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王愿坚(1929-1991)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81 题号:191271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原来是水库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看着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

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他感觉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样做了。他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青年战士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一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

嗨,你这小孩!"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劳动场景的刻画生动传神,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这一场景令将军十分激动,并为将军回忆昔日的战斗生活埋下了伏笔。
B.小李初见将军时便向他开玩笑,说明小李并不知道他是将军,可以推知将军形象上较为朴素,没有刻意把自己与普通战士区别开来。
C.将军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沙土,以致伤口隐隐作痛,但他没有叫苦叫累,文章最后小李选择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也是怕将军发现后拒绝。
D.当小李发现搭档是将军时,将军试图用善意的言行来打消小李的顾虑,如“嗨,你这小孩!"“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顺手轻轻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将将军过往的革命经历与劳动时的场景交叉呈现,有利于全面展现将军的形象。
B.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较为简短,且许多地方欲言又止,需要读者自行补白,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情感的直露。
C.小说既善于展现劳动、革命战争等宏观场景,也善于刻画各种细节,因此,小说呈现出富有气势又针脚绵密的面貌。
D.青年战士小李和分队长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没有着墨于他们的肖像、心理等刻画,但他们对推动情节发展至关重要。
3.小说写了现实、回忆中的两次与暴风雨相关的场景,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塑造了一个革命英雄的形象,题目却为“普通劳动者”,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早晨

王愿坚

列车再过十五分钟就要进站了,耳边传来列车员的声音:各位旅客,前方停车站是……列车员报出的那个城市的名字,一下子冲进了我的耳朵,我眼前顿时浮起一张苍白的脸和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那是属于班长傅传广的。十年前,他就是用这双眼睛盯着我说: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该有多好啊!这个愿望,傅传广同志是不能实现了。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下车去看看。

天快亮了,城市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我抓起行李便下车了。

我在车站把行李存妥,便往市内走去。要从千万座大大小小的房子中找到那座并不显眼的房子,实在是难。幸好,那座古塔还在,它标明了一个大概的方位。

看,这不是那堵高墙吗?我们在这墙根隐蔽过。

看,街口那棵大刺槐还在。我在这里换过药。

就是这些标志,唤醒了我的记忆,引导我来到一条巷子里。

快七点钟了。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子从对面跑来,不知怎么摔倒了,哭了起来。

前面大门里一个人飞也似的来到孩子身边,把他扶起来。原来是一个长辫子姑娘。她搀起孩子,说:你忘了我给你们讲的那个故事了?那个解放军叔叔叫敌人打得浑身是血,人家连一滴眼泪也不掉!她看见了我,向我笑笑,又说,不信你问问这位叔叔!

孩子怔了一霎,看了看我,笑了。

姑娘领着孩子走进大门里去了。我向大门里瞥了一眼:里面有一座楼房,两个小孩在楼下齐声对那个姑娘叫老——师——好——

是在什么时候见过类似的情景?我跨进门内,对着楼房端详起来。

这是一座不大的两层楼,看样子是经过修葺的。但我还是认出它来了。不错,是它!我走着,看着,它把我引入深深的回忆里去了。

那也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班向这座楼突击了两次都没成功,最后我们决定采用爆破的方式消灭敌人。就在爆破员夹着炸药冲向楼门的一瞬间,楼里一阵骚乱,传来了敌人的咒骂声和孩子们的哭喊声。接着楼上几个窗子全打开了,五六个敌兵,每个人手里抓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把他们狠狠地按在窗台上。

就在这紧张时刻,班长咬着牙挥了挥手,大声喊道:停止爆破!上刺刀!

我和班长抬着梯子向楼房奔去。当敌人弄清了我们的行动,开始还击时,班长已经攀着窗口跳进楼里。我紧跟着他攀上窗口,他已把一个敌兵戳翻。另一个敌兵抓着一个孩子恶狠狠地向他砸过来。紧急关头,只见班长摊开双手,一把接住了孩子。可就在他转身放下孩子的工夫,敌人的刺刀戳进了他的身体……

事情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我还记得他牺牲时的情景,不过……那一切似乎不是发生在这座楼里。

楼前是一个空旷的院子,院子正中,那位女老师和十几个孩子,正围着一个花坛栽花。我向他们走去。她见了我,连忙搓掉手上的泥巴,热情地和我握手,说:这里曾有一座房子,房子去年才被拆掉。房子?听她这么说,我心里一动。她变得严肃起来:在这里栽上花、上课时透过窗户往外一望,就能望见。望见花,课会上得更好!

为什么?

因为,她更严肃了当年这里牺牲过一位解放军同志!

我一下子都想起来了。是这里,就是栽着红花的这个地方。那时候,这里有一座房子。班长紧闭着眼睛,躺在那座房子的地上,血,不停地从伤口涌出来。他接住的那个孩子趴在他的肩膀上。他对我说:老刘啊,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该有多好啊!

他伸手指了指他的口袋。我明白,他是想找点什么留给孩子。我翻遍他的口袋,只找到一个小笔记本。他慢慢地闭上眼睛,对孩子说:好孩子,记住!长大了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为了将来的,是为了人民的,就应该下劲儿去做,哪怕是一星半点……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他永远不能再对孩子说什么了。

我掏出钢笔,把这句话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再把笔记本交给孩子。

十年了,当年的房子已经被拆除,连我也对这地方记不真切了,莫非她……我忙问了句:你知道他的事?

她说:那位解放军同志就是为了救我而牺牲的!看到这地方,我就想起他对我说的一句话——‘长大了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为了将来的,是为了人民的,就应该下劲儿去做……'

我无比激动,一下子把话接过来:哪怕是一星半点’。

她抓住了我的手,激动地叫道:叔叔……

195999

(有删改)

文本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文坛掀起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热潮。王愿坚积极投身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他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首先,要将革命历史同当下社会联系起来。他重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将蕴藏在革命战争中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其次,要把握好的关系。王愿坚选择的是短篇小说文体。他知道,用这种文体创作革命史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把历史中的诗性转换成一个个短小的诗篇,使众多的诗篇汇成一部诗史,则是可能的。王愿坚所说的在形式上指短小的篇幅,在内容上指历史的内涵,包括美好的精神品质、发人深思的哲理等。其三,要将从革命历史、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闪光的细节表现出来。王愿坚善于描写细节,一些细节中的事物甚至成为小说的中心道具,如一筐咸菜、一条红领巾、七根火柴等。这些细节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

(摘编自段崇轩《用微雕艺术写战争诗史——王愿坚短篇小说论》)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是在什么时候见过类似的情景”,是因为小男孩摔跤后哭泣的情景唤起了“我”的记忆,但“我”一时没想起具体的往事。
B.“飞也似的来到孩子身边”表明那位女老师关爱孩子、尽职尽责;“变得严肃起来”“更严肃了”表明她对班长的牺牲深感悲痛、自责。
C.那位女老师铭记班长的临终嘱咐,选择做老师,给学生讲解放军的故事,在楼房的旧址上栽花,这些都是班长对她产生了影响的体现。
D.文本一标题意蕴丰富,既指今昔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晴朗的早晨,也喻指孩子,蕴含孩子就像早晨,充满了希望,需要给予呵护之意。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抓”“狠狠地按”“砸”等语表现敌兵对弱小的孩子们的态度,起到凸显战争的残酷性、衬托解放军战士的光辉形象等作用。
B.文本一中的一些人物语言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那位女老师说到已拆的房子和栽花之事,引起“我”的追问,进而引出相认的情节。
C.文本一将“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以第一人称叙事,这样便于直接叙写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本的真实性。
D.文本一采用明暗双线结构行文,叙写今昔故事,这样安排既节省了笔墨,扩大了文本的容量,又使文本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地突出主题。
3.“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该有多好啊!”这句话在文本一中出现了两次。这句话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根据对文本二的理解,结合文本一相关内容,分析文本一的特点。
2024-04-04更新 | 2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赶队(节选)【注】

王愿坚

拖架随着稀薄的泥浆和光滑的水草,慢慢地向前移动。果然,比两个人走得快多了,我的伤口也不致震痛了,但是,小何却更吃力了。她脚步蹒跚地在烂泥里走着,抻着脖颈,弯着腰,背上的绳子拉得绷紧。我歪在担架上望着她那背影,心里又感激又难过。为了一个同志少受点苦,她却在这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受这样的劳累……我一次又一次拉住绳子央求她,我说:“算了吧,还是你扶我走吧!”她却扭转头笑笑说:“不,我不累,这样走,我们很快就能赶上部队了!”她笑得那么愉快,仿佛真的就要到部队了似的。但是她每一次回头,我都看见,她的脸色一次比一次苍白。

这样走出了十几里路,太阳已经偏西了。我正在想用个什么办法使她停下来,突然绳子一松。我抬头一看,她栽倒了,一只脚深深地陷到了烂泥里,而且正在继续陷下去。我慌忙揪住绳子,拼着全力拉她,好不容易才把她拖起来,拉到担架跟前,把她扶到担架上坐着。这时,我看她似乎有些昏迷,就抓住她的手,连连叫着“小何,小何!”半天,她才醒过来,睁眼望望四周,望望我,又要去抓绳子。

这时我心里像刀绞着一样。我怎么能让这样一个好同志为我受这么大的苦呢!万一她有个好歹,我的心怎么得安?我怎么向党交代?我横横心说:“小何,还是那句话,你,你不要管我了,自己走吧!”

“那怎么行呢?”她说,稍停,她似乎看出我的心情,就指着不远处的一段高地对我说:“好,天已经不早了,我们也该休息了。”

来到高地上,她再也没有提起走不走的事。我因为刚才说话太“冲”,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她在一棵小树底下为我安排了过夜的地方,照例地给我换了药、做了饭,安排我睡了。

当我睡醒一觉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山。我翻身一看,小何不在。是做饭去了吗?但是粮袋子在这里,那么是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因为我刚才说话太不注意,委屈了她……越想越不放心,我悄悄地爬出树丛,四下一望,原来她在离我五六十步的一块光坪上坐着,身旁一簇火堆冒着青烟,火上放着那个小茶缸子。她低着头,正在朝胳膊上绑扎着什么。我不禁觉得奇怪,做饭为什么不带粮袋?为什么不在我近旁的火上煮,而要另外生一堆?

我没有叫她,①就径直爬过去。爬到她近旁的时候她才发觉。见我来了,她慌忙把衣袖放下,把茶缸从火上拿下,放在身后,神色显得有些慌乱。尽管她的动作很快,我还是看见了,她臂上是一条擦破的伤口,她正在用纱布包扎。我想,伤口怕我看见,那么煮的饭又怕什么呢?我爬到她跟前,一面伸手去拿茶缸子,一面问她:“什么东西?还怕我看见?”

她慌忙用手把茶缸捂住,说:“别看,别看……女同志的东西是不能随便看的!”

我略略怔了一下,却不信她的,我笑了笑问她:“少共不是不撒谎吗?”②她的脸唰地红了,无可奈何地松了手。我把茶缸端过来一看,心里登时一酸,眼泪不禁哗哗地流下来了。那里面煮的哪里是饭?是几片牛耳大黄叶子,还有几块用剪子剪碎了的牛皮;牛皮夹杂着野菜,煮出黄黄的汤,一股土腥味。这就是她的“饭”哪!我一下子明白了。这几天来,她做饭给我吃的时候,我要她一块吃,她总是说:“反正有的是粮食,我再做嘛!”或者推托地说:“我到水边上还有点事!”当时我以为是女同志的事,不好细问,谁知是瞒着我做这样的“饭”吃!我想起她向我要皮带的情形,她的皮带哪里是断了,原来是煮着吃了!我又想起今天她拉我晕倒的情形,她,不只是累的,是为我节省粮食饿坏了呀!

我双手颤抖着,③狠狠地把她那一碗“饭”往地上一泼,一把拉住她说:“小何同志啊!你的好意我知道。可是你,你怎么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呢!”说着我的眼泪又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了。

她说:“老滕,不是我不知道爱护身体,这里粮食的困难,你是知道的,又不知道多久能赶上部队,前面有那么远的路,我好好的人倒好说,你受了伤,不吃不行啊!再说,就是你吃不完,等赶上部队以后,别的同志还可以吃呀。”

我说:“你就不想想,你也是个革命战士,万一你饿得不行了呢!”

她笑了笑,说:“哪能!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老滕同志,你总拿我当孩子,可你不懂得我的心情啊!老滕,”她显然情感也有些激动,接着说,“我常想,我要好好照顾伤员,伤员同志伤好了,身体棒棒的,对我说:‘我们走了!’你们上了前线,继续为革命事业战斗,就等于我亲手杀了敌人,也等于为我的妈妈报了仇!我心里就愉快了!”

“这,我懂!”我说,“可不管怎么说,你得吃饭!就是为了我这个伤员能走出草地,你也得吃饭!”

她沉思了一会儿,慢慢地说:“是啊,是该吃点粮食了。不过,要我吃粮食得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我急急地问。

“你以后不要再说不走了!我们要有决心走出去!”

我还能再说什么呢?我说:“走,一定走!——只要你吃饭,身体好好的,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

我眼看着她把粮袋拿过来,把饭煮好。她实在是饿了,端着茶缸子,大口大口地吃着。我把火弄旺了,火星在草原上飞散着,④火苗迎着夜风烧得通红。

【注】小说背景是1935年长征途中。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要小何扶着我走,却遭到拒绝,她苍白的脸表明她在硬撑着,也为后面昏迷作铺垫。
B.“果然”暗含之前行走速度慢,且对我伤口不利,这与下文我要求她扶着走形成了矛盾。
C.小何慢慢地说、我急急地问,两者对比鲜明,突出小何因饥饿而无气力和我脾气的急躁。
D.小说描写我对小何行为的种种疑问,再由我的观察逐一解答,让小何形象逐渐饱满起来。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爬”的动作不仅写出了我的伤势严重,还间接交代了小何坚持用拖架的原因。
B.句子②小何听到我的质问“脸唰地红了”,该细节为了凸显小何天真、自尊心强的形象。
C.句子③中小何的“饭”被狠狠泼地上,用动作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对小何行为的不满。
D.句子④是环境描写,烧红的火苗暗示着他们两人的矛盾化解了,能够摆脱困境迎来光明。
3.王愿坚小说《党费》刻画了典型形象黄新,本小说也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小何,请简要概括两个典型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
4.王愿坚小说中常见一种简单的“意象符号”,如《党费》中的“咸菜”,《七根火柴》中的“火柴”,它们有平凡的表层意,也有耐人寻味的深意,为读者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本小说中的“粮食”具有怎样的意蕴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2-28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头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7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还在对话中用“有任务”一句暗示未知的故事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B.“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这一句问话,既是为了转移关注点,减轻主人公被“治病”的疼痛,又反映了人物身处社会环境的险恶,解答了主人公采用这种粗暴方式治病的原因。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反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既传递了战争年代的背景,又表现出陈毅的果敢与刚强。
D.两个文本中军队领导人的“治病”方式大同小异,不仅突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文体是小说,侧重艺术性。整个文本不仅故事情节完整,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活灵活现,还善于制造悬念,如“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句意的重复就是在设置悬念。
B.文本一中的“我”(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事件的参与者)。小说除了对话展现主人公个性以外,还通过“我”的不敢下手、不敢看的心理与竹子的剧烈颤动、两片小碎骨片的蹦出、手里紧握的潮湿泥土等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刚毅。
C.文本一中的“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等自然环境描写,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D.文本二是纪实文学,讲究叙述的真实性,故而叙述简约,没有像文本一那样在情节上设疑,也没有运用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
3.文本一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4.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由老胡、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哪些共性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11-10更新 | 4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