前的画家文人只重视把叙事和再现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时有所改变。
D.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创作者只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融会贯通,就能创作出诗画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引用经典表述加以论证,总领下文。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和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
D.二至四段采用层进式结构,阐述了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共同根基追求和表现手段,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诗词绘画充分体现了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
B.传统儒家诗学认为,作为表情达志的重要手段的诗与画,往往运用比兴来达到“主情”的目的。
C.中国诗与中国画都以“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为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它们堪称“孪生姊妹”。
D.文人读书写作之余近墨,或画家创作闲暇之时撰文,作诗,都是其情发意至时的一种自然流露。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首先是指一种文学精神。它要求作家对于社会的恒常状态,以及长久酝酿而成的重大事件,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作为哲学范畴,它重视的是世间事物的有限性、当下性和真实性。

②作为一种写作范式,鲁迅所取是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真实。他的关于“看客”的描写是有名的。无论是《明天》式的麻木,《孔乙己》式的嘲谑,《药》式的附和,《阿Q正传》式的热闹,以及《示众》式的简直无端的扰攘,都使人感觉着无法摆脱的近身的恐怖。看客的场面,是人类生存境遇的形象的描述,表明了如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的“人在世界之中”的本质意义。在鲁迅的小说中,许多细节描写也是极其出色的。人们会清楚地记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出现,而坐着蒲包消失的;这个多余的人为“窃书”辩护,总结回字的四种写法,喝酒时排出几文大钱,都刻划得十分生动逼真。阿Q无疑是一个“可笑的死囚”。且看他临刑前抓住了笔画花押,是如何地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当此“大团圆”的结局,竟因自己画得不圆而羞愧,是何等酸楚的笑话!祥林嫂……

③反抗者鲁迅,把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引向了最无情的彻底的暴露。但是,就全部文本看,他的暴露方式并不符合经典现实主义的规范。现实主义是从古典主义脱胎出来的,先天地留有古典主义的遗痕。致命的一点是,它要求作家把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隐藏起来,惟有通过从生活中获取的材料,和借此材料构筑的情节加以不露声色的表现。一旦将这一原则固定化,模式化,就必然造成对人类精神的背弃,把作家降低成为外部世界的留声机。然而,一个富于生命激情和创造活力的作家,是不堪忍受这类形式的桎梏的。

④表现主义通过艺术与艺术家,表明了现代人面临绝境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标志着:梦想,自由,反抗,一切表现和创造,是人类拥有的神圣不容侵犯的特权。鲁迅的小说和诗,确乎弥漫着表现主义的气息:安特莱夫式的恐怖,阿尔志跋绥夫式的绝望与荒诞,波德莱尔式的阴郁,尼采式的冷峻,侮蔑,闪电般的劈刺,等等。

⑤鲁迅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表现主义者。反过来说,其实什么也不是。他从来不为一种固定的主义所拘限,只是通过选择与拿来,使自身带上各各的成分,从而变得丰富起来,不但具有生活的广,而且具有生命的深。在他的最富于独创性的艺术手段中,隐喻的运用是突出的。在这里,隐喻不是局部的点缀,而是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自主的修辞格而存在,有人称之为象征。它是主观的,“表现”的,既是内部经验的客观化,又在通过意象给予世界以重新阐释的同时,阐释了诗意的生命。《狂人日记》《药》《故乡》等等都有着内涵十分丰富的隐喻。其次是荒诞的手法。这种手法,以违背正常的思维逻辑的佯谬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质的真实。即如一贯被誉为现实主义杰作的《阿Q正传》,同样使用了这种手法;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把它算作一个关于民族的历史性命运的寓言。

⑥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善于运用隐喻与荒诞手法的表现主义文学大师。他以病态的幻想,非凡的讽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异化现象。同时代人鲁迅,却以相同的手段,掊击异质的东方文明,一个“从来如此”的充满奴役与创伤的非人世界。他们一样怀着对人类的热爱与同情,一样的真诚而孤独;然而,卡夫卡是惊恐的,怯弱的,鲁迅则是镇定的,勇猛的。同是描绘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律背反,在卡夫卡,常常表现出世界和人的不可知性。他的寓言创作,基本上带有自发的、直觉的性质,而无须借助传统神化的材料求得周围世界的概念化;笔下的主人公,则一向带有普遍化的“个体”的表征,作为整个人类的模拟,意志消沉是难免的。鲁迅则不然。由于他的灵魂的深刻,作品不无某种形而上的意味,绝望与虚无便如此。然而,即便是绝望与虚无,作为反抗的目标,在他同样是可确定的实体。他的情节性文本,材料不是直接来自现实,就是来自野史、笔记,但却无一不经过理性的煅冶。就拿《故事新编》来说,《补天》的女娲胯下的小丈夫,《理水》的栖居文化山上的学者,种种荒诞的描写都加强了其中的现实感。对于摧毁罪恶的世界,卡夫卡深感无能为力,反抗在他看来是没有意义的。鲁迅认为,即使旧世界的毁灭仍在不可知之数,也仍要作殊死的对抗。《铸剑》中的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与王头相搏噬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但却惊心动魄。这样的复仇主题,不但卡夫卡的作品不可得见,战后西方的许许多多现代主义作家也都同样没有的。这是东方奴隶积郁了千年的愤火,经由一个深思、孤傲,而又蛮野好斗的作家而获得壮丽的焚烧!卡夫卡说他身上所有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弱点,不但于人类前途没有信心,于自己也没有一种确信。而鲁迅,虽然绝望于人类的境遇,却仍然相信人类自身;对于自己虽然也怀疑,也批判,也否定,但在复仇的时候,却宁可由自己判断,自己执行。生存状态决定了“表现”的内容,连同所有一切。

⑦把鲁迅的文本从文学上作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归纳,应当说是一种极其草率,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天才是无法归类的。事实上,这些文本也确乎包含了许许多多其他的成分。在这里,把两种主义看成为同一个符号,仅仅为了表明鲁迅对艺术的支配的精神态度——即通过主客观的双向循环,以保存和发展生命为前提。

(节选自《一个人的爱与死》)

1.第③段中的“留声机”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各项对文中例证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列举《明天》等例证是为了有力佐证鲁迅有很多关于“看客”的描写是有名的。
B.第④段列举安特莱夫式的恐怖等是为了力证鲁迅的作品都确乎弥漫着表现主义的气息。
C.第⑤段列举有着内涵十分丰富的隐喻的《狂人日记》等证明鲁迅对隐喻的运用是突出的。
D.第⑥段列举《铸剑》中黑色人与头颅的惊心动魄地相搏噬来证明故事情节的荒诞不经。
3.根据《祝福》文本,以下各项中,补充在第②段省略号后最合适的一项是(       
A.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B.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
C.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D.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4.根据文意填写下列表格:
卡夫卡鲁迅
____惊恐,怯弱镇定,勇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____________即便是绝望与虚无,同样是可确定的实体。选材直接来自现实,野史,笔记,都经过理性的煅冶
对摧毁罪恶的世界深感无能为力,反抗是没有意义的旧世界的毁灭仍在不可知之数,也仍要作殊死的对抗
对自我的认识人类的普遍弱点,于人类前途没有信心,于自己也没有一种确信____________
5.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2023-07-30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奇幻电影是基于现实世界对超自然的人、神、妖共存的多维时空的重构,是对虚幻异域空间的想象性建构。它往往利用数字技术以夸张、变形、寓言或传奇等方式,表现超真实世界的拟态载体,折射生命的本质并传递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

②奇幻电影能够让观众接受的前提是讲好故事。目前奇幻电影大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位,杂糅了神魔、玄幻、武侠、动作等类型元素,借助特有的神怪文化资源完成阐释现实世界的意旨。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载体,凝结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使人类从中能够探寻到共同的情感。相当一部分奇幻电影选择了以民间传说、神魔故事作为文学叙事的母题,以多元化的视角去反观人性,借助不同世界的生灵重构超越自然的多维时空。如《捉妖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奇幻电影将人、神、妖等不同世界的生灵放置在共生共存的空间中,试图唤起现代人心灵回归并实现精神层面的救赎。

③作为本土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电影类型,奇幻电影同时需要在传统经典故事文本基础上重新传达人类共同的心理情感,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危机进行反思,以追求人类共同的、永恒的价值。《庄子》中说:“齐谐者,志怪者也。”神怪故事的主题往往是诡异事件及妖鬼与人类的互动。中国观众对神怪故事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接受基础,《聊斋志异》《西游记》《山海经》《搜神记》等传统经典文本中的故事往往被其他文艺样式取材改编,同样给奇幻电影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④奇幻电影对于传统经典文本的取材改编其实是二度创作的过程,需要调整故事设置与矛盾冲突进而凸显电影的戏剧性。在人物刻画与塑造,场景的渲染与设置等方面需要更加生动,而往往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无疑会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就目前奇幻电影“西游系列”的改编而言,在重构“西游”经典奇幻世界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打斗场景的设计与视觉效果,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较为恢宏的场面。然而,这些经过改编的奇幻电影,却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原著的内在叙事性,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奇观场景难以掩盖故事情节的缝隙与空洞,让观众感受不到要传达的核心精髓,无法塑造经典文本中那样生动的艺术形象。由此,奇幻电影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需要在满足观众精神诉求与娱乐消费中,寻求主流价值与电影市场之间的共赢,力争在接受性和整合性等向度上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引导观众在世俗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自我疗愈与自我救赎。

⑤奇幻电影需要新的思维模式推动整体叙事转型。以人工智能等重要科技成果为标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也引起了保护自然和人类的生存警醒。奇幻电影《流浪地球》改编的巨大成功,为中国电影工业及硬科幻文化产品带来发展的新趋势。该部电影设置了科幻的时空概念等科学范畴的命题,在充满科技特性与工业基因的叙事话语中,穿插了营救地球过程中战友合作、牺牲以及父子祖孙之间的亲情等人文元素,与年轻一代观众的生活相接近,被称为国产电影中的现象级作品。

⑥同时,奇幻电影需要将科技思维与中国哲学思想进行融合,借助数字化手法与超自然影像来传递古老的东方智慧,重新建构新的宇宙观、天下观、价值观与和谐思维、一体思维等理念,较好地实现民族性、现代性与世界性之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价值引领与审美情趣、艺术性与娱乐性等之间的关系,成为新的国产电影市场的生长点。

(摘编自李娟《奇幻电影中的文学叙事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幻电影是对虚幻空间的想象性建构,折射生命的木质并传递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
B.奇幻电影通常将人、神、妖等放置在同一个空间中,试图实现现代人精神层面的救赎。
C.奇幻电影通过传达传统经典故事中原有的心理情感来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危机的反思。
D.奇幻电影借助特有的神怪文化实现阐释现实世界的意旨,对中国观众而言比较容易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奇幻电影让观众接受的前提是讲故事时举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例子。
B.第③段作者提出了奇幻电影也可以将传统经典文本中的故事作为新的叙事空间的观点。
C.第①段以“西游系列”的改编为例,论证了奇幻电影必须在主流价值与市场之间寻求共赢。
D.第⑥段总结全文,着重指出处理好价值引领与审美情趣应成为奇幻电影市场新的生长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神魔故事采用多元化视角反观人生,因而常成为奇幻电影的文学叙事母题。
B.在对传统经典文本的取材改编时,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可以增加奇幻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
C.奇幻电影“西游系列”只注重对打斗场景的设计与视觉效果,故事情节毫无内在叙事性。
D.《流浪地球》的成功,表明将科技思维与中国哲学思想进行融合才是奇幻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0-04-18更新 | 1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九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历代公私书目皆有著录,包括《崇文总目》《新唐书》《宋史》等。《历代名画记》对后代画史撰述影响甚大,包括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南宋邓椿《画继》,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等都以续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荣。

张彦远收集整理晚唐之前画论史传,别出机籽,分章别类,考察绘画相关诸多问题,为中国绘画史写作立下规范。《历代名画记》共有十卷,前三卷为画学专论文章。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张彦远)高祖以下入则为相,出则历典名郡,搜藏历代书画极富,因战乱丧失殆尽。至彦远时,虽所余无几,但因其精于鉴赏,烂熟历代文献典故,故能成此规模空前、亦史亦论的画学专著。正因为张彦远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促成了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

到目前为止,《历代名画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理校注和绘画思想研究上,大都未涉及到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历代名画记》的文学价值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十画家小传中,许多画家兼及诗人的身份。尽管唐之前画家小传多采自前人所著画传史书,但唐代画家小传多出张彦远自己之手,对唐代具备绘画才能的诗人生平考订多有禅益,有些文本和逸事甚至仅存于《历代名画记》中。且由于张彦远出自三相张家,门第崇高,见闻既广,又熟诗文,众多文学史料赖其保存。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画家小传有助于唐代诗人生平的考订,载录的诗文有助于文学史料的保存,更可以通过画家小传的记载考察唐代绘画、文人和唐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二,《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和《论顾陆张吴用笔》多有论及张彦远的绘画思想。张彦远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并重,提炼出自身重骨气的绘画理论。这既是对六朝画论的总结,又与唐代文论中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二者体现着共同的审美品格。张彦远又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这两个命题,注重绘画的的阐述,这不仅与中晚唐的意境理论相关,还影响了宋代以后写意画的传统。因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绘画理论在画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还与唐代当时的文学理论密切相关。

第三,《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山水树石》专章记录了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在画家小传中载录了众多山水画家的史料,呈现出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详尽资料。山水诗与山水画同时产生于晋宋之际,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会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差异,故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考察山水诗画的关系。《历代名画记》收录的唐代山水画家的史料更是有助于重新考察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概念。毕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王维山水诗和山水画二者关系而来,欲考察这个概念亦必须回到唐代的山水诗画这个环境中。《历代名画记》保存的山水画的史料为重新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供了坚实的论证材料。

(摘编自蒋金珅《〈历代名画记〉文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后世的画史撰述影响最大。
B.张彦远能够完成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与他的家学和个人学养有关系。
C.《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十为画家小传,这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关系密切。
D.张彦远的绘画理论完全继承谢赫“六法”思想,并对六朝的画论进行总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历代名画记》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其中的文学价值,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B.作为学术论文,文章引用一些表述,如引用“三相张家”说明了张彦远的显赫家世。
C.文章的结构清晰,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层面展开论述,横向并列,最后对全文总结。
D.作者认为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研究山水诗画关系,这体现出其独到的研究视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果显著,其绘画理论在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B.张彦远不仅擅长对绘画作品鉴赏,还研究绘画理论,了解一些绘画理论,熟知诗文。
C.当今的学者可以通过《历代名画记》研究唐代一些具有绘画才能的诗人的生平事迹。
D.依据《历代名画记》的山水画的史料,作者否定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
2022-07-22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