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4 题号:192768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雨江南,秋风蓟北。这短短两句分明道出了江南与北国景色的不同。当然喽,谈园林南北的不同,不可能离开自然的差异。我曾经说过,从人类开始有居室,北方是属于窝的系统,原始于穴居,发展到后来的民居,是单面开窗为主,而园林建筑物亦少空透。南方是巢居,其原始建筑为棚,故多敞口,园林建筑物亦然。产生这些有别的情况,还是先就自然环境言之,华丽的北方园林,雅秀的江南园林,有其果,必有其因。园林与其他文化一样,都有地方特性,这种特性形成还是多方面的。

小桥流水人家平林落日归鸦,分明是两种不同境界。当然北方的高亢,与南方的婉约,使园林在总的性格上不同了。北方园林我们从《洛阳名园记》中所见的唐宋园林,用土穴、大树,景物雄健而少叠石小泉之景。明清以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园林,受南方园林影响,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自然条件却有所制约,当然也有所创新。首先对水的利用,北方艰于有水,有水方成名园,故北京西郊造园得天独厚。而市园,除引城外水外,则聚水为池,赖人力为之了。水如此,石,南方用太湖石,是石灰岩,多湿润,故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多姿态,有秀韵。北方用土太湖、云片石,厚重有余,委婉不足,自然之态,终逊南方。且每年花木落叶,时间较长,因此多用长绿树为主,大量松柏遂为园林主要植物。其浓绿色衬在蓝天白云之下,与黄瓦红柱、牡丹海棠起极鲜明的对比,绚烂夺目,华丽炫人。而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阶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所谓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落叶树的栽植,又使人们有四季的感觉。草木华滋,是它得天独厚处。北方非无小园、小景,南方亦存大园、大景。亦正如北宗山水多金碧重彩,南宗山水多水墨浅绛的情形相同,因为园林所表现的诗情画意,正与诗画相同。诗画言境界,园林同样言境界。北方皇家园林(官僚地主园林,风格亦近似),我名之为宫廷园林,其富贵气固存,而庸俗之处亦在所不免。南方的清雅平淡,多书卷气,自然亦有寒酸简陋的地方。因此,北方的好园林,能有书卷气。所谓北园南调,自然是高品。因此成功的北方园林,都能注意水的应用,正如一个美女一样,那一双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

我喜欢用昆曲来比南方园林,用京剧来比北方园林(是指同治、光绪后所造园),京剧受昆曲影响很大,多少也可以说从昆曲中演变出来,但是有些差异,使人的感觉也有些不同。然而最著名的京剧演员没有一个不在昆曲上下过功夫。而北方的著名园林,亦应有南匠参加。文化不断交流,又产生了新的事物。在造园中又有南北园林的介体——扬州园林,它既不同于江南园林,又有别于北方园林,而园的风格则两者兼有之。从造园的特点上,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条件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了。

现在,我们提倡旅游,旅游不是白相(上海方言:玩),是高尚的文化生活,我们赏景观园,要善于分析、思索、比较,在游的中间可以得到很多学问,增长我们的智慧,那才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陈从周《中国文人园林》)

材料二:

在中国的文人历史上,古典园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园林的建设早就融入了文人的情思与意趣,成型后的园林又给文人们带来不曾有过的心中悸动。时间的不同也造成了各个时期的文人对于园林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园林文化的不断发展造成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文化达到成熟阶段,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园林建筑就是那个时期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因此也是最能反映文人看园林时产生的心中意境,心中审美的情怀,心中发散的思想。文人用意境造园林,园林又以实际产生的化学反应补给文人的心中世界,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段落顺序已被打乱)

①大观园的植物布置更是每个人品格的写照,爱什么植物,说明你喜欢这个植物所具有的品格,也间接说明了这个人的品格,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体会也就近乎全面展现了。

②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是贾府文人们吟诗作画的场所,恰当的小建筑能够带领这些文人感受大观园最极致的美,循序渐进地体会大观园中的神秘美感,一步一步地将大观园的全貌展现给来人,这是文人园林意境的灵魂所在。

③大观园的造地选址在宁国府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彰显贾府气势,距离贾府又比较近,可以时常去大观园写生游玩,在宁国府内的建筑又贴近贾府的大山祖脉,更能让贾府文人将这种祖脉给一代一代继承下去,这是贾府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根基。

④山和水的搭配将大观园的景色都带活了,真给游览的人带来一种深处自然的感受,在近乎真实的大观园里,文人们更容易在山水之间吐露最真实的想法和心声。园林重要的还有匾额楹联,一个题人用什么字什么词都在一字一句说着这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特点。

摘编自《〈红楼梦>: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大观园背后的文人园林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园林建筑物的“少空透”与南方园林建筑物的“多敞口”,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住形式。
B.明清之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园林与唐宋时期的园林相比变化较大,这是南方园林影响的结果。
C.不同时期的文人有着不同的情思与意趣,所以时间不同,文人对园林文化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D.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也是最能反映文人意境、思想与情怀的。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园林的“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这些都与江南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B.赏景观园的过程中也应该扩大见闻,增长智慧,如果只是“白相”,就不是高尚的文化生活了。
C.那些较为成功的北方园林,都注意到了水的应用,因此形成了绚烂夺目、华丽炫人的园林风格。
D.扬州园林兼有南北园林风格的介体特征,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环境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
3.材料二的后半部分已被打乱,根据论证的结构与逻辑,下列各项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②③④①B.③②④①C.③④①②D.③④②①
4.材料二提到“大观园的植物布置更是每个人品格的写照”,请在“潇湘馆”“蘅芜苑”中任选一个,对此观点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虚静,最早是由先秦的哲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讲哲学思维,也连带涉及艺术思维。人怎样把握最高的本体,怎样掌握宇宙人生的规律,怎样领悟道?靠的是“心”,靠的是“思”。而为了有效地思、高效地思,进入深沉的哲学的和审美的思维,前提是要求“虚”和“壹”,也就是专一。《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致虚”和“守静”要做到极致,那就是做到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能够打扰思维者的心灵。

虚静说的第二层意思,是说在进入文艺创作过程之时,要抛开俗世利害得失的欲念,抛开物欲、功利的计较,这是虚静说的重点、核心。六朝著名画家宗炳,同时是一位绘画理论家,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澄怀”就是涤除杂念,使心怀归于澄洁,“味象”是进入艺术想象。

审美超功利,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康德认为,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了哪怕是很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审美不是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精神的享受。王国维吸收了康德、叔本华的“审美无利害说”,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虚静说,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更肯定西方形式主义观点,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所以,“吾人之玩其物也,无关于利用,故遂使吾人超出乎利害之范围外,而惝恍于缥缈宁静之域”。这就从美学理论上,探讨了虚静对文艺创作何以必不可少。

关于审美的超功利性,有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不同的主张。庄子把超功利绝对化,虽然是愤世嫉俗之言,无论如何,理论上是偏激而不准确的。欧洲唯美主义者更是把审美超功利推向极端,近代以来,这类极端的言论,只有在被看做是对于资本主义玷污文学艺术的抗议的意义上,才可以说是积极的。中国历代多数的诗论家,则是把超功利的虚静说与忧国忧民的发愤说结合起来,文艺家不谋一己之私利,而以天下兴亡为己责;即使是社会的、群体的功利,也不是计一时一事之得失,而是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百姓之心为心,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胸怀,就比较容易进入审美观照。

社会性的功利,往往有较强的时间性、地域性,随着时移事异,昔日或异域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功利观,到今天可能落后了,不符合新时代的需要了。我们不能要求屈原、杜甫、陆游具有今天的先进功利观,但他们的体现各自功利观的作品却依然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直接地在作品中表现其功利观,而是把自己的愤怒、哀怨审美化,而审美心理有较强的稳定性,有较强的人类共通性。拿杜甫与元结以及白居易比较,他们都倡导并实践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元结的十二首“系乐府”和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远不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诗作。杜甫不是把诗歌当做“裨补时阙”的政见的表述,而是在对社会苦难的描述中表达自己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高度审美化了的。他在《四松》诗里说,“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进入创作过程,他就保持虚静的心态。

(摘编自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美学的虚静理论扎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中国文化有一种柔静精神,强调中道原则,强调过犹不及,重视内敛,反对外露,不走极端,内心有激情,外表则冲和淡雅,神情骀荡,犹如包含着无数个暗流的平静水面。中国人崇尚宁静典雅的美,最忌霸气。西方莎士比亚式的言辞夸张和浮士德式的痛苦追求与这种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中国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散发出缕缕芳香,笼罩着宁静氛围。外在的伸展让位于内在的体验,动态的追求源于静态的修炼,中国美学虚静说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当今学界有这样的观点,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认知”,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所谓“体知”,即强调内在的心灵体验,由外在的获取转为内在的证验,如庄子所说的“官知止而神欲行”。西方哲学侧重于以知识、逻辑去把握世界,而中国哲学重视以生命的角度看待世界,将其归之于生命的体验。

儒家的内圣外王的道路、道禅哲学归之心悟的把握途径,就是一种重视体验的哲学。以心灵去体悟世界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道家谈心灵驰骛,儒家谈内在省悟,玄学谈心归万有,禅宗谈体验,理学谈心性,都强调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在美学上更是如此。中国美学谈澄怀味象,谈妙悟自然,谈心通万物,都是显例。既然这种认识的施动者是心灵,它的认识过程是关闭外在感知的内在证验,这种证验唯有保持一定的心境才能进行,这心境应是闲和严整,用思专一,而不应是躁竞纷扰。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静说的第一层意思是,思维者为了有效且高效地思,从而进入哲学和审美的深沉思维,需要一种排除一切干扰的专一状态。
B.王国维的审美观融合了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其中既有与宗炳的“澄怀味象”观相似的看法,又有对西方形式主义观点的肯定。
C.庄子把超功利绝对化,欧洲唯美主义者更是把审美超功利推向极端,他们这些主张的积极意义直到近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D.中西方在认识世界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二者各有侧重,庄子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吸收了康德等人的“审美无利害说”,提出一切美术品皆“不可利用”,可见德国古典美学理论对王国维影响更大。
B.范仲淹有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胸怀,就比较容易进入审美观照,也必然会达到绝对的审美超功利的虚静境界。
C.如果屈原、杜甫、陆游没有把自己的愤怒、哀怨审美化,而是简单直接地在作品中表现其功利观,那么这些作品就丧失了价值。
D.中国哲学长期以来重视以生命的角度看待世界,强调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这应当是中国美学虚静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中最符合虚静说第二层意思的一项是(     
A.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
B.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
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D.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当前,一些网络写手一味追求作品的商业价值,满足于肤浅的外在感知。请结合材料给这些写手提出建议。
2022-07-12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在思维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园居生活在此时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坛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论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其中的亭榭渔钓都是以人为主体而建构的场景及活动,确是真山水的标准。《林泉高致》又说道,山上架栈道,水上通舟楫,是山水入画的标准。由此可见,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除了造园本身,有关园林的文字记载也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如园记。很多早期优秀的园林早已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园记即时地将园林意象书写呈现,通过文字结构展示了园林结构。园记的价值不止它所描述的园林物象本身,其关于园林考察方法的思考、园林兴衰的感悟以及自然山水观念的表达,以更清晰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山水文化建构的脉络。中国上千年的造园史,仅有一部晚明时期计成的《园冶》专门讨论造园技法。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古人从来不愿将园林作为仅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获得的对象,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园记书写者们将一切可提供美好想象的语汇给予了园林,这也成了山水文化得以在文本中建构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经历了从圈地、祭祀到成为文人生活布景、观照对象的发展过程,兼有实用意义和审美意义。
B.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器”,用之于我国古典园林,“器”即“诗情画意”,“道”即“园林”。
C.“山水”指的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可体现出一种对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D.园记作为园林的文字记载,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它能用文字呈现园林意象,展示园林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这是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观念的生动例证。
B.中国园林艺术“诗情画意,山水精神”的审美追求源于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画观念,到南宋逐渐成熟。
C.宋代山水画论非常重视绘画中意味的表达,特别是“山水”观念,而技巧好差的评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D.中国的园记,记载造园技法的不多,通过文字传达山水园林观念的居多,是因为具体营造技法很难描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是秋天赏荷听雨的绝佳处,其意境源自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B.兰亭是东晋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有“崇山峻岭”“清流急湍”之景,王羲之曾邀友人在此集会,行“流觞曲水”之雅事。
C.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夺天工》,受其影响,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仍沿用古汉语词汇。
D.王维的辋川别业,因地而建,依山临水,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版“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
4.根据《东岩堂记》中观照自然的方式,下列选项最符合其层次推进顺序的一项是(     
①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赐与水曹郎。
②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③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①④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5.下面一段材料是《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请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古人的园林理念,谈谈你对宝玉这段话的理解。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2024-05-16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境定理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经常在梦中经历危机,包括战斗、被追杀、赤身裸体、跳下悬崖、溺水等等,其实这是一种模拟行为,芬兰的认知心理学家安蒂认为,在人类的睡眠阶段出现类似模拟逃跑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行为遗留。进化心理学观点是,在梦中模拟逃跑是一种人类从未消失的生存本能,做梦的时候好比在夜间,而在夜间逃跑毫无疑问是最安全的逃跑时间,可以认为梦是一种适应进化威胁的过程,在梦境中模拟逃跑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

美国加州理工记忆研究所曾进行一项实验,在白天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人造迷宫中,让它在迷宫中呆一整天,记录下小白鼠在不同位置的神经冲动状态,到了晚上小白鼠睡眠过程中,发现了小白鼠的神经冲动模式与白天接近,其实这是小白鼠在梦中回忆迷宫细节的过程,于是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动物包括人类在梦境中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我们在梦境中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远超出白天。人类的记忆能力理论上没有限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大脑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如何筛选的呢?在白天,你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包括新的人物形象、生活细节,显然我们无法完整的记忆,梦境则是一个回忆整理的过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米奇森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极具争议的理论,人类做梦的本质是为了快速遗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很快忘记梦境内容,因为大脑会帮助你遗忘。他认为大脑可以看做一台电脑,在白天,我们的大脑接受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它对数据的处理方式是固定的,到了晚上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开始接受随机数据,而白天的处理方式不再适用,而只有通过梦境建立随机的处理方式,所以梦境具有随机信息处理功能,是大脑的关键程序,遗忘则是正确的执行过程。

研究梦境的心理学家哈德曼在讨论情绪学习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猜想,他认为,做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人类大脑对一些复杂情绪进行处理的过程,而梦境确实是一个比现实更加安全的地方,在现实不敢建立的连接都可以在梦境中实现,在我们看来梦境内容是妄想,其实是大脑具有防御性的决定,那么是否可以借助梦境这个特性来进行绝对安全的情绪治疗,梦境是一个缺乏压抑感,心理防御不足的场所,心理治疗也是最有效的。

材料二:

梦境实践——四大梦的故事

庄生晓梦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境逼真到让庄子忘记了本我,认为自己就是蝴蝶,在梦中他极力寻找自己这个蝴蝶到底在哪。结果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导致一时分不清到底自己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自己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人世间真真假假,是非难辨,眼见也不一定为实。遇事沉着冷静,不盲信他人,不轻易下结论,不评判他人的好坏。坚定自己的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无愧于心,方能乐得逍遥。

黄粱一梦

唐朝道士吕翁碰见一个叫卢生的人。卢生抱怨自己壮志未酬,家境惨淡。吕翁拿来自己的枕头给他,说:“你枕着我的枕头,就能实现你的志向。”梦中卢生回家,娶妻中举,当上宰相,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生离死别。

醒来后发现是梦,十分急切。吕翁说:“人生所经历的辉煌,不过如此啊。”卢生郁闷许久恍然大悟:“这是先生你遏止我的欲念啊,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磕头谢恩后离去。

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辉煌也是一生,简单也是一辈子。身外之物终是浮云,与其追求外在,不如修炼自己的内里。少做那些虚幻不实际的梦,认清自己和现实,才能让自己活得轻松,活的自在。

江淹梦笔

江淹年轻有为,是一个有名的文学家。可是年纪大了之后,文章变得平淡无奇,甚至连连退步。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向他索笔,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顺手从怀里取出一只五色笔给他。据说自此之后,江淹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有时候,梦是假的,事实却是真的。不论是才华也好,人情也罢,都有用完的那一天。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为感情注入新的基石,才能长久维护好家庭、亲戚和朋友,才能在社会中怡然自得。

南柯一梦

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生日那天喝得大醉,睡着了梦见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洞中是“槐安国”,他娶了公主,出任太守,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敌国入侵,家破人亡。淳于棼惊醒,原来是大梦一场。

人生有很多经历就像这南柯一梦一样,或空欢喜一场,或有惊无险。鲜花不会因为凋零就放弃绽放,我们也不能害怕没有结果就不去付出。你只管努力,惊喜一定就在来的路上。

材料三:

梦境赏析

画作简介:

创作《梦》之前,47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一句话来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中的模拟逃跑过程是行为遗留,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
B.人在做梦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回忆学习能力,并能对信息进行高强度的筛选。
C.米奇森认为梦境是一个主动遗忘的过程,其本质是快速遗忘。
D.情绪治疗属于一种梦境幻想与现实交替的过程,此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中庄子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还是庄子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点明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生死物化的观点。
B.黄粱一梦的故事告诉我们荣华富贵并不是长久的,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眼成空,常比喻梦寐以求的愿望落空。
C.江淹梦笔常用于比喻才思减退,如“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相近的词语有“江淹才尽”“梦笔生花”“江郎才尽”。
D.南柯一梦比喻世事无常,所有的荣华富贵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生活无需执着于结果,要好好珍惜拥有的时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梦境”的一项是(     
A.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
B.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罗贯中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D.故国梦重归,觉来双垂泪。——李煜
4.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画作的含义。
5.古代人常云“梦境乃吉凶之兆”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这句话。
2021-10-18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