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李商隐(813-858)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8 题号:19029850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
B.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
C.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D.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
2.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游

李商隐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注】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②庾郎:为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年轻时有经世大略,后官至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世称庾征西。③《古诗》:“青袍似春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为春游即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景与人互相映衬,气脉通畅。
B.首联状写两幅画面,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长川的艰难,画面隽永。
C.“烟轻惟润柳”所表现的意境与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风滥欲吹桃”描写的是暮春时候疾风吹落桃花的情景,给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E.颈联描写人物的动作细节,意蕴深远,含蓄地写出作者的心事,为下联铺垫蓄势。
2.这首诗格调高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07-16更新 | 19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潭州①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②战舰空滩雨,贾傅③承尘④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潭州:唐代为湖南观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诗人大中二年五月由桂林北返途中作。②陶公:指东晋陶侃,其墓在今湘潭。侃曾作江夏太守,抗击叛将陈恢,以运船为战舰,所向必破。后又讨杜搜、平苏峻,封长沙郡公。③贾傅:指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贾谊庙,庙即谊宅。④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017-12-29更新 | 7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发崇让宅紫薇

李商隐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注】①此诗是诗人受诏赴河南淮阳任掌书记,离开洛阳崇让宅前夕,于秋雨之中观紫薇有感而作。②桃绶:桃花,绶是丝带,以系官印。③章台:战国秦宫名。④上苑:指京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篇开篇在秋庭暮雨的背景衬托下,描绘出一树艳丽的紫薇花夺目绽放的景象,色调明暗对比强烈。
B.颔联中诗人仿若与紫薇对话,告知紫薇花自己即将前往远方,花开亦无人再赏,体现作者对花的惺惺相惜。
C.尾联写桃柳与紫薇虽种植在不同的地方,但都是同一荣谢,表达了作者乐天安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D.本诗体现了李诗一贯的诗歌写作风格,感时而作,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借物喻人,给人物我同一之感。
2.本诗通过描写紫薇,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021-09-25更新 | 3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