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5-03 6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文学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宗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年龄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论整理成集,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诺的《读书说》,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内容大大扩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有不少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

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出现。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们阅读方法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世界文学”,是需要讲究一下阅读方法的,例如有时阅读兴趣比阅读“任务”显得更有意义。
B.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不过分深究字句之意,采用泛读法。
C.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认为泛读不如“熟读精思”,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方法整理为六条。
D.元、明、清时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他们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多是谈论“治学”之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阅读方法,不过二者阐述的重心与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B.《诗》、诸子及史籍等内容深湛,当用精读法;集部著作浩如烟海,适于泛读。
C.马雪瑞认为,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D.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速读”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C.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D.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
4.经典名著《红楼梦》被指定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用书。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应该如何阅读这部经典著作。
5.请简要梳理并概括材料二中所涉及的阅读方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吹满风的山谷

衣向东

在大西北结束了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后,我被分配到人称野风谷的深山军用物资库1号执勤点。

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我们看守的山谷下,沉睡着一个接一个的山洞,过去储藏着NTN炸药,后来都运走了。听了点长陈玉忠的介绍,我就一撇嘴,说:啥也没有,还看守什么?

点长一脸的不高兴,说你这个新兵,毛病,上级让我们看守就一定有看守的道理。

这是我刚到哨所的第一天,点长带领我在屋前屋后简单地转了转,告诉我宿舍左边的一间屋子是仓库,右边的一间是厨房,之后点长就去换岗了。由于点长下山接我,老兵普顺林已经在哨上站了4个多小时了。点长对我说:按说你到执勤点,我们应该给你举行个欢迎仪式,但我们的人太少,就免了。

点长扎着武装带,在屋子前的平地上整理了服装,然后给自己下达了上哨的口令:向后转,齐步——走!我被点长认真的样子弄懵了,你说在这深山谷里,还这么正规干什么?我惊讶地看着他朝哨楼走去,他爬山的时候仍保持着齐步的要领,腰直挺挺的,结果脚下一滑,差点儿跪倒。我禁不住咧嘴笑。点长走到老兵普顺林面前站定,庄严地敬礼,老兵还礼后,用洪亮的声音说:“1号执勤点勤务正常,哨兵普顺林。我的目光像舞台追光一样追随着点长和老兵的一举一动,端枪、交接、敬礼,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子也站得笔直了。

老兵走下哨位时,点长说:晚饭,加个菜。

老兵没有回头,齐步走下山。说是齐步,其实只是拉出个齐步的架势,两只胳膊用力甩着,而下面的两条腿却在一弯一曲地走路。我开始觉得他们是故意走给我看的,其实不是,后来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走的,时间久了,我就觉得挺正常的。

太阳开始朝西边的山顶着落,老兵的身子走在圆圆的太阳里,显得很高大。一阵又一阵的风吹来,却吹不走洒在老兵身上的阳光,只掀动了老兵的衣襟,一甩一甩的,使太阳和老兵所构成的画面富有动感。我紧跟在老兵身后走,用力甩着胳膊,走得很踏实,走出了几分幸福感。

我们走进厨房,老兵拎起铁条捅了捅火炉子,添加了煤块,炉子里的火苗就窜出来。我说,怎么现在还生炉子?老兵说火炉是两用的,夏天做饭,冬天还可以拎到宿舍取暖。

老兵开始收拾一堆菜,问我:你叫什么?哪儿的?

老兵和新兵聊天,首先聊的大都是这个话题。我说叫蔡强,江苏常州的。江苏?江苏人爱吃大米,你不会蒸馒头吧?我连忙摇头,说不会,也不会蒸别的,在家没有做过饭。老兵说谁在家里做过?我也没有,但是执勤点就我们3个人,一个人站哨,一个人训练,另一个就要做饭,我们早晚两顿吃馒头,中午吃米饭。我最害怕他们把做饭的任务交给我自己,就说我吃什么都行,就是不会做。

老兵在案板上切菜,丢给我一块肉,说:切成细条。

我拎起肉嗅嗅,问什么肉,老兵说猪肉。猪肉?我闻着像猪肉,于是就把肉扔回案板上,说你切肉我切菜。老兵说你毛病,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让你切肉你就切肉。

我是回族。

老兵哎呀一声跳起来,说天哪,又来了个少数民族。老兵是云南哈尼族的,点长是贵州彝族的。老兵说:咱们1号执勤点应该叫民族哨呀,来来来,你切菜,我切、切、切这个东西。

夜幕笼罩了山谷的时候,我们1号执勤点宿舍的灯忽悠一亮,给黑暗的山谷画龙点睛了。宿舍内的灯光下,我们3个兵坐在马扎上,我和老兵并排而坐,点长坐我们对面。点长说话时先吭哧了两声作为前奏曲,样子像鼻子堵塞不畅通,然后才说:今晚开个点务会,算是欢迎蔡强同志……

我猛地站起来。在新兵连开班务会的时候,班长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要站起来,点谁的名字,就是表扬谁,因为班长批评谁的时候,一般的不直接指名道姓,只说个别同志要注意了,弄得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直敲小鼓,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别同志,所以我们都希望班长能直接点到自己的名字。如果你在新兵连呆过,相信你也一定有这种感觉。我最多的被点到了12次。

点长见我猛地站起来,吓了一跳,说:坐下吧。蔡强同志来到……

我又猛地站起来。

点长说:坐下吧,以后点到你的名字不用站起来了。蔡强同志来到1号执勤点,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对他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点长和老兵鼓掌,我独自坐着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也跟着鼓掌。点长和老兵停止鼓掌时,我仍把巴掌拍得呱唧响。点长瞅我一眼,瞅得我很尴尬,忙讪讪地收回了巴掌。

点长继续说:我们3个人来自3个民族,大家要相互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一致,坚守好1号哨所。

点长的话音刚落,门吱呀开了,吓得我打了个哆嗦。不是我胆子小,其实如果换了别人,也一定会打个哆嗦,这深山野谷的,关好的门突然被推开,你不紧张才怪呢。我下意识地说谁呀,扭头看去,见黄狗挤进门缝,和点长并排蹲着,审视老兵和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哨所第一天,点长就亲自带“我”到屋前屋后简单看了一下,并稍作介绍,这是工作的需要,更说明点长工作细致。
B.面对“我”的某些言行举止,点长和老兵都说“毛病”,这是他们对“我”心生不满的自然流露,文章意在批评他俩用语粗俗。
C.刚到执勤点时,“我”惊讶于点长上岗时的“正规”,觉得没有必要那样,甚至认为他只是做样子,不过后来“我”改变了看法。
D.小说结尾部分写黄狗挤进点务会会场,并且“和点长并排蹲着”,可见黄狗和点长的关系比较好,也养成了某种好习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运用比喻的修辞,凸显了“我们”的坚守。
B.小说以“我”为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因为“我”初到执勤点,观察也就比较细致,“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C.小说最后一段写门“吱呀”开了,“我”吓了个哆嗦,运用夸张修辞描绘环境的恐怖,“我”就以“不是我胆子小”来自我安慰。
D.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点长上岗时对老兵说“晚饭,加个菜”,话语不多,但饱含对新兵的欢迎之意。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内容的作用。
9.点长和老兵体现了边防战士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淮巨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武安侯田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今屯氏河塞,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流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三十六日,河堤成。上曰:惟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用力日寡,朕甚嘉之。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李寻、解光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九河今皆寘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

(节选自《汉书·沟洫志第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B.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C.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D.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屯氏河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备非常”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非常”含义相同。
C.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侯田蚡认为,对长江、黄河的决口,不应该以人力去强行干预,这样做未必符合天意,看云气、用术数占卜的人也持相同观点。
B.光禄大夫郭昌被派遣巡视黄河时,担心堤防无法承受洪水,就另外开挖渠道,并且不让渠道向北弯曲,而是直接往东,渠道挖通后受益。
C.清河都尉冯逡上奏说,增高堤防并不能泄流,而分流可以分解黄河水流压力,虽然皇上将冯逡的建议交付丞相等人处理,但最终没有落实。
D.李寻、解光认为,趁着黄河决口,先不采取措施,而是观察水势,如果黄河洪水另外形成一条河,这就是天意,顺天意而为,可以节省财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②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14.文中治理黄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哪种方法可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023-05-02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赠二小男

[唐]刘长卿

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

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

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

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戏题”二字,表明此诗是诗人与儿子调侃之作,饱含父子情。
B.第四句中的“青春”,与“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之意相同。
C.看着嬉戏中的儿子,诗人似乎看到未来,就决定不再把琴书送给他人。
D.晚年得子,的确是人生之大幸,诗人全家喜极而泣也就合情合理了。
16.有人说“悲欢”是此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