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史铁生(1950-2010)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96 题号:185690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史铁生和他的“地坛”

曲令敏

未见到史铁生的时候,一直把他想象成一个面带忧戚的朝圣者,一个刚毅得连额角都峥嵘起来的硬汉,甚至带一点洞彻人心的冷傲。

今年三月二十五日,我按照朋友的指点,乘115路电车去他婚后的新家,终于在林立的楼群里找寻到了那座楼,那个号。敲开房门,大爷很和善地告诉我:“铁生到外面写东西去了。”听人说他正在写长篇,不由心里一凉,又听见老人说:“你七点钟再来吧,他一准回来。”

再次登门,史铁生和他的妻子已经等在那里。这位坐轮椅的小说家比我想象的要显大一些,很魁梧、很健朗,绝无半点病态。他平常又谦和,像个知心知性的兄长,你简直可以伸手给他,听凭他引领你走遍天涯,那种宽厚与担待,是这般可以凭托,都教你无须担心途中的风雨坎坷,这一点使我惊讶。

史铁生说他正在与人合作,侃一个电视剧本,目的是挣稿费。全家都是老弱病残,他每月的收入只有民政部门发给的一百五十元,和作协发给的一百二十多元,挣钱养家,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他说:“一个人如果让别人养着,只管自己去清高,这清高本身就值得怀疑。”他现在写电视剧,就是想挣个万二八千的,赢得的时间就可以不着急地去写小说和散文了。他写小说、散文很认真,说:“急不得,只能等它们从心里流出来,一年写出六七万字就很满意了。由于身体条件不好,每天只能工作五个来小时。长年在床上干活,腿部不能活动,去年出现了血栓,如果让血栓跑到心、肺部,将危及生命……”他说这些时很平静,就像是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

曾有评论家把史铁生称作东方的西西弗斯。这话也许是对的,但似乎不全面。交谈中,他时时蹦跳而出的充满哲理和禅意的语言,结结实实地打在我心上,叫我感到那个“废弃的园子”——地坛,不是现实存在的地坛公园,是史铁生用他的苦难人生浸透了的心灵的家园。在那里,他借助历尽数百年岁月的殿宇和老树,借助周而复始的晨辉与夕烟,借助生生不息的草木,在一派元气淋漓中完成了他对人生的了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终于在一片凄苦和迷茫中,沟通了流转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心灵:面对有生必死和人生无依的漂泊与困顿,面对“这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终于从容地站立起来,把与生俱来的一切,把生与死、苦难与欢乐都认成必备的节目来体验、来观赏。终于走出一己的困境的史铁生,就在这样的园子里看见了大化。既然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愚氓举出了智者,懦夫衬照了英雄,众生度化了佛祖,那么充任一世这等角色也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史铁生从这园子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担当起他的人生。置身于大自然涌流不息的变换之中,把生命抛掷成一梭一梭丝光,奔腾为一浪一浪雪白,就像是一场不得不欢畅以对的游戏。没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直面人世,直面众生和自身的正面与反面。

告退出来,史铁生在门口合掌相送。握别他的妻子,走进一片月光里,有一种剥落沉重的感觉,清新得让我直想唱歌,直想旁若无人地旋舞一回。

文本二:

人间

史铁生

“瘫痪后你是怎么……譬如说,你是——?”记者一时不知怎么说好,双手象是比划着一个圆球。

我懂了他的意思,说:“那时我只想快点死。”

“哪里哪里,你太谦虚。”他微笑着,望着我。

可我那时是真想死,不记得怎么谦虚过。

“你是不是觉得不能再为人民……所以才……?”

我摇摇头,想起了我那时写过的一首诗:轻推小窗看春色,漏入人间一斜阳……

“那你为什么没有……?”记者象是有些失望了。

我说,我是命运的宠儿。他奇怪地瞪着我。

“您看我这手摇车,是十几个老同学凑钱给我买的……看这弹簧床,是个街坊给我做的……这棉裤,是邻居朱奶奶做的……还有这毛衣——那个女孩子也在我们街道生产组干过……生产组的门窄,手摇车进不去,一个小伙子天天背我……”

记者飞快地记着。“最好说件具体的。”他说。

我想了一会,找出了那张粮票(很破,中间贴了一条白纸)。

“前些年,您知道它对一个陕北的农民来说等于什么吗?”我说:“也许等于一辆汽车,也许等于一所别墅;当然,要看和谁比。不过,它比汽车和别墅可重要多了;为了舍不得这么张小纸片,有时会耽误了一条人命。”

记者看看那粮票,说:“是陕西省通用的?”

“是。可他不懂。我寄还给他,说这在北京不能用。他又给我寄了回来,说这是他卖了留着过年用的十斤好黄米才得来的,凭什么不能用?!噢,他是我插队时的房东老汉,喂牛的……”

“他说,这十斤粮票,我看病时用得着。”

“看病?用粮票?!”记者问。看来他没插过队。

“比送什么都管用,他以为北京也是那样。后来我才知道,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的。我没见过他的儿子,那时他只带个小孙女一块过。”

我和记者都沉默着,看着那张汗污的粮票。

“现在怎么样?”记者问我:“你们还有联系吗?”

“前些日子他寄钱来。想给他孙女买台缝纫机,他自己想要把二胡。可惜,我只帮他买到了二胡。他说,缝纫机一定得买最好的……”

记者笑了,吹去笔记本上的烟灰:“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吧。你是怎么战胜了……?譬如说……”

“还有医院的大夫,常来家看我……还有生产组的大妈们,冬天总在火炉上烤热两块砖,给我垫在脚下……还有……唉!我说不好,也说不完。”

一九八二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初见时,“我”觉得坐在轮椅中的史铁生比想象的更显大一些,这种感受不仅来自史铁生的外形,也来自他的精神。
B.文本一中,对于史铁生来说写剧本是为了谋生,写小说.散文才是他的文学理想,在他看来维持世俗生活不如坚守理想重要。
C.文本一中说史铁生沟通了中国文化的心灵,说明他的凄苦和迷茫并不是他个人特有的,中国文化中不乏对生死困顿的思考。
D.文本二中,史铁生记述了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小片段.虽然所述都是点滴旧事,但作家忠实且诚恳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作者先叙述了想象中的史铁生,但现实中的史铁生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让作者惊讶,也让读者好奇。
B.文本一中多次引用了史铁生的话,将史铁生的生活状况与人生感悟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读者与史铁生之间的距离。
C.文本二中,史铁生回答问题时,语言时有停顿和补充;表现出文章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对话过程,带有访谈录的特点。
D.文本二中,记者在采访史铁生的时候.提问简短且时经常欲言又止,表现得很克制,体现了他中立客观的职业立场。
3.文本一划线句子中,史铁生所看见的“大化”应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分析。
4.史铁生的挚友孙立哲说:“他(史铁生)的文字震颤灵魂,因为那是与生命中苦难、困境周旋而得到的生命体验。”史铁生是如何在与苦难、困境的周旋中得胜而归的?两个文本的理解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胁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我与地坛》)

1.理解下列划线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2)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荷塘月色》“以譬喻之妙脍炙人口”;余光中先生却说“朱文譬喻不是舞女就是歌姝,未见如何出色”。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3.乙文中作者以一组近义词“荒芜”但不“衰败”概括了园子的特点,请结合这段景物描写谈谈如何理解“园子荒芜但不衰败”这句话。
4.甲乙两段画波浪线句中“另一个世界”的内涵有何异同?
2020-02-13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材料二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文中“□”上的汉字字形、以及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寺的钟声。
②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A.①“柘”读作zhè   ②方框中应填“蕴”   ③“适”:享有
B.①“柘”读作zhè   ②方框中应填“韵”   ③“适”:合适
C.①“柘”读作zhé   ②方框中应填“蕴”   ③“适”:合适
D.①“柘”读作zhé   ②方框中应填“韵”   ③“适”:享有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C.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3.对下列句子的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偶   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现的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谁能否认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传递真挚的感情呢?
B.认真感受北国的秋,关系到能否体验出那种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都是荷叶荷花与荷香,浸润着作者的内心,令他遐想不已。
D.小华同学登上泰山,连续发布朋友圈晒美景,引来好友的围观并得到他们的点赞。
5.对材料三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6.请结合三篇选文,谈谈自然景物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
2022-06-24更新 | 4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以深情的笔调回忆当年母亲因为“我”而为难的情景,然后围绕这句话回顾了当时自己的心路历程。
B.“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因为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C.母亲在寻找“我”时“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端着”写出母亲对眼镜的珍视,又写出寻找时的艰难。
D.作者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着对母亲的敬意与怀念,还有痛彻心扉的悔意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的极力“寻找”与“我”的极力“躲避”,母亲的“知道”与“我”的“不知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种种感悟与思考。
B.“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此处用第三人称替换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达了对自己的否定。
C.文章以“我与地坛”为题,选文却主要写自己的母亲,因为地坛是“我”与母亲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我”感受母爱的地方,地坛、“我”、母亲三者紧密联系。
D.选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只有极少的语言描写,更多的是无声的行动描写。因为母亲意识到母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深藏于心的母爱才更深沉。
3.请品味文中画线句子“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的丰富内涵。
4.在史铁生看来,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对待儿子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1-10-11更新 | 2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