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年3月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学业考试 2023-03-21 6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古已有之。西方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传世,中国的《诗经》中相当数量的农事劳动描写则开启了这一源头。而当下,它正面临断流的危机,传统的劳作方式不断被取代,被遗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模式正经历分崩离析的痛楚。

纵观现当代乡土文学,其中所写的农事劳动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农事劳动是前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符号和标志。而今,随着传统农业的萎缩调敝,大量的农事劳动也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因而在当下重读那些忠实记录、描写了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已多少带有挽歌的性质,它们不仅仅具有文学意义,还将越来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

在农业社会里,农事劳动不仅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必需的手段和方式,也蕴含着农耕文明特有的价值立场、审美维度、情感方式。在农村,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最主要的参照标准不是道德层面而是实用价值,即他们在生产劳动上的表现。确实,农村中的劳动好手、能手,就能受人敬重。乡土作家在写到这类角色时,往往会抑制不住地流露出赞美的情感倾向。

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不仅渗透进乡土世界的价值观中,也深深影响着农村的审美观念。往往是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孙犁的《荷花淀》开头写月光下水生嫂坐在院子里编苇席的劳动场景。这种审美观,完全是以实用性、功利性为内在基础的。每一种传统的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的检验而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其中凝聚起了很多无形的东西,诸如家族情感、民风习俗、人际交往、审美维度等等,但时代在用更新更先进的手段取代那些古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甚至是埋葬着附在其上的文化基因。

在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的同时,附着于其上的宗法制乡村的人事交往、风俗传统也必然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这里,劳动已不仅仅是为了生产,还在一定层面上承担着人际交往、促进情感联络的特殊功能,这在重血缘、地缘关系的宗法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传统的人情习俗实际上也被割裂,金钱至上、人情淡漠、道德异化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严峻问题。

但是不论社会如何转型发展,农事劳动所担负的生产粮食以供养人类的基本职能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现代技术的推进下改变形式继续存在,乡土文学也会持续地予以文学性的观照,这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农为平《乡土文学中即将消逝的农事描写》)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自古就有了,中西方的一些经典作品中是有过记载的。
B.随着大量的农事劳动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农业走向萎缩凋敝。
C.在当下,那些忠实记录、描写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作品,有多样价值和意义。
D.现代农事劳动与传统农事劳动相比,手段已更新,但基本职能并未发生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农事劳动在古代的相关记载入手,进而重点论述它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危机。
B.文章用孙犁《荷花淀》的事例,论证了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对农村审美观念的影响。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带来的问题。
D.作者不仅关照传统农事劳动的过去,关注它现今的状况及其影响,更关心它的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里判断一个人好坏主要看生产劳动的表现,生产劳动表现好才能够受人敬重。
B.农事劳动在农业社会里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手段和方式,有着极丰富的内涵。
C.每一种传统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检验而传承下来,附着多种文化基因。
D.随着传统农事劳动日渐衰微,与之相关的宗法制乡村的风俗传统等必然发生变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寒窸宰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矫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自然段描写月亮、群山、核桃叶等自然景物,有力烘托了香雪拿到心爱的铅笔盒后内心的满足。
B.香雪返回时摸黑走了三十里路,也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
C.香雪看见台儿沟的姐妹们迎着自己走过来,激动得流泪这一肖像描写,刻画了香雪这一人物形象,又推动小说高潮的来临。
D.结尾明写“姑娘们欢乐的呐喊”,群山也“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暗指古老的大山被现代文明唤醒,预示文明时代的到来。
5.请梳理选文中香雪夜归的心理变化过程,根据下列已有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部分。

香雪下火车后,坐在铁轨上,感到害怕→______→香雪想到四十个鸡蛋换了铅笔盒如何向爹娘交代,站住犹豫了→______→香雪看见台儿沟的姐妹们迎着自己走过来,感到激动。

6.孙犁称赞《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选择 | 适中(0.65)
7. 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题。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写到:“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这里以《红楼梦》为例子,不能说明下列哪个概念?

A.差序格局
B.团体格局
C.我国儒家的人伦
D.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结合《红楼梦》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粉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8.选文中“凤辣子”指下列人物中的哪一位?(     
A.刘姥姥B.贾探春C.王熙凤D.薛宝钗
9.鲁迅认为《红楼梦》“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对其中一个人物的描写作具体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百倍”中“其实”是指它的实际数目。
B.“思厥先祖父”中“祖父”是指父亲的父亲。
C.“可谓智力孤危”中“智力”指智慧和力量。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指旧事。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
B.第二段以割城为例,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作论证。
C.第三段分析齐、魏、楚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剖析其破灭的原因。
D.文章属于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老人:诗人自称。②酤:酒。③廪:粮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侧面描写为主,通过富有乡村气息的意象描写收麦。
B.“赖”是“幸亏”的意思,表现诗人对有孙辈相助的欣慰。
C.“饥乏”“苦辛”侧面描写抢收新麦劳动场景的紧张与热烈。
D.诗人赋诗,是为了表达对参加收麦入仓的外孙的怜悯之情。
15.请对“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醒来,梦中仙境消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困难(0.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年中,由于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使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___________地站在那儿,它们___________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_______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___________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镇静     没日没夜     身临其境     记起
B.镇定     夜以继日     身临其境     记忆
C.镇定     没日没夜     设身处地     记起
D.镇静     夜以继日     设身处地     记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B.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使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C.由于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使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D.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譬如再有一场早霜,秋风忽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C.譬如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譬如秋风忽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再有一场早霜,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1.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原文语境,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原句: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给我们诸多启示。温儒敏教授说: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可是有些同学不以为然,认为经典阅读太考验性子,有畏难情绪。

针对这一情况,班级计划召开班会,围绕“经典阅读的困难与乐趣”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整本书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铁凝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整本书阅读
70.65《红楼梦》  把握相关情节、内容  《乡土中国》  理解重要概念选择
8-90.65《红楼梦》简答(多)
三、文言文阅读
10-130.65苏洵(1009-1066)  议论类
四、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苏辙(1039-1112)  即事感怀
五、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六、语言文字运用
17-210.1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仿写句子  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表达
七、作文
220.4青年成长  责任 担当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