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3 题号:1928440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之所   履:鞋B.技至此乎   盖:同“盍”,怎么
C.臣以神   遇:接触D.每至于     族:交错聚结的地方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手所触                  所好者道也
B.不目视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庖丁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
D.提刀                  善刀藏之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中音            没有不合音律的
B.进乎技矣            超过技术了
C.彼节者有间        那牛骨节间有间隙
D.为之踌躇满志     为此犹豫不决
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庖丁解牛的过程如同一场充满美感的乐舞表演。
B.写文惠君的赞叹,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庖丁技艺的精湛。
C.庖丁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所以不在乎技术的层面。
D.成功解牛后,庖丁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
6.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本文中表现庖丁解牛过程中遇到关键部分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                    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
海运则将徙南冥
B.好不厌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C.今夫子必儒服见王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D.太子与见王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项是(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人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有多种含义,可表示概数,也指帮助,文中指在旁侍候的人,近臣,即左右幕僚。
B.“千金”,“金”是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金,后来以银为货币,银一两称一金。
C.“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水、火、土、金、木五种元素构成。
D.庄子,名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6.断句。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②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2020-04-07更新 | 1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节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影迹: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③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轮扁论读书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

注:①徐:宽松。②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苦而不入:滞涩而难进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晨览夕                                披:详阅
B.酒渔色也                                耽:错过
C.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     恶:怎么
D.轮扁轮于堂下                         斫:砍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释椎凿                                                ②裂地封之
B.①帝自取灭亡                                             ②民从事
C.①臣之事观之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①于时也                                                    ②大夫各爱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B.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C.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D.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                           ②得于心而正之以书
③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④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⑤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                       ⑥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
A.②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①③④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启示。
B.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
C.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家事、国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
D.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的缘故,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⑵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⑶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文中加线句)
2023-01-12更新 | 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至此乎   盖:大概
C.大卻,导大窾   批:劈、击
D.謋然已解,如土   委:卸落、散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意思是名为“丁”的厨师,“庖”是职业,“丁”是名字。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
B.“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给予的称号。
C.《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D.肯綮,“肯”指筋骨结合处;“綮”指附在骨上的肉。现在以“肯綮”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善用对比来说理,如将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后、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进行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2023-06-10更新 | 1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