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8-26 92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文学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宗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年龄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论整理成集,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诺的《读书说》,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内容大大扩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有不少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

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出现。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们阅读方法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世界文学”,是需要讲究一下阅读方法的,例如有时阅读兴趣比阅读“任务”显得更有意义。
B.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不过分深究字句之意,采用泛读法。
C.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认为泛读不如“熟读精思”,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方法整理为六条。
D.元、明、清时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他们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多是谈论“治学”之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阅读方法,不过二者阐述的重心与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B.《诗》、诸子及史籍等内容深湛,当用精读法;集部著作浩如烟海,适于泛读。
C.马雪瑞认为,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D.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速读”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C.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D.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
4.经典名著《红楼梦》被指定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用书。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应该如何阅读这部经典著作。
5.请简要梳理并概括材料二中所涉及的阅读方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①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②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③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视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④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⑤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⑥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苞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⑧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⑨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⑩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小说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切换迅速,节奏较快;而以钓鱼为中心叙事是特写镜头,节奏较慢。
D.小说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十分形象,拟声词“咿咿呀呀”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7.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作者通过写三三生活的环境,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灵动秀美的湘西少女形象。
B.“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鱼是各处走动的,……怎么不能钓。”三三对潭边钓鱼者的双重标准.展现出她的率真可爱。
C.小说中的“三三”和《边城》中的“翠翠”.无论是成长的环境,还是人物的性格,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她们都是沈从文独特审美的体现。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加快生活场景的转换,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8.沈从文笔下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
9.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结合本文简析这种人生形式。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故孔子行说,非欲身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西见秦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寡君出走,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

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讨。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孙叔敖,秀嬴多能。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散,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楚庄王有茅门者,法曰:“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蹂霤[注]者,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入朝,马蹄蹂霤,廷理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太子乃走避舍,再拜请死。

吴王阖闾为伍子胥兴师,复仇于楚。子胥谏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如子胥可谓不以公事趋私矣。

(节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注】 霤(liù):屋檐滴水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B.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C.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D.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B.寡君,意思是寡德的君主,是古代臣民称呼其他国家君主时候所用的敬词。
C.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周游列国,在乱世中宣扬自己的学说,想让诸侯施行,把恩泽施加到百姓身上,孔子的经历凸显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仁义之心。
B.申包胥为求秦国出兵,在秦廷连哭七天七夜,秦哀公被他感动后出兵,助楚国大败吴军,之后楚昭王封赏他,他坚辞不受,并退身隐居。
C.虞丘子的家人违犯法令,刚上任的令尹孙叔敖依律判其死罪,虞丘子对此毫无怨言,还对楚庄王称赞孙叔敖堪当主持国政的大任。
D.吴王阖闾为给伍子胥报杀父之仇,准备起兵伐楚,伍子胥得知后进谏阻止,其不因私仇举兵、不以公事趋私之举值得称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14.文中关于茅门法令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简要概括。
2023-08-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独坐卧虹榭【注】

黄遵宪

今时何时我非我,中夜起坐心旁皇。风声水声乌乌武,日出月出团团黄。

层阴压屋天四盖,寒云入户山两当。回头下视九州窄,高飞黄鹄今何方?

【注】卧虹榭:位于人境庐内。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党人或被害或流亡海外。黄遵宪受到株连被清廷革职,回家乡梅州定居,蛰居人境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内心活动发端,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寒夜独坐,心神不宁,彷徨无定的情状。
B.颔联运用叠词,“乌乌”拟声,“团团” 摹状,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深夜的所见所闻。
C.阴云“压屋”、寒云“人户”写出了环境的寒冷和压抑,这也是诗人心情外化的表现。
D.诗歌以问黄鹄所在收尾,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具有韵味深长的效果。
16.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感到彷徨的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写兰亭气候宜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批评。
(3)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4)《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2023-08-2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