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6 题号:188272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文学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宗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年龄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论整理成集,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诺的《读书说》,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内容大大扩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有不少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

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出现。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们阅读方法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世界文学”,是需要讲究一下阅读方法的,例如有时阅读兴趣比阅读“任务”显得更有意义。
B.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不过分深究字句之意,采用泛读法。
C.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认为泛读不如“熟读精思”,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方法整理为六条。
D.元、明、清时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他们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多是谈论“治学”之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阅读方法,不过二者阐述的重心与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B.《诗》、诸子及史籍等内容深湛,当用精读法;集部著作浩如烟海,适于泛读。
C.马雪瑞认为,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D.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速读”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C.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D.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
4.经典名著《红楼梦》被指定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用书。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应该如何阅读这部经典著作。
5.请简要梳理并概括材料二中所涉及的阅读方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段、隋唐大运河段和浙东运河段,全长3200多公里,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人工创造的伟大工程,大运河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就。

古代中国如何大规模地运送人员和物资?在较长时间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之下,最经济、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一直都是水运。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天的扬州附近开通邗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这被视为中国大运河的开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开凿了一条郑州和商丘之间的运河,名为鸿沟,极大方便了魏国农业的灌溉和商品贸易的往来。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运河整体变化不大。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后,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组织人力开凿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运河,即隋唐大运河。

继起的唐朝享受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红利,盛唐气象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归于这条大运河,大运河对于唐朝统治安危有重要意义。

北宋王朝定都开封,运输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漕运非常高效,是中国漕运史上的巅峰时刻,也促成了北宋开封的极度繁华。后来南宋偏安江南,首都临安即今天的杭州,这一时期浙东运河得到了更大的利用,它连接杭州和宁波,南宋的物资通过这条运河直达海上,顺利开启海上丝绸之路。

元朝为保证北京的物资供应,在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的领导下,以隋唐大运河为基础,逢弯取曲,开凿京杭大运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格局。

明成祖朱棣为修建北京城,从全国各地征调人力物力,运力大都依靠运河。为保证大运河的通畅,还启动了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南旺枢纽,成功地解决了大运河的水源,为明清大运河500多年的漕运通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让北京城愈发繁荣。南旺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也是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的最高技术成就。

大运河修建好之后,为明清王朝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维护政权稳定,清朝的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都曾分别六下江南。在这十二次南巡中,两位皇帝都在做类似的几件事:一是巡视河工,指导修治运河和黄河;二是体察民间疾苦,免除了沿途经过地方老百姓的地丁钱粮;三是整顿吏治,检阅军队,提拔和罢免一批官员;四是增加江南举子的应试名额,笼络江南士大夫。通过这些方法,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大运河不仅是维护王朝大一统的政治之河,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大动脉。经过大运河的连接,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商品交流彻底活跃起来,形成了著名的运河经济带。

大运河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古代中国的生活,方便了人员的往来,也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现在的我们,能够在唐诗宋词、古典小说、昆曲京剧、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感受到大运河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经过历代诗人的妙笔生花,这些运河沿线的城市历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运河沿线的每一座城市,可以说都刻上了大运河的历史基因。比如山东济宁,唐朝大诗人李白和太守贺知章在这里相聚相识,贺知章邀请李白畅饮,以官印金龟换美酒,成为美谈。杜甫与李白也是在济宁相识相会。

唐诗宋词如此,元曲明清小说也不例外。关汉卿《窦娥冤》是他在淮安采风所得,《金瓶梅》的发生地是大运河上的山东临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大多带有运河的痕迹。

戏曲艺术的发扬光大也依托于大运河。昆曲取名于苏州昆山腔,明代中叶以来独领风骚,以苏州为中心沿运河和长江四处扩散,成为明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剧种。

与大运河直接相关的书画作品也非常多,尤其著名的是两幅国宝级名画,一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5米多长的画卷展现了开封的繁华;一为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12米多长的画卷描写了清代苏州的富丽。

大运河还是民族交融之河。住在苏州阊门大运河边上的唐伯虎说,“四远方言总不同”,证明当时苏州居民的民族、语言、风俗都不相同。大运河沿岸的聊城、德州、济宁、淮安等地,是各民族和谐共生的地方。

大运河的存在,为古代中国的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大运河逐步得到治理,借助南水北调,大运河重新恢复了全程通水。

2500多年来,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大运河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性。这条大运河不会只留存于史料记载中,它是流动的、鲜活的,是奔腾不息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

(摘编自倪玉平《大运河,流动的历史记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修造的开端在南方,而后经过历代的开凿贯通,其北端延伸到了北京。
B.北宋与明代对大运河的开发利用都达到了极高水平,促进了两代都城的繁荣发展。
C.大运河的连接,促使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形成运河经济带,从而使商品交流活跃起来。
D.有辉煌历史的大运河,在新时期既需保护继往,也需转型开来,以获得持久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工程的伟大,既体现着其对中国历史所起的巨大作用,也体现着祖先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成就。
B.大运河的修建,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科技水平,说明古代中国在科技工程方面的实力领跑世界。
C.据统计,清代大运河沿线各关一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50%~60%,其商品流通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D.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变化与发展与大运河本身存在时间跨度长、辐射面积广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宋太宗评价运河中之汴河:“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
B.乾隆年间,四大徽班坐船经大运河进京献艺,创造出适应南北观众口味的京剧,风靡全国,成为“国粹”。
C.梁启超说:“自运河既通以后,而南北一统之基础,遂以大定。”
D.大禹用十三年的努力疏通了九条河道,而后九州统一,四境通达,百姓安居乐业。
4.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运河的?请加以梳理。
5.《红楼梦》一书与大运河渊源深厚:

(1)黛玉初次入京,是由扬州乘船沿运河北上;林如海病重捐馆扬州,黛玉亦走运河水路南下至扬州及苏州;黛玉泪尽而逝,其灵柩沿运河回到苏州。

(2)书中罗列的杭州、扬州、常州、苏州、无锡、淮安、通州都是大运河沿线的繁华城市,将这些地名串联起来,就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书中对大观园和宴席的描写中展示的南北地域物产、民俗、方言等,丰富多样,应有尽有。

(4)第五十一回薛宝琴写的十首怀古诗中,《广陵怀古》《淮阴怀古》写的是京杭大运河隋堤沿岸的风景。


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些内容反映出大运河在古人的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功用。
2023-12-23更新 | 5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同样,现代诗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不过一味追求诗歌“无功利”,会导致写作者狭隘地理解“诗性思维”的含义和价值,皮相地趋附海德格尔大力阐释的“诗意地栖居”。实际上,“诗性”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朱光潜说:“善与美·······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这正是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当然,现代诗救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年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教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诗歌因能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故其影响遍及社会各层面。
B.现代诗歌仅仅有百年历史,缺少古典诗歌那样的魅力,难以影响人们生活。
C.现代诗教应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保持诗歌的活力。
D.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这与现代诗教的理念完全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诗教这一概念及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为整篇文章的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第二段借用林语堂的话衔接文意,引出对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的论述。
C.文章第四段引用蔡元培和朱光潜的话,清晰地论证了现代美育与现代诗教的育人目标。
D.文章末段把论证肯景拉回到当下,概括地回答了“现代美育,诗教何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出现了很大变化,诗教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体现了适应性。
B.对现代美育所倡导的“审美无功利”的理解,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有以此消除当时社会某些弊端的意愿。
C.错误地理解现代诗教“无功利”诉求,与肤浅地理解海德格尔阐释的“诗意地栖居”一样,没有体现出美与善的协调。
D.现代美育对诗教仍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要提供赏鉴,弥合“人心”,并借此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2020-02-06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中的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外部,第一人称当事人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事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都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让小说中的叙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安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2022-07-02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