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庄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1 题号:1941887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者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其固然,技经肯繁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   中:符合
B.技至此乎   盖:同“盍”,何
C.其固然   因:趁着
D.刀而藏之   善:揩拭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始臣解牛之时       异乎三子者
B.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百姓皆王为爱也
C.刀刃若新发于硎       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D.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寄蜉蝣天地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时的行为举止以及发出的声响合乎音律,富有节奏,故而引得文惠君对其技艺大加赞赏。
B.将庖丁与良庖、族庖更换刀具的频率进行对比,充分证明了庖丁“依乎天理”这一做法的正确性。
C.庖丁技艺虽已炉火纯青,但仍保持戒惧之心,这也是其刀解牛数千头仍完好如初的一个重要原因。
D.庄子借此文阐明了如下道理:人若想养生,必须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充分了解,且使行为合乎“道”。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知识点】 《庄子》 诸子散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卿相”“大夫”都是古代的官阶名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之侯、伯等爵位一样。“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
B.“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儒、墨、道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讦。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墨家以兼爱为核心。儒家、道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C.“大庙”,也称太庙、祖庙。“庙堂”,一是指太庙的殿堂。二是指朝廷,人君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和本文“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中的“庙堂”是一样的。
D.“郊祭”是我国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日、月的仪式,在周代是最为隆重的祭典。祭天于南郊,时间为冬至,皇帝必须亲自去。祭地于北郊,时间为夏至,皇帝或亲去或派人去。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多为寓言。他的语言汪洋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视他。
B.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而拒绝了,其理由是宁愿在污浊的小水沟里游玩而自寻欢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
C.庄周以其作品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彰显老子学说。他还有一类的文章,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依据,可他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
D.庄周以“神龟”故事为喻而再次拒绝楚王,此故事后来提炼为“曳尾涂中”,其意是与其隐居而安于贫贱,不如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在材料(二)中,庄周给监河侯讲述了东海“鲋鱼”的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后来成了一个什么成语,其含义是什么?庄周之用意为何?
2023-02-23更新 | 1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B.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C.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D.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绝王之喜好也”与“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请治剑服”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C.“庄子入殿门不趋”与“他日趋庭”(《滕王阁序》)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D.“愿闻三剑”与“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两句中的“闻”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对赵文王说自己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C.庄子善于辩论,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D.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劝说赵文王治国,希望他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2)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2022-11-23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甲】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乙】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小大之                 辩:同“辨”,分别
B.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劝说
C.圣人                       无:不要
D.不斤斧,物无害者     夭:摧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汤问棘也是已                       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B.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机辟,死于罔罟
C.今子之言,大无用                 渔父莞尔
D.卑身而伏,候敖者                 垣墙周庭,当南日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B.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其实都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C.宋荣子能置世人的毁誉与诽谤于度外,列子能御风而行,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
D.惠子用“大树樗”的事例,是为了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争锋相对用“大树”的言论,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020-03-27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