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3 题号:184078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古已有之。西方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传世,中国的《诗经》中相当数量的农事劳动描写则开启了这一源头。而当下,它正面临断流的危机,传统的劳作方式不断被取代,被遗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模式正经历分崩离析的痛楚。

纵观现当代乡土文学,其中所写的农事劳动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农事劳动是前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符号和标志。而今,随着传统农业的萎缩调敝,大量的农事劳动也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因而在当下重读那些忠实记录、描写了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已多少带有挽歌的性质,它们不仅仅具有文学意义,还将越来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

在农业社会里,农事劳动不仅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必需的手段和方式,也蕴含着农耕文明特有的价值立场、审美维度、情感方式。在农村,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最主要的参照标准不是道德层面而是实用价值,即他们在生产劳动上的表现。确实,农村中的劳动好手、能手,就能受人敬重。乡土作家在写到这类角色时,往往会抑制不住地流露出赞美的情感倾向。

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不仅渗透进乡土世界的价值观中,也深深影响着农村的审美观念。往往是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孙犁的《荷花淀》开头写月光下水生嫂坐在院子里编苇席的劳动场景。这种审美观,完全是以实用性、功利性为内在基础的。每一种传统的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的检验而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其中凝聚起了很多无形的东西,诸如家族情感、民风习俗、人际交往、审美维度等等,但时代在用更新更先进的手段取代那些古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甚至是埋葬着附在其上的文化基因。

在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的同时,附着于其上的宗法制乡村的人事交往、风俗传统也必然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这里,劳动已不仅仅是为了生产,还在一定层面上承担着人际交往、促进情感联络的特殊功能,这在重血缘、地缘关系的宗法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传统的人情习俗实际上也被割裂,金钱至上、人情淡漠、道德异化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严峻问题。

但是不论社会如何转型发展,农事劳动所担负的生产粮食以供养人类的基本职能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现代技术的推进下改变形式继续存在,乡土文学也会持续地予以文学性的观照,这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农为平《乡土文学中即将消逝的农事描写》)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自古就有了,中西方的一些经典作品中是有过记载的。
B.随着大量的农事劳动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农业走向萎缩凋敝。
C.在当下,那些忠实记录、描写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作品,有多样价值和意义。
D.现代农事劳动与传统农事劳动相比,手段已更新,但基本职能并未发生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农事劳动在古代的相关记载入手,进而重点论述它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危机。
B.文章用孙犁《荷花淀》的事例,论证了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对农村审美观念的影响。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带来的问题。
D.作者不仅关照传统农事劳动的过去,关注它现今的状况及其影响,更关心它的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里判断一个人好坏主要看生产劳动的表现,生产劳动表现好才能够受人敬重。
B.农事劳动在农业社会里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手段和方式,有着极丰富的内涵。
C.每一种传统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检验而传承下来,附着多种文化基因。
D.随着传统农事劳动日渐衰微,与之相关的宗法制乡村的风俗传统等必然发生变化。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脑袋大一定智慧多吗?坊间普遍接受的观念如下:所有哺乳动物的大脑都由同样的成分构成,但随着大脑越变越大,其功能越来越复杂,由此带来了我们在学校学到的进化阶梯图;人位于进化阶梯的最顶端,而不是单列在进化树之外。然而,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拉尔夫,霍洛韦不同意这一看法。他提出:认知能力的进化改变是大脑重新组织的结果,而不光是由大小变化带来的。各类动物大脑之间的区别,到底是数量上的还是质量上的?这一争论还将持续下去。

美国神经科学家托德·普罗伊斯解释了这一争议的原因,即有关皮层组织的诸多概念是以“数量”假设为基础的。它令科学家们相信,使用其他哺乳动物(如老鼠和猴子)大脑模型所发现的结果,可以外推到人类身上。如果说这不正确,必定会在其他很多领域引发震荡,比如人类学、心理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普罗伊斯主张,要比较研究哺乳动物的大脑,而不是以其他较低等动物(比如老鼠)的大脑为模型解释人类大脑如何运作。他和很多人都发现,在微观层面,不同哺乳动物的大脑差别可大了。

还记得尼安德特人吗?他们的颅骨容量比智人稍大,大约是1520立方厘米,而现代人一般为1340立方厘米——也就是说,他们的相对大脑容量比现代人类还大。尼安德特人从遥远的地方运输原材料,他们发明了标准化技术,制造长矛和工具。这些活动似乎暗示他们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而且开始了象征性思考,但是尼安德特人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结构不如同一时期的智人复杂。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对大脑体积说从来不感冒。人类在漫长进化中发展出来的大脑分工,左半球是聪明的那一半,它说话,思考,做出猜测。右脑则不然,用象征性的说法,它是左脑不争气的堂兄弟。然而,就我们目前所讨论的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是,就算左脑跟右脑分开,只剩下670克,它的认知能力也跟之前一样。聪明的大脑不光是靠大小。

还有一些来自遗传学领域的激动人心的新信息。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两种负责规范大脑体积的基因:小脑症基因和ASPM基因。倘若它们中的任何一种有缺陷,都会带来先天性小头畸形,其特点一是头部明显小于正常值,二是非进行性智力迟滞。芝加哥大学遗传学教授布鲁斯·拉恩所在的实验室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表明,在智人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压力驱使这两个基因发生了重大变化:(无缺陷的)小脑症基因顺着整个灵长类世系加速进化,而(同样无缺陷的)ASPM基因则是在人类和黑猩猩分开之后进化得最为迅速,这就暗示这些基因是我们祖先大脑体积迅速增大的原因。

在这些基因的作用下,携带者产生了一种极具竞争优势的特点。拥有它们的人会繁衍出更多的后代,于是这些基因占据了优势。研究人员并未满足于上述结果,他们还想知道,这些基因能否解答这个问题:人类大脑还在继续进化吗?事实证明,人们通过这些基因找到了答案:人类大脑的确在继续进化。遗传学家的推论是,如果一种基因是在人类物种的形成过程中为了增强适应性而进化出来的——就跟增加大脑体积的这些基因一样,那么它们可能仍然在继续进化。

听起来颇有答案见分晓的希望。我们有了大型的大脑。一些大脑袋的聪明人发现,至少部分基因跟大脑个头大有关系,在我们进化的关键时刻,这些基因似乎出现了变化。这难道不意味着是它们造成了这一切,是它们令我们独一无二吗?如果你觉得答案就此能揭晓,那你简直没利用好你的大脑袋。我们并不清楚,是这些基因变化引起了文化变化,还是基因变化与文化变化相互作用。就算确实是这些基因变化引起了我们的文化变化,我们也不知道大脑里具体发生了些什么,它是怎么发生的,它是否也发生在我们的亲戚黑猩猩身上,只是程度稍有不及。

(摘编自迈克尔·加扎尼加《人类的荣耀》,彭雅伦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拉尔夫认为,认知能力的进化不是由大脑的大小变化带来的,而是其重组的结果。
B.关于各类动物大脑的区别在于数量还是质量的争论,源于有关皮层组织的诸多概念是以“数量”假设为基础。
C.在人类学、心理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科学家们相信,可以用其他哺乳动物的大脑为模型解释人类大脑的运作。
D.一项研究表明,小脑症基因和ASPM基因是人类祖先大脑迅速增大的原因,它们使携带者产生了一种竞争优势。
2.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人类学、神经科学、遗传学等多领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且正反面兼顾,显示了作者客观中立的态度。
B.尽管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比智人大,似乎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而且开始了象征性思考,但其文明水平不及智人。
C.“我对大脑体积说从来不感冒”“它是左脑不争气的堂兄弟”“那你简直没利用好你的大脑袋”,这些语句明显含有嘲讽意味。
D.文章开头就提出论题,但最终不但没有给出确切答案,还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可见,科学界的很多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3.作者质疑“脑袋大一定智慧多”的观念,有哪些依据?请简要分析。
2021-08-27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要是文化复兴,诗词复兴是文化复兴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复”到哪?又如何“兴”?

“复”是继承古人优良传统。诗词“复”到哪?尧舜禹,不行;《诗经》,不完备;汉至隋,有过古诗繁荣。到了唐,诗的局面大开,样式完备,近体为主,古体不废,百花齐放,空前繁荣。加之开放、宏阔的社会氛围,使唐代出现诗的高峰,涌现大批优秀诗人和诗篇。因此,诗“复”就是要“复”到唐朝。

“兴”则是在前人基础上继承创新。今人某些“体”的尝试不被认同,未见成功。其实无须别出心裁,创新是与时俱进,主要是在用韵方面,新韵通行,旧韵不废。

律诗格律,在初唐即已完备。所谓格律,不过就那么几条,平平仄仄,粘粘对对。宋朝叶圭在《海录碎事·文学》说:“沈宋(沈佺期、宋之问)辈律诗,尤为精切。”唐代诗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沈宋之流,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讲律用律,唐就足够了。格律非铁律,实际是约定俗成。

我们说格律“复”到唐朝,而不是元明清,为什么?因为是后人,尤其是明清一些论家画蛇添足,增加条律,臆造规矩,即唐诗以外的规矩。明清诗界,格局小,规矩多。清人王士祯提出过“律诗定体”,他说这属于探索,并非定于一尊。南宋(实际是金)产生的平水韵,只是概括总结唐以来近体诗用韵的大略情形,远不足以包容全部。《律诗定体》只有薄薄数页,且版本多有错漏。《清诗话》的编辑者注明是来自“家塾旧抄本”。在诗韵问题上,赵执信曾求教于王士祯,指出王“律调,盖有所受之”,却“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王还提醒过赵执信“子毋妄语人”(《谈龙录》)。当代学者郭绍虞认为:“王士祯进一步摸索钩稽,初具眉目,只因不敢看作定论,所以不以示人”(郭绍虞《清诗话序言》)。因此无须将《律诗定体》奉为圭臬。

当今,有人把平水韵作为金科玉律,不越雷池。说李白哪首是按平水韵写的,而杜甫哪句违背了平水韵;认为“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是孤平,这不是无知就是荒唐。何况,当代名家如启功、王力、吴小如等,对“孤平”的定义说法不一。叫人们怎么遵循?

有人固守格律的繁文缛节,不许一字“出律”。有人对作诗历来可以变通的事实和主张视而不见,对一些所谓“规矩”则全盘拾起,不厌其繁复,其禁忌甚至包括“四声”“八病”之类。其实,所谓“三仄尾”“三平调”甚至“孤平”皆非唐宋禁忌,都是后人(明以后)陆续添加的禁条。例如,主张挤韵的人以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说“岸”和“还”挤了。我评论说,不在一个车厢里,怎么挤?如此种种条条框框,既非传统,又不合理,不利于诗词的发展。当然,历史上任何文化复兴,都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创新开拓。因此,删繁就简、适度宽松,又“复”而“兴”,守正而变,继往图新,适度宽容,乃中华诗词与时俱进、实现繁荣之要义。

摘自李树喜《说说诗词复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唐代是诗的高峰,而且还涌现了大批诗人和诗篇,所以诗词复兴要“复”到唐代。
B.诗词复兴的“兴”是指无须别出心裁,但要与时俱进,这体现在新韵通行,旧韵不废。
C.南宋(金)产生的平水韵,概括总结了唐代近体诗用韵的大略情形,远不足以包容全部。
D.作诗要遵守格律,但不能固守格律的繁文缛节,所以明清一些大家对唐代格律做了补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开门见山,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出文化复兴,又引出诗词复兴的重要性。
B.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诗歌复兴,对“复”到唐朝的原因和今人复兴的问题论述较为深入。
C.第五段否定了明清格律并多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无需将《律诗定体》奉为圭臬。
D.末段举例阐明,固守格律既非传统,又不合理,诗词的发展只有创新开拓才是出路。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格律即按照约定俗成,做好平仄粘对,律诗定型要归功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B.对平水韵的认知不够全面,启功等人对其定义也说法不一,体现了对格律用韵的反思。
C.律诗出现“犯孤平”、“三平调”等是被允许的,这体现了文中作诗要讲究变通的观点。
D.中华民族的诗词复兴,即要回到唐代,从传统文化中集聚精华,又要实现创新发展。
2021-10-09更新 | 1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掬水月在手》近日很受关注,这部电影记录了96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的铿锵人生。叶嘉莹的学问和人品都令人景仰,她关于诗歌学习的方法也值得研究。

比如,叶嘉莹特别强调孩子对诗词的吟诵。写诗的时候,字从音出,字从韵出,文字是跟着声音出来的,所以要吟诵得很熟。她选编过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而讲诵版更辅以她亲自读诵、讲解并吟诵的录音。

叶先生回忆说,自己还不认字的时候就跟着大人背诗,因为家里的人都读诗,男人是大声诵读,而女人是低声地吟唱。正式拿着《唐诗三百首》当课文读时,伯母也不讲解,就让她从第1首开始背。叶先生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道理的:小孩子记忆力强,即使他不能理解内容,只要先背下来,等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叶先生凭她的艺术的直觉认为声音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而脑科学研究也证明了一个人能在后来的生活体验中调动早年记忆的内容。

记忆可以简单分成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最多维持一分钟左右,但是长期记忆有可能相伴终生。如何把短期记忆的信息变成长期记忆?有很多办法。比如说背诵。我们以往总是认为反复默念是一种死记硬背,其实从科学上讲是有一定道理的。长期记忆是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的连接,而重复想要记住的东西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突触正是建立连接的基础。所谓不断重复的背诵,实际上就是通过复述信息的方式,让短期记忆有足够长时间活跃,刺激突触的形成,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把短期记忆的信息进行编码转为长期记忆。所谓学习巩固的过程,就是为你的记忆附加重大的意义,添加更多的连接,让大脑更容易提取,而如果没有连接的孤零零的记忆就无法得到巩固,也难以提取。

叶嘉莹先生很强调在诗歌学习中放入自己的生命感受。比如她讲诗是结合着自己生命的经历,她认为,诗词的好坏,永远以它的感发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为评量的层次。她也常常对学生说要有一颗关怀的心,对人、事、物,对大自然的关怀。她小时候背诵李商隐的诗《嫦娥》,并没有什么深的理解。直到1953年,到台北教书时,课本里选了《淝水之战》,里面写到前秦与东晋交战,东晋胜利了,获得了一辆苻坚的云母车。下课后叶先生搭乘公共汽车回家,在等车时,想到刚刚讲的云母车,忽然间李商隐的《嫦娥》从脑子里跑出来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时距离小时念这首诗已经好几十年,当年纪小时我只是从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风、烛影这些具体的物象,可这时我对这首诗就忽然有了另一种体会。因为我已经过了患难,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寂寞、悲哀的感觉。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记忆力强的时期利用上,让他背诵下来,只要他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都会有所体会,随时都会有所升华。

从声音到文字,从耳朵到眼睛,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字面理解到心灵触动,伴随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诗歌学习,其实是和生命感受深刻连接的。

(摘编自李峥嵘《谈叶嘉莹的古诗学习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特别强调古典诗词的吟诵,这是她的诗歌学习方法的核心所在。
B.受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及教育影响,叶嘉莹认同传统的背诵的教学方法。
C.脑科学的研究证明,短期记忆要变成长期记忆,离不开不断重复背诵。
D.为记忆附加的意义越重大,添加的连接越多,记忆就越容易被大脑提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近日很受关注”的电影引出论题,具有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
B.文章把叶嘉莹的直觉认知与科学研究的成果结合,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C.文章第五段用叶嘉莹的亲身经历,有力论证了她关于诗歌学习的主张。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得出中心论点,诗歌学习是和生命感受深刻连接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任何时候对学习都是必需的。
B.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从科学角度看,就是为形成长期记忆建立更多连接。
C.有效的学习需要放入自己的生命感受,要有一颗关怀人、事、物、大自然的心。
D.幼年时期应发挥记忆力好的优势,儿时的记忆会在不知什么时候促进人的理解。
2023-06-12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