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赵树理(1906-1970)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177413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字

赵树理

在乡村集镇教小学,教学以外的杂事很多:写神庙对联,村里人有了红白大事写请柬和灵牌,年关之前替穷人写卖契,替一般住户写春联……我在王店镇教小学,杂事比一般村镇更多,因为镇公所的书记每天只顾给镇长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镇长便经常拉我的差。在这种年头,为了不丢掉饭碗,不能得罪镇长,因此,我便得多吃一点苦。

一天,镇长交给我一卷缎子和一包泥金,要我替他写字,说区长被调升,镇上有个欢送的表示。按地方的习惯,每逢被提升的县、区长离任的时候,地方士绅便向老百姓收一笔钱,请他吃顿饭,送些礼物。礼物是绸缎之类,写上几个恭维性质的金字,名叫“帐子”。“帐”字可能是“幛”字叫错了音,不过可以不必管它。

王店镇的学校设在一座汤帝庙里,冬天在厢房里上课,夏天常把课堂搬在正殿对面三丈见方的戏台上。这座戏台,每年只在秋收后唱一次戏,除此之外,冬天有些大户借它存干草,到夏天一方面作课堂用,另一方面有些住家离庙近的农民在后台和角落上铺着席子,午饭和晚饭后到上边乘凉休息,好在和上课时间不冲突,倒也能各尽其用。这天午上,我拿着镇长交给我的缎卷子、泥金包、白芨、粗瓷碗和两枝笔到台上去,一个青年爬起来问我:“先生,写帐子吗?我来帮你!”他这么一说,另外有几个人听了也起来看热闹。写“帐子”在这地方不算稀奇,大户人家做红白大事也有送“帐子”的。这位热心帮忙的青年有经验,并没有问我怎样做,就把泥金放在碗底,倒了一点水,用白芨研起来。

青年把金研好,我把缎卷子展开一抖,台上闪起一道红光,引得大家吃了一惊,凡是躺着还没有闭上眼睛的人,都爬起来看。

“这是什么缎?”几个人一齐问。

“呀!跟闪电一样!”有一个人吃惊地夸赞。

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缎。既然有人提到闪电,我便顺口说:“就叫它闪电缎吧!”

“给谁送?”有人问。

“给区长!”我说。

“为什么?”

“区长要走了!”

“早就该走!”“就不该来!”“去了是福!”……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我提起大笔在金里蘸着,就有人把缎子铺在桌面上,问我说:“先生,给他写几个什么字?”

这一问可把我问住了。原来这位区长才来了三个月,因为办了一宗县里认为“很漂亮”的事,县里报了省府,省府就把他提升了。他办了什么“漂亮事”呢?去年春天,省府连派了三次粮秣款,因为地方太穷苦,前任区长收不起款来被撤了职,而这位新区长一来,马上就想出了办法,办法全在于和王店镇镇长配合得紧密。这位镇长是全区的首户,全区大小村庄都有他放的债,都有押给他的地。新区长来了请他帮忙,他便出了主意,要区长把全区欠款户挨次传来,有钱的交钱,没钱的押地,他替欠户还款。区长听了他的话,用油印印了些押地字据,把欠户一一传来,有钱的交钱,没钱的不填字据不放走,果然从四月份上任,不到五月底就把欠款全部追清。这位区长就是因为办了这样一宗“漂亮的事”才被提升了的。对这样一位“漂亮区长”,该恭维他几个什么大字呢?我一时想不出主意来,便反问大家说:“你们说写什么好?”

那位研金的青年说:“写‘真会要钱’吧。”

“不好!不如写‘真会逼命’!”又一个人说。

“逼谁的命?不如写成‘逼死祖爷’更明白些。”又一个人说。

我笑了笑说:“你们都说得对,可是照谁说的写上去也保准出事!”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有人说:“还是由你写吧!”

由我又有什么好写的呢?还不得昧着良心说话吗?我憋了一阵,憋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先生!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区长的好处大家常常念道着哩。”

“对!哪个人,哪一天还不骂他几遍王八蛋。”

我换了小笔去写上下款。这上下款都是镇长拟好了写在纸条子上的,我把纸条铺好正要写,那位研金的青年指着纸条上写的下款中的“全体镇民”几个字说:“怎么还要叫我们给他送帐子?”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瞪了眼,识字的念给不识的听,不识字的也火了!

“我们不捧他这催命鬼!”又一个人说。

“可是镇长要我这样写,我替人写个字,怎么好改呢?”我既然抗不过镇长,也只好当众说明不是我的意思。

还是那个青年说:“写了也不算!我不出钱!”他又向大家说:“谁也不要给他出钱!区长给镇长放了押地债,让镇长一家给他送帐子吧!”

“连名字也不愿挂,谁还给他拿钱?”

“谁拿钱谁是龟孙子!”

“可惜是你们已经拿过了。”我说。

“谁拿过了?”每个人都看着别人的脸色互相追究。

我问:“镇公所前天不是收过一次钱吗?”

“那天收的是‘公事钱’。”有人回答。

我向他们解释说:“那一笔‘公事钱’,除了给区长摆了一顿筵席之外,剩下的只买了这么一块缎,花完了没有我可不知道。”

“真是的!又叫人家把咱们装鼓里头了!”

“质问镇长去!”

“质问王八蛋去!”

大家说着都跳下台,冲出庙门。

过了一阵,街上的人声就“哇啦哇啦”越吼越大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经常被镇长拉差,去协助镇公所的书记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吃了很多的苦,这使“我”对其丑恶行径十分不满。
B.从一个青年主动帮“我”写帐子,以及“我”与众乡民的谈话,可以看出“我”与他们之间有着相当和谐的人际关系。
C.开始时,村民对镇长的盘剥麻木不仁,但在“我”暗中挑动其愤怒后,他们终于清醒过来,并变得群情激愤,准备进行抗争。
D.“我”写帐子时,本想写“真会要钱”之类,但恐惹出事端;而写恭维的话又实在不肯,所以写了模棱两可的“有口皆碑”。
2.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3.本文关于区长办了一宗“很漂亮”的事的一段插叙,有怎样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雨

赵树理

金斗坪村的龙王庙,建筑在村北头河西边的高岸上。

在解放以前,每逢天旱了的时候,金斗坪的人便集中在这庙里求雨。

组织领导这事的人在解放前不久是本村地主周伯元。周伯元怎样领导这事,土地改革时候老贫农于天佑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有一段话:在求雨时候,你把你的名字排在第一班第一名,可是跪香时候你可以打发长工替你跪。别人误了跪香,按你立的规矩是罚一斤灯油,你的长工误了替你跪香,连罚的灯油也得他替你出。大家饿着肚子跪香,你囤着粮食不出放,反而只用一斗米一亩地的价钱买我们好地,求了十来次雨,就把金斗坪一半土地都买成你的了。你长的是什么心?要不是解放,那就只有你活的了……

土地改革后,金斗坪的全部土地又都回到农民手里,可是这年夏天不幸又遇上了旱灾。这时候,政府号召开渠、打井、担水保苗,想尽一切方法和旱灾作斗争。

金斗坪就在河边,开渠有条件,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和村政委员会商量了开渠的计划,又请人测量了地势,就召开动员大会,动员开渠。

动工这一天,大家正在画好了石灰线的地方挖土,忽然听见龙王庙里敲钟打鼓。一听这个,大家就议论开了谁还这么封建?最后都同意派个人去看看是些什么人在庙里,一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使命。

这青年跑到庙里一看,庙里有八个老头,最想不到的是土地改革时候的积极分子于天佑也在内。青年问于天佑:你怎么也来了?”“我怎么不能来?”“你不是亲自说过龙王爷是被周伯元利用着发财的吗?”“那是周伯元坏,不是龙王爷不好!”“原来你也是个老封建!说了个老封建就把老头儿们惹恼了,骂青年说:你给我滚!这青年没法,只好回到河边去报告。晌午,党员把情况反映到支部,支部书记于长水想出的对付办法是一方面说服他们,一方面加紧开渠——只要渠开成了,自然就没人求雨了。

可是钟鼓不断地敲着,把一些心里还没有和龙王爷完全断绝关系的人又敲活动了: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子,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们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参加开渠的人,凡是和龙王有点感情的,在上下工时候也绕到庙里磕个头。

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着石匠钻炮眼崩石崖。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跪香的青壮年在不值班的时候,也溜出庙来参加开渠,老头们说他们心不诚,妨碍了求雨的效果。

两天之后,开渠遇上了新困难:上半截土渠已经挖到庙下边的石崖边,可是石崖上的石头太硬,一个月也开不过去。这时候退坡的、说闲话的慢慢多起来,也有装病的,也有不声不响走开不来的,剩下的人,有的说一年也开不过去,有的说:现在旱得人心慌,还不如等到冬天再开……原来在庙里跪香的仍回去跪香,原来只在上下工时候去磕个头的也正式编入跪香的班次。

河边人少了,崩开了的石头没人搬,炮声暂且停下来。于长水一边仍叫党团员们搬石头支持场面不让冷了场,一边坐在一块石头上,对着这讨厌的石崖想主意。他下了个决心说:要不能把这么现成的水引到地里去,就算金斗坪没有党!他坐在几乎能烫焦了裤子的石头上,攒着眉头,两眼死盯在这段石崖上,他想要是从石崖离顶五尺高的腰里,凿上一排窟窿,钉上撅子,架上木槽,就可以把水接过去。他的眉头展开了,站起来向对岸搬石头的人们喊:同志们,不要搬了!有了好办法了!午上又开过群众大会通过了这个办法,退了坡的人听见有门道又都回来参加工作,党团员自然更加了劲,找木匠的,搬木头的,搭架的,拉据的……七手八脚忙起来。

庙里跪香的人又少了,气得于天佑拼命地敲钟。

一天过去了,河边的木槽已经成形,庙里跪香的人偷跑了三分之二。

两天过去了,木槽已经上了架,跪香的人,不但后来参加的全部退出,连原来的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

石崖腰里架木槽是个新玩意,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新鲜,吵嚷得比赶集还热闹。这声音,在庙里的五个老头听起来心里很不安,连钟鼓也无心敲了。于天佑说:人们这样没有诚心,恐怕要惹得龙王爷一年也不给下雨!其余四个老头擞了擞嘴,随后五个人商量了一下,一齐跪到地上祷告。于天佑说:龙王爷呀!不论别人怎么样,我们几个的心是真诚的!求你老人家可怜可怜吧!就在这时候,忽听得外边的人群像疯了一样齐声大喊起来,喊得比崩石崖的炮声还惊人,一个老头说:这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故了!说了便爬起来跑出去,其余四个也都侧着耳朵听。

出去的那个老头跑回来喊:快去看!接过水来了!大着哩!地上跪着的四个老头,除了于天佑也都爬起来要出去。于天佑说:难道我们也不能诚心到底吗?一个老头说:抢水救苗要紧!龙王爷会原谅!说着便都走出去。

最后剩下于天佑。于天佑给龙王磕了个头说:龙王爷!我也请你原谅!我房背后的二亩谷子也赶紧得浇一浇水了!说罢,也爬起来跟着别的老头往外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天佑在面临旱灾时坚持“求雨”,他认为心诚会求来雨,而且以前地主“求雨”时心不诚,他还曾在土改时积极斗争。
B.小说中于天佑和《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都是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迷信毒害的以旧观念行事的老农民形象。
C.小说围绕“旱灾”,从于长水带领的“开渠”和于天佑带头的“求雨”两个方面展开行文,双线并行交错,增强了故事性。
D.党支部书记于长水果敢刚毅,尽心尽责,是农村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小说通过塑造这一形象来表达对党的礼赞。
2.本文和《小二黑结婚》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请概括说明。
3.小说中多次写到“敲钟鼓”,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02-16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经理

赵树理

小经理叫三喜,是村里合作社的经理。说他“小”,是年纪小,才二十三岁。这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孩子,因为家穷,从小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多。不过字太多了,学起来跟学别的不一样,他东问西问,数起数来也认了好几百,可是一翻开书,自己认得的那些字都不集中,一张上碰不到几个;这是他最不满意的一件事。

三喜入共产党,只比他当经理早三天。八月间村里开斗争会,斗争合作社的旧经理张太。

原来这张太是个放高利贷起家的,抗战以前在村里开了个小杂货铺。张太根本不凭卖货赚钱,就凭的是放债。一九四二年实行减租减息,张太就只剩了一些收不起来的账尾巴,送了个空头人情,说“本利全让”,有些人还以为人家很开明,叫人家当本村合作社经理。人家当了经理以后,光人家一家的股本比一村人的股还多,生意好像又成了人家的,人家拣赚钱的买卖干,村里人仍是要啥没啥,村里人对这事不满意了好几年,直到去年八月才又翻起来。翻起这事来以后,三喜连觉也睡不着,又是找干部,又是找群众,发动东家,发动西家。赶斗倒了张太,共产党的小组长把三喜的积极活动情形报告了支部,支部就派这小组长去和他谈入党的话,问他入不入,他说:“入入入,斗争了这么一回,连个共产党员也不算还行吗?”

“众人是圣人”。三喜自参加了这次斗争,共产党看起他来了,群众也看起他来了。张太一倒,合作社就得补选经理。头一天晚上提起选经理这事,每个人差不多都想到三喜身上,三喜一看这风色,一颗头好像涨有柳斗大,摆着两只手说:“不行。”可是也抵抗不住大家的“拥护”。他说:“我不识字。”大家说:“都不识字。”他说:“我两口人过个日子,实在没工夫。”大家说:“大家帮你生产。”他再没有说的。

说“不识字”,说“没工夫”,都只是表面上一个说法,实际上是他怕使用不了王忠这个掌柜。王忠这个人跟张太是一伙,伺候了张太半辈子。这次斗张太,也捎带了王忠一下,不过他只是穿黑衣保黑主,因此大家只叫他反省了一下,没有动他的产业,还叫他当合作社掌柜。大家虽是这样决定了,三喜的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总不想跟王忠共事。再者三喜自己也不懂生意,又要向王忠领教,又怕受王忠的捉弄,因此不敢领这个盘。

大家选起他来以后,他去向支部提出困难,支部说:“群众既要你当,你就该克服困难,起模范作用。”说了半天,还得自己跟王忠干。

三喜一上了任,王忠果然跟他捣蛋,在王忠的思想上也转不过弯来,觉着他自己要比三喜强一万倍,如今叫三喜当经理他当掌柜,实在有点不服劲,总想看三喜的笑话。他觉着王忠这人果然不好对付,跟支部说了几回,支部叫他慢慢说服教育。他为这个着实发了几天愁,后来想着只有把合作社这一套弄熟了,才能叫王忠老实一点,从此便事事留心,只可惜自己识字太少,账本上还得完全靠王忠。

要学账,就得跟王忠学,他想要跟王忠说这话,王忠越发要拿一拿架子;因此他决定不在王忠面前丢这人,等王忠不在的时候,自己翻开账本偷偷地学。比方白天入了一百二十五斤盐,晚上找着了一百二十五斤这个码,就能慢慢找出哪一个是“盐”字来。起先只是认字和了解账理,后来又慢慢学着写——把账本上的字写到水牌上,写满了就擦,擦了又写,常是半夜半夜不睡觉。

半年工夫,账本上用的那几个字他学了个差不多。心里有了底,说话就硬一点,对王忠迁就得就少一点。王忠有点不高兴,就装起病来,一连三天没到合作社。到了第四天,他去看王忠,明知道病是装的,却也安慰了一番,说:“你慢慢养着吧,不要着急,合作社的事情我暂且招呼几天!”王忠见他不发急,也莫名其妙,心想:“我且装上半个月,看你怎么办?”可是真正装了半月,也不见三喜发急,自己反而沉不住气,摇摇摆摆到合作社去看。

王忠一进合作社,三喜装得很正经地说:“好些了吗?这几天忙得也没顾上去看你!”他也客气了几句就坐下了。他一坐下就想看看三喜这半月来在账上闹了些什么笑话,顺手翻开了流水账,三喜还说:“你歇歇吧,不要着急!才好了些,防备劳着了!”他一看这本账先吃了一惊。他看见这账上不止没有多少错字,连那些粮食换货物,现钱和赊欠……一切很复杂的账理,一项也没有弄错,又翻了翻另外几本,也都一样,要说跟自己有差别的话,只是字写得没有功夫些。这一下他觉着以后再不敢讲价钱了,再要捣蛋就得滚蛋,滚出去便再没有个干的了(这合作社的经理是义务职,掌柜却是薪水制)。他踌躇了半天,才搭讪着说:“我这一病就累你半月,我明天搬来吧!”三喜仍然很正经地跟他说:“你看吧!不敢勉强,身体要紧!”

自此以后,王忠果然老实了:三喜吩咐他干啥,他跟从前张太吩咐下来一样,没有什么价钱可讲,每到一个月头上,不等三喜说话就先把应结算的算出来……三喜见他转变了,对他反而又客气好多,他也觉着比在张太手下还痛快。

三喜把改造王忠这事报告支部,恰是支部搞立功运动的时候,就给他记了一大功。

(节选自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8月初版小说集《小经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喜“最不满意”他认识的字不都在一页纸上出现的幼稚想法,是因为他见识浅。
B.张太在减租减息活动中送了个空头人情,村里人误以为他觉悟高,推举他为合作社经理。
C.在三喜的发动下,村里人展开了对合作社经理张太只拣赚钱买卖干的反对和批判。
D.三喜成功改造了王忠,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扬,连党支部也给他记了一大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经理”中的“小”没有蔑视的意味,主要表现作为合作社经理的三喜年岁较小,和大家对他的认可。
B.小说写三喜入党、上任的情节时,地域特色明显的口语,既深刻揭示了人物心理,也使人物具有时代感。
C.合作社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景,使情节更紧凑,更能真实再现社会背景,也让读者更易理解人物间的矛盾。
D.装病上班后的王忠的心理变化明显:最初是想看笑话,看了记账本后很吃惊,最后是决心要好好工作。
3.小说介绍广大人民群众与张太的斗争的内容在情节结构上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如何借用王忠这个人物来刻画三喜的?这些内容分别体现了三喜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0-27更新 | 1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就成立了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们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又选了两个教师——陈秉正和王新春,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但闲不住。他在教练组里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首先要教架式。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规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往往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式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一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有一次休息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陈秉正老人说了个“有柴”,不慌不忙放下火镰子,连看也不看,用两只手在身边左右的土里抓了一阵,不知道是些什么树皮皮、禾根根抓了两大把;王新春老人擦着洋火点着,陈老人就又抓了两把盖在上面。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看了说:“这个办法倒不错!”说着自己就也去抓。陈老人说:“慢慢慢!你可不要抓!”可是这一拦拦得慢了点,那个学生的中指已经被什么东西刺破了,马上缩回手去。王新春说:“你这孩子!你是什么手,他是什么手?他的手跟铁耙一样,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那个学生,一边揉着自己的中指,一边看着陈老人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和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不过他对这一双手,并不是欣赏而是有点鄙视,好像说“那怎么能算‘手’哩”。

学生的神情,两个老人都看出来了。陈秉正老人没有理他,只是自豪地笑了一下就拿起自己的旱烟袋来去吸烟,王新春老人点着烟之后却教训起这个青年人来。他说:“小伙子!你不要看不起那两只手!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山是地主王子裕的,山顶上这十几段地,听老人们说从光绪三年就荒了,一直荒到宣统三年。当年间我们两家都没有寸垄田地,他给王子裕家当长工,我给王子裕家放牛。后来他来这里开荒,我长大了从放牛孩子升成长工,跟着老领工在大河滩学着种园地。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他们父子俩一镢头一镢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那个学生虽然对他自己那种鄙视的表示有点后悔,可是他除了不愿当面认错,反而还自我解嘲地说:“怨不得我们学习得慢,原来就没有那样的手!”陈秉正老人一本正经地教训他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陈秉正的手什么活都拿得起来,要劲有劲,要技术有技术,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委婉含蓄,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小说通过对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民的手的细致描写,刻画出农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劳动人民形象。
2.小说中陈秉正的手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是如何描写陈秉正的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老舍曾说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2022-01-20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