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孙犁(1913-200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186876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既交代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示了人们为保卫家园而奋起抗日的原因。
B.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快速成长,不再害怕恶劣的天气。
D.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吴召儿的人物形象。
3.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写得却不那么血腥残酷,而是洋溢着诗意与温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

你们干什么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赵老金一家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牺牲后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展现了群众饱满热忱的抗战情绪。
B.孙犁善于使用细微动作去表现人物,如小菊“望着水发一会呆”可以看出她为战士的牺牲而伤心难过,但又矜持内敛的性格特征。
C.碑是小说标题,寓意丰富。它既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此次战斗的见证者和纪念者,也指八路军英雄,昭示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滹沱河是文本一的重要物象,结尾“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当地军民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B.文本二中“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的“长在”有“生根”“坚定”之意,此处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战士们稳站水中专注战斗的英姿。
C.两篇小说同为表现冀中抗日斗争的作品,《碑》表现出了一种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它改变了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
D.两篇小说均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截取战争之外的寻常场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来表现军民鱼水情,语言朴素却不失美感。
3.“李连长”在文中出场次数不多,但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4.《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强调文章贵有含蓄之美,文本一、二都体现了这个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1-11更新 | 4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楼

孙犁

玉柳庄炮楼,高有五丈,全是卧板砖灌石灰垒起。紧靠炮楼外面,有几间平房,一间是伪军营房。平房外才是沟墙、障碍。进入里面要经过一个吊桥。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不敢轻易下来。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眼红,就三番两次托人捎信给“维持村长”柳老新,说无论如何,给送点东西上来。

十四夜里,有一队穿便衣的队伍开到五柳村庄里来了。十五这天,吃了早饭,柳老新置备了二十斤梨,五只杀好的鸡、十斤月饼、十五斤葡萄,装好四个大篮子、两个小篮子,派四个年轻人提着大篮子,他和十三岁的小星提了小篮子到炮楼上去送节礼。

街上有的人念说:“鬼子不敢下来就算了,又去招引他干什么?”

柳老新和小星先走一步。炮楼上的鬼子伪军一见柳老新来送礼,心里高兴的很,鬼子把吊桥放下来,鬼子獭尾气势汹汹地把他两个浑身上下搜了一遍,又把篮子搜查一遍,才抓了一把葡萄往嘴里塞:“为什么好久不来送东西?”

柳老新说:“不是我不来送,是八路军活动的要紧,送也送不到啊!”

金田在上面招呼柳老新快上去。柳老新回头一看,那四个人跟上来了,就说:“这两篮子是给警备队先生们吃的。”便领着四个青年人到了炮楼上,对金田说:“队长,今天进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那个提鸡篮子的青年赶紧把鸡提到金田面前,叫金田过目。金田一看,果然好肥鸡,忍不住脸上笑容。楼上还有四个鬼子。柳老新指挥着,叫皇军们看梨好吃不好吃,尝尝月饼,再看看葡萄甜不甜。鬼子们狼吞虎咽,嘴角上说话:“好,好吃,甜,香!”

一句话没了,只见提鸡的那个青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抽出把明亮亮、冷森森的宰猪刀来,左手揪住金田衣领,右手一按一抹,金田的半个脖子已下来。那青年一面轻轻把金田放倒,回头一看,只见他的三个伙伴也已把四个鬼子杀倒在地,简直没出点声音。

两个青年搬着一挺轻机枪轻轻走下楼来,对准伪军平房。这时柳老新在楼顶放哨的地方呐喊一声,说道:“伪军弟兄们,八路军已经把金田和上面鬼子全杀了,你们快快反正,把獭尾捉住,我保你们安全。谁反抗谁倒霉!”

忽然,獭尾端着枪从平房里窜出来,机松一扫没扫住,他跑过吊桥,奔着城里跑去。这时就听见炮楼南面野地里响了一枪。原来埋伏在村里的正规军,全开出来截击城里出来的敌人。队伍在街上一走,街上人们才看出,领队的就是本村的柳英华。再往队伍里看看,很多是他们的子弟。众人一哄就围了上去。

“这不是俺家二小吗?”

“嘿呀,你可长的高多了,这衣裳是发的吗?”

这些青年子弟,抗战开始就参加八路军,已几年不回家来了,现在爹娘、叔伯、妻子、姐妹一见,问长问短。柳英华笑着说:“叔叔大伯、婶子大娘们,我们这是去打仗,回来再说吧。”

队伍已出村,人们跟在后面,都说:“走,去看咱们的子弟兵打鬼子去。”队伍从道沟里向炮楼包围过去,鬼子獭尾窜出来,观阵的正着急,埋伏的子弟兵,一枪把他打死,人们一齐拍手叫好。

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五柳庄的人们和他们的子弟兵在祠堂门前广场上开庆祝会。五年前,柳英华率领全村二十个青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这片广场,抢秋时,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豆秸、棒子。三个月前,炮楼上的鬼子就在这个广场上刀砍柳英华年老的父来,枪挑死他七岁的孩子,推进广场旁的死水坑里,只剩下孩子母亲整天在家哭泣。

夜深了,柳英华把队伍整理好,命令靠在柴禾堆上休息。家里人都恋恋不舍,可也不好打扰他们。他们的孩子们背靠着绵软的柴禾,怀抱着上好子弹的枪支,不久就舒舒服服地睡着了。月亮转到西北角,半夜后的清凉露水,慢慢滴下来,落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枪膛上,他们也没有觉得……

英华也靠在一边,但他没有睡,他望着天空,忽然小星跑到他的身边小声说:“英华哥,俺嫂子想和你说句话,就在那池子边上。”

英华走过去,女人说:“你也不回家去看看!”

英华看见自己的女人,又黄又瘦,心里一酸,忍着眼泪说:“你看我能离开吗?”

女人呜咽着说:“爹和小俊就是在这池子里死的呀!我看你像忘了他们一样。”说罢就痛哭起来。

英华说:“我心里难过,我把眼泪往肚子里吞,我好好执行上级的命令去消灭鬼子!”

正说着,侦察员回来报告情况,英华对女人说:“回家去吧!不要净啼哭!自己身子要紧。我不能多照顾你们,我已经托付了老新叔,有什么困难就和他说。”

女人赶紧抹着眼泪转身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小说中设置悬念,“十四夜里,一队便衣进入村里”这一情节为后面柳老新等人捣毁鬼子炮楼的内容埋下伏笔。
B.机智灵活的柳老新虽然表面是鬼子的“维持村长”,但仍心怀家国大义,带领村民与子弟兵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消灭敌人。
C.从全文看,“子弟兵出现在村里并受到乡亲热情接待”这一情节是倒叙,交待了前文“炮楼南面野地里响了一枪”的缘由。
D.柳英华的妻子识大体,在听闻侦察员报告后,她怕影响丈夫及部队的行动,便立马收敛悲情,遵从丈夫的安排。
2.从柳英华与其妻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3.孙犁的抗战小说富有“舒缓朴质的诗意”。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2-01-14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田大瞎子这几天,整天躺在炕上,茶饭无心。那天听见汽车叫,他以为是日本人来了,抓起小太阳旗儿就往街上跑,唯恐欢迎得迟了。到街上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妇,披着军装,跟着共产党高翔回来了,他赶紧把小旗一卷,挟在胳膊底下,低头回家,从此就没有起炕。他的女人见他愁眉不展,怕闷出病来,就劝他到外边转转。田大瞎子斥打她说:“你不要管我!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连自己的儿妇都跟了他们,我还有脸出门见人!”

“提那个不要脸的东西干什么?”他的女人咬着牙说,“只当她死了,耀武回来我二话不说,就叫他写休书散了她!”“这不用你操心!”田大瞎子说,“等不到你儿子回来,她就不是你家的人了!”

风沙吹打着新糊的窗纸,河滩里开大会的声音,一阵一阵地扑到屋里来。田大瞎子说:“他们又要造反。去!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

他的女人刚要爬下炕来去插门,小做活儿的芒种,穿着一身新军装,背着一支大枪进来了,直家的立在正当屋。田大瞎子的女人又爬回去了。

“你这是干什么?”田大瞎子直起身来,唬着脸问。“当家的!”芒种笑着说,“我不给你干了,我报上名当兵了!”

“唉!”田大瞎子吃了一惊,着急地说,“你这孩子,你怎么事先也不说一声儿!”

“怎么又怪我?”芒种说,“你不是早就说,今年冬里活儿少,人多用不开,叫我想别的活路儿吗!”

“我是叫你找个安分守己的事由儿,”田大瞎子挤着那一只失去光明的眼, "谁叫你跟他们胡闹去?他们净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好下场,说不定哪天日本人过来了,弄个风毛五散斩尽杀绝哩!你是个正经受苦的孩子,听我的话,把衣裳扒下来,把枪还了他们去!我天大困难,也养得起你。咱们东伙一场,平日我又看你这小人儿本分,我才这样劝你,要是别人,我管他死活哩!”

芒种正在高兴头上,听田大瞎子这样一说,女当家的也帮着腔儿,脸色和口气儿又是这么亲热,心里就有点儿拿不定主意,慢吞吞地说:“那怎么行哩,我已经报上名了,谁也看见我背上枪了!”

田大瞎子说:“那怕什么,你就说当家的不让你干这个!”紧接着又摆手,“不要这么说!

你还是说你自己不乐意!”

“我乐意!”芒种的心定下来,“我不听你们的话,死活是我自己找的,也不用你们心痛,把我的活儿钱算一算吧!”

田大瞎子的脸一下子焦黄了,大声说:“你怎么敢不听话!你不听我的话,我一个大子也不给你!"

芒种也火了,说:“收起你那大气儿来吧,不给我活儿钱,看你敢!”扶了扶肩上的枪,一摔风帘走了。

女当家的张了张嘴说:“你看,你看,这不是反了吗?”

田大瞎子冲着她喊叫:“这你才知道啊!”

芒种从里院出来,到了牲口棚。老常刚刚耕地回来,蹲在门口擦犁杖,老温在屋里给牲口拌草,一见芒种这身打扮,就都笑着说:“好孩子,有出息,说干就干!”

芒种也笑着说:“我来和你们辞个行儿。咱们就了几年伴,多亏你们照看我,教导我。”

老常说:“教导了你什么,教导你出傻力气受苦罢了,从今以后,你算跳出去了,有了好事由儿,别忘了我们就行了。”

老温说:“芒种,听我说两句:咱们兄弟两个,这几年黑间白日在一块,虽说没有大不对辙儿,也有个不断的小狗龇牙儿。这些小过节,我想你也不会记在心里,这不是你就要走了,没有别的,咱弟兄们得再喝两盅儿。”

老常说:“不要叫他喝酒了。家有家规,铺有铺规,军有军规,既然干了这个,就好性干,不要跟坏人学,要跟好人学,吃苦在前,享受靠后,出心要正,做事要稳,不眼馋,不话多,不爱惜小便宜,不欺侮老百姓。芒种,你记着我这几句话吧!”

老温笑着说:“你这都是家常老理儿,军队上不一定用得着。”

芒种说:“用得着,我都记在心里了。”

他觉得两眼发酸,就滴了几滴眼泪。老常说:“走吧,别耽误着了!”

芒种又拿起笤帚来,给他们扫了扫屋子,扫了扫炕,挑起水梢到井台上打回一担水,老温赶紧拦着说:“快走,这些事儿留着我干吧!”

芒种在长工屋牲口棚里转了几转,在场院里站了一下,望了望紧闭的二门,才和老伙计们珍重告别,走出了田大瞎子的庄院。

这是一九三七年的初冬:四野肃杀。一个十八岁的农民,开始跨到自由的天地里来。留在他身后的,是长年吃不饱穿不暖的血汗生活,是到老来,没有屋子也没有地、像一只衰老的牲口一样,叫人家扔了出来的命运。从这一天起,他成了人民的战士,他要和祖国一块儿经历这一段艰苦的、光荣的时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田大瞎子的两个动作非常传神:“抓起小太阳旗”表现了他卑躬屈膝的奴才相;“把小旗一卷”则表现他在抗日战士面前的恐惧心理。
B.“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田大瞎子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在河滩里开的大会是在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芒种参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C.田大瞎子发现芒种参加了抗日队伍,便对他连哄带吓,此刻,芒种心理上产生了一丝波动,但最终还是坚定决心,离开田家,投身抗日。
D.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如田大瞎子的阴险狠毒、哄骗欺蒙,芒种的虽有犹豫但坚决果断,老温的宽宏大量,老常的谆谆教诲。
2.芒种、老常(老温)、田大瞎子,在小说中分别代表着哪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
3.小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3-13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