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3 题号:184334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乡党,指乡里、家乡,也指同乡、乡亲。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C.四海,古代人认为中国包含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因而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D.告子,其中的“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告诉公孙丑,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来源于自身的正气,需要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非一蹴而就。
C.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但他还是对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文中孟子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说理形象而又深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的方法。
【知识点】 《孟子》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B.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C.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D.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等级,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
B.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孟子重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为“弑”。文中的“弑”指百姓杀君王。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孟子在分析“恒产”与“恒心”关系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
B.选文甲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
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
D.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选文甲侧重正面阐述行仁政的措施,选文乙多从反面论说行仁政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5.经过孟子的游说,齐宣王表示“请尝试之”,接着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其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05-30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传

①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②开庆初,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迁尚书左司郎官,累为台臣论罢。

③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④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

材料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①(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②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③“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④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配:配合辅助。②袭而取之:从外入内突然攻取得到它。③慊:满意,满足。④正:在文中是“止”的意思。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乞斩宋臣,以人心(      )          (2)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
2.以下各项中,句末“也”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吉之吉水人也B.非义袭而取之也
C.无是,馁也D.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3.以下四项都是文言特殊句式,其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累为台臣论罢B.吾深恨于此
C.南乡拜而死D.行有不慊于心
4.把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5.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6.材料二第④段用寓言说理好在哪里?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7.材料二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分析材料一中文天祥所为是否符合孟子的这些看法。
2024-01-20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0-02-17更新 | 2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