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张爱玲(1920-1995)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965964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中跌倒不为风

林清玄

路过乡间一座三合院,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放声大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妈妈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对孩子说:哎呀!都是这个土脚不平,害宝贝仔仆倒,妈妈替你拍土脚,哎呀!妈妈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夸张,使那哭闹不停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感到十分温馨,想到从前我的妈妈也曾如此安慰过我。不只是我的妈妈,从前乡间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安慰孩子。跑的时候被树枝绊倒了,就把树枝折断,说是:坏树枝!怎么可以绊倒我的好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骂土地,说是:歹土地,怎么可以害我的乖孩子跌倒。甚至完全没有原因跌倒,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责备,就骂风,说:都是风吹得让我的心肝仔跌倒。

我们小的时候都会信以为真,以为跌倒是因为风、土地或树枝的缘故,我们也会像父母亲一样,找借口安慰自己,却没意识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记得有一次,我在门口庭前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破血流。妈妈从灶间跑出来,左看右看,找不到可以打骂的东西,因为庭前的土地非常平,既没有树枝,也没有小石子。妈妈怔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站起来了,她还怔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支锅铲,样子有点滑稽。妈妈看我望着她,以为我要放声哭出来,突然大声地骂天:都是这么恶的风,吹得阿玄仔仆倒!我抚着自己头上的伤口,对妈妈说:妈,不是因为风,是我自己不小心仆倒的。那时,庭前确实只有阳光,一丝风也无。妈妈这时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过来检视我的伤口,欣慰地说:你大汉了!妈妈的意思是我长大了,可以承担自己的错误与失败。

当我们发现到,无论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不是去找借口,这时我们就像我们在情感与姻缘上跌倒的时候,也像孩子时一样……即使地不平、荆棘横路、风狂雨暴,都不应该是我们跌倒的借口。最应该检视的是错误与失败。

孩子的跌倒顶多是皮肉受伤,姻缘挫败也顶多是锥心刺骨,并不会伤到情感的本质。因此,一个人不应该在爱中受伤,就失去爱的勇气;一个人也不应该痛苦,就失去承担的心。要寻找到生命最内在的本质,是不能有任何借口的。当我们还有借口,本质就不会显露出来。

我对自己过去情感的受伤,姻缘的挫败也没有任何借口,这都是我生命的必然之路。我也愿意承担任何的批评,并把这些批评当成石阶,走向更高的位置来回看自己的人生。

在风中跌倒,在爱中流泪,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如果我们在每一段旅程,都能学习到更广大的胸怀,都能不失去真爱的勇气、美好的追求,一切挫折不也都有深刻的意义吗?我站着看那拍打土地安慰孩子的母亲图像,一面忆起往事,一面想到我们人生可能永无平静之日,但我们要使心安宁,只在当下的转念之间。

文本二:

非走不可的弯路

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的确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当妈妈听到“我”说,是“我”自己不小心扑到的,妈妈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说明妈妈看到我坚强了,为我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长大成熟了而高兴。
B.文本一“风中跌倒不为风”,表明我们只要懂得了不论什么事情,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就成熟了。
C.文本二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在含义理解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本二运用对话形式,潜移默化明哲理:年轻时候的弯路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段路途,只有经历它,人才懂得坚强,挑战它,人才懂得求索。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第一人称视角,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我”对跌倒后的种种感悟与诠释。
B.文本一将眼前的场景与历史的事件结合,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融合,将哲理熔铸在流动的气清神定的凝注里。
C.文本二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记录“我”“年轻朋友”不听劝、走向弯路的过程,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深意。
D.文本二巧妙地借用母女对话形式,把深奥的人生哲理转化为一次自然、亲切的对话,形似漫不经心,意在语重心长。
3.散文创作讲究“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分析“形散神聚”的特色。
4.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受一些小挫折,转而激化出意想不到的极端结果。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及个人的生活实际,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自己三方面简要谈谈怎样进行挫折教育。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他不耐烦地将烟管托托敲着栏。

“是的,说白话倒容易!三婶娘同我们本是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家倒肯?”

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偏要揭。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

“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我才犯不着呢!”

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

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寂寞的一晚啊!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莲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啉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啊!

(一九三六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采用细节描写,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作为一个男子汉,却只会算计妻子辛辛苦苦挣得的东西,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小说包含了怒其不争的情感。
C.禄兴虽然对蒋家的牛很是喜欢,以为“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但终因不了解它的习性而鞭打它,最终激怒了它,导致悲剧的发生。
D.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试图给读者展现一幅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以细节传神,文中禄兴娘子穿着“蓝布围裙”,是以外在的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身份特征。
B.“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运用比喻修辞,刻画出禄兴娘子在失去财物和丈夫后的心境。
C.小说颇具画面感,也注重艺术的留白,比如对于禄兴死亡的场景,作品虽没有大加描绘,却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血腥画面。
D.文章最后一段可删去的原因大致有:结尾一段写景,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没有必要重复;删去后,可使小说主题表达更含蓄。
3.“牛”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在这篇小说里张爱玲呈现了一个“苍凉”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试探究“苍凉”的具体内涵。
2023-08-14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道路以目

张爱玲

有个外国姑娘来中国两年了,故宫、长城、东方威尼斯,都没瞻仰过,对中国的新文艺新电影似乎也缺乏兴趣,然而她特别赏识中国小孩,说:“真美呀,尤其是在冬天,棉袄、棉裤、棉袍、罩袍,一个个穿得矮而肥,蹒跚地走来走去。东方人的眼睛本就生得   好,孩子的小黄脸上尤其显出那一双神奇的吊梢眼的神奇。” 我们听了她这话,总不免回过头来向中国孩子看这么一眼——从来也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家里人讨人嫌,自己看惯了不觉得;家里人可爱,可器重,往往也要等外人告诉我们,方才知道:拣那可喜之处来看看也好。

街上值得一看的正多着。寒天清早,人行道上常有人蹲着生小火炉,煽出滚滚的白 烟。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煤炭汽车行门前也有同样的香而暖的呛人的烟雾。多数人不喜欢燃烧的气味——烧焦的炭与火柴、牛奶、布质——但是直截地称它为“煤臭”、“布毛臭”,总未免武断一点。

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可是前天我看见一个绿衣的邮差骑着车,载着一个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亲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然而李逵驮着老母上路的时代毕竟是过去了。做母亲的不惯受抬举,多少有点窘。她两脚悬空,兢兢业业坐着,满脸的心虚,像红木高椅坐着的穷亲戚,迎着风,张嘴微笑, 笑得舌头也发了凉。

黄昏的时候,路旁歇着人力车,一个女人斜欠着坐在车上,手里挽着网袋,袋里有柿子。车夫蹲在地下,点那盏油灯。天黑了,女人脚旁的灯渐渐亮了起来。路边的烘山芋的炉子的式样与那黯淡的土红色极像烘山芋。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好, 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有人在自行车轮上装着一盏红灯,骑行时但见红圈滚动,流丽之极。

隔壁的西洋茶食店每晚机器轧轧,灯火辉煌,制造糕饼糖果。鸡蛋与香草精的气味, 氤氲至天明不散。在这“闭门家里坐,帐单天上来”的大都市里,平白地让我们享受了这馨香而不来收帐,似乎有些不近情理。我们的芳邻的蛋糕,香胜于味,吃过便知。天下事大抵如此——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熔时期的焦香。

四五年前在隆冬的晚上和表婶看霞飞路上的橱窗,霓虹灯下,木美人的倾斜的脸,倾斜的帽子,帽子上斜吊着的羽毛。既不穿洋装,就不会买帽子,也不想买,然而还是用欣羡的眼光看着,缩着脖子,两手插在袋里,用鼻尖与下额指指点点,暖的呼吸在冷的玻璃上喷出淡白的花。另外一家理发店的橱窗里,张着绿布帷幕,帷脚下永远有一只小狸花猫走动着,倒头大睡的时候也有。

附近有个军营,朝朝暮暮努力地学吹喇叭,迄今很少进步。照说那是一种苦恼的,磨人的声音,可是我倒不嫌它讨厌。伟大的音乐是遗世独立的,一切完美的事物皆属于超人的境界,惟有在完美的技艺里,那终日喧哗的,疲乏的“人的成分”能够获得片刻的休 息。在不纯熟的手艺里,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分”特别浓 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还有一天晚上,在落荒的马路上走,听见炒白果的歌:“香又香来糯又糯!”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唱来还有点生疏,未能朗朗上口。我忘不了那条黑沉沉的长街,那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怀的火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从家里上办公室,上学校,上小菜场,每天走上一里 路,走个一二十年,也有几千里地;若是每一趟走过那条街,都仿佛是第一次认路似的, 看着什么都觉得新鲜希罕,就不至于“视而不见”了,那也就跟“行万里路”差不多,何必一定要飘洋过海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外国姑娘欣赏中国小孩,触发作者悟出了寻常当中也有可喜处的道理,引起下文对寻常生活的描写。
B.作者喜欢在冬天街上小火炉和煤炭汽车行门前产生的呛人的白烟里走过,表明她有喜欢闻臭的燃烧气味的爱好。
C.作者通过动作、表情描写,细致传神地刻画了坐在自行车后的小老太太那种不习惯如此高的待遇、既害怕又享受的状态。
D.作者不讨厌军营里的学吹喇叭的声音,是因为这声音中有军人的挣扎、焦愁、慌乱,有特别浓厚“人的成分”。
2.第五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3.本文由多个片段组成,请结合文章标题,探究这样行文的好处。
2020-04-13更新 | 1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碰洒人一身。树丛中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土馒头,牵牛花缠绕着坟尖,把它那粉紫色的小喇叭直伸进暴露在黄泥外的破烂棺材里去。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人唱着歌经过它们。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放牛的孩子负着主人的使命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了他们。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你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她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

“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节选自《张爱玲文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展示出禄兴家没有了牛后的贫困窘迫,也为后文禄兴去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禄兴在空空的牛栏里,“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表现了禄兴对已经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还有他对生活困窘的忧虑等。
C.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D.小说使用了留白艺术,比如对于禄兴死亡的具体场景,作品没有做一点点的描绘,却能让人联想起当时的血腥画面。
2.小说为什么一再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就写出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0-11-10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