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96709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小说文体最初发表论断的是东汉桓谭。他在《新论》中指出,小说文体以琐碎、驳杂、虚妄为特征,它与圣人文语明道治国平天下功用不可同日而语。桓谭之后,对小说文体给予发论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小说盖出于稗官,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桓谭、班固的认识,代表了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最初认知。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小说的不屑,班固更是将小说列入的范畴,造成了与历史的隔绝。

对小说给予史补功能的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唐时,史学高度发达,史籍重要性不仅得到官方认可,并获得积极支持。此时,顺应小说创作中长期对史家所遗、所弃之事拾取记载的现实,始有了对小说史补功能的明确界定。唐人对小说的认知,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突破。虽然也如以往认为小说琐碎、妄诞、真虚莫测,但却使小说与史传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渊源联系,确立了小说与史传的等级关系,把小说存在价值确定为可为正史编纂提供阙失资料、能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人们博闻强见等。至此,小说始有了明确的史补目的。这一目的突出体现于小说创作与评论中对的功能的攀附。慕史心态与唐后史学家对小说史补的功能论定两相结合,导致唐后小说创作与评论普遍流露出浓郁的自觉而为的史补目的。

之功能进行攀附,小说史补的这种价值指向对小说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无论是原初形态的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拾史之遗、取史之弃,还是唐以后小说创作的幻设为文,小说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传奇述异、令人赏心悦目的娱乐审美功能。但这一功能倘若没有基于史补观下的功能的规引和限制,小说创作很可能滞于牛鬼蛇神之奇而难以自拔;审美娱乐而外,倘若没有存故实、播道义等之功能的注入,小说的内涵会显得单一,小说存在的价值与品位不会获得提升。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史补这一价值追求对小说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郭豫适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序言中指出:封建史学家那种崇实斥虚的思想倾向,那种过于强调文学著述劝善惩恶、宣扬封建纲常的教化功能的观念和意识,对小说的创作却是一种束缚;史学家的‘实录’精神也被不正确地解释和运用到小说批评中去,要求小说创作也像史学著述那样严格地记录史实和事实,这些都不利于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发展其独立的个性,影响到小说的创造精神和艺术的想象及虚构。之功能长期而执着的攀附,使得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长期处于被忽略、被轻视的地位。基于史补目的下的实录观念是对小说想象和虚构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否定。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小说本身个性的成熟与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步伐缓慢而曲折,说到底,皆与小说的这种史补观具有紧密关联。

(摘编自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史补观念生成的史学渊源与价值指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史家遗弃之事有拾遗功能,这一事实直到唐代小说高度发达时才被史学家所承认。
B.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慕史”心态与“史补”价值指向,对唐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古代小说要兼有传播道义和审美娱乐之双重功能,就必须合理重视小说的史补价值追求。
D.郭豫适认为,小说创作不可过于强调崇实斥虚,要重视艺术想象和虚构,这样才能独立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桓谭和班固的例子,从特征和来源两方面表明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最初认知。
B.文章引用郭豫适的话,将“史补”价值追求对小说发展的消极影响阐述得更为充分有力。
C.文章最后两段阐述小说“史补”价值指向对小说发展的利弊,使文章具有思辨色彩。
D.文章梳理了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之间,从隔阂到攀附再到史补的发展脉络,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桓谭和班固二人的认知,唐人的“史补”观念摒弃了对小说的鄙视,不失为一种进步。
B.“史补”价值观念对小说造“奇”的叙事能力有积极作用,若背离这一观念,小说便不会流行。
C.中国古代小说正因为有了“史”之功能的注入,其内涵才更加丰富,价值和品味才得以提升。
D.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长期被忽略、被轻视,导致其长期而执着地攀附“史”的功能。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关习题。

塑料垃圾究竟有多可怕?

晚餐时间又到了!除去丰盛的晚餐,想必大家也会配一些零食,那么问题来了:吃完了之后,这些食品的塑料包装扔哪了?是不是随手一丢?

其实很多人都会把塑料垃圾放到正确的回收渠道,不过每年全球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而且动物误食塑料垃圾致命的报道也屡见不鲜。事实上,塑料垃圾污染不仅对动物影响很大,对人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为什么我们要用塑料

早在1909年,酚醛塑料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塑料被塑料之父贝克兰成功合成。其特点是质量轻,密度小(仅为钢铁密度的八分之一)。

同时,塑料的着色性好,色彩丰富,抗摔,用低温加热便可产生形变以制造各种形状的商品,加工能耗低,有着优异的电绝缘性能与化学稳定性,因此被广泛用于制造救生设备、交通工具、安全帽、净水设备等。目前,塑料制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但被我们丢掉的塑料垃圾,不但在危害着我们生存的地球,也在一步步地进入我们的身体,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

二、丢掉的塑料垃圾哪里去了

对于被我们丢掉的垃圾,很常见的一种处理方式为焚烧处理,但是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对环境和人身体有危害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苯等气体,因此不被提倡。

此外,还有一部分塑料垃圾被利用来进行发酵,但是这种技术在我国还不成熟,因此这部分可进行应用的垃圾少之又少。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塑料垃圾还散落在我们生活的区域。

此外,还有一部分垃圾被掩埋进入土壤,但是这种方法针对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是适用的,但大部分的塑料自然降解的速度是非常慢的,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些不可降解的垃圾进入土壤中,会严重影响植物在土壤中获取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使植物生长受损。同时,这些垃圾若是被动物食用,塑料会影响动物的消化系统,在其体内沉积,最终导致其死亡。

很多塑料垃圾最后都会进入海中。全球每年入海的塑料垃圾可达到1000多万吨。预计到203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总量最多可达到将近6000万吨。世界经济论坛组织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总质量甚至会超过鱼!

三、塑料垃圾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每年海洋中会有数千头海豹因为塑料垃圾而窒息,数百万只海鸟因误食海洋中的垃圾而死亡。

更糟糕的是,在海水的浸泡与物理摩擦等作用下,塑料垃圾会被变成“渣渣”,其中较小的直径可在5毫米之内。海洋动物吞下塑料微粒后会在体内大量沉积,这些动物被其他动物吃掉后,这些塑料微粒又会顺着食物链进行累积。而其中可食用的动物让人吃了之后,这些塑料微粒就会进入人体,而且不会完全随着消化系统排出体外。

除此之外,研究显示海盐中也有塑料微粒存在。还有研究机构的检测结果表明全球畅销的数种瓶装饮用水中几乎所有都含有塑料微粒。这些塑料微粒残留在我们体内的部分会渗透进入组织器官,会危害身体健康;还可能增加患癌的风险。

四、如何才能减少塑料垃圾危害

目前,我国针对塑料垃圾的治理已出台多项政策,比如对于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对于外卖包装、网购产品的塑料包装、垃圾袋、一次性吸管的限制使用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自觉地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尽量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或者选择纸质环保袋、布袋,尽量长时间地循环使用塑料制品。此外,不要随手丢弃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处理。

科研工作者们也在努力让塑料垃圾能够更好地循环利用。

塑料垃圾的危害很大,但也不要过于恐慌。不要随手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尽量减少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塑料垃圾就没那么容易危害健康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为什么用塑料、塑料垃圾的处理方式、危害以及如何减少其危害等内容。
B.可降解的塑料垃圾掩埋在土壤是可以被自然降解,只是其速度非常慢的。
C.“这些塑料微粒残留在我们体内的部分会渗透进入组织器官,会危害身体健康,还可能增加患癌的风险”中“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塑料垃圾危害巨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要长时间地循环使用布制品。
2.简析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阅读第三部分,简要概括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后是怎样危害人类的。
2022-11-25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天道》篇中的一则寓言非常具有启发性。舜问尧如何治理百姓,尧回答说,自己不慢待孤苦伶仃的人,不放弃贫穷的人,悲悯死者,喜爱小孩,同情妇人。舜说:“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问原因,舜说,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昼夜交替有常。舜肯定尧的美政,但又声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以无限为参照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之美的局限性。这种思路,在《庄子》和《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庄子》强调“合内外之道”,把内圣(立德明道)与外王(应物而不穷)结合起来,主动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成。不过,《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能够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承载“合内外之道”的高妙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整体象征世界中体现出来的。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之大观视域深切体会的一种无意流露;“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贯穿全书始终,可理解为以时空之无限突破拘于虚、笃于时的遮蔽;甄士隐、宝黛等人对功名富贵的疏离,可视为对束于教、囿于物、拘于俗的超越。

《葬花词》当然不能深刻体现哲人之思,却以诗性智慧描述了一种极为大观的视域:诗中的花不是园林之花,甚至不是大自然中的花,而是向无限飘飞的花——“花谢花飞花满天”“随花飞到天尽头”;宝玉听闻《葬花词》后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也是因为这篇作品引发了宝玉“逃大造、出尘网”的大观视域。

《红楼梦》艺术世界的时空建构耐人寻味。虽说主体部分仍是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空间中的故事,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的说法便颇有达变中知常的意味。开头女娲炼石的神话传说与“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叙事结构将特定时期放置在“古往”与“今后”之中,向前通向无限,向后也通向无限。另外,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被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小说结尾写宝玉拜别贾政,将这种向无限敞开的空间意识写得极有诗意:“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背景中,一袭“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渐行渐远,走向远方,走向无限。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观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如果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江湖世界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金瓶梅》通过“极写人情世态之歧”呼唤人性之美,《儒林外史》通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寄托人格之美,它们都对具体之美表现出依恋与执着,那《红楼梦》虽然也对具体之美表现出由衷的欣赏之情,却少了执念与依赖。

在“无限”的参照之下,曾经的具体之美如梦似幻,不可永久依恃。人的心灵被净化,妄念被消除,不会陷入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中不能自拔。在“无立足境”的情况下,也就不会驻足不前,而是随道运化,不断创造新美。

(摘编自王冉冉《怎样品赏<庄子>和<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舜认为尧需要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克服“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的局限。
B.《红楼梦》作者运用道家大观视域构思全书,“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C.《红楼梦》主体部分描述的虽然是特定时空中的故事,却能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
D.其他古典小说如果也能像《红楼梦》一样具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就一定能描述出等同《红楼梦》的大观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尧舜问政的故事,既引出作者的观点,同时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红楼梦》借助整体象征世界体现无限之美。
C.文章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体现出了辩证的态度,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D.文章论述《红楼梦》的空间构建时,将贾府等特定空间与“白茫茫大地”作了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听闻《葬花词》后产生大观视域,此时他已初步达到了“立德明道”与“应物而不穷”的内在结合。
B.在诗文中,哲人之思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但是诗性智慧也可以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净化人们的心灵。
C.《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依恋和执著于对具体之美的呈现,导致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
D.本文所诠释的内圣外王的理念与《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所传达的理念相通。
2020-01-04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诗近百年的最大教训之一是在诗体上的单极发展,一部新诗发展史迄今主要是自由诗史。自由诗作为“破”的先锋,自有其历史合理性,近百年中也出了不少佳作,为新诗赢得了光荣。但是单极发展就不正常了,尤其是在具有几千年格律诗传统的中国。考察世界各国的诗歌,完全找不出诗体是单极发展的国家。自由诗是当今世界的一股潮流,但是,格律体在任何国家都是必备和主流的诗体,人们熟知的不少大诗人都是格律体的大师。比如人们曾经以为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的是自由诗,这是误解。就连他的著名长诗《列宁》,长达12111行,也是格律诗。诗坛的合理生态应该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的两立式结构,双峰对峙、双美对照。

自由诗急需提升。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严格地说,没有形式感的人是根本不能称为诗人的。西方的“诗”字源于古希腊,原意是“精致的讲话”,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与之相似。自由诗是舶来品,它的冠名并不科学。并没有自由散文、自由小说、自由戏剧,何况以形式为基础的诗呢?凡艺术都没有无限的自由,束缚给艺术制造困难,也正因为这样,才给艺术带来机会。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局限中的无限,艺术家的才华正在于克服束缚而创造自由。当自由诗被诠释为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它也就在“自由”中失去了“诗”的本性。自由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变,但是要守常求变,守住诗之为诗、中国诗之为中国诗的“常”,才有新变的基础。提升自由诗,让自由诗增加对于诗的隶属度,驱赶伪诗,是新诗“立”的美学之一。

格律体新诗的成形是另一种必须的“立”,近年在艺术实践和理论概括上都有了长足进步,除了必须是诗(绝对不能走唐宋之后古体诗的只有诗的形式而没有诗的内容的老路)这个大前提外,格律体新诗在形式上有两个美学要素:格式与韵式。格式和韵式构成格律体新诗的几何学限度。所谓格式,就是与篇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顿的自由诗相比,格律体新诗寻求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诗体。可以预计,随着艺术探索的进展,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有较多的人习惯欣赏和写作的基准格式出现,而这正是格律体新诗成熟的象征。说到韵式,现代汉语的“十三辙”是比较公认的断诗韵锨,使断诗押韵有了依据。布韵方式就很多了,各有其妙。

格式和韵式是相互支持的,是诗的节奏的视觉化和节奏的听觉化。王力先生在《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上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他说:“仅有韵脚而没有其他规则的诗,可以认为是最简单的格律诗。”

这话讲得不对。自由诗领军人艾青先生就在1980 年新版的《诗论》里加上了一句话,自由诗要“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体相近的脚韵”。自由诗不少都有不规则地松散地押韵,但这些没有格式的诗还是自由诗啊。

在诗体上双极发展,漂泊不定的新诗才能立于中国大地之上,才能适应民族的时代的审美,在当代诗坛上充当主角,毛泽东的“以新诗为主体”的诗学主张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吕进《重破轻立,新诗的痼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诗作为“破”的先锋,有历史的合理性,为新诗赢得了光荣,其成就超过了格律诗。
B.自由诗被解释为一种可以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就失去了“诗”的本性,而急需提升。
C.自由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变,近百年中也出了不少佳作,但它已退出了世界的潮流。
D.格律体新诗寻求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诗体,格律体新诗的成形是新诗美学确立的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列宁》的例子论证不少大诗人都是格律体的大师的观点。
B.文章把古希腊对“诗”的理解和孔子对“诗”的理解进行类比,论证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的观点。
C.文章在阐述格律体新诗在形式上的美学要素时,分别从格式和韵式两个有联系的角度进行论证。
D.文章有破有立,先批驳王力的观点,再引用艾青的话佐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有韵脚的诗不是自由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体的单极发展是新诗近百年的最大教训之一,中国新诗发展史主要是自由诗的历史。
B.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双峰对峙、双美对照,这种两立式结构才是诗坛的合理生态。
C.艺术无绝对的自由,束缚给艺术制造困难,束缚自由诗的内容,才能创造机会,产生佳作。
D.格式和韵式是诗的节奏的视觉化和节奏的听觉化,这二者是格律新诗成熟的两个要素。
2022-07-24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