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2 题号:177266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前面章节里讨论了三种形式的权力:从社会冲突里发生的横暴权力,从社会合作里发生的同意权力,以及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的长老权力。在《名实的分离》这一章中,费孝通提出了一种“时势造英雄”造出来的权力,叫“时势权力”。这种权力是在变化的社会,人们掌握并适应了变化从而占有优势,给个人或者群体带来的实际力量。比如电脑刚开始普及的时候,运用第一代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人,他们就有了优势,在那个时候成了“英雄”。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新富们,不是依靠传统,而是靠时势带来机会,其致富能力也可以说是“时势权力”。

社会变迁是相对于社会静止状态而言的。费孝通说:“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可以并存而不冲突。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连续的继承性和变革的创新性的综合体。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是“变”。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就是讲变与不变的。也因为这两类状态的同时性,两种权力,即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才可以并行。然而,两种权力还有此消彼长的现象。社会变迁得慢些,长老权力就强些,变迁得快些,时势权力就强些。变迁得过快,就会发生“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社会结构之所以要变,是因为如文化一样,社会结构也是人们从环境里获取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一旦这种结构满足不了生活所需,就要发生改变。

当然,费孝通考虑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的,实际上一个社会内部是划分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变迁对于不同的群体带来的冲击是不一样的,这里边有斗争。比如隋唐社会,在维护皇权自身的需要下,打击门阀贵族,是通过科举制来把有才能的人选拔到政府里,而不是门阀贵族垄断权力,不管其有无才华。一方面,这是皇权维护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下层百姓想使身份地位向上流动的愿望的体现。这样新的社会结构对于原来的门阀贵族是不利的,却有利于帝王的统治和下层百姓的向上流动,整个社会的活力被调动起来了。我们也可以说,门阀贵族代表了社会结构不变下的“长老权力”,他们掌握了话语权,而科举出身的平民子弟则是掌握了知识适应新社会机制的“时势权力”者。费孝通似乎忽略了社会群体内部不同利益群体对变迁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费孝通说:“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

但是,新的生活方法也不是容易得来的,它需要“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发明者、从别种文化学习的引进和输入者、试验者等都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英雄”。这时发生的权力,既不同于横暴权力,也不同于同意权力,也不是长老权力,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这种权力不仅在现代变迁剧烈的社会容易看到,甚至在初民社会也可以常看到:“在荒原上,人们常常遭遇不平常的环境,他们需要有办法的人才,那是英雄。”但时势大英雄,在任何时代都是稀有珍贵的。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现代世界里,互联网和城市化一起,把世界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时代:不是土地,也不是资源决定财富,而是智慧或者知识,新的知识信息和想法、创新等会带来财富。这种知识经济下的富豪不是世袭的,不是权力的,而是知识和智慧的。土地是农业社会的财富之源,资源是工业社会的财富之源,而新的时代,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智慧才是财富之源。

要做时势英雄,必须能把握时代变迁的脉搏,赶得上时代的步伐。费孝通说:“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英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人羡慕英国能不流血而实行种种富于基本性的改革,但很多人忽略了他们所以能这样的条件。英国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以整个世界的文化来说是处于领导地位,他是工业革命的老家。英国社会中的领导阶层却又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动的,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变化的社会,掌握并适应了变化而占有优势,给个人或者群体带来实际力量的人就可能成为时势英雄。
B.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通常,发生社会变迁时不会出现社会继替。
C.费孝通认为,社会结构如同文化一样,一旦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所需,就要发生改变。
D.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让下层百姓拥有了使身份地位向上流动、成为“时势英雄”的机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产生于社会变迁过程中,后者产生于社会继替过程中。
B.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就会立即放弃旧方法,因为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
C.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时势权力的不再是拥有土地和资源的人,而是拥有知识和智慧的人。
D.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英国能不流血而实现种种改革,是因为它一直处于整个世界文化的领导地位。
3.下列选项中提到的人物,不能算是时势英雄的一项是(     
A.全国劳模张秉贵B.微软的比尔·盖茨
C.搜狐的张朝阳D.革命先驱孙中山
4.“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出自《孟子·公孙丑》,它强调做事仅有智慧不行,还要待时而作、顺势而为,才能取得成功。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5.陈心想对费孝通关于社会变迁的观点有所拓展,你认为他的拓展是否合理,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既然如此,氢能为何又成了燃料呢?

这是因为氢的热值很高(120.0MJ/kg),是同质量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热值的2-4倍,也就是说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2-4 倍;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调配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能源载体。

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

(摘编自《氢能这么好,为什么现在才开始用?》,“人民网”2022年7月29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基本涵盖了氢气“制——储——用”全链条。氢能产业链的上游为制氢,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氢气产能约3300万吨。根据制取过程的碳排放强度,氢被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灰氢是指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制氢过程中没有碳排放。目前,我国氢气制取以煤制氢方式为主,占比约80%。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降低,绿氢占比将逐年上升,预计2050年将达到70%。

氢能产业链的中游是氢储运,高压气态储运技术已商业化,是最为广泛的氢能储运方式。长管拖车运输灵活性高,适用于短距离、小体量输氢;液氢存储和固态储氢无需压力容器,运输便捷,是未来实现大规模氢能储运的方向。

氢能产业链下游为氢的综合应用,氢气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子、医疗等领域,此外,氢气还可通过氢燃料电池或氢内燃机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可覆盖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到2060年,我国氢能需求预计达1.3亿吨,其中工业需求占主导地位,占比约60%,交通运输领域将逐年扩大规模达到31%。

(摘编自杨勇平《氢能,现代能源体系新密码》,“光明网”2022年5月5日)

材料三: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提速,氢能应用的推广也在持续加快,氢能逐渐成为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赛道”。“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为了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氢能将被广泛应用在多个能源部门,并且需要提高到目前应用水平的六倍以上。”澳大利亚教授甄崇礼介绍,作为世界第三大能源出口国,“澳大利亚希望新能源、氢能能在未来成为其能源出口的重要部分,把丰富的‘阳光’出口到全世界。”

在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蓝新能源总裁秦志东看来,全球氢能产业处于初期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预计2030年后,将进入商业化阶段。“随着产业的逐步完善,我国商用车氢能时代已经拉开序幕。”秦志东表示,不同于国外以乘用车为主的发展路径,中国氢燃料以商用车为切入点,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1年,中国建成加氢站数、在营加氢站数、新建加氢站数实现全球三个“第一”。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

在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型能源央企的入局给产业走向成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其中,中国石化正在以建设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据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副总经理贾文利介绍,中国石化具有丰富的制氢用氢经验和较强研发实力,氢气生产和利用规模国内领先,具有发达的交通能源销售网络,具备上中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优势。目前,中国石化正加快构建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摘编自《我国氢能产业链初具雏形未来将带动形成十万亿级新兴产业》、“新华网”2022年9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氢能,之所以能成为不同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因为它具有120.0MJ/kg的高热值。
B.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基本涵盖了氢气“制一储一输一用”全链条,在制氢方面,我国以约3300万吨的氢气产能成为世界产氢大国。
C.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是目前氢能储运最广泛的方式,无需压力容器、运输便捷的液氢存储和固态储氢会是未来实现大规模氢能储运的方向。
D.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其中建成加氢站数、在营加氢站数、新建加氢站数在2021年实现全球三个“第一”,领先世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灰氢”“蓝氢”和“绿氢”在制取过程中碳排放的强度依次降低,从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发展到没有碳排放,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B.通过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制氢过程中没有碳排放的绿氢虽然环保,但由于其制取成本较为高昂等,目前占比大约为20%。
C.作为世界第三大能源出口国的澳大利亚把氢能广泛应用在了多个能源部门,希望氢能在未来成为其能源出口的重要部分,能出口到全世界。
D.中国石化作为大型能源央企,凭借在氢气生产和利用规模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加快构建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3.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氢能逐渐成为全球竞争与合作“新赛道”的原因。
2023-04-12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其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来说,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对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高度总结。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要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了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还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的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的质量更好,村落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是他们的精神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选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村落、振兴乡村,是继承传统的需要,也是走向未来的需要。
B.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村落数量锐减、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C.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未来可能将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D.新时代为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机遇,因此,保护古村落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乡村是人们的精神归宿,只有让乡村不断成长,才能留住我们的根。
B.文章以传统村落锐减为立论的前提,由此引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文章引用《汉书》和《金翼》里的论述,意在强调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D.文章指出传统村落锐减的现象后,又阐述了村落的文化意义并就村落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让村落不再衰败,而是不断成长,才能把“记得住乡愁"“留住我们的根"变成现实。
B.传统村落更加宜居,村落中的人们生活质量更好,村落保护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
C.如果能够顺势而为,城乡关系重构过程中衍生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彻底解决。
D.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保留乡村风貌,注意乡村味道,否则就可能偏离发展目标。
2020-04-26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观念,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再到,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摘编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所以本着客观原则,历史学就能还原全部历史。
B.“史家纂写的历史”有主观片面性,故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按教材预设规律进行研究。
C.史景迁研究“王氏之死”,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细节,提高了历史文本的信度。
D.一定意义上来说,用科学方法挖掘、考订大量文献的研究方式只是接近“证据真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是指历史研究的内容,“理”“道”是指历史研究的成果。
C.“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大意是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追求“真实”,历史学的人文属性就会被消解。
D.“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体现了“历史学的目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章学诚《文史通义》
B.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高《春秋公羊传》
C.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吴缜《新唐书纠谬序》
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的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
5.费孝通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对“实用”的认识。
2023-09-03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