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5 题号:188767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一批描摹时代风貌、聚焦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集中上映。如《北辙南辕》《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等剧,给屏幕带来一股新风。然而,其中一些作品在摹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却消解了其艺术性,让作品的传播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真正符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品还应着力提升艺术性。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首先要把握好纪实性与戏剧性的关系。有的影视作品在故事中穿插大量纪录片或纪实风格的影像素材,忽略了故事的戏剧性建构,令故事情节苍白无カ、松散寡淡。而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总是在拥抱现实的基础上托举现实,把情节密度高、戏剧张カ大作为重要的美学追求。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要把握好普遍性与典型性的关系。要把生活中的普遍性、常态化提炼成故事中的独特性和典型化,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寻找烟火人间里的真感情,发现平凡小事中的正能量,让人物的遭遇、经历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和概括性,塑造熟悉的陌生人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还要把握好市场化与风格化的关系。创作者要精准捕捉社会热点,对社会话题报以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敏锐发现热点背后的社会思潮和现实困惑,从小切口破题,以多角度解题,用大情怀点题。与万千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现实题材创作得以立足的基础,也是收获社会效益的保障。真正能够体现艺术性的创作是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融入风格化、个性化的创作特点,既要以现实主义为旨归,又要努力释放艺术个性,融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从历史真相、思想真理和生命真谛中捕捉创作的动力之源。

(摘编自杨洪涛《现实题材创作应注重艺术性》)

材料二:

“现实题材”是现在人们谈论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与现实主义密切相关。现实题材说的是一种题材类型,现实主义指的是一种写作方法,但因为面对和处理的同样都是现实,这便使它们之间有了无法割舍的种种联系。

现实主义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是联系着中国的社会会文化现实,对应着中国新文学以来的创作实践,跟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俄苏的批判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剥离开来的,是内涵与外延都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简要地说,关于现实主义,有偏严与偏宽的两种思想的理解。偏严的,在内涵与方法上都持现实主义的原本要旨,即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典型性;偏宽的,则主要强调富含人文主义内核的社会性、真实性与向上性统一的基本精神。

关于现实主义,恩格斯有一段称之为经典表述的话。思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段话里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现实主义要求细节的真实,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现实主义要求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学是人学,小说主要是写人的,好的小说一定是要塑造比较独特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求就更高了,就是要写出这个人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现实主义的要义,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与方法。这就使现实主义本身,在原则性的基础上,又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从现在看恐怕没有一个标准的现实主义。比如说十九世纪的欧美,俄罗斯作家作品,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后来苏联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作家和作品,比如像爱伦堡的一些作品,帕斯捷尔纳克的一些作品,他们表现出了另外一种风格,有的人把它称之为严谨现实主义。后来又出现了拉丁美洲的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样的一些作家,他们的作品又被人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这些都表明现实主义本身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可以带进各种艺术元素来反映现实。

关键是要有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我们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人的一种高度关注,对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命运的关注。因为关注人的现状、人的发展,所以会对环绕着人的环境的一些问题进行揭露或者批判,所以现实主义精神里一定包含着批判性、抗辩性。因此,现实主义精神其实是一个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在写作中能不能真正富含现实主义是一回事,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要把人民真的放在心中,人民是历史的主角,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在创作中要以人民作为主角,这是一个总的精神。

(摘编自白烨《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的一项是(     
A.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在摹写现实生活的的同时不会消解其艺术性,总是把情节密度高、戏剧张力大作为最重要的美学追求。
B.现实题材创作得以立足的基础是与万千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而真正能够体现现艺术性的创作是融入风格化、个性化的创作特点。
C.关于现实主义,有偏严和偏宽两种思路路的理解,“‘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型人物’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典型性”属于偏严的理解。
D.文章列举“批判现实主义”“严谨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是为了说明现实主义的要义,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要求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青年农民的性格特征。
B.现实主义是发展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可以在遵循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带进各种艺术元素来反映现实,去进行创新和发展。
C.材料二指出关键要有现实主义精神,是因为现实主义精神是我们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人的一种高度关注,对人的生存状犬态、精神状态,以及命运的关注。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现实题材”,材料一强调现实题材创作要注重艺术性,材料二谈到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现实题材作品艺术性的一项是(     
A.《我不是药神》以草根群像式的现实刻画,塑造了以程勇为代表的平凡卑微却坚韧顽强的人物形象,探讨了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B.《无名之辈》述了城市最底层人群身上发生的一系列荒诞故事,运用了极具特色的方言,直击观众的笑穴的同时,带给人们感动和思考。
C.《抗日奇侠》里的抗日英雄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马京京饰演的杜大鹏在一次与鬼子的斗争中,只一拳就把城门击打得得四分五裂因而震飞了两个鬼子。
D.《少年的你》真实地还原了高考前的氛围,以大量特写镜头、跟拍、手持晃镜以及碎片式的剪辑,营造出强烈的现实感,引发观众对家庭教育等问题的思考。
4.有人评价,“既要讲中国故事,更要艺术地讲好中国故事”是电影《平凡英雄》成功的关键。请结合两则材料及示例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示例:《电影平凡英雄》根据救助新疆和田断臂男孩的真实事迹改遍,讲述了一个7岁的男孩因为意外断臂,在黄金八小时内横跨1400公里完成紧急救治的故事。在这场生命接力中,有疏通道路的交警;有紧急联系飞机调度的机场管理;有史无前例让飞机回头,二次打开舱门的机组人员;有自愿让出飞机座位的乘客;有彻夜未眠随时待命等候手术的医生。他们来自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但是他们的齐心协力让生命得以延续,让奇迹得以发生。

5.如今现实题材的影视剧频遭诟病,网友纷纷评价其“狗血”“悬浮”“胡编乱造”“人物不正常”等,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为现实题材的影视剧提出写作要求。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山东将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一批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用时代精神激发传统非遗新活力。

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发挥独特作用。在山东,有的地方探索非遗+扶贫车间模式,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非遗项目,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不少地方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开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展示展销,鼓励电商平台推介工坊产品。一位树皮画非遗传承人感慨:从带动几个人到带动几百人,从过去几百元到现在几千元的收入,非遗保护传承给大家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着眼未来,既加强系统性保护,也推进创新性发展,就能让非遗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的《让非遗绽放更迷人光彩》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突出成绩。

同时,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突出表现为部分非遗项目、门类推广不力后继乏人,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灭绝的危险。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表明,一些非遗项目、门类受内容特点或表现形式的限制,在技艺传授、生产制作、宣传展示、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需要持续得到政府和有关各方的支持保障。相当一部分非遗项目、门类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大都属于这种情况。

非遗保护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除有效发挥政府支持保障作用,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电商平台引入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通过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显著扩大了非遗项目在社会和市场上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此举不但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创造了更优物质条件,而且创新了非遗宣传展示的渠道手段,拓展了非遗保护传承的空间生态。文化和旅游部举办2021非遗购物节,支持电商平台依托已有非遗资源,重点围绕脱贫地区店铺、产品开展非遗产品网络销售活动,体现了对非遗+电商这一非遗保护传承新形式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北青网》的《非遗保护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

材料三

活态存在的非遗,丰富着传统文化的形态与内容。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原则,活态性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社区、群体及个人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按照自身的文化形态特点传承与延续,也决定了我们要避免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去保护不同事项。比如民间文学,基于文本生成过程的演述事件、演述传统、演述人及其受众的交流和互动等实现代际传承,必然产生代际之间的同一和差异。而非遗活态性带来的生命活力,就体现在口耳相传的传承中,体现在被不断地再创造的文化发展演进中。活态存在的非遗存在于人民之中,与生俱来地具有共享性,更因共享而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如传唱千年的格萨(斯)尔史诗,为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享,代表着古代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杰出成就。

非遗来自于民众的生产生活,要传承弘扬,也必须融入生产生活。如果只单纯抢救和保护,非遗反而会遗憾地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和博物馆的遗产,即非遗成了非常遗憾。非遗是活的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原创力之所在。没有非遗,没有民间传说、故事、民乐、小戏,就不会有《茉莉花》《梁祝》,就不会产生诸如《云南映象》等成功的艺术作品。

拥有至少五千年文明的中国,需要进一步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阿里巴巴大数据显示,年轻一代已成为传统文化消费主力军。那么,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消费品呢?需要进一步强化非遗传承和享用氛围;加强非遗资源库建设,细化对比分析研究;扩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企业家联系对话机制,推动非遗成为国内文艺界、设计界寻找创意、创作作品的资源宝库,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摘编自《光明网》的《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为此山东推出了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活动来激发非遗的新活力。
B.一部分非遗项目因为自身存在的“先天性”不足,如果没有得到政府和有关各方的支持保障就会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
C.活态存在的非遗与生俱来地有着共享性,使它们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在口耳相传的传承中,必然产生差异,这也体现了非遗活态性带来的生命活力。
D.我国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视源于它是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支撑,能让国人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遗”的一项是(     
A.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
B.《云南映象》中舞蹈演员演绎的傣族孔雀舞。
C.声情并茂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
D.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制作技艺。
3.2022年7月国际品牌迪奥官网上介绍一条标价2.9万元的裙子,称“这条裙子采用标志性的Dior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有汉服爱好者发现这条裙子与中国起源于辽宋,盛行于明清的“马面裙”的设计非常相似。这一新闻引发你对“非遗”的哪些思考?
2022-11-18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火热的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这款AI语言模型,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订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易如反掌。

ChatGPT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Chinmay Hegde认为,新闻、高等教育、图形和软件设计等行业的某些工作——这些工作有被AI代替的风险。

以新闻媒体为例,卫报早在2020年就让ChatGPT软件撰写了一篇文章——结果喜忧参半。“复制编辑当然是它非常擅长的事情。总结一下,使文章简洁明了,这确实做得很好,”Hegde说,“但一个主要缺点是该工具无法有效地进行事实核查。”

在教育领域,《纽约邮报》则指出,教授和教师可能被人工智能课程取代。英国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的学者Sandra Wachte担心,如果学生们开始使用ChatGPT,这不仅是“外包”了他们的论文写作,还会“外包”他们的思维。

AI面试、AI聊天、AI绘画……随着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作为工具在工作生活中高效应用,难道面试官、作家、设计师……就要失业了吗?我们应当秉持怎样的态度看待这种技术革新?

——选自央广网《火爆全网的ChatGPT到底是个啥?》

材料二:

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的废话”。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实话说,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于真正的创造。一些大学课后作业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给大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以后布置的作业是不是要更有新意?能用机器完成的作业,一定不是好作业。年度总结、月报、周报中的套话,可以轻松交给人工智能完成,这也说明一些占据员工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只是重复性消耗。

换言之,未来检验一项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有实效的标准,就是要看其能不能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有人认为,人工智能迟早能够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如果这一判断最终成为现实,那恰恰说明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而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随着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指挥机器的是人,人是机器本身,而要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让机器当好“秘书”,在科学与文化领域一定会取得更深远的突破。

——选自王钟的《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新闻、高等教育、图形和软件设计等行业的工作有被AI代替的风险。
B.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可见它是有自主意识的。
C.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所以人们更喜欢用人工智能来创造诗歌。
D.人工智能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因而会“不懂装懂”或者输出一些错误答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这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能与人类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比如撰写邮件、论文、脚本等。
B.未来检验一项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有实效的标准,就是要看其能不能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一些可取代的工作只是重复性消耗。
C.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技术与观念的创新,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
D.创造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激发灵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说明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并非一无是处。
3.下列活动中,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一项是(       
A.旅行爱好者思考、拟定假期旅游路线
B.小学教师教育学生应当如何与人沟通
C.硕士研究生阶段查文献,写文献综述
D.程序员在检查问题程序中的代码漏洞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以下现象的看法。

“目前,已有学校或教育机构针对ChatGPT可能在教育中带来的连锁反应,给出了明确回应。国外已有多所公立学校宣布禁用ChatGPT,多家科学期刊也禁止将ChatGPT列为论文合著者。国内亦有多家期刊机构发布声明,提出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例如:ChatGPT)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或建议对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情况予以说明。

2023-08-28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艺术创造,材料和工具的创造发明总是推动着新艺术种类的出现,中国剪纸艺术的出现也不例外。在剪纸艺术出现以前,利用各种材质和工具进行镂空、剪刻的艺术形式屡见不鲜,从原始先民利用石头创造的刻痕岩画,到战国时期利用铜、银皮革等材料创造的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以镂空技术为艺术造型手段,就已经奠定了剪纸艺术的技术与形式规范。中国汉代冶铁术和造纸术的成熟,为剪纸艺术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民众生活的精神需求滋生了民俗艺术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从散记在各种历史文献中的资料了解到剪纸艺术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存在状况和发展历程。

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亦造华胜以相遗。这里记载的人日节最初为楚地风俗。人日二字最早见于云梦睡虎地《日书》,是上古的一种择日占卜活动。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是指人日这天用剪刀和刻刀在彩色丝绸或薄金属片上剪制和镂刻成人形,贴于门户、屏、帐上,或佩戴于头发,并相互馈赠。剪制和刻制成人形的叫人胜,剪制成花鸟形的叫华胜,还有相交的双菱形叫方胜。戴胜为人日节的重要标志,故人日节又称人胜节。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曾出土过一枚金胜,是较早的华胜文物。

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7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头发。剪纸中的人物形象体格健硕丰肥,明显带有唐代世俗生活中的美女特征。现存甘肃敦煌莫高窟北区与藏经洞的唐朝和五代部分剪纸也反映出剪纸艺术应用于宗教活动的具体情况。如唐代水墨画镂空剪纸《菩萨立像》,绘制与镂空剪刻相结合,可能是绘制洞内壁画、雕刻石像和泥像的第一设计稿。

宋时手工业的繁荣,也促使民间剪纸适应都市需求,跻身小商品市场。周密《武林旧事》载,当时杭州的小经纪就有170多种,其中如剪字”“剪花样都属剪纸门类。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当时京城汴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者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此文中记载了当时剪纸专业艺人各有所长,有擅剪诸色花样者,还有能剪诸家书者。说明宋代市井生活中对名家书法的欣赏需要影响到剪纸的专业水平,独擅一时之誉。

明代剪纸还被用来装饰扇面。1965年。在江苏出土的一把剪纸折扇,制作年代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前后)。折扇用竹骨十八根,扇面用棉盘纸夹裱了一幅梅鹊报春图剪纸。对光观看,梅花枝分左右,中间站立一只喜鹊,扇面周围有锦框般的花边。在构图上明暗搭配,疏密有致,中心空出,整体协调,不愧为当时剪纸艺术的佳作。

(摘编自张彦《剪纸艺术发展史》)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显著特征:很少有表现消极悲观的情绪和气氛的作品,我们见到的都是民间艺术家对自己的乡土生活予以积极的认识和大胆的肯定,即从乐观的方面去认识和肯定自己的生活。人们总是将美好的理想和心愿寄托在剪纸艺术中,歌颂积极的感情和美好的事物,表现对生活的热爱、积极的生存意识和顽强的生命力。剪纸艺术成为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各类剪纸艺术作品给人们留下的总是一派热闹火红的场面,它们的乐观、诙谐,刚健、热情、善良、美好如同和煦的春风、甜美的甘露、温暖的初阳,给人以生机与希望。

在旧时代,劳动妇女一直都是剪纸艺术的创作主体。她们大都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生活艰苦、饱受艰辛,当物质生活的改善不能实现的时候,她们把现实的目光投向自己的精神生活,投向能够自主为之的民间艺术。在剪纸这个艺术世界里,她们成了真正的主人,一切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风情……都在她们的意志下自由、和谐地创作出来,长期形成的生活压抑和苦闷使她们真正体会到了自由、宽松的美好氛围,由衷表达了自己朴素,纯真的情感世界,这是一种毫不矫揉造作、毫不掩饰的真情,犹如一股扑面而来的山风,具有一种特殊的、质朴清新的泥土气息。毫不夸张地说,她们的作品是一种在其他艺术表现中难以感受到的独特的美,劳动者纯朴、天真的个性尽现其中。

情趣美是剪纸艺术美的核心,而情趣美又是随意性、抒情性的综合体现。常会听到民间剪纸艺人自豪地说:我爱啥就铰啥,只要心里有,看不见的东西也能在纸上铰出来,做耍货没有一定的尺棒,手就是尺棒,眼就是尺棒,想着怎样好看就怎样铰。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剪纸艺术随意而抒情的创作心理状态。当有人询问一位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睛是两只?回答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当问到:为什么大牛肚子里套着一只小牛?回答说:牛怀着犊子就是这样的。在剪纸艺人的眼里,这是最真实生动的,他们抛开视觉世界的真实,依照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寓意(六畜兴旺,抑或生命繁衍的吉祥含义)来安排形象,实现了艺术与心灵的直接对话。

剪纸是艺人思想和情趣的物化表现,民间剪纸艺人在选择物象进入剪纸创作时,往往也是定位在思想与情趣之间。比如,一幅以公鸡为对象的剪纸,艺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它所代表的含义,因为在汉语中谐音,所以当创作这幅剪纸时,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含义,其次才是鸡的形象。有时为了充分表达一种思想,民间艺人还可能在鸡的身上附加许多其他的形象:如将鸡的尾巴变形为鱼的形象,表示吉庆有余。在陕北剪纸的抓髻娃娃形象中,娃娃头上的两个抓髻常被剪成两只鸡,因为鸡可以吃掉虫子保护娃娃不受侵害,寄托了母亲盼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所以,民间剪纸艺人在选择动物形象和安排画面时不求形似,而求得一种美好的精神象征或满足喜庆吉祥的审美趣味。

(摘编自李小片《民间剪纸与审美情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和工具的创造发明推动着中国剪纸艺术的出现,冶铁术和造纸术的成熟也为剪纸艺术的诞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B.“人日”是一种择日占卜活动,人们也可以在“人日”这天把剪制和镂刻成的人形贴于门户上,这些都记载于《日书》中。
C.宋朝,民间剪纸因繁荣的手工业发展得以跻身小商品市场,有些剪纸手艺人甚至可以剪出名家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D.民间艺术家在剪纸中寄托美好的理想和心愿,大胆肯定自己的乡土生活,表现积极的生存意识和顽强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叙写剪纸艺术的发展史,写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剪纸艺术的存在状况和发展历程。
B.材料二通过举例和类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作者的观点,既增强了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又让文章内容富于启发性。
C.材料二第三段用民间剪纸艺人的话,论证了剪纸艺术具有随意性和抒情性的情趣美。
D.材料二第四段中,民间剪纸艺人在选择剪纸物象的时候,物象形象本身的重要性不亚于物象含义的重要性。
3.下列诗句中的“剪纸”或“剪彩”,不具有社会功能的一项是(     
A.“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李远《剪彩》)
B.“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李商隐《人日即事》)
C.“疏河似剪纸,决壅同裂帛”(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D.“数家祈福来浇奠,剪纸糊灯作上元”(方回《野庙》)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剪纸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5.剪纸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情感,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2023-07-09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